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专项技能培养为主导的“公共体育专业化”教学改革研究

2015-11-29柏慧敏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5年11期
关键词:专业化专项技能

柏慧敏,许 凤

(上海大学体育学院,上海 200444)

体育教育学

以专项技能培养为主导的“公共体育专业化”教学改革研究

柏慧敏,许 凤

(上海大学体育学院,上海 200444)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和教学实验等研究方法,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体质派”和“技能派”二大思潮的8种体育教学观点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评述,进而提出以专项技能培养为主导的“公共体育专业化”教学改革理论,阐述了其概念内涵、课程设置、标准体系,以及上海大学的一些具体做法。认为:“公共体育专业化”就是通过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根据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的特点和实际发展的需要,通过分层分类课程模块设置,引导学生确立专修的体育专项,并以此作为自己体育上的“专业”,以专项等级评价为学习目标,赋予专业化的教学内涵,为终身体育打下扎实基础,可能成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和创新点。

公共体育;专业化;课程设置;等级标准

作为人的社会化的最后阶段,高等教育中公共体育的定位决定了其应达到的目标不是阶段性的,而要追求长远效应。为此,我们在体育学科建设中本着“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全面发展、终身受益”的体育教育理念,提出了“公共体育专业化”的改革思路,以专项技能培养为主导的“公共体育专业化”教学改革就是以专项运动教学为载体,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培养学生掌握某项运动的综合技能,以利于建立长久的专项兴趣和参与热情。本文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和教学实验等研究方法,提出“公共体育专业化”教学改革可以较好地解决当前高校体育面临的学生体质、运动兴趣与运动技能等发展的关系问题,这或许为新形势下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理论范式。

1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理论评述

体育是学生在校期间受教育时间最长的一门课程,但我国学校体育的现状不免让我们反思高校体育改革的困境。自体育教学改革以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大致出现过“体质派”和 “技能派”2大思潮的8种体育教学观点,即自然体育、技术教学、体质教育、竞技教育、能力培养、快乐体育、终身体育和全面教育。这些体育教育思想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曾经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产生着积极影响与作用,经过30多年来的理论探索沉淀之后,我们切实需要对之作一番反思。在我国目前的学校体制下,自然体育因受现实政治社会环境的影响只能是一种难于与教学目标相协调的理想,我国的学校体育从来就不是自然的和自由的,尤其是愈演愈烈的教育功利性目标使得我国学校体育很难真正实践自然体育思想,抑或在实践层面上就不曾有过。技术教学专注于“三基论”的单调机械的体育技术动作教学而使体育本身变成一种枯燥乏味的鸡肋,在学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屡受批评和责问。体质教育以其追求生物功利性的简单操作而忽视了学生心理情感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使学生由喜爱体育转而因厌恶体育课而产生消极作用。竞技教育尽管顺应了现代国外学校体育发展潮流,但若在现有的体育课程框架模式内也因课程设置和学习时间的限制而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能力培养若指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似乎已显得过于宽泛而实在缺乏明确的目标,反而冲淡了体育教学原本应具有的特质,若仅指体育能力则与原来的体育教学目标又是怎样的关系?快乐体育作为一种引进于日本的体育思想在实践层面上往往因误解而使体育教育变成迎合学生喜好的一项简单身体活动。终身体育是一种值得推崇的体育思想和长远目标,得到广泛的认可和肯定,但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并没有形成一种可操作的教学模式而与技能载体失之交臂,如果没有体育教学中恰当的手段来推进也仅是一种理想而已。全面教育正如能力培养一样,体育教学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方面而难当此任。

2 “公共体育专业化”教学改革理论

专业化具有两层含义:1)是社会学范畴,专业指专门性的职业,指必须经过专门化的高等教育后方能从事的复杂职业。在汉语中,专业也有“专门从事某种学业或专业和专门的学问”[1]。2)是教育学范畴,专业是指高等教育培养专门人才的基本单位,由专门的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2]。“专业”就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3]。前者指涉的是教师专业化问题,要求公共体育教师要从术科厚度到学科深度的转变。后者涵盖了课程培养体系,要求促使学生从专项普修向专项技能和理论擅长发展。本文将重点研究作为教育学范畴的体育课程体系。

2.1 “公共体育专业化”教学改革思想的提出 从文化角度上讲,课程传承属于过去或今天的文化,以面向未来。体育课程是一种以体育文化为基本要义的文化实践活动,其使命是作为一种建构性与生成性的文化,承担起培养学生作为现代人的文化主体身份。通过对国内外各种体育教学改革理论的分析,研究认为终身体育思想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理念的反思已成为国内外体育教育的共同价值取向和发展趋势,而其核心思想正是以学生掌握运动技能,进而使运动参与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以实现终身体育锻炼之目的。

经验表明,在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导情况下,学生的选择遵从简易好玩的原则,没有定向性,浅尝即止,并不能帮助学生建立长久的运动兴趣。没有运动技能的参与,单纯的兴趣是不存在的。真正的运动快乐来自于运动付出后的积极性回报,没有汗水和劳累为之奋斗付出的快乐是靠不住的。运动技能的形成是需要一定的持续学习与练习时间,以一个学期为周期的任意选修课并不能真正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没有必要的运动技能也就很难形成真正的运动兴趣,没有运动兴趣也就不可能经常去从事这项运动。因此,我们正是在国内外学者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并实践“公共体育专业化”教学改革的发展范式。

2.2 “公共体育专业化”的概念内涵 公共体育学科既是科学分支,也是教学科目,尽管与体育专业院校有不同的学科内涵,但在基本面是应该同样包含4个维度:1)作为研究的公共体育学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校体育学,涉及研究对象、概念和理论体系及其研究方法,基本属于知识文化范畴;2)作为实践的公共体育学科,也就是我们的体育教学所涉及到的多元化的工作,正是实践导向,是公共体育不可回避而高度关注的核心问题,基本属于技术文化范畴;3)作为职业的公共体育学科,也就是我们公共体育课教师,公共体育作为一种职业活动,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不同专业学生能具备一个健康的体质,成为国家建设需要的合格职业者,属于观念文化范畴;4)作为历史的公共体育学科,在这里正是前言所指的公共体育发展的现实背景,公共体育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实践经历都会对公共体育学科产生影响,属于历史文化范畴。

长期以来我们更多关注的是作为实践和作为职业的公共体育,而作为研究和作为历史的公共体育维度认识不足,也就是说更多地关注于公共体育的教育性目标,轻视了公共体育学科专业性的研究。以至于公共体育学科的社会角色定位出现一定的偏差,被认为是半专业性或准专业性职业。

现代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首先指出社会进步正是劳动专业化分工的结果,他认为学科专业化的合理性就在于“各人擅长各人的特殊工作,不但增加全体的成就,而且大大增进科学的内容”[4],进而提出绝对优势理论:为了自身的利益,应当把全部精力集中使用到比邻人处于某种更有利地位的方面。之后,这一思想被泰罗引入到科学管理方法之中。之后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于1893年在《社会分工论》一书中专门讨论了社会分工与职业问题。根据早期系统研究“专业”的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的定义:“所谓专业是指一群人在从事一种需要专门技术的职业。专业是一种需要特殊智力来培养和完成的职业,其目的在于提供专门性的服务”[5]。关于专业化特征最具影响的论述当属社会学家利伯曼的定义解释,利伯曼指出专业化应当具备7大特征:1)范围明确,垄断地从事于社会不可缺少的工作;2)运用高度地理智性技术;3)需要长期的专业教育;4)从事者个人、集体均具有广泛自律性;5)专业自律性范围内,直接负有作出判断、采取行为的责任;6)非营利性,以服务为动机;7)拥有应用方式具体化了的伦理纲领[6]。

日本著名管理学家、经济评论家大前研一在他的《专业主义》一书中写道:“专业是一种精神,专业不仅是对于已知专门领域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而且可以根据过去和现在能对未来做出大部分的正确判断,并做出正确的决策。我们说一个人很专业,并不是指他的技术很好,而是他对于某领域的事情的判断能力很强”。大前研一进而分析了这种能力:“真正的专家必须具备的4种能力:先见能力、构思能力、讨论能力、适应矛盾的能力,以丰富的案例和深刻的洞见警示人们重新思考专业的内涵与效用,培养并吸纳专业人才”。“专家要控制自己的情感,并靠理性而行动。他们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较强的伦理观念,而且无一例外地以顾客为第一位、具有永不厌倦的好奇心和进取心,严格遵守纪律。以上条件全部具备的人才,我想把他们称之为专家”[7]。

由此我们认为:专业是指需要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职业,是衡量职业发展水平的尺度。所谓专业化即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不断更新,专业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作为社会学概念的专业化,其含义是指一个普通的职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在英文中Specialization意指一个普通职业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侧重过程涵义。我们所提出的“公共体育专业化”也是在上述涵义上使用专业化这一概念的。或者,更直截了当地说,“公共体育专业化”就是在专项体育运动方面赋予普通学生比较优势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必需体现“专业性”,这也是“公共体育专业化”教学思想与其他教学思想的根本区别所在。因此,在专项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当具备这样一些特征:1)专项知识的权威性:别人知道的我知道,别人不知道的我还知道;2)技能的超越性:别人做不到我能做到,别人能做到我做得更好;3)形象的标志性:专项标志性动作规范准确;4)思维的程式性:具有专项运动特有的思维模式,是经过系统训练的;5)态度的稳定性:在心理状态上具备“专业自觉”。因此,我们认为“公共体育专业化”就是要发挥重要社会功能,需要长时间的专业培训教育,掌握系统的体育科学知识,需要相当程度的体育教学技能,能够应对研究和教学中新问题的挑战,形成社会化的专业价值,并有公共体育专业伦理来保证,在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中能够自主自律,在组织化的机制中保证相当的专业话语权,并承担社会责任,有较好的社会声望和较高的报酬。

2.3 “公共体育专业化”的概念外延 社会将永恒不变地承认体育对健康的作用,同时健康也是体育课程存在的根本理由。现代体育是一种复杂的国际社会文化现象,它既是文明社会的产物,也是促进现代文明的因素之一。当今东西方社会身体文化内容通过各种媒体传播渗透到最易接受新事物的学生生活中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中的大中学生对这种情况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现代社会体育的社会功能已超出增强体质的范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将有更强的愿望和更多的时间去参与体育锻炼,而这些锻炼的内容一定是集娱乐、休闲、健身等诸多功能之大成的社会身体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新世纪人们生活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势必会对体育课程的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教育的立场出发,学校体育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与国家推行的全民健身计划相融合,与此相适应的“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思想也已成为学校体育思想的主流。此外、提高生活质量的概念是近年来在西方世界普遍的新话题,其含义并不仅是指物质生活,更主要的是指人的心理与身体的一种状态,并把体育锻炼作为获得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状态而与提高生活质量相联系。在体育课程改革中,这些思想基奠了对社会体育文化内容进行选择的标准。

从学生个体来看,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促使学校体育课程观念面临新的挑战,需要进行大改革和产生大转变。从现代世界学校体育的发展态势来看,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所要掌握和培养的东西不再仅仅是身体素质和简单的运动技能。学习运动健身技术,体育理论知识以及社会身体文化内容应该成为学生的追求,另一方面在体育中享受身体活动乐趣,培养强烈的生存意识、积极的参与精神、适时的应变能力和健康的竞争心理,挖掘自身的潜力等诸多因素也应该成为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愿望和动力。所有这此都反映了社会与个体需要对体育课程内容选择和设置的规定性。它不仅规定体育课程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性内容和功能价值,并且规定着体育课程因社会文化因素而变化的时代性,并寻求二者的统一。

公共体育的学科性质所面对的是普通学生的体育教学,既要考虑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也要考虑学生体育健身知识掌握的问题,更要考虑学生的运动兴趣及其体育专项技能发展的问题。因此,所谓的“公共体育专业化”就是指在进行公共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专业选择的态度选择体育专项学习,要求教师以专业精神和手段进行教学,赋予普通学生更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和元素,使普通大学生在体育方面成为一名业余的“专业者”。在运动认知领域把体育作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重要部分。在运动参与领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实现自我健康管理,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欣赏体育运动的能力。运动技能领域熟练掌握一项运动技能、运动能力强、掌握体育运动相关知识、能处置常见运动损伤、能发现和解决体育常见问题。在身心健康领域具有强健的体魄和顽强的意志。在社会适应领域能够在生活和职业人际交往中具有自信和自强的适应能力。

目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开设的专项普修课程,一般是学生在开设的课程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学习,因学习周期较短并不能形成较好的专项技能,若期望其运用短时间内所学的专项体育技能作为业余时间乃至终身体育锻炼的技能勉为其难。注重学生兴趣,不能简单停留在学生选择了某项运动,经验表明,在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导情况下,学生的选择遵从简易好玩的原则,没有定向性,浅尝即止,并不能帮助建立长久的兴趣。真正的运动快乐来自于运动付出后的积极性回报,没有汗水和劳累为之奋斗付出的快乐是靠不住的。运动技能的形成是需要一定的持续学习与练习时间,以一个学期为周期的任意选修课并不能真正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没有必要的运动技能也就很难形成真正的运动兴趣,没有运动兴趣也就不可能经常去从事这项运动。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专业化”就是希望通过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根据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的特点和实际发展的需要,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对体育知识的不同需求,通过分层分类课程模块设置,引导学生确立专修的体育专项,并以此作为自己体育上的“专业”,以专项等级评价为学习目标,将体育专项知识技能在学生身上心理学化和生理学化,努力实现学生从专项普修到技理擅长的推进,为终身体育打下扎实基础。

概括而言就是使学生“健康锻炼成为终身习惯,体育专项成为生活方式”。在体育科学化方面能掌握系统的体质健康理论知识和体育锻炼的基本原理;在体育生活化方面能以专项锻炼作为自己保持和提高健康水平的方法和手段;在体育社会化方面为职业生涯进行积极有益的人际交往作好体育技能准备;在体育专业化方面能具备较强的体育专项技能并能成为展示自我的一技之长。

3 “公共体育专业化”教学改革的课程设置

公共体育的学科性质所面对的是普通学生的体育教学,既要考虑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也要考虑学生体育健身知识掌握的问题,更要考虑学生的运动兴趣及其体育专项技能发展的问题。因此,所谓的“公共体育专业化”就是指在进行公共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专业选择的态度选择体育专项学习,要求教师以专业精神和手段进行教学,赋予普通学生更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和元素,使普通大学生在体育方面成为一名业余的“专业者”。在运动认知领域把体育作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重要部分。在运动参与领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实现自我健康管理,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欣赏体育运动的能力。运动技能领域熟练掌握一项运动技能、掌握体育运动相关知识、能处置常见运动损伤、能发现和解决体育常见问题。在身心健康领域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在社会适应领域能够在生活和职业人际交往中具有自信和自强的适应能力。

目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开设的专项普修课程,一般是学生在开设的课程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学习,因学习周期较短并不能形成较好的专项技能,若期望其运用短时间内所学的专项体育技能作为业余时间乃至终身体育锻炼的技能勉为其难。

注重学生兴趣,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学生选择了某项运动。“公共体育专业化”就是希望通过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根据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的特点和实际发展的需要,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对体育知识的不同需求,通过分层分类课程模块设置,引导学生确立专修的体育专项,并以此作为自己体育上的“专业”,以专项等级评价为学习目标,将体育专项知识技能在学生身上心理学化和生理学化,努力实现学生从专项普修到技理擅长的推进,为终身体育打下扎实基础。

概括而言就是使学生“健康锻炼成为终身习惯,体育专项成为生活方式”。在体育科学化方面能掌握系统的体质健康理论知识和体育锻炼的基本原理;在体育生活化方面能以专项锻炼作为自己保持和提高健康水平的方法和手段;在体育社会化方面为职业生涯进行积极有益的人际交往作好体育技能准备;在体育专业化方面能具备较强的体育专项技能并能成为展示自我的一技之长。

为此,我们在实施“公共体育专业化”的课程结构中包含了4个层面的课程结构:1)促进体质健康、体能发展的课程,可以称作体育基础(必修)课;2)学习专项基本技能、培养运动兴趣的课程,可以称作专项基础(选修)课;3)发展专项技能,形成专项爱好的课程,可以称作专项体育(专修)课;4)提高专项水平、形成专项特长的课程,可以称作专项运动(训练)课。4个层面的课程以不同的课时比例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进行教学递进式、模块化设置。

“公共体育专业化”课程设置要求实行小班化教学制度,学生人数应控制在30人以下为宜。学生至少有1个学期的体育基础课学习以夯实专项学习的体能基础,再经过1~2个学期不同的专项基础选修来培养学生专项兴趣和挖掘专项潜能,在此基础上至少持续1年的专项体育专修学习,切实掌握专项运动的基本技能,锻炼方法和理论知识,并能达到相应的等级标准要求。最后,对希望继续提高专项技能的学生可以参加专项运动课来进行专项训练,在目前学校教学体制下可以是专项体育社团的形式进行。

4 “公共体育专业化”的标准体系与评价

随着“公共体育专业化”教学改革思想的提出,我们又面临这样一些问题:“公共体育专业化”究竟对学生提出了那些要求?符合“公共体育专业化”培养标准应该是什么?学生在“公共体育专业化”教学改革中应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层次?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实施“公共体育专业化”时应予以探讨解决的。

高校体育的培养标准也就是一个受过高等体育教育的大学生在体育方面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的规格。这些标准往往在体育教学大纲中出现,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很不具体,缺乏系统性和一致性。学校体育不同于其他体育形式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学校体育具有其教育上的系统化和评价上的标准化。

在构筑“公共体育专业化”培养标准中我们要注意目前高校体育改革的走向,即由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向师生共享学习责任的模式转化;由校园体育向终身体育转化;由强调运动技能的掌握向强调运动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的转化。同时我们还要确立一个身体、技能、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体育哲学观,从教育的观点出发去权衡四方面的比重。

构筑高校体育培养标准体系要从横向的范围、纵向的层次2个方面考虑。横向的范围指标准所涉及和评价的各个方面,纵向的层次指标准的等级或某一方面的基准点与渐进性。依据“终身体育”的思想性、社会需求的规定性,以及体育目标的多样性,大致可以从以下4个维度、3个等级来构筑“公共体育专业化”培养标准和层次。

4.1 获得和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水平:运动体能 “公共体育专业化”培养标准理所当然地要把“健康第一”作为首要的标准,努力在实施“公共体育专业化”教学改革中将学生的体质健康予以充分的重视,可以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作为初级要求。在此基础上还应努力发展学生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体能的提高,可以根据专项要求选择若干专项素质来制订标准,作为专项体育课学生努力发展的中级标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对自己的健康状况的每个方面作出评价。学生在掌握各种练习原理的基础上还要能够利用这些原理来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能分析体质测试的结果,不需要教师的帮助就能利用这些知识和信息来增强自己的体质和发展自身的健康水平。作为高级标准的层次应着眼于学生保持稳定的身体活动习惯,正确表述各种健身活动的原理和方法,以及独立设计一个适合自身身体健康目标的锻炼计划。

4.2 具有一定水平的专项运动能力:运动技能 “公共体育专业化”教学改革的核心部分是努力发展学生稳定提高与持续渐进的专项兴趣和专项技能,兴趣可以激发技能的学习,技能可以保持和深化兴趣的内涵。因此,制订合理的不同层次的专项水平标准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技能的兴趣,提高专项运动技能。根据初级、中级和高级不同层次水平,选择若干专项技能评定办法制订专项技能评定标准是有效实施“公共体育专业化”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初级水平以一般基本技能为主,中级水平当以没有系统选修过该专项运动的一般学生很难做到的水平为标准,高级水平则可以以普通校运动队水平为准。

4.3 体育运动及专项运动理论的掌握及运用:体育知识 大学生的知识水平足以承担对体育概念和原理以及专项运动理论的理解与领悟,而对这些概念和原理以及理论的掌握和应用的培养则是高校体育的最后良机,这有助于学生独立锻炼能力的发展,而且也是“公共体育专业化”以及“终身体育”思想对大学生在体育方面的要求之一。初级水平应强调学生对体育运动概念和原理的掌握和运用。如:有氧与无氧练习的概念与原理在提高运动技能和健身锻炼中的具体运用;肌肉的生理解剖知识在健美练习中的运用等。中级水平应掌握对专项运动技能的表述和演示的能力,对专项运动的基本技能既要会说,又要会做。高级水平要求不仅要掌握专项运动所需要的技术,还要能掌握集体或个人项目中的进攻与防守的战术,并在各种社会身体活动情景中运用和表述这些技能。这一标准的层次应定位于学生所从事的运动项目的操作性技能与表述性技能的获得,并且应达到一定的水准,而不局限于一些基本的技能,这也是“公共体育专业化”在教学上所要追求的,同时也是受过专项体育教育的学生所应具备的运动素养。

4.4 确立积极的身体活动的生活方式:运动经验 这是贯彻“终身体育”思想的根本所在,在获得广泛的专项运动经验的基础上,把专项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提高生活质量的方式来对待,强调学生经常有目的地参与探索校内外的各种身体活动。这一标准的层次应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体能评价、健康目标以及兴趣爱好,做出从事某一身体活动长远的、终身的定向,并能列举出经常参加这一运动所能带来的生理上、心理上和文化娱乐上的效能。初级水平可以以完成专项课规定的一定时间的课外专项活动或参加一定次数的课内教学比赛。中级水平可以以经常参加课余专项运动(可以规定每学期一定量的次数)和参加一些校内比赛次数来划定。高级水平可以每周一定量的课余专项锻炼并参加一定量的校际比赛来定。

除以上明确的量化的4个维度3个等级层次外,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一些定性化的评价,虽然因其可能存在的不可比性而不宜纳入标准来定量,但我们可以在日常课业中间进行。如,使学生理解体育活动对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作用。体育活动是在竞争中获得他人尊重与承认的一种积极的手段和方法,运动技能和运动知识在这种评价中占重要地位,是对自信心和自尊的补充,也是自我表现的机会。对大学生而言要求理解体育活动是培养意志、接受挑战、自我实现的一个良机。进行评价时应着眼于确立学生自我价值体系,提炼自律品质,挖掘自我能力与价值。再如,在身体活动情景中让学生认识个人与社会的行为责任。身体活动是现代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是社会价值传递的载体,大学生应该能认识身体活动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与意义,及个人在社会中的形为准则。强调在身体活动中对作出某一形为选择可能产生的结果的分析与认识。在评价中要使学生在体育活动情景中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冲突,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能量,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性能力。

公共体育作为高校系统体育教育的终结,应与未来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依据公共体育教育目标所确立的培养方向,制订出与“公共体育专业化”自身相符合的专项体育培养标准和层次,不应仅仅是生物性的体质测试和机能评定,而应具有专项运动的系统性、技能性、文化性和社会性,最终评价以量化指标为准,过程评价以定性指导为辅,为学生设定一个明确的、经过学习和努力是可以实现的目标体系,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健康水平和体质状况,身体素质和生理机能符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有独立的健康目标和健身计划;了解所学专项运动文化知识,并擅长这项运动,具有一定水准,并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能运用体育理论知识指导自己和帮助他人进行身体锻炼;热爱体育活动,并视其为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积极手段;在身体活动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勇于面对竞争和挑战,有意识地挖掘自身体能和心理潜力,以求自我完善。

5 “公共体育专业化”教学改革实践

自2011年9月起,上海大学体育学院确立了“公共体育专业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在体育教学改革中重新构建了“1+2+3”的课程体系,即:1个学期的体育基础课、2个学期的专项基础课和3个学期的系统专项体育课。其宗旨是努力构建“健康锻炼成为终身习惯,体育专项成为生活方式”的终身体育行为观念,通过1个学期的体育基础课让学生了解上海大学体育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游泳技能、发展学生耐力体能,了解自己健康体质状况及评价方法,培养运动兴趣;通过2个学期的专项基础课让学生在体育专项基础学习中进一步培养兴趣,选择适合自己长期学习和锻炼的运动项目;再通过3个学期的系统专项课学习和课外锻炼,真正掌握和擅长一项体育运动。同时,针对已经完成体育专项课学习并有继续学习锻炼愿望的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以专项体育社团为载体进行专项锻炼,提高专项技能。通过这一课程体系,使学生在较好地掌握体育运动基本原理和健康理论的基础上,在体育专项方面有一技之长,使之成为学生终身借以提高和保持健康水平的一种锻炼手段,并在今后的职业生涯和休闲生活中在性格培养、人际交往、健康娱乐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成为展示自我的一种有效手段。在课程总体设计中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着重学生自主和自助学习能力及综合体育能力的培养,努力使学生从专项兴趣发展到专项技能特长,将专项体育学科知识技能在学生身上心理学化和生理学化。

5.1 体育基础课 新生入学后,不再如以往那样在什么都不清楚的情况下,盲目地任意选修体育专项课,而是统一为1个学期的体育基础课,坚持学生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和任课教师的做法。入学第1堂课全部进教室,主要讲授上海大学体育教学思想与课程具体要求,以及介绍体育教学特色的游泳达标和创新性的体质测试实验课的具体做法。体育基础课课程内容统一为定向越野(30%)、游泳(30%)、体育理论(20%)、专项体验(10%),以及体质健康评价实验(10%)。定向越野以发展学生体能、识别地图及运动乐趣为主,课程地点设在学校中心花园,充分让学生在锻炼练习的时候,同时也能领略学校优美的自然环境。游泳课以教会学生基本的游泳学习与练习方法为主,为学生今后通过自我锻炼能够完成游泳达标测试做好前期的入门教育准备。体育理论课则结合体质健康评价实验课讲授发展体适能的相关理论、练习方法和评价方法。同时,在第1学期内,新生可以在课外锻炼期间去任一专项活动地方进行专项体验,以帮助学生选择第2学期的专项基础课。

5.2 专项基础课 在新生第1年期间,继体育基础课之后,我们保留了目前大多数高校专项体育课的做法,让学生自由地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2门各为期1个学期的专项基础课。与以往不同的是,专项基础课主要以一些相对简单易学的专项基本技能作为教学内容,重在培养学生刚刚萌发的专项运动兴趣。希望学生通过第1学期课外活动期间的专项体验,结合2个学期专项基础课的尝试,确定二年级时为期1年的系统专项课学习。与以往不同的是,专项基础课的课外体育锻炼全部要求进行有专项教师辅导的专项体育活动。由于受场地条件的限制,目前我们只要求每学期至少3个学时。

5.3 专项体育课 “公共体育专业化”教学改革与以往最大的区别是对二年级学生的专项要求。这项改革改变了体育课每学期可以任意选修的状况,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教务处的密切配合下,学生二年级期间的专项体育课一经选定则要求连续系统学习3个学期。除非有特殊原因,一般不能更改。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接受系统的专项学习,改变了以往学生任意选修,专项技能学习因教学时数不足而不能很好掌握专项技能的状况。

6 结 语

教育必须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恰如其分地说只有体育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仅有的实践多于理论的课程。然而,如果我们接受所有的传统教育典范,就会使体育教育领域的工作者迟钝于必须的改革,并可能导致陈旧的概念和实践趋于永恒。教育学研究历来有这样一种趋势,涉及到教育本身,更多地在于改进教育,而不在于理解教育,课程的创新才是教育发展的促进因素。课程的创新首先要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理解课程理论,并保证教育的过程和结果不能混淆。

在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大背境下,普通高校的公共体育发展内涵已经超越了公共体育的学科性质与任务。本研究就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究竟走怎样的发展之路,提出了以专项技能培养为主导的“公共体育专业化”的发展思路,并从理论层面进行阐述奠基,在应用层面进行实践创新。作为一种新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兼顾了当前高校体育面临的学生体质、运动兴趣、运动技能以及运动专项标准等发展关系问题,在实践中切实取得了一些令人振奋的成效,这或许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我国学校体育的不良现状,破解我国学校体育遭遇到的困境。然而,所有一切还仅在探索之中,还需要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及分层分类教学等方面做更持久的探索与努力。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1276.

[2] 朱九思.高等教育辞典[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330.

[3] 潘惫元.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28.

[4]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0-11.

[5] Carrr·Saunders.The Profession[M].0 xford: Clarendoon Press,1933:23.

[6] Liebeman.Education as a Profession [M].Prentiee-Hall,1956:2-6.

[7] 大前研一.专业主义[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86.

A Study on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Specializing Public Sports by Developing Professional Skills

BAI Hui-min,XU Feng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China)

There are eight viewpoints on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two main theories, namely "constitutional" and "technical". This paper theoretically analyzes and evaluates these standpoints via published papers, expert interviews, logic analysis and teaching experiments. Furthermore, the theory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called "specializing public sports" is asserted, the principal of which is developing professional skill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elucidates the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the curriculum design and the standard system of this theory, and offers some detailed measures conducted in Shanghai University. According to this study, "specializing public sports" is a physical educational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about public sports. Concerning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and demands of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student groups, the curriculum is classified and stratified so that students can be guided to determine and specialize some certain kinds of sports. In this way, students can obtain their own specialties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et the better specialty evaluation as their study goals. At the same time, students are given professional teaching connotation. It also lays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ir rest life. The theory given in this paper is likely to be a breakthrough and innovation i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specialization; curriculum setting; grade standard

G807.01

A

1004-7662(2015 )11-0031-07

2015-11-15

上海市学校体育科研重点项目(项目编号:HJTY-2014-C04)。

柏慧敏,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学校体育、休闲体育文化。

猜你喜欢

专业化专项技能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劳动教育课程的常态化、专业化还有多远
《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管理法》解读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劳动技能up up!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单项选择专项训练(四)
同义句转换专项练习5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