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榆林改善农民工服务的实践
2015-12-01张熠
◎ 文/张熠
陕西榆林改善农民工服务的实践
◎ 文/张熠
实施四大工程,改善就业服务
1.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示范工程
全市选择50个镇,每个镇认定1-2个中小微型企业,扶持建设100个左右吸纳本地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的基地(其中中型企业25个,小型企业25个,微型企业50个),通过提供优质公共就业服务、优先享受就业扶持政策等,促进企业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各县(区)紧密结合县域经济发展,依托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制定鼓励政策,引导农村劳动力进入园区就业。据调查,2014年榆林本地农民工占全市农民工的比重为27.6%,比2013年提高8.9个百分点。
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品牌建设工程
着力增强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的品牌带动效应,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建立适合本地实际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培育优势劳务品牌,立足区域特色和产业特点,在全市遴选5个以上特色培训项目和具有代表性的劳动力转移品牌,以市、县龙头企业或培训机构为依托开展培训工作。每年参加品牌培训者达5000人,通过品牌效应带动转移就业1.5万人。
3.园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工程
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制度,鼓励企业广泛开展各类职业培训。完善校企合作培养中高级职业技能人才机制,完善园区学生顶岗实习政策。每年建立两个以上公共就业实训基地,为园区企业提供针对性强的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满足园区企业对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累计实训3万人,实训后就业率达75%以上。
4.优化农民工创业环境工程
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和市场需要,对回乡创业农民工免费开展创业培训和实训,提高农民创业能力,培育扩大创业主体。依托县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开展创业咨询、创业指导、项目收集发布、师资培训等服务工作。通过“春风行动”、“春潮行动”等,落实就业创业优惠政策,为农民工搭建转移就业平台,帮助返乡农民工实现创业。目前,全市已实现农民返乡创业3600多人,创办经济实体3200多个,享受小额担保贷款3350人,贷款金额2.8亿元,带动3.5万人实现就业。
加强劳动监察,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1.加大监察力度,签订劳动合同状况得到改善
2014年,榆林市劳动监察机构共对2203家用人单位进行了劳动保障日常监察,涉及劳动者7万余人,督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19488份。重点检查招用农民工较多的建筑施工单位、加工制造、餐饮服务、煤炭、化工、汽贸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以及中小型国有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等306户,涉及劳动者3万余人,对165户用工单位违法情况责令整改,对13户用工违法单位进行了处罚。据调查,2014年榆林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比重比2013年提高4.6个百分点。
2.引导农民工按规定参加社保,提高参保比例
2014年,全市外出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比重比2013年提高10.0个百分点,参加工伤保险的比重提高7.0个百分点,参加医疗保险的比重提高10.4个百分点,参加失业保险的比重提高9.4个百分点,缴纳生育保险的比重提高5.3个百分点,缴纳住房公积金的比重提高5.5个百分点。
健全调处机制,破解讨薪难题
1.建立健全机构,启动“3+X”联动调处机制
2014年11月,榆林市召开全市农民工工资兑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凡因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的突发性、群体性投诉上访,都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响应、依法处置、强化保障”的原则,启动“3+X”联动调处机制。所谓“3+X”,“3”是指信访、人社、公安三部门迅速派人员到场联合接待,掌控事态;“X”是指根据来访群体涉及的领域和区域,通知行业或企业主管部门、涉事县区和其他相关单位负责人直接参与,并组织多部门联合调处,坚持“不推诿、不掩盖、不拖延”的“三不精神”,防止“小事拖大”。
2.发挥部门职能,合力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2014年,榆林市人社部门(劳动监察机构)受理举报、投诉829起,涉及劳动者9622人,清理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共计1.2353亿元,责令用人单位退还违法收取的押金4万元。信访部门召集县区和相关部门分期分批处理七批次建筑领域农民工信访案件,涉及工资金额1390万元。通过交办县区部门、劳动监察机构、农民工工资联席会议等渠道,处理14件农民工信访案件,涉及金额3846万元。城建部门接待建筑施工领域农民工讨薪上访22批2120人次,通过开设农民工工资支付专户、招投标一票否决、5年内不得在榆林参与招投标等措施,从根本上遏制了建筑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情况的发生。公安部门加大力度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共处理4批次600余人的民工讨薪事件,并且成功化解了个别讨薪民工的极端讨薪行为。其他部门,如交通、水务、林业、能源、国资、城建等部门积极排查本系统内在建工程项目,工会、法院、司法、金融办等充分利用部门职能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工商部门在12315消费举报投诉热线中受理农民工工资拖欠的举报、投诉等,形成全社会合力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氛围。
农民工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当前农民工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劳动密集型企业仍是农民工就业的主要渠道。榆林农民工文化素质偏低,缺乏专业技能,多数农民工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强度偏大且工资偏低的工作,并且无法实现长期稳定就业。
(2)自发或者亲朋好友介绍仍是农民工外出的主要方式。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大部分通过个人关系实现就业,由政府组织或者中介介绍外出务工的比例不高。
(3)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仍是制约农民工自由流动的重要因素。由于农民工就业具有季节性、短期化等特点,各项社会保险衔接、转移手续繁琐,影响了农民工社会保险覆盖面的进一步扩大。
(4)劳动合同签订率低仍是影响农民工维权的主要因素。一半以上的农民工没有签订任何劳动合同,一旦遇到拖欠工资等问题,对农民工正当维权非常不利。
2.改善农民工服务工作的建议
(1)加强区域合作,畅通转移就业渠道。搭建劳务协作平台,建立全市联动、多方参与的对接合作机制。落实市外输入地与市内输出地政府、部门与工作机构之间的对接内容和工作职责,健全劳务合作、维权联动、社保转移等制度。
(2)强化政策激励,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健全投入机制,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得到更多的资金扶持。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工作纳入当地就业总体规划,列入政府重点考核目标。
(3)改进培训内容,满足农民工培训差异化需求。充分发挥各类培训资金的作用,丰富培训内容,增强培训针对性,满足不同农村劳动力群体提升职业能力的需要。
(4)完善公共服务,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降低农民进城门槛,建立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鼓励农民工在稳定就业的基础上进入城镇落户。
(5)健全维权机制,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和执法力度,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切实维护农村劳动者合法权益。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榆林调查队)
■ 编辑: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