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彰显学生的主体性
2015-11-30周胜保
周胜保
摘 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大部分高中物理教师,在课堂上采取“满堂灌”的传统教育方式,把学生当作容纳知识的机器,没有亲自参与课堂教学的权利,教师是控制者、操纵者,学生是被动者、接受者。如今,新课改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基于此,教师应努力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认清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重点彰显学生主体性,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中物理;主体性;导学案;教学手段;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和汲取知识的过程,学生若想牢牢地掌握所学知识,就得亲自体验学习过程,《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的教学理念,所以,身为高中物理教师的我们,必须摒弃以往以自身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彰显学生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彰显学生主体性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对此问题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制定预习导学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导学案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载体,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它使教学过程由原本的“教”变为了“导”,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探究者,实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所以,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我们不必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灌输各种物理知识点,而是给学生制订一份预习导学案,让学生根据导学案中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比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这节内容时,我就给学生制订了这样一份导学案:(1)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2)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 (3)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中各物理量的准确含义:F: m: a: (4)牛顿第二定律所具有的“四性”是什么? (5)牛顿第二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然后,让学生在这份学案的引导下,对牛顿第二定律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分析与探索,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有效运用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传统的教学课堂,教师在黑板上列举各种物理概念、公式、法则等,学生进行死板记忆,教师没有给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丧失,而且十分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吸收,所以,身为高中物理教师的我们,应有效运用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亲自体验、主动体验学习过程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以此彰显学生主体性,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
比如,在学习“行星的运动”这节内容时,我就让班里学生自由结合成小组,然后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查阅和搜集有关本节内容的知识,如托勒密、哥白尼、第谷、布拉赫、开普勒等科学家对行星运动的研究过程以及一些天体运动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等等,并将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课堂上,每组派出一名代表对整理的资料进行总结性陈述。这样,我通过让学生结合成小组,并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对学习资料进行查阅、搜集,一方面做到了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彰显了学生主体性,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对知识信息的搜集能力和分析能力,且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提前熟悉和了解,为本节内容的教授做好了铺垫。
三、创设良好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大一个缺点是,教师将物理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忽视学生自己的发现和创造,忽视学生的自主研究和探索,久而久之,学生就丧失了物理课堂的参与意识,且没有创新性的思维活动。著名哲学家鲍伯尔曾说:“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观察。”没错,疑问是学生开始思考的源泉,有了疑问,学生才会有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身为高中物理教师,我们可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富有价值的问题,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比如,在学习“圆周运动”这节内容时,一上课,我首先引导学生列举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圆周运动的实例,然后,提出以下两个问题“这些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哪些运动得更快?我们应该如何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能否说出自行车的大齿轮、小齿轮、后轮上个点运动的快慢?”这样,我通过提出这两个问题,创设了一种问题情境,拓宽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给学生创造了发表见解的机会,既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又能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综上所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体验学习过程,彰显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如此,才能构建出高效的高中物理课堂,使学生成为具备较高物理文化水平和科学素养的人。
参考文献:
[1]贾鹏.高中物理课如何实现学生主体参与式教学.神州,2012(10).
[2]王伟伟.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自主活动的实践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1-05.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