基于移动终端的个性化学习方式的研究
2015-12-01朱秋庭单海霞
朱秋庭 单海霞
伴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移动终端等先进技术设备进入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有利条件。基于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现状的分析, 2012年我校提出“激活潜质,奠基未来”的育人理念,在此理念的引领下,广大教师提出了因材施教,为有效而教的教风,创设适合环境,改变课堂模式,提供多种实践路径,激活学生潜能,主动超越自我。
实践过程
起步运行:2012年我们采用PAD作为教与学移动终端,通过PAD实现教师移动授课、学生移动学习的最佳效果;学生端系统提供学习工具,支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课上师生间的管理交互;教师备课系统、自动录播系统。实验选定三年级数学、四年级语文各一个实验班。初期使用时遇到很多问题,教师使用系统进行备课时不会操作,学生端系统经常掉线等,我们艰难地起步,虽然步履蹒跚,但研究乐趣尽在其中。
重点实践:2013年我们有幸参与了北京教科院课程教材中心“首都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系统变革实验研究”项目。随着实验的推进,我们扩大到四个班。“优课数字化课堂教学系统”可以让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自由选择教材。在这些技术、设备的支持下,教师的教学、学生的课堂发生很大的变化。
1.学习方式“三极融合”
我们尝试,课堂教学改革从三个维度入手:一是课前个体自主学习;二是课中小组合作学习;三是针对前两者无法完成的任务,沿用借助讲授的接受式学习。
个体自主学习,强调教师的目标引领和方法引领;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内容的适切性和过程的全员参与;接受式学习强调认识问题的视角、解决问题的方法须从学生出发,解决问题的过程须学生的真实参与,教师不能自说自话。
2.资源包导学
借助无线PAD,实施基于移动终端的个性化学习,依托“云极塾”智动课堂系统,即“以PAD为学习终端的个性化学习系统”支持下的“课堂教学平台”和“学生学习平台”,开发学生学习资源包,以资源包导学的形式扶助学生预习(如图1)。
图1
资源包包括:以任务方式明确学习目标;以问题链方式形成学习导航;以问题对应资源方式引导学习方法;以微课程方式扶助克服疑难。
3.构建基于移动终端的小学生个性化学习教学模式
基于移动终端的个性化学习教学模式(如图2)。课堂上,教师依托交互平台实现即时交互、即时反馈、即时评价。在各级专家的指导下,构建基于移动终端的小学生个性化学习教学模式,进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实践效果
1. 盘活了信息化资源
借助“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我们不仅有了数字化教材、嵌入式教学资源,还实现了教学资源融通与共享。教师不仅将自己积累的资源传入资源库中,自己的教学痕迹也保留在资源库中,为下一轮实验教师提供借鉴,实现了智慧共享。
“云极塾”智动课堂系统即“以PAD为学习终端的个性化学习系统”,不仅实现了课前教师扶助下的个体自主学习,而且为课堂学习效果检测的即时反馈、个人学习成果的班内展示共享、小组合作学习时的有效分工与交流等提供了现实可能。在这一系统的支持下,传统的课前自学、课堂教学、课后作业融合成了一个统一的学习过程,并使教师变得似乎无时不在,无论课上课下都能隐性或显性地影响学生。
“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以电子教材为介质,实现了教材、教参、教辅、教案的四位一体。其强大的备课工具系统,便捷的资源检索、运用、存储系统,使教学成果共享和个人成果积累变得自然且平常。
2. 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形成了适合我校的课堂模式——“2346”模式
平时的课堂总离不开“教师讲、学生听”及之后的集中训练两大部分。现代信息技术的引进使课堂检测即时反馈、即时统计得到实现。为检查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和本课学习情况,教师操作教师端PAD,下发学习任务,学生即时答题、即时上传、即时分享探究学习成果,教师即时评测、反馈。提供了人机互动、机机相通的新型数字课堂环境,实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班级讲课三种方式相融合,形成了适合我校的课堂教学学习方式——“2346”学习方式(如图3)。
“2”是指,课堂学习中的两次诊断。第一次诊断在课始环节,我们称之为“课始出诊”。目的在于了解学情,即对课前自主预习的情况摸底,实现学前准确定位,准确把握学情,把握学习的起点,迅速决策,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确定搭建的台阶,促使教学更有针对性。第二次诊断在新课内容学习之中或者之后,及时把握学习效果,调整学习策略。
“3”是指,学习方式的三极融合,个体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讲授的接受式学习三种方式自然融合。
“4” 是指,实现教师、学生、资源以及三者之间关系的“四维课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突破了过去的教师、教材、学生三维空间,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如:小学生书法课堂教学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了与教材配套的生字教程,学生随时可以利用移动终端查询。将信息资源与教材等文本资源合称为学习资源。课堂上就是有效组织教师、学生、资源之间发生的关联,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6”是指,新知教学的六个环节,即“课前自主预习—课始自学诊断—诊后互学解疑—教师导学提升—课尾达标复诊—课后自学引导”。近似闭合的六个环节,实为自主学习方式的实现过程。
3. 因材施教得到了落实
个性化学习是学习方式“三极融合”的关键。课前预习包中的预习导航、微课程等为学生学习提供的学习资源,实际上是一对一的学习指导,使个性化学习得到保障。线下自学,线上解疑,师生互动有了更广阔的平台。
4. 激发师生潜能
通过基于移动终端的小学生个性化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促进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主动学习,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合作解疑的意识明显增强。
教师深入研读教材,课前预习包中的学习目标、自学导航、学习资源(图片、视频、微课)等内容的设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自主学习得到了保障。
探索出的2346教学模式,紧扣“高效”和“自主”,实现了学生自主化、个性化的学习,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学校两次组织召开市区级研讨会,在我区发挥着引领作用。实验班级的四位教师参加“全国新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小学组)现场课分获一、二等奖。积累的实施该模式的课堂教学案例集、课堂达标检测习题集,带动了其他教师自觉打造自主课堂,探究活力课堂。
成果特色与创新
1. 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切入点和学困点
课前为学生提供自学所需的预习资料,在课前学生进行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上课伊始便对学生进行自学诊断,利用PAD智动课堂教学系统里的评估检测系统,对学生随堂测验进行结果分析,全方位掌握学生学习质量。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切入点和学困点,使学习更有目的性,讲授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 灵活导学,指向性更加明确
“以PAD为学习终端的个性化学习系统”,不仅实现了课前教师扶助下的个体自主学习,而且利用课堂学习效果评估检测功能现场诊断,即时反馈,教师能够快速根据学情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侯晓晴老师执教《天鹅的故事》一课自学检测。 正确率高于90%的题,只有一两个学生出错,可以下课单独辅导;正确率在80%左右的题,通过小组解疑的方式生生互助式学习;对于正确率比较低的题,证明学生的学困点就在此,教师抓住教学的切入点分析后进行追问,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教师适时抓住机会,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对本课的知识要点、学习方法进行概括和梳理、总结与提升,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3. 创设了一个高效的交互性学习环境
“以PAD为学习终端的个性化学习系统”,为个性化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班级授课的融合提供了平台,PAD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辅助工具,又为孩子们的学习增添了无限的乐趣。孩子们通过在PAD上点一点、选一选、连一连、画一画、移一移、拍一拍等多种方式,像玩游戏似的就学习知识,妙趣横生。利用PAD教学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思考,启发学生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生潜能得以绽放。
经过实践探索,我们利用网络技术、交互技术、平台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学习终端等技术,构建起一个数字空间。拓展现实课堂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扩展课堂教学的功能,最终实现“学与教”过程的融合。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向交互式数字课堂转变,使学生的被动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真正实现学在现在、用在未来的育人理念。
4. 有效地将传统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适宜的学习环境
我们认为,有效学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明确的学习任务、清晰的学习路径、阳光的评价标准,只有具备这三个条件,学生才能够主动参与、有效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传统的任务、路径与评价技术借助信息技术这个平台就会如鱼得水,更加便捷,效果自然彰显。
(作者单位:北京顺义区杨镇中心小学 北京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