毽球运动在我国高校的现代传承与发展战略研究
2015-11-12王定宣
王定宣
(西南医科大学,四川 泸州 646000)
毽球运动在我国高校的现代传承与发展战略研究
王定宣
(西南医科大学,四川 泸州 646000)
毽球运动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一种,距今发展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高校推广毽球运动,不仅能丰富和完善高校体育教育体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更是承载民族文化、传承民族历史、推进社会发展的有力途径。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毽球运动科研成果进行统计和客观分析,对高校毽球运动开展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从教育、理论研究、竞赛制度和传承机制几个方面提出毽球运动的发展战略。
毽球;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战略;高校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之一。毽球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一种跨越数千年流传至今,包含着许多极为精湛的实践和理论,通过富有特色的形式美体现民族文化精神。这也正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之所在。本研究通过对我国毽球运动理论成果进行统计和客观分析,进行高校毽球运动开展的影响因素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为高校体育中开展民族体育教学活动的提供思路及发展方向,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国高校毽球运动的现状与发展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和万方知识服务平台,以“毽球”、“高校”、“传承”、“发展对策”等为关键词检索相关文献360余篇,全面了解本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动态,对我国毽球运动科研成果进行统计和客观分析。
1.2.2 问卷调查法 选取参加2015年中国大学生毽球锦标赛的27所高校的师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每所学校各抽取20名学生,共540名学生,向他们发放问卷540份,回收有效问卷512份,有效回收率为94.8%;另向各校相关体育教师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3份,有效回收率为93%。
1.2.3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整理,统计出各项数据及其百分比,通过比较、演绎、逻辑推理等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2 结果与分析
2.1 历史积淀 毽球运动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一种,以中国古老的“踢毽子”游戏为基础,在自身的发展中融合了现代竞技体育元素:羽毛球的场地、排球的规则特征、足球的脚法特征、踢毽子的基本技巧等,从而衍生出来的一项运动。毽球运动的雏形起源于广州,早期也被称为“网毽”。毽球运动具有良好的项目参与性,以其熟练、准确、细腻的技巧性技术特点,快速多变、激烈反复的对抗性战术特点广受欢迎,得以迅速发展(表1),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良好的推广。现今,毽球运动已成为我国5个大型综合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是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一颗璀璨明珠。
毽球运动源自我国古老游戏“踢毽子”,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一种有形的历史积淀物,始终在相对稳定中演化发展,除旧布新。目前,被国家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只有舞龙舞狮、毽球、风筝等为代表的十几个项目。其中,毽球运动已经具备了较高的竞技形态水平和审美水平[1],这种进步的民族传统文化形态和活动方式总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有力量“矫正”陈规陋习,而且会把全民族的美学兴趣不断地引向更高的境界。回顾新中国毽球几十年发展历程,无论是在毽球运动项目的推广、竞赛体系的规范化、运动训练科学的研究以及国际化交流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对于中华民族地位的提升、民族影响力的增强乃至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无不传递着正能量。在高校中推广毽球运动,将其纳入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中或课余练习,不仅能丰富和完善高校体育教育体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更是承载民族文化、传承民族历史、推进社会发展的有力途径。
表1 新中国毽球运动发展中的标志性事件以及重要意义
2.2 毽球运动的特点及价值循证 毽球运动主要是用脚部做击打毽球,可采取各种不同的踢法,以及利用除手、臂以外的头、胸、腹、背、肩、腿等身体部位的运动项目。脚是人体离心脏最远、位置最低、最易供血不足的部位,所以有未老脚先衰这样的说法。从中医角度来说,足踝部有申脉、大敦、太冲、昆仑、太白等多个重要穴位,因此,经常踢毽可以对足部穴位进行按摩,改善人体微循环系统。有研究表明:经常进行户外运动,可接受充足的阳光,使体内维生素D浓度增高,改善胃肠功能及钙磷代谢,也促进了体内钙吸收[2];长时间毽球运动中老年人的股骨颈、跟骨骨密度较未进行运动人群显著升高,血清骨钙素含量显著上升,血清IL-6水平和TRAP活性显著降低,表明毽球运动是延缓中老年人骨量丢失的较理想的运动形式。而1年以上的毽球运动更为理想[3-4]。同时,毽球运动又是全身运动,锻炼时需要身体多个器官协同发挥作用,不仅对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准确判断能力有益;对人体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也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另一方面,毽球运动是一项安全系数较高的运动,不像篮球、足球等身体对抗比较激烈,容易发生运动损伤,毽球运动量适中,适合于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从国内关于毽球运动损伤的研究报道来看:除了以提高毽球竞技水平为目的,在进行大量集中训练时发生的运动损伤外[5-6],还未见有关普通人群在进行毽球运动时发生运动损伤的研究报道。此外,毽球运动还是一种低消费的运动,不像网球、高尔夫等项目,毽球运动对运动场地的要求不高,适合广大人群且易推广。
2.3 毽球运动在我国高校的现代传承
2.3.1 我国高校毽球运动的发展与成果 深厚的历史积淀赋予了毽球运动的文化性特征,而毽球运动自身的特点及价值决定了项目的发展动力与方向。2002年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高校在体育课程当中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结合时代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来体现它的民族性和中国特色[7];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应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对大学生进行民族优秀体育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是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重要方面。随着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备受关注,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毽球运动作为一项集娱乐性、健身性、大众化可普及性于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逐渐开始走入高校,并成立了各种高校毽球运动队和协会。首都医科大学在1990年就开设了毽球课,成为我国最早开设毽球体育课的高校;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广州大学、武汉体育学院等也相继开设了毽球课,并组建成立自己的毽球运动队。2000年6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旋风毽球俱乐部”成立,2001年5月中国地质大学毽球协会成立,2004年10月18日河南工业大学毽球协会成立,2004年12月11日北京、上海高校毽球协会成立,湖北也成立了高校毽球联合会[8]。其中,山西晋中学院毽球运动尤为突出:设有毽球专业队,获得了2个世锦赛冠军和12个全国性比赛冠军,20余个亚军,其中包括2008年全国毽球锦标赛团体冠军和2010年第6届世界毽球锦标赛冠军,为我国高校更好地开展毽球运动作出了榜样。
2.3.2 我国毽球运动科研情报分析 从近些年国家对高校科研的投入可以看出,高校科研在国家科研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我国的体育科研成果绝大部分都出自高校。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可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助于提高运动竞技水平。通过CNKI全文数据库,检索项中选择“篇名”,检索词输入“毽球”,时间跨度不限,只选择学术研究性文献(期刊论文、博硕士论文和会议论文),剔除年鉴、报纸、学术辑刊等消息类文献,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对我国毽球运动科研成果进行统计和客观分析发现:我国关于毽球运动的科学研究(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从上世纪90年代毽球走进高校以后才开始有零星的研究报道,1990-1999年10年间发文量总数仅20篇。进入到20世纪以后发文数量开始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2000-2014年发文总量共计342篇,每年的论文数量都在不断变化,特别是2007年毽球被列入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后,发文数量增加明显,2014年发文总量达到了56篇。2003年开始出现硕士论文,2012年出现博士论文,其中体育类期刊和大学学院学报的发文量加上学位论文达到278篇,占总发文量的81.3%,已形成了相对较为集中稳定的期刊群;体育核心类期刊发表论文和学位论文共46篇,占总发文量的13.5%(图1)。其研究机构排名前几位的为:晋中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山西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图2),体现了我国毽球运动科研和人才培养的核心。
图1 2000-2014年键球运动科研论文发表数量与分布
图2 我国键球运动体育核心类期刊发表论文和学位论文机构分布
以上对我国毽球运动科研论文统计分析表明:1)有关毽球运动的研究在国内正处于逐渐关注的发展状态,特别在最近五年,所发表的论文深度不断增加,质量明显提高;这其中90%以上的科研论文为高校教师撰写或是指导研究,这体现了毽球运动在我国高校的发展趋势与热点,同时也是10多年来我国在毽球运动项目发展方面投入的结果;2)这与竞赛制度的杠杆作用分不开,特别是高校参与国内大型毽球比赛逐渐增多,如:全国毽球锦标赛,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全国大学生毽球锦标赛等;3)教学与科研相长,晋中学院和北京体育大学能够成为我国毽球运动科研和人才培养的核心机构,这与其多年的毽球教学分不开,据调查显示:晋中学院开展毽球课已有10多年,体育专业必修课64学时,公共选修课32学时[9],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该校毽球运动的科研水平。
在研究内容方向方面,近15年来,有关毽球运动的研究内容涉及面比较广,但也有所偏向(表2)。其中有关毽球教学研究与课程建设的论文占了较大的比重,占论文总数的25.1%;随着国内大型毽球比赛的增多,有关毽球竞赛和技、战术训练的相关研究逐渐开始增加,分别占论文总数的11.4%和19.1%;在毽球相关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还比较薄弱,占论文总数的4.4%;毽球项目的推广与大众健身方面研究也不多,仅占论文总数的2.3%和5.8%。
表2 我国毽球科研论文研究内容与方向统计
2.3.3 影响我国高校毽球运动开展的因素分析
表3 大学生选择毽球运动的动因统计
表3显示,大学生选择毽球运动的动因中,排名前3位的是:学校开设或即将开设毽球课,选择人数346人,占所调查人数的67. 6%;希望通过毽球运动达到健身作用的有294人,占总人数57.4%;为了丰富课余生活的人数是228人,占所调查总人数的44.6%。可见:学生们选择毽球运动的首要动因是学校开设毽球课,能够进行系统全面的了解学习运动技术和知识;其次是为了达到健身的效果和充实自己的校园文化生活。
表4 教师认为高校未开展毽球课的原因统计
表4显示,缺乏教师、教材是其主要原因,选择人数均过半,分别为71人和42人,占到了所调查人数的76.3%和55.9%;缺乏教学场地和选课学生人数过少并非是高校未开展毽球可的主要因素,分别有25和12人选择,占所调查人数的26.8%和12.9%,这与毽球运动本身运动特点价值和受场地因素限制小有关;此外,选择领导不重视的有36人,占所调查人数的38.7%,这一点可从对外宣传和交流上分析原因。
2.4 毽球运动在我国高校的发展战略 纵观当今世界,约80个活跃在世界体坛的体育运动项目没有一项是由中国贡献的,这与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但是,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在世界体坛中是有体现的,在奥林匹克运动中活跃的,由日本推出的柔道、韩国推出的跆拳道都是在接受中国古代武术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使其更适于教学、训练和比赛,而后通过学校作为主要渠道向青少年推广,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国际影响力达到一定程度后才得到国际奥委会的认同。毽球运动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现已发展到较高的竞技形态水平和审美水平。所以,作为毽球要走向世界,其文化背景和内涵不是主要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战略部署。
2.4.1 加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力度,把毽球运动纳入高校体育教育体系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统的传承方式在一定时期内有其存在的价值,比如家族血缘性传承、收徒拜师性传承等。但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逐渐淡出被淘汰。我国毽球文化和运动要发展,更应该审时度势发展新的传承与发展方式,以适应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需要。学校是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层单位,也是体育文化产生与培植的摇篮,更是体育文化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重要场所。现代体育运动大多经历了从学校走到竞技场后又走向世界的过程,如篮球、足球、橄榄球、体操等项目就是这样。因此,将毽球运动纳入高校体育教育体系之中是十分必要:1)这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中 “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 的主要原则[7];2)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毽球课,并在课程开设的可行性、课程设置、课程资源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8,10-12],为下一步毽球课纳入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3)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师资、课程、场馆等方面的问题,已成为毽球运动在高校深入开展的“瓶颈”。因此,毽球运动要在高校进一步深入和持续发展,在开展毽球课的同时:1)必须同步引进毽球特长教师,逐步改善场馆建设问题。对在职的毽球课教师来说,要争取学校经费的支持参与中国毽球协会每年开办的培训班以提高毽球技术和理论水平;2)研制毽球运动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内容等,完善课程设置类型、教材等教学资源,逐步形成我国毽球课程教学体系的统一标准,构建多元化的高校体育教育结构体系;3)挖掘毽球运动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价值,通过学校教育这个途径,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中的优势和作用,尽可能使毽球运动乃至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能够建立一个稳定的、长效的机制。
2.4.2 进一步加强对我国毽球运动的研究工作,建立较为完善的、系统的、在国际上能被理解的理论体系 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就没有伟大的实践。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与我国传统文化形成了水乳交融的状态,一些传统的哲学理念逐步成为了传统体育的基本理论[13]。“天人合一”、“阴阳互动”、“五行八卦”等成为阐释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理论体系,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阐释运动机理、描述动作规格、解释演练方法的名词术语带上了中国传统哲学的色彩,而这些语言模糊混沌、缺乏确切定义。因此,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往往不易被其他国家和民族所理解和接受。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绝大多数不具备竞技性,但并不是不能朝着竞技性方面发展。毽球开始也只是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健身性、实用性和艺术性,但在实践中毽球发展成了具有很强竞技性的体育运动。但要在现代更好地传承与发展,要走进学校、走到竞技场、走向世界,还要使其不仅能在本民族、本国推广普及,而且能够成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能够理解、欣赏和参与的活动。所以,加强对我国毽球运动的研究工作,建立较为完善的、系统的、在国际上能被理解的理论体系非常重要。但目前我国有关毽球运动的理论研究方面还很薄弱,仅占整个毽球运动研究领域的2.3%,滞后于毽球运动的整体发展水平,基本处于初期探索研究阶段,发展任务还很繁重和艰巨。总体上应注意把握以下3个基本点:1)进一步挖掘与整理我国和其他国家的毽球运动文化,把一些好的、有价值的传统体育文化及其研究成果以文字和音像资料的形式完整地保存起来,为东西方文化的较好融合奠定基础;2)加大对我国毽球运动基础理论的研究力度,既要保持一定的民族特点,又要具有广泛的国际通行性,使其朝着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迈进;3)需要吸引更多更广泛的学科和学者来共同协作,建立较为完善的、系统的、在国际上能被理解的理论体系,为我国毽球运动文化的发展和下一步更好地实践打好理论基础。
2.4.3 注重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发挥竞赛制度的杠杆作用,进一步提高我国毽球运动文化的竞技性 在世界范围内,进化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纵向发展,传播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横向发展,两者结合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进步,这是体育文化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14]。我国毽球运动要进一步深化发展,需在进行大学生群体活动横向普及传播的同时,注重和高水平竞技体育的互动,通过发挥竞赛制度的杠杆作用,促进运动水平的提高与进化,也是竞技体育最大宏观效益的必要条件。自2005年第1届全国毽球锦标赛到现在2015年全国大学生毽球锦标赛已有10个年头,从最初的10余所高校参赛到现在的27所高校。体育运动有了完善的竞赛规则和一定的竞赛制度就可以进步和发展。我国毽球运动要取得突破性的进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1)发展成立毽球协会、俱乐部,组织和团结学校毽球爱好者,管理、宣传和普及毽球活动的组织,丰富学校学生的文体生活;2)通过组织和选拔学校毽球运动队,建立高校毽球联赛制度并进行推广,将比赛常规化,使毽球发展成为高校体育传统项目;3)坚持毽球运动项目的竞技体育制度,以学校为中心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运动队;4)充分运用竞赛制度的杠杆作用,逐步完善各级各类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及民族传统运动单项运动会,将其办成全民参与的盛会。同时,在运用竞赛制度这一杠杆作用时,要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旨在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够走进学校、走到竞技场、走向世界。
2.4.4 以科学的态度逐步发展和完善,形成具有稳定性、完整性、延续性的毽球运动文化传承机制 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一个人们共同体(如民族)的社会成员中作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的过程,这个过程因受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制约而具有强制性和模式化要求,最终形成文化的传承机制,使人类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稳定性、完整性、延续性等特征[15-16]。每个民族都应当承担文化传承的责任。当前,我国高校所要选择的就是,以科学的态度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它并非是简单的体育文化元素传递,首先是民族体育文化的再生产。是要按照体育文化适应的规律和要求作有机的排列组合,最终为民族的体育文化选择和体育活动准则提供要素积累,并使这些要素整合为一个具有民族性的和谐有序的传承机制。在这里,结合我国现阶段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提出几点策略:1)坚持以学校为中心,通过竞技体育体制、体育俱乐部体制协同发展,普及和推广我国毽球运动;2)通过“校、体、企结合”吸引企业的加入,可为毽球运动的发展和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提供融资渠道,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就业问题,同时提升企业的文化内涵,实现“校、体、企”三赢局面;3)加强与传媒的合作,特别是探索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联动与合作,实现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互动性与传播平台的最大化,助力毽球运动文化更为广泛地传播。
3 结 语
研究结果表明,毽球运动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主要还是其课程开设普及、传承发展机制的问题;还需要通过学校作为主要渠道向青少年推广,经过精心进行改造,使之能够更加适宜教学、训练和比赛,更加具备欣赏性和娱乐性。如果再从政策的倾斜和对外宣传和交流上加大力度,走向世界并不是一个梦。这是一个繁复、浩大的工程,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逐步完善和发展,实现我们努力追求的结果:走进学校,走到竞技场,走向世界。
[1] 肖宁.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机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2):32-35.
[2] Chilibeck PD.Exercise and estrogen or estrogen alternativer(phytoe-strogens,bisphosphonates) for preservation of bone mineral in post-menopausal women.Can J Appl Physiol,2004,29(1): 59-75.
[3] 吴斗雷,李素,唐晖.毽球运动对绝经后妇女骨密度和骨代谢的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7):60-62.
[4] 宁科,高晓华.毽球运动对老年人下肢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的影响[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26(3):109-111.
[5] 王清生.福建省优秀毽球运动员运动损伤情况调查[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23(2):140-142.
[6] 达桂邕.高校毽球训练损伤与预防探讨[J]. 柳州师专学报,2007,22(2):133-134.
[7]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 www.moe.edu.cn/p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e/moe_28/201001/80824.html,2010-01-13.
[8] 纳冬侠.宁夏地区高校开设毽球选项课的可行性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8.
[9] 潘崇帅.山西省部分高校毽球运动的开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4.
[10] 郑治伟.高校毽球课程设置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8.
[11] 陆守芹,刘永风.江苏普通高校开设毽球课的可行性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5):120-122.
[12] 吕鸿羽.河北省普通高校开设毽球选项课的可行性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13] 卢兵,华志.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制度研究[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14] 张建新,孙麒麟.研究型大学体育的使命与责任[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2.
[15] 段爱明,白晋湘,田祖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变迁、传承与发展[J].体育学刊,2005,12(2):54-56.
[16] 赵世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0-16.
Research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Shuttlecock Spor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NG Ding-xuan
(Sichuan Medical University,Luzhou 646000, Sichuan China)
The shuttlecock is a kind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which has thousands of years of history. Promoting shuttlecock spor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not only enrich and perfect the system of physical education, but also improve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overall quality. It is also a powerful way of carrying the national culture, inheriting the national history and promoting social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statistics and objective analysis, this study analyzes research results of shuttlecock in China and investigates the effects of shuttlecock spor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developing shuttlecock from several aspects ranging from education, theoretical research, competition system to the inheritance mechanism.
shuttlecock; traditional sports;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strateg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849.9
A
1004 - 7662(2015 )11- 0010- 06
2015-10-20
王定宣,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管理学和学校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