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现场说话 以真实动人
——《每日新报》“8·12”事故的全媒体报道实践

2015-12-01金凡晴白冬梅

中国记者 2015年9期
关键词:新报事故微信

□ 文/金凡晴 白冬梅

用现场说话 以真实动人
——《每日新报》“8·12”事故的全媒体报道实践

□ 文/金凡晴 白冬梅

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突如其来,让天津这座滨海之城陷入悲伤之中。与救援救治救助同时紧张进行的,还有新闻媒体。这是一场记者与突发重大灾祸之间的战斗。

《每日新报》(以下简称新报)作为天津发行量最大、影响力广泛的都市报,在这次重大事件中,不但把最多的笔触和版面投向了一线,更把“中央厨房”式新闻操作方法发挥到了极致,除报纸的大体量新闻,其旗下的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和微博更是24小时滚动播出来自前线的最新消息,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全方位立体展现了爆炸事故的方方面面。

迅速出击 走进现场

8月12日晚上23:45左右,新报记者在微信朋友圈发现,有人发图文称塘沽一加油站发生爆炸。同时新报热线也接到读者爆料,说塘沽一船厂发生爆炸。在事情尚未清晰前,身在塘沽的两名记者已凭着自己的新闻敏感前往现场,大约12点左右,在领导指示下,身在市区的两名记者自驾出击,到达的最近位置距离爆炸点只有200米左右。这是新报的第一梯队,共4人。

而在13日凌晨1点左右,新媒体记者也赶到现场,此时距第一次爆炸发生仅90分钟。而第一梯队的记者已经值守在医院和爆炸现场,开始向后方传递最新消息。

一切都在争分夺秒中。增援的新媒体记者同样兵分四路,前往更多的点位。截至13日凌晨2点,新报共8名记者在现场。

凌晨4点左右,大量基本成型稿件传回,版面调整制作完毕。随后与新华社沟通,得知有重要消息即将发布。央视新闻报道6点钟发布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就爆炸事故作出的重要指示,7点,收到新华社发电稿,8点35分,新报签付印。

作为一家有责任感的报纸,用一夜未眠的等待,保证了当天新闻的权威公正。

全线布局 立体视野

13日,爆炸事故发生第二天。现场更多的人和事开始浮出水面,新报记者们也进入了更加紧张的状态中。这种情况下,如何布局,成为新闻操作的一大考验。

清晨6点,所有部门记者第一时间到相关部门采访,7点一过,记者已到采血点现场就位,而第三批增援记者跟随公安、消防大部队前往爆炸现场。不到8点,爆炸核心区、医院、安置点、学校、采血点、救援队伍中,都各有记者值守,并源源不断向后方发回报道,有图、有文字、有视频、有音频,以立体的报道形式全方位呈现现场。

此次突发事件中,全体采编打乱部门、打乱建制,调动采访中心、滨海新闻部、新媒体部、全媒体平台、编辑部等报社大部分一线编辑记者参与,前后方互相配合,换人不换岗,始终紧跟现场进展。

这样的报道节奏,一直延续了半个月。

用现场说话 以真实动人

面对灾难事故,媒体所能做的,就是走向现场,及时报道事态变化、深入调查事故原因和伤害,以及面对灾难时人的故事,通过新闻、调查、人物报道等多种形式来呈现事实和人文关怀。

在这场事故中,新报记者所想的是如何以自己的职业素养和新闻理想快速、有效地追寻新闻,如何用现场说话,让更多的人知道事情整体情况、脉络,以及政府、职能部门和救援队、志愿者都在做什么。这也是自爆炸发生后,新报每天用6至10个版面体量来聚焦爆炸事故的原因所在。

而在报道中,涉及人物故事时,我们不煽情不刻意,只是用笔触去描述真实,战斗在一线的消防战士、医生护士、逝者的亲人,白描式的勾画,即能真实地呈现他们最动人的一面。《早知那是最后一面真想多看你一眼》《战死沙场回到故乡》,这是记者跟着牺牲的英雄回到故乡,一路所见所闻真实再现,其感人的力量自在其中。

而在头七祭和转天,新报头版《留住了时间却没留住你》和《如果雨能听懂这座城的悲伤》,把我们自己的情感献给那些逝去的英雄,没有太多的话,只有一幅照片,以及凝重的黑色报头。

全媒体整合 “中央厨房”发力

爆炸事故之前两个月,新报刚刚采取“中央厨房”式的新闻操作方法,记者采集的同一个内容包含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素材,进入全媒体数据库,全媒体平台根据需要对这些素材进行二次加工,重新“排列组合”,生产出各种形态的终端新闻产品,实现新闻信息的多级开发,从而实现“一次采集,多渠道发布”。

新报“中央厨房”遵循“移动端优先,先网后报”原则,在“中央厨房”的统筹指挥下,“1+N”全媒体矩阵实现了24小时滚动发布新闻,从而在报纸、新媒体各平台和端口协同作战中,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可以说,多渠道报道这场事故,是我们媒体融合的一次大练兵,也是一次成功有效的“作战”实践。

1.新媒体快速发布,微博、 APP、 微信第一时间滚动报道

13日凌晨1:39,每日新报官微发布了第一条关于爆炸事件的新闻《天津滨海新区发生剧烈爆炸》,2:51,第一条每日新报ĀPP也推出准确消息《天津滨海新区一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 众多伤员送往医院》。3:38,第二条ĀPP滚动刊发;5:46,第五条,《轻轨9号线今停运》;6:52,第七条,《已造成17人遇难》;7:26,第八条,《习近平对天津滨海爆炸做出指示:组织强有力力量搜救 严肃查处责任人》;8:14,第九条,《天津滨海新区最新路况提醒》……

到13日上午8:00,大部分市民开始一天有序生活的时候,《每日新报》的微博和ĀPP已经分别刊发了十余条和爆炸有关的讯息,一边及时通报前方事故最真实可靠进展,一边给出行者及时有效的服务提醒。

8:27,《每日新报》官方微信单条推送《天津滨海新区一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这个无眠夜,我们在现场见证温暖与坚强》,新报记者亲眼见证的爆炸抢险现场真实呈现,不到一个小时,阅读量就超过10万。

13日,每日新报官方微博发送97条信息,ĀPP推送68条。

14日,微博33条,ĀPP42条。

15日,微博28条,ĀPP51条。

……

2.全媒体整合,彰显新闻厨房功力

13日8:25,全媒体平台编辑在微信建立了一个名为“塘沽爆炸信息交流”的群,49名不同职责的编辑记者在其中。

记者获得的任何消息都会在第一时间发送到群里,值班的全媒体平台编辑根据信息源进行分析,将可以对外发布的信息整理成简短文字,率先发送给微博编辑,然后ĀPP滚动推送稍微详尽一些的内容和图片,微新报定时刊发权威信息,并以图片、视频的形式直观表达真实现场,报纸版面进行深度整合报道。

微博、ĀPP、微信、纸质版面,全方位立体式无缝隙对接,使得新报在此次新闻事件中的报道全面及时,深度可读,对于所有的编辑记者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

比如,爆炸事件处理过程中,人们关注的焦点一直在氰化物污染上,以至于海河出现大片死鱼时,引起不少人的恐慌。正在滨海采访的记者火速赶到现场,向周围有经验的群众询问;同时跑口儿记者也分别向环保局、水务局、海河管理办公室等部门求证。全媒体平台的编辑又搜寻到2011年新报等多家媒体都曾刊发过海河出现死鱼的报道。综合这些信息,16:44,每日新报微博发布信息:“海河出现大量死鱼可能是每年都会出现的常见现象,老百姓俗称‘翻坑’。”先给恐慌的人们一颗定心丸。17:00,ĀPP推出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主任邓小文的说法,“海河大闸一直对氰化物有检测,目前来说都在标准范围内,没有超标现象。”16:55、20:45,新报官方微信两次推送与海河死鱼相关的新闻,详细解释了出现死鱼的原因,有效控制了恐慌情绪。

3. 整合新报所有官方微信,定时向朋友圈推送最新消息

《每日新报》有十几个公众号,分别归属于各个部门。在爆炸发生后的第三天,全媒体平台就征用了其他部门的6个公众号,加上微新报本身这个大号,全天分时段推送消息。早上6:00,“每日新说”第一次发布,10:00,“新警探”和“新说法”联合推送,中午12:00,微新报权威发布,14:00“微帮办”,16:00“新滨海”,18:00“新报星期六”,21:00“新社区”。

从早到晚,只要你点开朋友圈,准能接到新报推送的最新、最真实、最准确、最前方、最深入、最感人、最震撼的消息。

“每日新说”公众号刚刚申请完毕,拥有粉丝量不足200人,加入到爆炸事件滚动发布圈里,第一次发布内容的阅读量就接近6万人次。

发挥公益平台效果 在前方与捐助者之间搭起有效连接

“新帮办”是《每日新报》的品牌栏目。爆炸发生后,不少读者纷纷打来电话,关注一线消防官兵的同时,也表达了捐助的愿望。13日一天,读者直接捐到帮办平台上的现金就超过一万元。14日,也就是爆炸发生后的第三天,帮办记者根据捐赠读者的要求,采买了防化口罩、内衣裤、藿香正气液等物品送到一线。

从14日开始,黄晓明、杨颖夫妇,佟大为、关悦夫妇,乔任梁等明星纷纷通过经纪人联系“新帮办”,希望通过我们的平台将他们的捐助送到一线最需要的地方。随即记者联系了最前线的天津公安消防保税支队,询问他们的需求。当得知一线搜救急需价值不菲的充气泵和空气呼吸器时,黄晓明夫妇毫不犹豫地答应捐赠。联系厂家,寻找运输车辆,先后两次为一线购买了总价值达60余万元的充气泵和呼吸器,并亲自送货到一线搜救人员手中。搜救官兵急需的换洗衣物也在帮办记者的联系下,佟大为夫妇出资购买了。

一边直接联系一线的消防支队,一边挂着有责任感的读者和明星,新帮办的这条爱心链因为高速及时的传递,因为随时随地的沟通,因为不计得失的服务,得到了捐助者和受助者的一致认可。目前,黄晓明、乔任梁等人还有200余万元针对消防战士的捐助正在和天津港及公安消防等部门的联系沟通中,“新帮办”被明星们信任并授权接洽捐助事宜。

(作者单位:天津《每日新报》)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

猜你喜欢

新报事故微信
学中文
06、07、08合刊
05、06、07、08合刊
废弃泄漏事故
小恍惚 大事故
在“商”就要在“言商”上有新作为——浙中新报着力做好“商”报道的探索与实践
微信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