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经济带推进中的难题与出路

2015-11-29李立凡

中国国情国力 2015年7期
关键词:经济带建设发展

◎文/李立凡

丝绸之路经济带推进中的难题与出路

◎文/李立凡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难题

1.对丝绸之路的历史认可和过度的自我评价会对丝绸之路的国际布局和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既不是中国人兴建的,也不是中国人推行的,而是境外对我国的丝绸有需要,才形成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明确了丝绸之路的历史观和发展意义,我们可以将丝绸之路延伸为“海外古老的丝绸之路”,切勿盲目使用“中国的丝绸之路”的称谓。

2.沿带的“国与国”和邻国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民族问题和“精英内斗”不可小觑

(1)宗教缠斗影响了沿带各国的和睦发展。我国西部和西南邻国的主要教派是伊斯兰教,但又细分为三块:一是中亚的突厥伊斯兰,二是南亚的巴基斯坦、北印度伊斯兰,三是伊朗、阿富汗的伊斯兰。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各教派之间矛盾重重,很难化解。

(2)民族矛盾不断滋扰丝绸之路经济带内容中的互信建设。如吉尔吉斯斯坦西南部的奥什州,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接壤,北边是乌兹别克斯坦。该州吉尔吉斯人占60%,乌兹别克人占30%,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吉尔吉斯人和乌兹别克人经常械斗。该地区实施种族隔离,各自有自己民族的学校、清真寺,互不来往。

(3)族群内耗和引发的混乱严重干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全面推进。哈萨克斯坦有三个玉兹,玉兹是地区或者部分的意思。这三个部落在历史上基本是独立发展的。大玉兹主要占据哈萨克斯坦的东南片,代表城市阿拉木图;中玉兹主要占据北部和东部;小玉兹则在哈萨克斯坦的西边。三个玉兹在形成各自的独立区域之后,哈萨克人的内部分裂便成为阻碍哈萨克民族统一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今实力最强的是中玉兹,现在大中小三个玉兹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为争夺领导人的斗争。

3.各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参与程度变幻莫测

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设计规划在寻求获得沿带各国支持度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这种挑战从吉尔吉斯斯坦退出中-吉-乌铁路建设开始显现。吉一方面宣布将会积极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另一方面又于2013年12月宣布退出中-吉-乌铁路建设。可见,参与力度关键取决于这一构想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沿带各国的利益。

4.中亚五国不同的发展水平增加我国的协调难度

中亚国家差异化的发展水平也决定各国利益诉求的不同。如在交通设施建设方面,吉尔吉斯斯坦希望建设连通其南部和北部的铁路,乌兹别克斯坦期待我国启动中-吉-乌铁路建设,塔吉克斯坦继续寻求我国帮助其改善基础设施等。不仅如此,中亚国家彼此之间还存在一些矛盾,如五国在水资源分配问题上存在争端,各国边界划定工作并未全部完成等。这些问题都将进一步加大我国在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过程中与各国进行政策协调的难度。

5.海外投资对当地环境和人文要素的影响

在不引入柔性因素的情况下,经济环境、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对丝绸之路计划海外投资的意愿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最新民意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调查对象认为我国企业投资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40%的人认为我国企业对投资国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一些伴生问题,如环境影响以及加大当地市场竞争等。海外投资的环境和社会风险与一般商业风险的不同之处在于,商业风险可以通过企业自身行为的调整逐渐改善,但是环境与社会风险的影响却难以控制,动辄影响到国际关系,且可能造成投资不可持续。我国企业往往只是直截了当地围绕当地政府做工作,并不注重和善于与当地社区、NGO及媒体等沟通。于是,破坏自然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和劳资矛盾等问题层出不穷。

如何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

1.从战略高度统筹谋划,避免聚焦于具体项目规划

由于沿线国家经济体制、经济基础和经济战略不同,所以以我国为定位制定发展规划很难与这些国家的发展规划相衔接,使规划最终难以真正落实,影响战略倡议的落实效应。就此应加快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和境外经济合作区等平台建设,扩大双向投资规模。另外,需要不断深化各种形式的区域与次区域合作,积极商讨建设新的自由贸易区。

2.立足现有基础,逐步引入各级“惠民工程”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具备良好的合作基础,应不断地推动经贸先行,贸易和投资逐步跟进,以实质性利益调动相关国家参与的积极性,做到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推进跨区域的合作。互惠互利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宗旨,让我国周边和沿带国家真正享受到该项目的红利,必须顾及各类“惠民工程”,尤其是避免只顾减少贸易赤字,注重出口的行为。必须加大对沿带国家的各类基础建设项目的投资,利用我国倡导发起的“丝路基金”在中亚地区投资“样板工程”,服务当地社会。

3.充分尊重沿线国家的意愿并结合当地实际诉求

丝绸之路沿带各国在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等方面差异较大,宗教信仰也不尽相同。我国在推动建设进程时,需要对沿线国家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把握,充分考虑不同国家的发展水平和承受力,并采取灵活的、符合沿线各国意愿的举措,避免因为过度主导使沿线个别国家产生逆反心理,降低参与热情。在涉及到重大投资项目时,应遵守当地的投资法律和法规,充分考虑当地的民意,积极寻求有良好口碑的当地合作企业,最大程度地雇佣当地劳动力,积极推进中国投资的本土化。

4.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发挥好市场的调节和资源配置作用,减少对市场主体的束缚,激活市场主体的内在动能和活力,鼓励国内有能力的企业成为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支撑力。企业在“走出去”的同时,也要多学习“以市场为主导,尊重多方利益,增加跨文化的谈判手段”等商务技巧。国际合作是“一带一路”的根本战略,企业应充分利用国际商务谈判的技巧,顾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利益,考虑不同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政治背景,作好各种预案,并考虑多途径的风险管理,把我国海外投资的风险降到最低。

5.利用好我国人文、侨务、商界的各种有生力量,作为化解矛盾的协调器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推进重在解难助困,合作共赢。各种民间组织应该走在一线,以丝绸之路为引路,不断拓展丝路的民间网络,吸收海外论坛成员,招募国际化人才。合作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将为本地区更好地参与经济全球化,最大程度地化解全球化风险,发展民族经济提供机遇。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

■ 编辑:田佳奇

猜你喜欢

经济带建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