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鲜活的群文阅读,拉大语文学习的框架

2015-11-28袁莉丽

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12期
关键词:群文小猪权利

袁莉丽

通过整理资料回想起来,笔者最初听到“群文阅读”应该是在2013年3月5日的一个下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祖庆在我校的一次讲座《大阅读:语文教育的希望》。但笔者实在是后知后觉,直到整整一年后的2014年3月22日,笔者参加了亲近母语研究院组织的“群文阅读和主题阅读工作坊”活动,并主动承担了一节市级群文阅读研究课“《三只小猪》群文阅读”,才雾里看花,真正对群文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此文中,笔者将由《三只小猪》群文阅读课例展开对群文阅读的点滴认识和思考。

一、群文阅读的概念和意义

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最近几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简单地讲,群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发展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群文阅读就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

1.“群文阅读”的概念源流

2007年10月20日,首届“两岸四地”小学语文教育研讨会上,台湾陈易志老师上了一节“群文阅读”课,展示了在课堂上指导孩子短时间内阅读多个文本的教学过程。课中他让学生读了6篇文章《石头汤》《雷公糕》《南瓜汤》《敌人派》《肉丸子汤》《兔子蛋糕》。首先他把学生分成几个组,组内又分工,一人读文本,其余同学从书名、封面的图画猜测这本书的内容,再请读文本的孩子与进行猜测的孩子问答对话,接着老师给每个孩子发下文本进行阅读,每人拿5张便利贴,写出故事里出现了哪些人物、做食物用了哪些材料、发生了哪些事、结果怎样、故事有什么寓意等。因为目标明确,学生知道要做些什么,在老师的一步步引导下,孩子们把这本书读懂了。第二个环节,老师把孩子们重新分组(为了使学生不混乱还使用了号码牌),新的组里坐着读不同书的学生,请他们把自己写的便利贴贴在事先准备好的海报上,根据便利贴的提示重述自己看的那个故事,鼓励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进行交错分析。听课老师们会感觉整个课堂很沉闷,没有精彩的发言,没有活跃的气氛,但是,学生都在阅读,在互相交流,在根据老师的引导读故事、写故事、比较故事,每个学生一直都有事可做,有问题可想。

这也许就是群文阅读在大陆语文课堂中的初识形象。

台湾小学语文理事长赵镜中教授曾这样描述台湾新课程改革后阅读教学的其中一种变化:“在政府大力推动儿童阅读运动的影响下,学生的阅读量开始增加。虽然教师还是习惯于单篇课文的教学,但随着统整课程概念的推广,教师也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蒋军晶老师认为这段话里出现了“群文”这个概念,并大致描述了“群文阅读”的方向:多个文本、同一个议题教学。2010年,蒋军晶老师对教材里的一篇神话《开天辟地》进行了一种“开天辟地”似的教法。50分钟时间里,蒋老师让孩子读了7篇神话,课堂上,孩子们疑惑、好奇、不解、发现,在一种轻松而又充满挑战的氛围里,发现了神话的许多“秘密”,发现了一些神话的“母题”。于是,就诞生了群文阅读的大陆典范——《创世神话》。

2013年12月,以“群文阅读,行进中的思考”为主题的第三届儿童阅读与创意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重庆人民大礼堂举行。至此,中国大陆“群文阅读”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2.“群文阅读”的课堂意义

从单篇课文几课时精读到“群文”的一课时阅读,对语文课堂而言,有何意义呢?

意义一:让课堂真正属于师生和文本。

一位好的语文老师应该是博学多才,学富五车的,不是所有老师都能当语文老师。要开展群文阅读,就意味着教师要去读更多的文章。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大江大河,浩浩荡荡、两岸开阔、涛声千里。这样的语文老师,这样的语文课堂,才会让学生两眼放光,充满睿智,文本经过融化和熏陶,最后变成一种文化底蕴,而不是实用工具。

意义二:“课外阅读”课内化。

很赞同徐冬梅老师在第十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暨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上的一段发言:“关于儿童阅读和课外阅读,不知道我们在座上千名代表会有多少老师还在用课外阅读这个概念,我希望大家放弃。我们十多年前就在讲,课外阅读是什么?其实是有歧义的,是课本之外的阅读,还是课程以外的阅读?有很多学校把推进书香校园、把儿童阅读作为一种特色来做,我是反对的。我认为,阅读是基础教育最基本的一个教育行为,阅读是每一个儿童应该享受的权利。因此不是什么课外阅读,中国的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都应该开展阅读,而且应该是在课程之内。”而“群文阅读”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良好契机。

意义三:还给学生阅读的权利。

儿童阅读有十大权利。不读书的权利、跳跃阅读的权利、不读完整本书的权利、一读再读的权利、什么都可读的权利、随性的权利、到处都可阅读的权利、到处攀爬的权利、大声朗读的权利、保持沉默的权利。在群文阅读的课堂里,学生可以通过聆听、阅读、选择性阅读、比较性阅读,逐渐发现自己的阅读爱好和兴趣。

二、群文阅读的实践课例

笔者孤陋寡闻,现场听过的群文课例不多,但出于对群文阅读的兴趣,初生牛犊不怕虎,申请了一节区级群文阅读研究课,并致力于继续在课堂中实施。下面以《三只小猪》群文阅读课为例。

1.群文阅读的选文

“群文阅读”的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怎样把文章放在一起,有何意图。选怎样的文章组成“群”,无疑考验着教师的阅读视野、品位与阅读教育理念。当教师选择的群组文本呈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有想读、愿意往下读的强烈欲望;读的时候或读完后,他们又有与人交流的强烈需要。笔者认为,尊重儿童的阅读视角,应该成为“群文”组合最为重要的线索。

《三只小猪》是家喻户晓的民间童话,大卫·威斯纳根据经典童话《三只小猪》创作了一个三只小猪集体出逃的故事,而且逃得太远,太离谱了,竟然逃到故事外面去了。大卫版的《三只小猪》颠覆了传统的阅读习惯;乔恩·谢思卡创作的《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也是彻底颠覆了古典童话,但视点不同,这是一个“大野狼版”三只小猪的故事。在这本书中,臭名昭著的大野狼要洗去自己身上的罪名,他说他被冤枉了。

这样一组一个故事多个版本的“群文”无疑让学生们觉得新鲜而兴奋,而完全颠覆了传统童话《三只小猪》的另外两个版本足够激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当然,作为绘本,除了文字,还有图画也足够能让学生读后有聊不完的话题。

在这组选文中,学生们耳熟能详的是经典版的民间故事《三只小猪》,而要读懂大卫·威斯纳的《三只小猪》和乔恩·谢思卡的《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需要一定的阅读时间和方法。笔者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份作业单,让学生运用写“情节梯”的阅读策略来较快地理清故事内容,并形成小组汇报材料。

2.群文阅读的议题

议题就是一组选文中所蕴含的可以供师生展开议论的话题,一组选文可以具有一个或者多个议题。

在《三只小猪》的一组群文中,笔者聚焦了一个议题:“故事可以这样讲——创意无限,故事无限。”从一个古典童话《三只小猪》中产生一个创意,并颠覆传统童话,是本组群文中另两本绘本的最大特点。笔者请学生分成两个团队,每个团队阅读一本绘本,团队合作深入阅读绘本,挖掘作者的创意,由此来体会作者的无限创意为读者带来的阅读快感。

“小猪队”阅读大卫的《三只小猪》,运用“韦恩图”的阅读策略来寻找绘本中文字、图画以及文字与图画相结合的多处创意,如下图:

“野狼队”阅读乔恩的《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运用“对立角色椅”的阅读策略来完成绘本本身带来的辩论:你觉得大野狼是被冤枉的还是在说谎。通过正反方辩论点的寻找来体会绘本文字作者与图画作者带给读者的思考空间。

之后,笔者设计了“故事创意大擂台”的汇报方式,让学生们通过团队代表汇报、队员补充发言、全体学生聆听,了解了两个版本的三只小猪的故事内容和创意。

在这样的群文阅读后,学生萌发了用自己的创意来创作无限故事的意愿,如:有的孩子希望创编“三只小狼和一只大坏猪”的故事,有的孩子希望创编“三只小猪与作者相遇”的故事……达成了“创意无限故事无限”的共识。

三、尝试群文阅读课程化

仅凭一腔热情和一时兴起是无法坚守群文阅读教学的理想的,而且群文阅读也确实需要课程化才能更系统,更服务于大众。还是重复徐冬梅老师的话:“阅读是基础教育最基本的一个教育行为,阅读是每一个儿童应该享受的权利。因此不是什么课外阅读,中国的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都应该开展阅读,而且应该是课程之内。”所以,笔者认为群文阅读课程化迫在眉睫。

笔者所在学校的业务校长致力于儿童阅读推广,曾在亲身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份一年级上册“周群文阅读”的书单;以蒋军晶老师为主的杭州天长小学群文阅读工作组团队也开发了三至六年级“群文阅读”书单。

通过群文阅读的实践,我们越来越相信孩子是非常能干的。相信孩子,试着放手让他们去飞,教给他们飞的动作要领,让他们尝试着飞翔;同样,相信老师,试着让他们去实践,去开发,愿“群文阅读”在你我的实践中一路前行。

猜你喜欢

群文小猪权利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股东权利知多少(二)
股东权利知多少(一)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可爱的小猪
小猪家着火了
权利套装
爱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