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汉语动量词“遍”“次”的教学设计

2015-11-28郭文靖

课外语文·下 2015年9期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设计

【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一个主要方式是看相应的英文翻译,而在《汉语教程》中,“遍”“次”的英文翻译都为“time”,这无疑会让留学生对这两个词的意义、用法产生疑惑。本文从语义演变、语义、句法等方面对这两个动量词进行分析和区分,并提出 “遍”“次”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对外汉语;动量词;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发现许多制约学生进步的瓶颈,而动量词的恰当使用正是其中之一。郭晓沛等分析留学生难以掌握量词的原因时指出:“一方面是由于量词太多,不可能也不易在所选的课文中按量词的四个等级依次全部出现;另一方面,可能教材的编写者对量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量词的重视程度不够。再一方面,由于现阶段关于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关于学习者习得汉语量词的内在大纲还没有揭示出来,因此还不能给教材编写中的量词选用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作用。”

笔者在阅读《汉语教程》第一册(下)第二十四课的生词时,看到教材的生词部分将“遍”的英文翻译标注为“one time”;将“次”译为“times”,笔者对此处英文翻译的准确性感到疑惑。因此本文选取 “遍”“次”这两个相似的动量词作为切入点,详细研究其基本用法后,将其中适用于留学生掌握的部分挑出,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基础内容,提出本人对这两个动量词的教学设计。

一、动量词“遍”“次”溯源

(一)“遍”的语义演变过程

“遍”同“徧”。《说文》对其释义为“写作‘徧,币也。从彳,扁声”。《说文》:“币,周也。从反之而币也”。“遍”作为动量词的词义就是由它的常用义“周遍”“环绕”发展而来的。“动量词‘遍正式形成于魏晋南北朝,当时它主要‘用来称量诵读义类的动词,因为读书须要从头至尾地读遍才能全部了解”,但此时其使用范围并不广,到了元、明、清三代,“遍”字作为动量词的使用才呈现出广泛性与高频性。

(二)“次”的语义演变过程

对“次”最初语义来源的说法有不同的观点,“我们在搜集语料的过程中,发现动量词‘次可能是由‘按顺序叙事,居于前项之后的称次这一意义发展而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中常将“次”放在“第二”“第三”等词语后面,此时“次”还是“居于前项之后”的含义,但此义已开始逐渐减弱,有点像是表示动作次数的动量词了。到了唐代,有少量“次”作为动量词的用例,随后动量词“次”在元代发展非常迅速,开始普及开来。

二、动量词“遍”“次”比较

(一)“遍”与“次”语义的异同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对“遍”的定义是“一个(套)动作行为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为一遍。”对“次”的定义是“表示动作的次数,一般用于(能)反复出现的动作。”

《现代汉语八百词》对“遍”的解释是“指动作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 对动量词“次”的释义是“用于可以重复的动作”。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对“遍”的解释是“一个动作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为一遍”。对“次”的定义是“用于反复出现或可能反复出现的事情”。

各专著和词典作对“遍”和“次”的解释都比较一致,并且显示出这两者之间的语义具有较大的区别。同时,邵敬敏在《动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动词的选择关系》中抛弃了传统的动量词分类方法,即将其简单地分为“专用动量词”和“借用动量词”,而是将动量词分为了“通用量词”“自主量词”“借助量词”和“情态量词”。其中,本文涉及的“次”与“遍”被归在了动量词下的不同类别中。邵敬敏将“次”归为“通用量词”中的“计数量词”;将“遍”归在“情态量词”中的“整体量词”一类,这也显示出“遍”与“次”在日常使用中其实是有明显的界限的。

(二)“遍”“次”的句法分析

“遍”和“次”在对动词的选择上是有差异的,也就是说二者虽然在一定情况下有互换的可能,但这种互换是有条件和背景的,一般情况下,二者有各自明晰的使用领域。“遍”适用于计量动作性最强的动词,而“次”适用于计量动作数量的能力是从动作性最强的动词依次向状态型动词和表变化的动词逐渐扩散的且数量呈递减趋势。比如我们可以说“失败一次”,但通常不说“失败一遍”,这就是因为“失败”这个动词的动作性不那么强。“遍”和“次”都是对动作发生的次数进行描述和统计,“‘遍主要是侧重于对动作过程周遍性的扫描, 以便突出动作行为的细节和强度;‘次所进行的就是‘总括扫描,主要是把动作作为一个单一的完形被感知,动作行为的细节和强度在这里被忽略不计了,主要侧重动作行为的事件性和整体性。”因此,“遍”主要用于计量持续性动词,这些动词前面还可以出现表示动作细节的状语成分。如果仅强调动作的事件性和整体性,那么大多数动词都可以与“次”搭配。

同时,“次”有几个特殊的用法。首先,有些前置词语一般只能与动量词“次”搭配,不能与“遍”一起使用,如屡、各、首、本、多。其次,“次”有“有一次”这个固定表达,它出现在句首,表示过去的某个时候。

三、对“遍”“次”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述

教材中出现“遍”和“次”的部分分别有课文、生词和注释。课文中涉及这两个量词的句子是“对不起,您能不能再说一遍?我不懂‘一三五是什么意思?”及“四点半到五点半。一次一个小时。”生词表将“遍”标为量词,英文解释是“(a classifier for action)one time; once through ”;“次”也被标注为量词,翻译成“(classifier) times”。第一条注释中“遍”这个生词出现在“您能不能再说一遍”和“您再说一遍,好吗?”这两个句子中,注释的目的是为了讲解副词“再”的用法。综上所述,整个二十四课中出现“遍”的次数为四次,出现“次”的次数仅为两次,加上生词部分对这两个生词的英文翻译是比较相似的,这肯定会引起留学生的疑问。同时,这也是使用这套教材的学生第一次在课文中接触到动量词。因此,这两个生词在讲解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做一些特别的设计,以帮助学生掌握这两个出现在同一篇课文中的相似而又不易学会使用的动量词。

(二)教学设计

1.生词讲解阶段。

首先学生会在生词讲解阶段接触到这两个动量词,教师按照课文中这两个生词出现的顺序来展示和讲解这两个生词,即先教“遍”,再教“次”。课件上先呈现出“遍”这个汉字及它的拼音、英文解释及演示其笔画顺序的动态图。教师先带学生读两遍生词,然后教师发出“再读一遍”的指令。因为《汉语教程》在第一册(上)的预备部分已经列出了课堂用语,其中就有“再听一遍”“再读一遍”“再说一遍”“再写一遍”“请您再说一遍”“请您再念一遍”这六个句子,而二十四课在《汉语教程》(下)的中间部分,学生在这个学习阶段应该已经能听懂和会说这六个汉语句子,因此老师发出“再读一遍”的指令,第一是观察学生是否已经弄懂带有“遍”的句子,第二是提示学生这个生词实际在课堂中一直在出现。然后让学生说出带有“遍”的句子,鼓励每个学生都开口说出自己造的句子。接着在课件中显示教师事先造好的两个例句。这样的句式相较于学生常使用的句式更加复杂一些,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地进步,体现I+1的原则。按照生词出现的顺序,在间隔几个生词后,教师才会讲到“次”这个生词。课件上先呈现出“次”这个汉字及拼音、英文解释和笔画动态图。老师向同学问出“你一周有几次口语课?”的问题,在学生回答次数后,提示学生完整地表述整个句子。然后让同学之间互相用带有“次”这个动量词的句子提问和回答。

2.语法讲解阶段。

在课件中展示“动词+数词+遍/次”和“数词+遍、次+动词”这两个公式性的结构,告诉学生使用这两个动量词的结构可以有这两类。并在下面列出相应的短语作为例子,分别为“看一遍”“见两次”及“一次解决”“一遍遍读”。其中需要做进一步解释的是“数词+遍+动词”这个结构,需要向学生强调这里的数词只能是“一”,“遍”是重叠形式。

讲解完结构问题后,向学生提出“遍”和“次”能不能在句子中任意替换的问题,并让持不同意见的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教师说明“遍”与“次”是有明显差别的。首先,教师先讲解“遍”,告诉学生“遍”最初仅用于“读书和背诵”这类语义的词,后来发展到与之相关的听、说、看等动词,并且使用的重点是判断这个动作是不是有持续性、是不是表明经历了一个完整的过程,就如“读一遍”是表明“从头到尾读完”的意思。所以告诉学生一个普遍性的结论,“遍”大部分跟“听、说、读、写、唱、跳、想”这几个动词一起使用。接着教师再介绍“次”一般用来计量普通的动作的次数,在不涉及完整过程描述的动作中,可以广泛的适用于大部分动词。在用中文解释上述内容的同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汉语还处于初级水平,最好在课件中配上相应的英文解释供学生参考。

3.练习阶段。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提示我们“在学习后短时间内遗忘特别迅速,然后逐渐变得缓慢”,“很多研究表明,学习时50%的过度学习(over learning)有更好的记忆效果”,所以教师需要设置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在课件中列出8个句子,给每个学生发8张写着“遍”和8张写着“次”的卡片,让学生在桌子上根据课件上的顺序,将要填的字依次摆放在桌子上。大家都摆放好后,请一位同学将自己的答案写在黑板上,接着带着全班同学一起看这个8个句子分别该填入“遍”还是“次”。最后,老师随口说一些需要填入“遍”或“次”的句子,让学生举起手中的卡片来作为自己的回答,进一步巩固对这两个动量词的掌握。

四、结语

作为语言教师,我们应该将中国的文化贯穿在自己的教学内容当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一直受到文化的熏陶,更加有利于学生掌握地道的汉语。比如在帮助学生区分像“遍”和“次”这样的汉语中的近义词时,就可以生动、有选择地为学生讲解这些字义的演变过程,为这些字创造与之匹配的有关汉文化的故事,这样在帮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也是帮助他们可以进行理解性记忆,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金桂桃.宋元明清动量词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5]朱志平.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吴伟克.体演文化教学法[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0.

[7]徐学俊,王文.心理学教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8]邵敬敏.动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动词的选择关系[J].中国语文,1993(3).

[9]王汉卫.量词的分类与对外汉语量词教学[J].暨南学

报,2004(2).

[10]刘街生.现代汉语动量词的语义特征分析[J].语言研

究,2003(2).

[11]蒋宗霞.动量词的语义分类及组合关系[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3).

[12]郭晓沛,蔡文丰,于为. 浅谈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现状[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7(3).

[13]张林华,汪丽勇.情态动量词“遍”的历时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5).

[14]张建,谢晓明.表示动量的“遍”和“次”[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4)。

作者简介:郭文靖,女,1991年生,湖北襄阳人,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对外汉语教学设计
文字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国际汉语教学的理念方法
浅析对外汉语语法教学
浅论对外汉语听力课教学热身环节中中文歌曲的应用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