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磨萃英华 雕琢绣锦心—《技巧:滚翻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一课的磨课经历
2015-11-29赵明钱南阳
赵明 钱南阳
(1.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北京师范大学南湖附属学校,314000;2.浙江省桐乡市濮院小学教育集团毛衫城小学,314502)
研磨萃英华雕琢绣锦心—《技巧:滚翻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一课的磨课经历
赵明1钱南阳2
(1.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北京师范大学南湖附属学校,314000;2.浙江省桐乡市濮院小学教育集团毛衫城小学,314502)
一、求新求异,静心“琢磨”设计
1.分析教材学情
水平四8年级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滚动和前、后滚翻等动作,具备了一些滚动和滚翻的能力与素质。但是,怎么样去运用这些技能是本节课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其实也就是“教什么”的问题。所以,以滚翻的动作在实际生活的运用为切入点,即考虑当学生在生活中摔跤或跌倒时,会通过人体顺势的快速滚动或滚翻来缓解身体着地的冲力,尽可能免于身体的受伤。本节课就是要让学生把所掌握的体育技术技能运用到生活之中,让教材贴近生活,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尽可能实现“会用”和“用好”的教学目标。
2.厘清设计思路
在摔跤时通过顺势的滚动和滚翻来进行自我保护,避免受伤是一个切实有效的方法。所以,本节课设置了一系列与实际生活相贴近的练习场景,例如:当受到外力干预后的摔倒(一名在后面推前面的学生);跑动中因障碍物绊倒失去重心的摔倒;从高处落下后避免一点受力顺势的缓冲滚翻;跨越障碍物后快速的滚翻……让学生置身其中,去领悟和感受滚翻的动作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时机与方式,其实也就是本节课“怎么教”的问题。这样的一个流程设计,根本不需要教师去“教”,学生一次次去“试”,一次次去“玩”,到最后自然而然就“会了”。
二、躬身实践,细心“多磨”方法
1.检查练习方法
为了节省时间、精力,针对性又强,更有利于教师观察了解学生情况和检测教学方法的有效性,随机挑选8~10名学生进行片段性的磨课。请几名学生按要求依次完成了:原地前滚翻——半蹲接前滚翻——原地前侧滚翻——跨越障碍接前侧滚翻——高处落下接前侧滚翻——跑动中滚翻接力等练习。在学生练的过程中不过多地去讲解和纠正他们的错误,而是在观察和思考一些问题:学生能完成这个动作吗?学生完成这个动作有哪些困难?容易出现哪些错误动作?出现这些错误动作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这个动作?怎么样合理设置场地器材?学生该如何去分组等等。例如:在学习前侧滚翻的动作时,学生练习积极性明显下降,且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个动作,这时灵机一动,要后面的学生轻轻推一下前面的同学,这时前面的学生顺势滚翻,学生一看兴趣来了,也明白了为什么要学这个动作的道理,点燃了自我保护意识这个主题。
2.提炼练习要求
练习的方法和步骤通过几次磨练后初见成型。又遇到一个大难题,学生在一个练习前、练习中、练习后教师该讲什么?该用什么方式去讲?就像这节课中学生在进行前侧滚翻练习时,这个动作可以说是这节课的一个新授技术动作,也是一项非常规性的技术动作,需要教师去探索和提炼其要领和要求的。磨课中笔者做了一个示范,要学生去模仿练习,可效果并不理想。仔细观察学生出现的问题有两个:着地部位的先后顺序不对造成滚动不圆滑;两脚没有前后开立或者没向靠前的一只脚方向去滚动,造成腰背先着地产生疼痛出现恐惧心理。鉴于该现象采用问题引导、集中讲解、个别纠错等方法和手段要让学生明确动作要领为:两脚前后开立,向前脚方向、快速撑垫小臂—大臂—肩背依次滚动,这样的归纳和总结为学生更好地运用这个动作去自我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精益求精,虚心“打磨”过程
1.整合课的流程
前期对课的准备活动和基本部分的练习方法以及游戏比赛进行了片段性的打磨。但课是一个整体,必须要把各个环节的内容有机地组合,最好各个环节呈现出层层递进、有机衔接,形成一节完整、流畅的课堂教学。于是在一个平行班级进行一次完整的试教,试教过程中为了组织和分组的方便,准备活动安排了绕场慢跑和几节徒手操练习,虽然徒手操的动作和本节课的关联度有一些但并不明显,有些牵强;还有课的结尾部分学生集中后进行了放松与小结,小结中更多的对技术动作进行分析总结,自我感觉存在一些不妥之处。重新进行推敲,进行了一些改动。
2.收集听课意见
邀请市内优秀教师听课和指导是进行一次“诊—断—治”的过程。观课教师分别从各自观察的角度对这节课进行针对性的点评,记录时间用数据说话,为进一步改进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明确了方向、锁定了目标。
四、孜孜不倦,专心“研磨”细节
1.修补课的漏洞
由于笔者无论是在上课中出现一些问题,还是在课后听课教师指出的一些缺陷都不能很深刻的理解。所以采用课后观看课堂实录的形式来补充,在观看录像的时候边看边分析,发现问题就暂停,观课过程中发现的细节问题,如:教师在讲解示范的时候站位不合适——太靠近学生;垫子在游戏的环节出现滑动现象,存在安全隐患等,笔者记录下问题后逐一进行改正,并对存在安全隐患的环节采用胶带固定的方式破解了这一问题。
2.有机抓住课堂生成
每一次磨课的对象都不同,在教学中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如学生的提问、个别的吵闹、动作无法掌握等,如果能把意料之外的东西有机地融合到教学之中,进行流畅地衔接,或作为一次有效补充,会使课堂亮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