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绿化学生的“情感荒漠”
2015-11-28张兴三
张兴三
【关键词】 学生;校园文化;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1—0028—01
应试教育下,青少年群体日渐疏远文学艺术和丰富的生活,审美素养、道德修养和创新能力受到了限制,导致了以乖戾、偏执、自私、冷漠等为特征的“情感荒漠化”吞噬学生情感的严重倾向。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学校教育又迎来了一个改革的春天。笔者认为,大力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创建书香校园、和谐校园,加强学生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是走出这一困境的有效途径。
一、校园文化,装点孩子的精神家园
首先,要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强化环境育人意识,使校园环境充满文化色彩,彰显学校的个性精神,成为师生活动的花园、求知学艺的乐园和启智润心的学园,实现校园环境人文性、观赏性和教育性的高度统一;还可在校园醒目位置张挂教育家头像、名言警句,开辟阅报栏、黑板报、团队活动室、德育咨询室等,逐步形成以图书馆、阅览室为主体的文化娱乐阵地,以报刊杂志、校报手抄报为主体的文化宣传阵地,以名人画像、格言警句、书法绘画为主体的文化艺术阵地,使整个校园成为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素养。
其次,要定期举办校园精神文化的主题实践教育系列活动,如升旗仪式、入队入团仪式教育系列、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教育活动,寓教于知、寓教于乐,既可以丰富课余生活,又能够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还要积极开展 “珍爱生命、拒绝毒品”图片展览、禁毒知识讲座竞赛等丰富多样的“禁毒教育”活动,组织“模拟法庭”、“青春与法同行”等形式新颖的警示教育活动,为学生搭建“实践中感悟,感悟中提升”的法律法规体验平台,切实增强禁毒教育和法制教育实效性,提高学生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学生守法的自觉性,使未成年人逐渐成长为知法、守法、护法的合格公民。
二、传统文化,涂亮孩子的人生底色
学校要始终坚持以“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办学理念,用经典文化美化和诗化校园空间,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使学生在举步移目当中就受到感染和熏陶,达到“如入芝兰之室”之效果;要通过国庆节、中秋节等快乐的民族节日活动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丰富情感浸入学生心灵,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通过“牵手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庆端午、知民俗、过佳节”知识问答、 “品传统文化,扬中华美德”演讲比赛等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要积极开展读书竞赛,通过“读书节”、读书小报展评、读书征文评比、儿童文学家报告会等活动,让书香浸润校园,让经典滋润童年,让一本本古今名著引领学生跨越时空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让一条条格言警句犹如春风化雨去点燃学生的一盏盏心灯。用多彩的传统文化教育,为孩子们栽下一棵棵“生命的大树”,把崇高的生命理念植根心田,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人格的升华。
三、心理健康教育,煲好孩子的“心灵鸡汤”
未来的人才竞争将更加依赖于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据此,我们必须全面推进心理素质教育,坚持“真诚、尊重、理解”的原则,以学科辅导为主渠道,以课堂和德育咨询室为主阵地,以校报和校园广播为喉舌,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不断增强学生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要积极构建和谐校园。学校班子成员首先要加强学习、和谐互补,引领校园人际关系步入健康和谐、和顺、和睦的良性发展轨道;要引领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建立团结协作、和谐互助的同学关系;还要建立和谐一致的家校合作关系,营造符合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氛围,合力打造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和谐校园的建设,能够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才注入活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促进师生的自身发展和身心健康。
四、感恩教育,点亮孩子感恩的心灯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现在的中学生在父母长辈的关爱下长大,养成了只知有己、不知有人的自私心理,普遍缺乏宽容、仁爱和感恩之心。为此,有必要从生活细节入手,大力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引领学生养成知恩于心、感恩于行的优秀品质。为了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可以布置爱心家庭作业;为了感激他人的帮助之恩,可以开展“同学如手足”作文比赛、“我为同学做一事”、“今天我服务”等活动。此外,还可通过演讲、征文、主题班会等系列活动营造感恩文化氛围,让学生懂得在家里应尽孝心,在学校、在社会要奉献爱心,要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让学生在参与中真正懂得感恩是立身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不断提升学生道德情操和人格素养。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