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悦读”进行到底

2015-11-28邵兰飞

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12期
关键词:梗概夏洛悦读

邵兰飞

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课程标准也这样建议:“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可见,读整本书的意义已被重视。然而,目前小学的课外阅读现状并不乐观:

1.兴趣不浓,音画泛滥

“微时代”的到来,零碎的文字成为人们的阅读主流,而音画的快捷传播更侵袭着我们传统的阅读空间,它们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快感。学生不喜欢用大量的时间去面对枯燥乏味的文字。

2.品位低下,良莠不齐

学生拥有的书籍鱼龙混杂,女生偏爱童话,“公主”“小姐”大行其道,男生沉迷漫画,冒险、爆笑层出不穷,甚至有高年级学生把网络小说带在了身边。这些书籍文字粗糙,内容粗俗。读这类书籍不仅浪费时间,还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3.习惯不良,阅读肤浅

许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阅读停留在看一遍的程度,至于作品的内涵、文字的精彩、布局的巧妙从不涉及。阅读时能主动做笔记的学生微乎其微,深读、精读者更是少之又少。

为改变这种局面,我尝试在班级中开展共读活动:每学期精选一两本好书精心指导,借助阅读整本书的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六种策略行之有效。

一、诱读,诱出学生的的阅读兴趣

对于趣味性较强的作品,其自身就有一种魅力。撷取作品的精彩部分,读给学生听,用精彩的故事吸引学生,勾起学生的阅读欲望是一种策略。《列那狐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机警睿智的狐狸列那。我在午间,为学生们读了列那偷鱼一章。学生们被机警聪明的列那完全征服了,在所有的学生都听得津津有味时,我却戛然而止。他们七嘴八舌地问:“后来呢?”“老师,再读一段吧!”“老师,这本书借给我吧!”……几天后,班上差不多人手一册《列那狐的故事》,大家读得正欢,讨论起来眉飞色舞,班内掀起了一股“列那热”。在这股风中,对列那的认识也在加深,他是机灵的,也是可恶的,有时还是凶残的。

同样,在推广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时,我也采用了同样的办法,在晨间谈话时间为学生们读了其中的第二章。汤姆因为顽皮,被波利姨妈惩罚刷墙。汤姆不仅不用出力,还因刷墙发了一笔小财,学生惊呆了。自然而然,班里又掀起了一股“汤姆热”。

二、导读,导出学生的阅读期待

对于趣味性相对欠缺、阅读有一定难度的文学作品,我不遗余力上好导读课。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比较严肃,学生阅读有一定的难度。为建立学生的阅读期待,我在阅读之前,上了一节导读课:先是欣赏插图,结合作者介绍,初步了解小王子及其相关信息,对书进行梳理。然后和学生一起阅读第五章,交流从这一章了解到的信息,如:小王子的星球很小;必须要在猴面包树还小的时候就拔掉它,否则,整个星球会毁掉;小王子想要一只绵羊是为了除去猴面包树幼苗。接着讨论:你眼中的小王子是个怎样的人?文中的哪些话让我们印象深刻?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情?上完导读课,还列了一张阅读单:

(一)归类:请你把在《小王子》中读到的人物进行分类。

(二)摘录:请你把《小王子》中最能打动你的一句话认真记下来。

(三)选择:书中的小王子、小狐狸、玫瑰花打动了无数读者,如果可以,你愿意成为哪一个?请写下你的答案,并简单说说理由。

(四)思考:读完《小王子》,你还有什么想问的?

上好导读课,帮助学生梳理了内容,降低了阅读难度,不但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还给学生提供了中长篇作品的阅读方法。

三、推读,推出学生的阅读悬念

有些文学作品,设有悬疑。在阅读中,根据已有的线索合理推理,也是促进学生深入阅读的一种策略。这种活动既能促进学生细致阅读,又能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阅读趣化。《城南旧事》是五年级上学期的共读书籍。在读《惠安馆》时,出示了这样的阅读任务:秀贞和妞儿是什么关系?你能从书籍中找到线索吗?学生趣味盎然,阅读情绪高涨。

依据甲:妞儿眼睛透亮,眼底下有两个泪坑儿;秀贞的眼睛也透亮,眼底下也有两个泪坑儿。

依据乙:秀贞的女儿小桂子一落地就被遗弃在齐化门城根底下;而妞儿就是被养父在齐化门捡到的。

依据丙:根据宋妈说的,秀贞的小桂子应该有五六岁了;而妞儿的养父母捡了妞儿也有五六年了。年龄对得上。

……

种种迹象都表明,妞儿就是秀贞的小桂子,她们是母女关系。学生们很得意,他们把这种劲用在《城南旧事》的其他篇章中,读得津津有味。这些线索或是在描写中前后响应,或是在叙述中前后关联。学生明白了,优秀的作品描写不单是描写,叙述也不单是叙述,作品就是这样推进的,故事就是这样发展的。

四、概读,理清学生的阅读线索

对阅读的书籍进行梳理,我称之为概读。概读既能帮助学生了解内容,又能提升阅读能力。我们班常用的方式有两种:为章节写梗概和为主要人物列大事记。

1.写梗概

每天对阅读的部分写出梗概,第二天抽时间进行交流。《青铜葵花》的共读就采用了这种策略。全书共九章,每天读一章,对当天阅读的内容写出梗概,字数控制在200以内。

如第二章,有学生这样概述:在青铜五岁那年的一天深夜,村里着了大火,青铜受惊发烧,成了哑巴。不能上学,没人愿意和他玩,青铜很孤独。直到他遇到葵花,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葵花的爸爸为找葵花溺水身亡了,葵花知道消息后出走了。青铜在葵花田里找到了发烧的葵花,人们把她送到了医院。

再如第七章:大麦地遭了蝗灾,人们挨饿了。青铜带着葵花去芦苇荡网野鸭,好不容易,网到了一只野鸭,美餐了一顿。嘎鱼父子却冤枉青铜偷鸭,爸爸打了青铜。青铜捉到了嘎鱼家走失的公鸭,证明了自己的清白。为了让家人吃上饭,奶奶用金戒指换来了一小袋米。大麦地人终于等来了粮船。

写梗概既推进了学生的阅读进程,也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2.列大事记

《三国演义》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因为人物多、关系杂,学生读得头痛,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的笑话。第一遍阅读后,布置的阅读任务是从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曹操等主要人物中选一个,为他列大事记。如关羽:桃园结义—温酒斩华雄—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刮骨疗伤—败走麦城。这样,二次阅读后,基本不会出现人物和情节乱拉扯的情况。

五、比较读,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许多优秀的作品都被搬上了大银幕或是荧屏,经过改编、再创造的影视作品与原著会有区别,如《夏洛的网》,读完原著,欣赏电影,区分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的异同。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同一题材的作品因作家的不同,写作的风格、表达的方式、作品的主题都会迥异。如《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和《列那狐的故事》虽然主人公都是狐狸,一样机警、聪明、热爱家人,但是两只狐狸是有区别的,有学生认为前者善良友好,后者自私凶残。学生认识到事(人)物是有两面性的。同是顽童题材的作品,《长袜子皮皮》和《汤姆·索亚历险记》主人公的生活和经历都让我们的小读者向往,你更喜欢谁?学生就能做出判断,列出自己的理由。这样的比较,既是对阅读整本书的一种总结,又能在比较中更容易接受正面形象的积极影响。

六、交流读,畅谈学生的阅读感受

读完整本书,班内会举行读书交流会。选择书中的一个形象进行评价,也是推动学生读完整本书的常用策略。这样既可以加深对书的理解,同时也能在评价中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影响。书中隐含的内在信息终将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影响,而这些影响会惠及学生一生。

读完《夏洛的网》,讨论:你愿意做夏洛还是威尔伯呢?为什么?有学生选择威尔伯,因为威尔伯看似不幸,但时时都能化险为夷,出生时险遭抛弃,是女孩弗恩护了它;当它得知自己将被吃而绝望时,是夏洛竭尽全力、吐丝结字让它能安享余生,多么幸运!也有学生选择夏洛,夏洛把威尔伯当成自己的朋友,它愿意用自己的全部力量,让威尔伯免遭痛苦,改变威尔伯被宰杀的命运。一个人能像夏洛一样,全心全意地对朋友好,能竭尽全力去帮助朋友,多么有意义!又如,读完《草房子》,阅读单里就是一张表格,任务一是罗列书中的人物及相关事件;任务二是选择书中的一个人物,对其进行评价,评价时要有依据。读书交流时间,学生总是头头是道、意犹未尽。他们阐述自己对书的认识和理解,也许是很肤浅的,但不能否认,这些书确确实实影响了学生,影响了他们对世界、对人生的认知。

以上六种策略分用于读前、读中和读后,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有效推进了整本书的阅读。修身莫如养性,至乐莫过读书。读整本书的益处是毋庸置疑的,我当将“悦读”进行到底。

猜你喜欢

梗概夏洛悦读
My First Adventure in Space 我的第一次太空冒险
如何写故事梗概
第二单元:写作品梗概
《夏洛的网》读后感
感人至深的《夏洛的网》
微课,为“悦读”插上“隐形的翅膀”
从阅读到“悦读”
读《夏洛的网》有感
我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