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2015-11-28吴松
吴松
【摘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语文课堂生态逐步得到改善。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优化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开启智慧以解蒙昧,课堂才有其真正的高效魅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学生;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以笔者观察,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语文课堂生态逐步得到改善,但不少课堂,教师仍把教材、教学设计、课后习题视为纲领、圭臬,围绕知识点、重点、难点、易错点照本宣科,对于成绩的过度追求依然如故,许多课堂不为学生所喜欢,导致出现学生厌学、苦学甚至辍学的现象。
究竟我们的课堂缺少了什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指出:“人的价值无非是思想境界如何,思维能力如何。”所以,“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灵动的思考以及思考所带来的情感体验,才能促成真正的发展,生发出自觉的快乐趣味。
苏霍姆林斯基的劝告——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应当为我们所遵从。
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需要我们课堂教学的着眼点要始终注意引导学生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站位于学生个人价值的创造和发展,升华学生对于人生、对于人生价值意义的基本认知。《检阅》一课讲述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集体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国庆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一致的喝彩。人们纷纷称赞:“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
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人们为什么纷纷称赞这个小伙子真棒?2.你觉得那些“小伙子”棒么?3.你觉得本文中什么得到了“检阅”?
同学们深入研讨文本后整理出如下观点:“小伙子”博莱克真棒,“他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走得非常投入,有精神,不难想见他在平时的训练中,付出多少心血。同时,他能认真地做好每一个动作,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个残疾人,表现出足够的勇气与自信,身体虽有缺陷却精神力量强大,让人无限感佩。而“小伙子们”用无声的行动呵护着博莱克,用“德行”带给博莱克以自信自尊、昂扬向上,这种理解、尊重、友爱、信任、成全他人的品质同样值得夸赞。显然,博莱克的“坚强刚毅”和孩子们的“仁慈善念”得到检阅。
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需要我们着力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的思考习惯。我们要带着孩子以一种敏感审慎的态度走进文本细读思考:1.文本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2.为什么会这样表达?3.为什么只能这样表达?4.这样的遣词造句有何独到之处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5.文本究竟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示?成为文本中的角色,不草率定论,不轻信盲从,在反复的追问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思维品质。
西师大版四年级语文《礼物》讲述的是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婆婆,独自住在山脚下的小屋里,生活贫困而朴素,品质勤劳而善良,她无私地把微笑送给别人,人人都称这是最好的礼物。我就设计这样的问题:“礼物”指的就是“老奶奶的微笑”,真诚的微笑能带给人快慰让人释怀,文章为什么选择去写一位老太太的微笑?老太太的微笑为什么充满魔力,成了大家求之不得的礼物呢?
学生自然在头脑中明确老人身上的几组对立的矛盾:孤独无依靠、很苍老、很勤劳、很穷困、很开朗、很善良等等。
那么,“微笑”的价值也就呼之欲出:
看似挣扎在生活边缘的老奶奶却有着超乎别人的幸福人生,不正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吗?这样一位生活贫穷而外表并不美丽的老婆婆不应受到人们的尊敬吗?面对生活的点滴挫折、痛苦就颓丧萎靡的人在与之比较中是否应该有些自责而振作呢?
着力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引导学生走进情感丰富的世界,走进思想碰撞的海洋,拓展生命的自由,在文本细微曲折处凝神推敲,在思考中“经历”“经验”,由知识走向生命的回归,实现学生的精神健壮,思想丰富、优雅、从容。
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地时间体验,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表达个性化的思考,鼓励学生对教材、对他人的意见,包括教师的观点、结论进行批判、选择,让学生在求异思维、换位思维中掌握积极的思考方式。
如《冬阳童年骆驼队》执教中,我让同学们自由阅读,交流自己感悟。有这样一个句子,“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大家在凝神思考后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思考后发表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说“拉骆驼的”那么冷的天走那么远的路着实生活不易。有的说这些“拉骆驼的”讨价还价时没有巧舌如簧,只是言说“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足见他们的憨厚质朴。有的说作者把“拉骆驼的”从门头沟徒步而来卖煤,“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看似闲言赘语,却又情在意中意在言外,利用顿挫的方式,准确地表达出她对于“拉骆驼的”好感与亲近含蓄不尽妙不可言。
能够在无疑处生疑,能独具慧眼平中见奇,能敢想敢说见解独到,这种自主性、探究性地体验,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思考,只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时间、困难、挑战,用足够多的耐心去等待、去观望,学生就能在自己主动发现中练就平中见奇、无疑而疑的一双慧眼,这种开放性、不确定性、愉悦性带给学生的是思想的愉悦,也将是成全孩子积极思考自我实现的有效途径。
“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年轻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优化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开启智慧以解蒙昧,课堂才有其真正的高效魅力。
(编辑:刘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