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2015-11-30陈多前
陈多前
摘 要:教育改革是持续的,不是一时的冲动,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现在教育不是要求学生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只带着耳朵专心听就行,而是要学生充当主体,也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使课堂变得“活”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知识、提高智力和能力。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呢?
关键词:数学课堂;学生主体;兴趣;合作学习
一、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愿意“动”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创新的灵感,是思维的钥匙,是学习的动力。所以老师第一要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己愿意“动”起来。比如,我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先提出了三道连续5个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分别是:9+9+9+9+9、8+8+8+8+8+8、6+6+6+6+6+6,并对学生说:“老师不用笔算就能说出答案,你们行吗?”学生一下子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好像立即想得到答案似的。在学生疑惑不解时我开口了:“同学们可以看书、可以查资料、可以互相讨论,我看哪位同学能想出非常巧妙的方法。”话毕,学生一下子“动”起来了。
二、创造课堂环境,使学生能够“动”起来
若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个轻松、愉快的心情,学生的自主意识才能得到培养,学生也才能够“动”起来。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合作的关系。课堂教学要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老师应该是调动学生感官的指挥官,激励学生思维的催化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体、引导者和合作者。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共同学习新知识的主导位置。不要牵鼻子,要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的主體地位,只有他们真正当上了主人,他们才能真正“动”起来。
例如:我在教学简便运算时,由两名同学板演了同一道题。576-202=576-200-2=376-2=374、576-202=374
做完以后,请同学们讨论,你以为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老师不要轻易下结论,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学生可以到讲台上来讲自己的思路、说原因。我又出示题目,请同学们用两种方法解答:38×24+76×38.学生有的用直觉思维想出了题目的答案,却讲不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根据是什么。这时老师千万不要批评指责,应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可以请学生来发表自己的意见,让不清楚的同学听一听、悟一悟。另外允许学生想错、说错,鼓励学生多想多说,不断增加他们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开展合作学习,使学生懂得怎样“动”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我在教学中采用“同桌互议、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教学程序教学,真正做到了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比如,对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书第十一册第94页例题9的教学,我是这样安排的:先用投影显示出第一小题:“学校有20个足球,篮球比足球多四分之一,篮球有多少个?”问题提出以后,要求学生读题,然后同桌议论这道题的关键条件是什么?怎样根据条件求问题?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我认为这道的关键条件是要求出篮球比足球多几个,然后在足球的基础上加上多的个数,就是篮球的个数。”也有的说:“这种方法虽行,但我不赞成,我认为关键是找标准量,确定以‘足球为标准量,把足球平均分成四份,那么篮球比足球多四分之一,就是篮球占足球的四分之五,再根据足球的四分之五就是篮球的数量,就可以得出答案。”还有的说:“你说的太啰嗦了,如果用画图的方法,足球画成四份,篮球多画一份,这样篮球就是五份,用足球的数量除以四乘以五就行了……”小组会上,同学们各抒己见,都认为自己的思路妙。这时,我让全班学生讨论,找出各自优点,总结出既简单易懂,又符合题意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同学们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