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教学充盈着贵族精神

2015-11-28李晓东

雪莲 2015年2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

李晓东

【摘要】当人们慨叹贵族精神的消亡的时候,语文教学无疑应当承担起培养贵族精神的使命,语文作为人文载体,到处充盈着贵族精神,需要语文教师挖掘和传递,同时需要语文教师放弃急功近利的教学心态。【关键词】贵族精神;语文教学;语文教师中图分类号:G40

今天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具有贵族精神吗?我想问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人肯定地回答说:没有!我们所拥有的是“暴发户文化”和“白领文化”。“暴发户文化”以炫耀和挥霍来获得尊严感,处处留下暴戾和粗鄙之气。稍有一点品味的暴发户修陵墓、修寺庙、也做一些公益事业,赢得尊严感,正如钱钟书先生说的“爆发户造谱牒、野孩子认父亲”。“白领文化”则喝茶、泡吧、欣赏话剧,以小资情调显示自己的尊严和优雅。但这种情调充其量算是有了文化的气息,但还不是人格力量。

那么什么是贵族精神?我们先来看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韩非子》中记载的宋襄公的泓水之战。宋国和楚国交战,宋国军队列好阵仗,等楚军渡过泓水。本可以乘楚军渡河之际击败楚国,但宋襄公却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也郁郁而亡。两千多年后.被毛泽东称之为“蠢猪式的仁义”。这种以成败论英雄的口吻使中国的贵族精神彻底断裂。而遵守规则、信守然诺,胜败都要讲究“风度”,被无情地嘲弄。

第二个故事是子路正冠而死。“君子死而冠不免”,子路临死前不忘系好被对手砍断的帽缨,正冠而死。体现了贵族式的在死亡面前的从容不迫。

通常我们认为贵族的标志是教养、责任和自由。也有人认为贵族的标志是诚信、道义和使命感。不论哪种讲法核心指向就是一个有尊严地活着和有尊严地死去。子路正冠而死,无非就是维护生命的最后尊严。宋襄公的“迂腐”,是因为在他的骨子里认为遵守规则、信义是有尊严的事情,相反机变权诈是失掉尊严的做法,正像欧洲的贵族宁愿决斗而死一样。 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笔者深感寻找精神家园,让孩子们充盈贵族气质,有尊严地生活,诗意地栖居是责任重大的,我们应当有这样的勇气!

我们这个国度曾经是有贵族精神的。世界文化的殿堂里,贵族精神流光溢彩。中学语文的课堂上同样能够使贵族精神熠熠发光。

唐人胡曾的《乌江》诗曰:“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乌江自刎,让失败后的项羽在历史的黄卷上留下了最动人的姿势,荣誉和尊严成全了这个悲剧英雄,

贵族出身的项羽有着贵族独有的尊严,让他不可以死得不悲壮!平民出身的晴雯骨子里同样没有半点媚态,一腔贵气,“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心性赢得了曹雪芹的无限钟爱。刚烈、率直、个性给沉闷黑暗的贾府留下了人性最明亮的瞬间。

那个“唯一的穿着长衫的站着喝酒”的孔乙己卑微到了极致,但仍然保持着知识分子的矜持。马蒂尔德这个被贴上“小资产阶级虚荣心”的标签的底层公务员的老婆,勇敢地担当起了偿还一挂真项链的责任,用十年的艰辛证实了自己拥有一份天然的贵族精神,也回应了命运对她的无情嘲弄!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根脊梁就是贵族精神。谭嗣同、李大钊这些革命烈士为天下苍生求自由、谋幸福,“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虽千万人,我往矣”;“我自横刀向天笑”,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一颗颗划过暗黑夜空的流星,留下一道异常耀眼的弧线,引导、激励着一个又一个“不自由、毋宁死”的精神贵族前赴后继。 语文是文化载体,是人文精神传递的重要阵地。但当下语文教育的急功近利,只有应试没有人文,语文课堂的审美活动也是瞄准了标准答案的路径组织学生训练标准化的审美思维。千百次的训练中,在学生心中种下了投机和捷径的种子,十几年的语文教育没有塑造起贵族的骨骼来,相反批量生产了机巧和油滑的习气。贵族精神是日积月累的传导,是耳濡目染的渗透,是习惯成自然的人格熏陶。 语文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当高贵起来。“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让我们有了贵族精神,赢得人的尊严。尽管80高龄,于漪老师依然“一身正气”地站在教育改革最前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对学生而言,是强大的“影响源”,既广且深,潜移默化。语文即人生,我辈芸芸众生即使生如蝼蚁、微如草芥,也可美如神、气如虹,“像平民一样生活、像奴隶一样劳作、像诗人一样体验、像上帝一样思考”。因而,我辈必须有崇高的人生理想,积极的人生态度,完善的人格魅力。做一棵会思考的苇草,带领学生立于天地之间,高贵地活着。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语文教学中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绽放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