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以读导写,读写结合”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2015-11-28伍荣秀

课外语文·下 2015年9期
关键词:实践与探索读写结合有效性

伍荣秀

【摘要】“以读导写,读写结合”,“读”是基础,“写”是拓展延伸。提高其有效性的关键是读深悟透课文,从教材中找到读写的连接点和引发点,将二者有机融合,并进行拓展。

【关键词】以读导写;读写结合;有效性;实践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以读导写,读写结合”是我县“学·导·用”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课型,基本环节是:读透课文——以读悟写——写作迁移。 “读”是基础,“写”是拓展延伸。是以文本为载体,设置相关的“写”的内容,使读写融为一体,一方面将对阅读的感悟引向深处,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所起的作用是“例子”的作用、“引发”的作用,即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句子、片段、人物、细节或谋篇布局及一些有启示意义的信息,从而触发写作的感悟。其目的是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

那么,如何真正做到“以读导写,读写结合”,并提升其有效性呢?

一、读深悟透教材,唤醒学生生活体验

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当下初中生作文一个共同的毛病就是不能贴近生活,不能表现自我心灵和生活中的种种情感和细节。这固然有学生对生活缺少体验和感悟的因素,也有我们教学上的因素,即我们的老师没有将教材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及将读写有机结合。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再现生活,将作文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多彩的生活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意识到教材中就有许多贴近生活的例子,不仅为写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也积淀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内涵。如张之路的《羚羊木雕》,类似文中的故事也许就发生在自己身上;琦君的《春酒》充满民俗风情,自己的家乡也有许多乡风民俗;朱自清的《背影》和李森祥《台阶》中两位父亲的形象,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还有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等文章,无不是对生活的记录。教师要用好课本这个资源,通过深度阅读,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将这些能引发学生思考和情感共鸣的引发点挖掘出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进而用笔表现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树立“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及“生活即课堂”的观念。让学生明白,这不仅是个写作过程,也是感悟生活、享受生活的过程。

二、寻求读写结合点,指导学生仿写练笔

韦志成先生在他的《作文教学论集》中写道:“学习写作的途径,一般要经过积累——模仿——借鉴——创造这个过程,而哪一步都离不开阅读。阅读对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一是积累语言材料,二是提供写作素材,三是提高理论水平,四是提供模仿范例,五是提供可借鉴的技巧和方法。”

由此可看出,仿写是学习写作的一个必经过程,是一个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方法。讲究的是学以致用,活而不乱,不拘一格。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是与吸收有密切关系。”因此,找准仿写的链接点是关键。

句子与段落是课文思想主旨的基本载体,是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用词准确、刻画生动形象、修辞运用得当的句子或段落,引导学生进行仿写,从仿写中发现和掌握词语运用的妙处、修辞运用的特点及表达效果,从而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基本功。

《观舞记》一文用精彩的文字再现了印度著名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精妙绝伦的舞蹈表演。文中有许多可模仿借鉴的地方:如从身体、服饰、神态等方面描绘舞蹈美的角度;精致的动词、生动的修辞、巧妙的手法、丰富的想象等等,皆可用来仿写练习。如开头连用四个“假如……”构成排比,我在执教完这课后,要求学生仿照这种句式:

“假如我是一缕阳光……

假如我是一片白云……

假如我是一棵大树……

假如我是一株小草……”

写一写自己的理想和生活态度。学生的思路开阔流畅,言辞优美,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所写段落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有的学生写道:

“假如我是一缕阳光,我将奉献给最需要我的人。

假如我是一片白云,我将努力变幻我的形状,为蔚蓝的天空添一份亮丽。

假如我是一棵大树,我将努力生长,为路人营造浓郁的绿荫。

假如我是一棵小草,我也将变得青翠欲滴,装扮富饶的大地”。

课后让学生观看舞蹈视频《雀之灵》和《千手观音》,然后把舞蹈的美和观看舞蹈的感受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在展示交流课上,大部分同学都能做到动词运用传神到位、修辞和艺术手法巧妙,想象丰富,将自己的视觉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仿写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正如韦志成先生所说,阅读给写作提供了模仿的范例和可供借鉴的技巧和方法。不仅可以仿句仿段,也可仿思路仿主题仿谋篇布局等等。

《社戏》描写了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充满童真童趣。学习完这一课后,要求学生写一篇以反映童真童趣为主题的文章。这一主题切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兴趣大增,写起来也有话可说。一篇篇反映童真童趣的文章脱颖而出。有的写小时候“偷挖地瓜烤着吃”的事情,有的写小时候“摘邻居青涩的水果吃”的事情。

再如《邓稼先》一文,采用小标题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邓稼先高尚的品质。在执教完这一课时,要求学生上网查找有关钱学森的阅读材料,让学生模仿课文添加小标题的写法,把钱学森光辉伟大的一生整合出来。或者按照课文添加小标题的方式,写一写身边的人。学生有了参照的对象,写起来也能得心应手。同学拟的小标题生动形象,又能统一于一个主题下。有位同学写的是“妈妈的手”,拟的小标题是:“抚平深深的创伤”“擦干委屈的眼泪”“安抚稚嫩的心灵”,把深沉的母爱表达得真切感人。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课文的“特色”,让学生模仿练习,充分发挥文本“例子”的作用。学生通过仿写可从中悟出一些写作的真谛,悟到许多表达技巧及遣词造句构段成篇的方法。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技巧和语文素养就会大大提高,从而走进创作的门槛。endprint

三、寻求文本拓展点,激发学生想象作文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的作文话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强,没有形成层级梯度和写作体系。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探索写作训练的空间和维度,寻求文本拓展点,挖掘课文中的写作因子,让读写有机融合。

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冲动和想象。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富含哲理的故事,定能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有所感悟;《再塑生命》中,沙利文小姐无私的爱总能感染学生,而联想起生活中许多有关爱的故事;《皇帝的新装》中出人意料的结尾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阅读教学时可在这些意蕴无穷的地方适时地安排补写、续写或改写,它不仅能让学生深度阅读理解课文,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我的叔叔于勒》中鲜明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情节,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让他们感叹不已,教师可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改写小说的结尾:“当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时,菲利普夫妇会怎样?试写成一篇短文。”这样的改写能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及丰富的想象力,无疑是一次有趣的挑战。

《喂——出来》是一篇科幻小说,写的是面对着一个深不可测的洞,人们有着各种各样的表现,最后把什么东西都往里面扔。而小说的结尾更是奇特,天上出现了奇怪的叫声,掉下了奇怪的石头。我在执教完这课后,设置了这样一道续写题:天上掉下那块石头后,又会发生什么呢?请大胆地想象可能发生的事情吧,用你的妙笔表达出来。学生都能秉承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漠视环境污染,终究要自食其果。在他们的想象中,人们投进去的那些废物费料,一一地从天上掉了下来,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报告文学,具有真实性。作者对消逝的仙湖深深的惋惜,对人们破坏环境的目光短浅的行为充满谴责与无奈,转而深深地呼吁人们救救我们的自然环境。在这种情绪感染之下,请同学们就环保问题向世人写一封公开信。学生的言辞恳切,语句通畅,一气呵成。

这种基于课文的拓展训练,能实现从阅读到写作的良好迁移,学生将阅读的感悟运用到写作中,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从而对阅读和写作的热情大大提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以读导写,读写结合”课型中,“读”是基础。教师要把握导写的契机,要在多读的基础上进行写的训练。丰富的知识与材料是写作的根源,而二者的获得主要来源于阅读与生活中的积累。因此,以阅读带动写作,要将阅读与生活联系起来,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充分发挥教材“例子”的凭借功能,让学生从阅读中积累知识,学习写作技巧;在阅读中感悟生活,引发新的思想火花,从而有所创见。值得注意的是,读与写的结合不可牵强,不可用阅读教材中的模式束缚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们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韦志成.作文教学论集[M].天津:新蕾出版社,1982.

[3]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顾雪龙.“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J].语文学刊,2014(1).

[5]李跃金.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的高效教学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8).

(编辑:龙贤东)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践与探索读写结合有效性
略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
企业“三议一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法的实践与探索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读写结合,分散指导,坚持“下水”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