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高校女性本科生培养途径的创新

2015-11-28王珍曙

经济师 2015年9期
关键词:导师制问题对策

摘 要:文章力求探索湖南高校女性本科生培养途径的创新,力求客观系统地分析当今湖南高校女性本科生导师制平台状况,揭示了湖南高校女性本科生导师制平台的不足,如流于形式、没有针对性、随机搭配、没有实行双导师制、重智商轻情商、轻视能力的培养等。以本科生导师制交往平台为个案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探讨如何充分发挥导师的专业特长,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达成对学生“思想上引导,学习上辅导,生活上指导,心理上疏导”的目标,以便培养符合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四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应用型”高素质女性人才。

关键词:湖南高校 女性本科生 导师制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9-212-02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牛津大学就实行了导师制,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他们的学习,还要指导他们的生活。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都在探索研究生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也能建立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制度——导师制,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这种制度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

因此,导师制是师生交往的良好平台,作为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业指导,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完善学校素质教育体系,推进弹性学制下的学分制改革,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一、当今湖南高校女性本科生导师制平台存在的问题

(一)大多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目前,我们湖南省虽然有一些高校实施了导师制平台,但大多都流于形式,主要注重“开幕式”与“闭幕式”,“开幕式”搞得很隆重,有重量级的校、系领导亲临指导,全体导师与学生参加,并举行隆重的导师聘书颁发与结对(师生一一结对)仪式,场面热火朝天。但轰轰烈烈的仪式过后,几乎没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师生很少见面交流指导,然后,到了临近毕业时,为了应付检查,“悲剧”重新上演,只是“开幕式”变成了“闭幕式”,同样的重要级领导亲临指导,同样的全体师生参加,隆重总结与表彰。

(二)没有针对性

1.没有针对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90后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多,体质弱,怕苦怕累,个性张扬,自我中心,思想活跃,知识丰富,信息化素养高(如互联网、QQ、微信、制作PPT等),而导师却不善于针对以上个性特点进行指导,不能对症下药。

2.不善于针对大学四年的阶段来指导,没有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有些导师没有针对学生帮其做职业规划。针对大一学生,没介绍大学与高中的区别,当地的人文习俗与气候地貌等自然环境,没有详细介绍本专业的情况,让学生一头雾水;针对大二、大三学生,没有重点强调学习专业知识,考资格证、考研准备等;针对大四学生,没有详细进行就业指导、论文指导、考研冲刺、创业指导等。

3.没有针对学生的家庭背景达到知此知彼的指导。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则表现出不同的特色与优劣势。如来自城市的学生,优势是自信开朗,见多识广,视野开阔;劣势是作风不踏实,狡猾有心计,不能吃苦耐劳。农村学生的优势是作风踏实,吃苦耐劳,朴实单纯;劣势是欠自信害羞,胆小、见闻少。而导师却不善于针对以上家庭背景特点进行指导。

(三)导师搭配存在问题,随机搭配

没有发挥导师的个性、特长,如有的老师是科研型,擅长指导学生考研,但搭配的学生都想创业,当“创客”一族;有的老师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具有创业实战经历,而搭配的学生却想考研。因此,不能发挥导师的个性、特长;学生也未得到相应的有效指导。

(四)没有实行双导师制,造成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差

在国外,许多高校都实行双导师制,即校内有一名理论导师(注重理论素养的培养),校外有一名导师(在企事业单位工作,有实战经历的精英,注重实战能力的培养),这恰是湖南高校导师制的短板,大多数高校没有在校外聘用导师,而是单一的校内导师制,不利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五)重智商轻情商,重成才轻成人

在导师制平台中,大多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促其成才,但忽视了情商的培养与成人的教育、身心健康的教育。造成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精神。

(六)注重知识的灌输,轻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导师注重灌输式的传授知识,没有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实践应用为中心。在导师制平台中未突出实施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实践、创新设计等渐进式培养,这样,学术欠缺创新能力。

二、湖南高校女性本科生导师制平台的改进对策

(一)避免流于形式,加强实际内容的执行力度

高校一定要将导师制落到实处,如进行定期检查、学生反馈等措施,对导师进行淘汰制。对没按要求完成学生指导任务或学生不良反映较大等的导师,各系(部、中心)要及时、认真做好教育、协调工作,对经教育后仍没有改正的导师,各系(部、中心)要及时报教务处备案并更换导师,同时取消其担任导师时的所有待遇和年度评优资格。

(二)对学生要加强针对性指导

1.导师要针对90后个性特点进行指导。导师要了解90后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多,体质弱,怕苦怕累,个性张扬,自我中心,思想活跃,知识丰富,信息化素养高(如互联网、QQ、微信、制作PPT等),导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要善于针对以上个性特点进行指导,才能对症下药,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女性人才。

2.导师要针对大学4年的阶段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1)针对大一学生:要做适应性介绍指导帮助其度过帮断奶期:学生刚刚远离家乡、父母亲友,举目无亲,人生地不熟,倍感孤独,属于断奶期,这时导师应热情关心与帮助学生,助其树立独立自理的人生观,介绍大学所在城市的人文习俗、气候等自然环境;要做专业介绍指导:介绍大学与高中的区别,本专业详细介绍,专业前景的展望,专业兴趣的培养,大一主要学习公共课、通识课。指导她们本科不要太看重专业,大学主要是培养思维能力,要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而思维能力,做人做事做学问的能力,任何专业都可以培养的。(2)针对大二、大三学生:要重点强调学习专业知识,考资格证、指导其主动参与社团活动,考研准备等。(3)针对大四学生:要详细进行就业指导、论文指导、考研冲刺、创业指导等。

3.导师要针对家庭背景,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导师要了解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则表现出不同的特色与优劣势。针对来自城市的学生,要培养其踏实的作风,吃苦耐劳的精神,朴实单纯而不能玩小聪明。针对来自农村学生要培养其乐观自信,见多识广,视野开阔。导师要善于针对以上家庭背景特点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三)依据师生双方的特点、特长,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师生搭配

进行师生的双向选择,导师的选配原则上由教师和学生实行双向选择,学生在认真了解导师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选择导师。可以由一名教师指导若干名学生,也可以由若干名教师组成导师组共同指导。

(四)实行双导师制,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单一的校内导师制,这恰是湖南高校导师制的短板,大多数高校没有在校外聘用导师,因此,不利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要学习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外先进的方法,实行双导师制,即校内有一名理论导师,校外有一名导师,因校外导师亲身在企事业单位工作,是有实战经历的精英,以便使学生了解本行业最新的动态,社会最真实的情况,注重实战能力的培养,有利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这样,在实行双导师制平台下,坚持“理论引路、实践为重”的原则。校内导师的理论教学内容强调“简、实、新”,即从简从实,注重知识更新;校外导师的实践教学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五)注重情商与身心健康全面的培养

学习英国牛津大学导师制,导师很像过去贵族家庭的家庭教师,每周与学生会面,不但负责帮助学生完成学业,还关心学生品格、性情的培养和锻炼。如成立以导师为中心的科研小组、兴趣小组等,经常与学生交流、甚至一起旅游考察等。这样有利于以学生学业指导为核心,兼顾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指导和引导,旨在建立以双向互动、平等合作、共同成长的民主和谐师生关系为基础且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导师的专业特长,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达成“思想上引导,学习上辅导,生活上指导,心理上疏导”的目标。在这样的导师制平台中,导师可言传身教,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优良的职业道德影响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和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以及专业素养的培养;积极主动督促所指导的学生完善学业计划和活动开展;和学生保持相对稳定的接触,每月与被指导学生面谈或集体指导不少于一次;完成与所指导学生共同商定的指导任务;还可对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校级和省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准备考研的学生予以特别指导。

(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导师要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实践教学为中心,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能力;要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确定工作内容——确定工作性质——确定工作步骤)、协调能力(沟通能力、贯通能力、圆通能力)、学习能力(自学能力、自省能力、自牧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拓展创新内容、探索创新方法、检验创新)等。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实施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实践、创新设计等渐进式培养。

综上所述,导师制是培养我们湖南高校女性大学生的创新途径,师生关系是学校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但由于大学教育的特点,师生之间交流沟通比较少,“良师益友”关系的普及尚需努力;在当前大学教育体制下,教师重科研轻教学,而在被轻视的教学中又重视知识的教授,而极大地忽视了师生的交流沟通,这也导致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中较为重要的一环——师生关系出现严重的缺失。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智慧的撞击和思想的交锋,无法形成感兴趣的共同话题;同时由于教师队伍专业化不强,建设的步伐仍不能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致使师生关系进一步失调。我们湖南高校要解决的关键是如何以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交往平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体的办学理念,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符合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身心健康,具有“四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应用型”高素质女性人才。

[基金项目:校级课题“我国女子高校师生的相互交往艺术——以本科生导师制交往平台为个案分析”(项目编号HNND12YBKT002)。]

参考方献:

[1] 陈超文.论高校学生干部的能力培养.云梦学刊,2013(1)

[2] 秦泉.世界上下五千年.汕头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湖南女子学院旅游系 湖南长沙 410004)

(作者简介:王珍曙,湖南女子学院旅游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旅游教育及女性教育。)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导师制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