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以内乡县为例

2015-11-29梁铎

决策与信息 2015年24期
关键词:县衙民间文化遗产

梁铎

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安徽淮北 235000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以内乡县为例

梁铎

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安徽淮北 235000

本文以内乡县为例,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存、保护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保护原则与传承方法进行了较为细致的阐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1、研究背景

华夏文明源源流长,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重要财富。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受到严峻的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中的活态部分,凝结、保留和传递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情感、经验和智慧,成为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过去的见证、历史的印痕,成为留住昨日时光、凝聚人心和力量、正因为如此,保护和传承,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成为当今文化工程重点工作之一。

数千年的文明史,在南阳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积淀了底蕴深厚的文化矿藏,留下了灿烂瑰丽的文化篇章。植根于社会深厚土壤的南阳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争奇斗艳、异彩纷呈。涵盖了民间文学、民间美术和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曲艺等方面,种类丰富,风格多样,是南阳地区劳动人民历史智慧的结晶,2012年底止,南阳市有国家级非遗10项,省级非遗32项,市级非遗92项,已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内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国家级1项,省级4项,市级14项,县级42项。

内乡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比较齐全、各具特色:内乡宛梆是一个优秀的珍稀剧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内乡民歌在豫西南久负盛名,其中的“月亮走,我也走”、“对花”等民歌至今除在内乡当地外,还流传于宛西、陕东南、鄂北等地;民间故事“王莽撵刘秀”,在内乡民间不少人都可以绘声绘色地说它几段;民间舞蹈“竹马舞”、“撑旱船”、“钓竿舞”等具有浓郁的南方民族特色;体育竞技中“占方”、“踢方”等项目及“方言”和“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等都体现了楚文化遗风;而“狮子舞”、“花辊舞”及威风锣鼓等则充分表现了内乡人倔强与豪放。另外,内乡的民间曲艺、音乐、美术、体育等,都极具地方特色和雄厚基础。内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国家级1项,省级4项,市级14项,县级42项。

2、研究的意义

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的出台,我国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也预示着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全国个省区市及所属的地市县都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制定了科学的制度,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措施,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逐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还建立了专门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特别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文化部相继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1986人,并制定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对国家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标准、权力、义务和资助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陕西、广西等省不仅评出了国家级、省级传承人,还通过为传承人颁发证书、发放生活补助、安排授课带徒、举办培训班、展演优秀作品等形式开展传习活动,起到了相当好的效果。

南阳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内乡作为豫西明珠历史悠久,楚文化的遗风源源流长。

3、面临的问题

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时代进步,南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存、保护和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形势严峻,主要问题表现在:

1.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够科学。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依存于独特时空,没有找准传承的平台,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各种文化艺术、技艺、民间习俗等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一些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独特的语言、文字正在消亡。

3.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许多独门技艺人亡艺绝。

4.大量珍贵的实物资料难以得到妥善保护,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构建和谐南阳、促进内乡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保护与传承南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势严峻、势在必行。多年来,内乡县衙博物馆对南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研究,从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等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原则和方法措施。

4、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研究主要采用资料收集整理、案例调查分析、理论探索和对策研究的思路进行。具体措施是:

1.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其他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的文献资料。

2.通过座谈、访谈、书面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问题研究专家的意见。

3.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中遇到的问题,运用逻辑推理,理论诠释和联络推导,以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重点,进行专题研究。

4.挑选南阳地区有代表性的精品非遗项目,如南阳烙画、泥人、泥塑等,在内乡县衙博物馆内长期展示演出,通过展演来分析研究本地区内的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5.内乡县衙博物馆不断挖掘衙门内的非遗项目,通过精心编排、常年演出,不断总结和完善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经验和方法;在每年的非遗日,举办宛梆、舞龙、舞狮、旱船、竹马舞、剪纸等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及节目演出,探索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有益途径。

6.将阶段性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研究成果及时在有关教育刊物发表,并将有关成果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和完善。

5、研究的内容

内乡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比较齐全、各具特色:内乡宛梆是一个优秀的珍稀剧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内乡民歌在豫西南久负盛名,其中的“月亮走,我也走”、“对花”等民歌至今除在内乡当地外,还流传于宛西、陕东南、鄂北等地;民间故事“王莽撵刘秀”,在内乡民间不少人都可以绘声绘色地说它几段;民间舞蹈“竹马舞”、“撑旱船”、“钓竿舞”等具有浓郁的南方民族特色;体育竞技中“占方”、“踢方”等项目及“方言”和“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等都体现了楚文化遗风;而“狮子舞”、“花辊舞”及威风锣鼓等则充分表现了内乡人倔强与豪放。另外,内乡的民间曲艺、音乐、美术、体育等,都极具地方特色和雄厚基础。

内乡县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产业开发等工作的实践经验,是以内乡县衙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根据本地区的文化特色, “打春牛”、“正月十六看县官太太”和“宣讲圣谕”为载体得以充分展示和传承。以泥塑艺术展演 ,“泥人于”、“巧手于”。专门开设了“泥人于作坊”,使这一民间艺术得以传承发展。是以师傅带徒弟、常听多看艺人或把式表演、操作,无师自通的得以传承。通过博物馆这个平台生动形象地将这种珍贵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承、发扬光大,研究和探索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措施。结合自己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产业开发等工作的实践经验,以内乡县衙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根据本地区的文化特色,研究和探索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措施。

6、保护原则和传承方法

6.1 保护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为一项由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参与的文化工程,是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总体方针指导下进行的,活态传承是最主要的原则,要使其与当代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还必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予以充分的注意,才能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期得到传承与发展,并且在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建设中得到合理利用。

以内乡为例,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都会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把植根于内乡大地的宛梆、大调曲、舞龙、舞狮、竹马舞、旱船、三弦、鼓词、剪纸、烙画、泥塑等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地展示并传承。通过近距离的现场展示,让广大市民树立文化遗产主人翁意识,实现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研究:

一是要活态整体性保护。要使民间的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下来,就必须重视与其紧密相依的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在局部的特殊环境下,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持特色文化的原始自然状态,为其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培养良好的土壤和环境。

二是要生产性保护。把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那些已经失去生存条件的文化形式,可采用收入博物馆的方法加以保存,但对于那些仍然具有生命力、又有开发潜质的传统手工艺和民间艺术,则可以进行合理开发,以生产的方式加以保护,这既有利于它们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又能体现其应有的价值。

三是要记录式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可以运用录音、录像及亲笔记录等方式,记载民间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声音、表演或技艺生产过程,获取真实可靠的图像、实物、文本记录以及其它第一手资料,然后再整理分类建立档案资料库,进而利用多媒体、数字化等高科技手段,建立数据库等,以便永久保存,并逐步做到资源共享。如河南郑州大学就建立了中原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数据库,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立了“广西民族文化网站”。还有一些省区市将搜集到的资料整理编辑成书籍,如内乡县衙博物馆与内乡县文化局结合,对内乡县方言、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间曲艺、民间习俗、民间信仰、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等360余项民间非遗项目进行了挖掘、整理,并编籍出版《内乡文化遗产》。

四是要发挥博物馆的收藏与展示功能进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长期的发展和传承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实物和物质载体。如民间美术中的绘画、雕塑、手工艺品,民间戏曲中的剧本曲谱、乐器、戏服、古戏台等。将这些稀少而又珍贵的实物进行分类收藏、展示和研究,建立相应的博物馆,就可以将这些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得以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如,陕西省建立了像剪纸、手绣品、年画、木雕、砖雕、石雕、民用器具等地方民俗艺术博物馆或者专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

6.2 传承的方法

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只有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才能使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得以世代相传,不断流、不泯灭、不消亡,在自然淘汰中逐渐形式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传统或文化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大体有三种方式:群体传承,家庭或家族传承,社会传承。6.2.1群体传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相当数量的门类或形式是群体所创造和拥有的,它们是通过群体传承的方式世代相传至今的。6.2.2家庭或家族传承。所谓家庭或家族传承,主要表现在手工艺、中医以及其它一些专业性、技艺性比较强的行业,在有血缘关系的人们中间进行传授,一般不传外人。6.2.3社会传承。所谓社会传承,大致有两种:一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承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某种手工技艺、戏剧曲艺等;二是没有拜师,而是常听多看艺人或把式的演出、表演、操作,无师自通的。通过博物馆这个平台生动形象地将这种珍贵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承、发扬光大。

7、研究结论

自2005年开始,内乡县衙博物馆通过博物馆这个平台,生动形象地将这些珍贵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象生动的展示与传承、发扬光大。

同时内乡县衙博物馆,多年来潜心研究挖掘内乡博大精深的衙门文化,相继出版有《历代名人在内乡》、《七星揽胜》、《解读内乡古衙》、《古衙奇案》、《内乡县衙楹联集锦》、《内乡县衙摄影集》、《内乡宝天曼峡谷漂流摄影集》、《印象内乡》、《揭秘内乡县衙》等书。其中《古衙奇案》等文章被中央电视台四套、七套、河南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采用,到内乡实地拍摄并播出,全方位地提高了内乡和内乡县衙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内乡文化遗产》,中州古籍出版社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中的活态部分,凝结、保留和传递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情感、经验和智慧,成为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过去的见证、历史的印痕,成为留住昨日时光、凝聚人心和力量、为人们保留一块记忆和情感家园的有效手段。正因为如此,对它的保护和传承,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已列为当今文化工程重点工作之一。

南阳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数千年的文明史,在南阳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积淀了底蕴深厚的文化矿藏,留下了灿烂瑰丽的文化篇章。植根于社会深厚土壤的南阳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争奇斗艳、异彩纷呈。涵盖了民间文学、民间美术和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曲艺等方面,种类丰富,风格多样,是南阳地区劳动人民历史智慧的结晶。2012年底止,南阳市有国家级非遗10项,省级非遗32项,市级非遗92项,已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内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国家级1项,省级4项,市级14项,县级42项。

猜你喜欢

县衙民间文化遗产
奇怪森林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Tough Nut to Crack
高人隐藏在民间
捕快复仇
高人隐藏在民间
渔船上的谋杀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