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气候物候意象例论
2015-11-28赵亮亮
赵亮亮
【摘 要】《太平广记》是宋代人编的一部大书。全书50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代初期的野史小说及释藏、道经等杂著,是我国北宋时期官修的四大类书之一,保存了大量古代小说资料,同时展示了在这历史阶段中小说艺术的发展。在《太平广记》中,我国古代气候物候中主要记载有雷、雨、风、虹,其中关于雷的记载最多,本文主要从“雷”的形象、雷与人关系角度来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雷;形象;正义;知恩图报;战争
中图分类号:I206
从古至今,中国传统意识中巫信仰对人们认识事物的影响至深。尤其在远古时期,人们对诸多的自然现象无法从科学角度进行解释,便从巫术,神话上进行渲染。原始时期风、雨、雷、电等现象令人们恐惧至极,对雷的敬畏之心更是驾于其他之上,并且产生了各种不同的传说,在《太平广记》中,“雷”的形象更是千奇百怪。
其实,“雷”这一词早在我国象形文字、甲骨文中就有记载。在《说文解字》中对“雷”的解释是“靁,陰陽薄動靁雨,生物者也,从雨,畾象回轉形。”《春秋·玄命苞》中记载“阴阳合为雷”而雷也在很早就成为一种文学意象在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太平广记》中关于雷的故事共有57篇,从故事的时代来看大部分的故事都发生在唐代、五代、宋代时期,其中唐代的故事占据主要部分。
一、雷的形象
对于“雷”的形象,《太平广记》中凡提到“雷”,就会有半人半兽的形象。如《杨道和》中提到“唇如丹,目如镜,毛角长三馀,状如六畜,头似弥猴”。 《徐誗》中提唐润州延陵县应为春天刮风,掉下来一个“身二丈馀,黑色,面如猪首,角五六尺,肉翅丈馀,豹尾;又有半服绛裩,豹皮缠腰,手足两爪皆金色;执赤蛇,足踏之。瞪目欲食,其声如雷。”《陈鸾凤》中也明确地记载着“雷”的形象“雷堕地,状类熊猪,毛角,肉翼青色,手执短柄刚石斧,流血注然,云雨尽灭。鸾凤知雷无神,遂驰赴家,告其血属曰:‘吾断雷之股,请观之。亲属愕骇,共往视之,果见雷折断股而已。”这里详细的记载着陈鸾凤在吃了黄鱼和猪肉之后见到“雷”的样子。同时在《陈义》中也有着相似的记载“又云:尝有雷民,因大雷电,空中有物,豕首鳞身,状甚异。民挥刀以斩,其物踣地,血流道中,而震雷益厉。其夕凌空而去。自后挥刀民居室,频为天火所灾,虽逃去,辄如故。”在有其他史料记载中对于“雷”的形象也有相关的描述,《楚辞》中记述因“雷”为天庭阳气,故称公。所传始为兽型,或似鬼,或似猪,而以猴形居多;后状若力士,坦胸腹,背插双翅,额生三目,脸赤色猴状,足如鹰鹯,左手执楔,右手持锥,呈欲击状,神旁悬挂数鼓,足下亦盘嗫有鼔。击鼓轰雷。能辨人间善恶,带天执法,击杀有罪之人,主持正义。
故此,通过这些文学作品的记载,总结“雷”的形象就是,形状像猪,长着毛角和肉翼的这么一种形态高大魁梧的神兽。
二、雷感知人间
在神话故事中“雷”作为一位神的形态存在,往往被赋予特殊的能力,比如说感知人类喜乐疾苦,帮助人们排忧解难,在《太平广记》中也有部分故事就是展现这样一位雷神,雷神是一位能洞察人间悲苦,代天执法,公平正义的象征。
(一)辨析人间善恶、主持公平正义
《李叔卿》“汉河南李叔卿,为郡工曹,应孝廉。同辈疾之,宣言曰:‘叔卿妻寡妹,以故不得应孝廉之目。叔卿遂闭门不出。妹悲愤,乃诣府门自尽。叔卿亦自杀,以明无私。既而家人葬之,后霹雳,遂击杀所疾者,以置叔卿之墓。所震之家,收藏其尸。葬毕,又发其冢。”在此,雷神作为人间公平正义的代表,惩治着人间的罪恶,主持着人间的公平和正义,不仅为冤屈的人鸣不平,而且对那些小人进行惩戒。在《太平广记》中这样的故事还有一些,《封元则》“唐封元则,渤海长河人,显庆中,为光禄寺太官掌膳。时与阗王来朝,食料馀羊,凡数十百口,王并托元则送僧寺长生,元则乃窃令屠家烹货收值。龙朔元年夏六月,洛阳大雨,雷震杀元则于宣仁门外街中,折其项,血流洒地。观者盈衢,莫不惊愕。” 这是一则惩办贪官污吏的故事。
《徐景先》“唐徐景先,有弟阿四,玩嚚纵佚,每诲辱之。而母加爱念,曲为申解,因厉声应答。云雷奄至,曳景先于云中。有主者,左右数十人,诃诘。景先答曰:‘缘弟不调,供养有缺,所以诟辱。母命释之,非当詈母。主者不识其言。寻一青衣,自空跃下,为景先对。曰:‘若尔放去,至家,可答一辩。钉东壁上,吾自令取之。遂排景先堕舍前池中。出水,了无所损,求纸答辩,钉东壁。果风至而辩亡。”故事中的“雷”用巧妙的的办法教训了徐景先,同时让他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华亭堰典》中有一段记载“唐贞元中,华亭县界村堰典,妻与人私,又于邻家盗一手巾。邻知觉,至典家寻觅。典与妻共讳诟骂。此人冤愤,乃报曰:‘汝妻与他人私,又盗物,仍共讳骂,神道岂容汝乎!典曰:‘我妻的不奸私盗物,如汝所说,遣我一家为天霹。既各散已。至夜,大风雨,雷震怒,击破典屋,典及妻男女五六并死。至明,雨尤未歇,邻人但见此家屋倒,火烧不已。众共火中搜出,觅得典及妻,皆烧如燃烛状。为礼拜,求乞不更烧之,火方自息。典肋上题字云:‘痴人保妻贞,将家口质。妻肋上书:‘行奸仍盗。告县检视,远近咸知……”
值得注意的是,《太平广记》关于“雷”的故事,大部分展现的都是“雷”为世间主持公平正义的形象,由此可见,“雷”在我们的传统思想中,代表的就是公平正义,并且这种形象根扎于人们的心中,超越了其他故事中“雷”的丑恶印象。《太平广记》中所涉及的故事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甚至是贪官污吏,有悖于人伦的事情,都会受到雷神的制裁。这些故事不仅仅有一定的欣赏性,更是给后人以警示,以至于到现代社会民间任有这样的说法:如果一个人做了违背天理,伤害他人的事情,有罪恶的人会遭到上天的谴责,会遭到雷神的惩治。
(二)知恩图报
“雷”的形象纵使给我们一副凶狠邪恶的表面印象,但是如果我们抛开故事中所记载的他的样貌,去赏析《太平广记》中的故事,他不仅是正义之神,同时还知恩图报。如《狄仁杰》“唐代州西十馀里,有大槐。震雷所击,中裂数丈,雷公夹于树间,吼如雷霆。时狄仁杰为都督,宾从往观,欲至其所,众皆披靡,无敢进者。狄仁杰单骑劲进,迫而问之。乃云:‘树有乖龙,所由令我逐之,落势不堪,为树所夹。若相救者,当厚报德。仁杰命锯匠破树,方得出,其后吉凶必先报命。”
《叶迁韶》“唐叶迁韶,信州人也。幼岁樵牧,避雨于大树下。树为雷霹。俄而不合。雷公为树所夹,奋飞不得迁。韶取石楔开枝,然后得去,仍愧谢之。约曰:‘来日复至此可也。如其言至彼,雷公亦来。以墨篆一卷与之,曰:‘依此行之,可以致雷雨,祛疾苦,立功救人。我兄弟五人,要闻雷声,但唤雷大雷二,即相应。然雷五性刚烈,无危急之事,不可唤之……或有疾请符,不择笔墨,书而授之,皆得其效。多在江浙间周游。好啖荤腥,不修道行。后不知所之。”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中国绵延多年的古老成语,告诉我们什么是感恩。感恩应该是每个人必有的基本准则,是最起码的要求,故事中的雷神在被别人救助之后,毅然感恩报答,展现给我们的都是正面的积极向上的,更加深了他在我们心目中的正义形象。
三、“雷”与人之战
在《太平广记》中,除了“雷”与人和谐相处之外还记载了“雷”和人之间的战争。
例如在《欧阳忽雷》这则故事中记载“唐欧阳忽雷者,本名绍,桂阳人,劲健,勇于战斗。尝为郡将,有名,任雷州长史。馆于州城西侧,前临大池,尝出云气,居者多死。绍至,处之不疑,令人以度测水深浅,别穿巨壑,深广类是。既成,引决水。于是云兴,天地晦冥,雷电大至,火光属地。绍率其徒二十馀人,持弓矢排锵,与雷师战。衣并焦卷,形体伤腐,亦不之止。自辰至酉,雷电飞散,池亦涸竭。”在这场战争中,因为“雷”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导致人类的死亡,以至于人想办法来对付他,虽然在战斗中“雷”也对人有伤害,雷把人击伤,将人的衣服烧焦,但是最终人类还是将“雷”战胜。
像这样的故事《太平广记》中还有记述,“海康者,有雷公庙,邑人虔洁祭祀,祷祝既淫,妖妄亦作。异人每岁闻新雷日,记某甲子。一旬复值斯日,百工不敢动作,犯者不信宿必震死,其应如响。”由于过分的虔诚,村民无休止的祝祷,雷公就怪异胡行起来,村民们认为我们的乡里是雷公乡,作为神灵不给民间造福谋利,况且还享受这人们的这样的祭祀和供奉,乡里的庄稼已经枯萎了,池塘已经干涸了,牲畜也因为给雷公祭祀都杀光了,所以乡里人纷纷不满,战争也因此开始。《萧氏子》的故事也是记载“雷”人之战,故事中详细的记述着战斗的过程,大致总结“雷”与人的战争中,大部分的原因是因为雷公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了人类的生活,导致矛盾的产生,甚至出现战争,而故事的结果也都是雷以失败而告终,故事中都记载着人类用武器或者是自己的智慧用各种方法赶走“雷”或者是打败“雷”。
总之,“雷”的形象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他既是人们敬畏的主管雨水、正义的天神,又是一个常常与人类作战时被战败,能力遭到怀疑的神。《太平广记》故事中所描述的“雷”正面的形象远远大于他的负面,《太平广记》作为古代文言小说的总集,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小说资料,对于中国古代自然气候的记载,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让我们了解到古人对“雷”当时的记载,又可以使我们更深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宋)李昉等著.汪绍楹校点 《太平广记》[M].中华书局,1961.
[2]陆昕,郭立弓,任德山.白话太平广记[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