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建设与实践对接 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功能
2015-11-28李雪
李雪
编者按:近年来,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地方社科院坚持一条以应用对策研究为主攻方向,以具有本地区区域优势的基础理论研究为支撑,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新型智库建设之路,逐渐成为服务地方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智囊团”和“思想库”。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这为社科院系统如何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地方社科院如何吃透扣紧中央战略部署,深化认识,紧密围绕党委、政府战略决策,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切入点,以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为基础,以服务科学决策为目的,以前瞻性研究为重点,以成果的实践对接效应为标准,充分发挥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的观念引领、决策论证、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撑作用,精准定位“战略型”新型智库建设的目标,积极探索新型智库建设的实现路径,是地方社科院面临的重要课题。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联席会议上,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福生的发言对这个问题给出了很好的答案。本刊现将王福生院长的发言以访谈的形式刊发,以飨读者。
记者:全面深化改革,是2014年伊始以及以后很长一段时期中央和各地各项工作的总抓手。在这一战略机遇期,地方社科院加强新型智库建设,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要求,也是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既能满足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的现实需求,又是推动地方社科院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近年来,在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纷纷酝酿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智库”之际,贵院从实际出发,及时提出要强化智库意识、夯实智库基础、优化智库结构、发挥智库作用,努力建设全国知名西部先进的社会主义新智库。王院长,请您谈谈贵院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举措与成效。
王福生:“十一五”以来,甘肃省社科院立足甘肃正处在政策叠加期、难得机遇期和奋力跨越期的基本省情,确立和坚持“以科研项目为龙头、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应用研究为中心、以服务甘肃为目的、以科学管理为保障”的办院方针。一方面,积极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在区域跨越式发展、文化大省建设等重大战略实践中,充分发挥了观念引领、决策论证和理论指导作用;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加强应用对策研究,基地、智库建设和实践对接成效日渐凸显,进一步发挥了对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撑作用。甘肃社科院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中提升了智库品位,以建言献策影响决策、就事论理引领社会实现了自身价值。
第一,坚持以全国和甘肃重大现实问题为科研主攻方向,强化了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的功能。近年来,我院坚持以甘肃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科研工作的重点,目前已形成包括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含西部项目)、中华青年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各类委托课题和院级课题组成的多层次和多类别的课题体系,取得了丰硕成果。2013年,组织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2项(含西部和青年项目),获批立项8项,为历史新高,排在省内高等院校与科研单位前列;组织申报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2项,获准立项2项;组织申报“中国梦”国家项目、省社科规划重大项目和一般项目以及兰州市社科规划办项目,获准立项4项;组织申报院重点项目、一般项目136项,立项120项。近年来,各项成果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86项,多项成果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和其他报刊转载,部分成果呈送党和国家领导人参阅或经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进入重要决策程序。2013年,省政府采纳应用研究成果5项。这不仅使得甘肃社科院“思想库”作用得以进一步发挥,而且对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第二,加强以蓝皮书为重点的应用对策研究,增强了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的成效。2006年甘肃社科院首次编辑出版了《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分析与预测》和《甘肃省舆情分析与预测》两本蓝皮书,引起了中央办公厅、中宣部、甘肃省委省政府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舆情蓝皮书作为全国首部此类皮书得到了中宣部的充分肯定。近年来,甘肃社科院全力打造以五本蓝皮书为主的拳头产品和精品工程,既对当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全面系统追溯研究,又对下一年度的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作出预测,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这种写作模式和研究体例,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已成为省领导案头的必备书,成为科学决策的重要参照资料之一。2014年1月,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同志在全省群众路线教育第一批总结大会上,以甘肃院《2014甘肃舆情蓝皮书》的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评价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蓝皮书研究成果向全社会公开发布,通过新闻媒体的解读、社科专家专访等多层面、多角度立体传播,极大地扩大了社科理论研究的社会影响力,增强了服务社会、服务决策的成效。
第三,定期举办甘肃高层次发展论坛,创新了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的路径。2008年11月,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首倡同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省科学院、省农科院联合举办“甘肃省科学家论坛”,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五届。论坛的举办,每次都是在四家科学院前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一个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议题作为主题,然后,由各自专家准备重点发言,展开讨论。这种“围绕一个主题,抛开学科差异”的对话与碰撞,不仅产生了许多事关陇原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创性交叉理论成果,而且也实现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互与融合。高层次发展论坛的举办,创新了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的路径,智库作用进一步彰显,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第四,编发和完成各级各类调研和咨询报告,突出了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的重点。通过咨询报告的形式服务决策不仅符合节约领导者时间的原则,而且也与现代智库高效精简原则相一致。从2005到2010年,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共完成调研和咨询报告213项,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诸多领域。自2004年伊始创编的《要论与对策》,通过对社会热点、难点的解读,尤其是以“对策”的形式,直接向决策层提供社科专家的意见与咨询,有效拓展了社科理论研究服务决策的路径,有些观点引起了省委领导的重视,有些成果还被各级政府直接吸纳进了决策文件之中。2013年,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创新做法,通过《要论与对策》送省委省政府领导、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2篇,省委简报上有2期采纳宣传了我院的突出做法。endprint
第五,直接参与省级重大政策制订和文件起草,提升了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的能力。近年来,我院主要领导和部分专家直接接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委托,开展了一系列应用对策课题研究,如通道经济、跨越式发展、省情研究、《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论证等;配合国务院研究室和国家发改委牵头的对甘肃工作的调研,开展了关于甘肃定位和发展战略研究;参与了关于支持甘南藏区跨越式发展等多个重大项目、文件、政策、报告的研究论证和讨论修改;院主要领导带头,20多位专家学者直接参与甘肃省“十二五”规划的编制、修改、讨论等多次咨询会议,提出的“建设文化大省”应单列一章等建议,得到省领导的重视和编写组采纳;帮助金昌市、永昌县、肃州区、清水县、山丹县等市县制定“十二五”规划,直接将社科专家的意见思想写进了规划,强化了决策服务的长期指导意义和制度化运营模式。一些专家学者通过担任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咨询专家、经济及立法顾问、社会监督员等职务,发挥专长积极建言献策、参政议政;多名同志抽调参与省级重大政策调研活动、重要工作督查、重要文件起草。2013年承担全省文化资源普查工作办公室工作,完成了全省文化资源普查的前期准备,全面启动普查,制订了分类分级评估实施方案、实施细则、工作流程、经费预算,编制培训手册等。通过直接参与重大政策调研和文件起草,提升了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的能力。
第六,坚持分院和基地建设拓宽实践对接平台,丰富了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的载体。近年来,甘肃社科院开始探索“上接下联”,开门办院,拓展社科研究服务决策的宽度和广度的办院新模式。在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甘肃省基地、永昌研究基地、兰州市党建研究基地、伦理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河西分院工作运转正常的基础上,积极促成中国社科院与甘肃省级层面的战略合作,双方主要领导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合作协议,并就2013年—2014年合作工作要点达成了一致。《中国社会科学报》甘肃记者站挂牌成立;白银分院已于2014年1月3日正式挂牌成立;酒泉分院、定西分院已达成合作意向。基地和分院的逐步建成,一方面为社科理论研究人员调查研究、理论对谈、实践对接提供了新的平台,另一方面也丰富了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的载体,扩大了社科理论决策服务系统及其影响力。
第七,加强理论宣传、推出学术精品与拓展学术交流,拓宽了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的空间。院主要领导和部分专家直接参与省级各类理论宣讲,受众已经从省、市、县、乡各级领导干部逐步扩大到普通老百姓,宣讲形式也日趋多样,有热点问题的讲授讲解、面对面的理论对谈以及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网络交流互动等,基本形成了智库“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向影响服务决策的良好态势。2013年,院领导带头对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及省委省政府相关会议精神进行解读,9名专家学者专题发言,并在甘肃日报等媒体发表相关理论文章10多篇,先后有6名专家参与省委宣讲团工作,赴各地进行理论宣讲近20场次。与此同时,以《陇上学人文存》为代表的学术积累工程有序推进。2013年,《陇上学人文存》第二辑正式发布,第三辑10卷即将出版发行;编印了《时论精粹》、《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参考》、《要论与对策2003—2012》合订本。通过承办第十四次全国皮书年会,举办季度学术报告会,策划、申报并成立组织甘肃省敦煌哲学学会,组织2013年学术研讨会,正式出版论文集《敦煌哲学》等。通过理论宣传、推出学术精品与拓宽学术交流,不仅提升了服务决策水平的内生动力,而且拓宽了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的空间。
记者:目前,加强“战略型”新型智库建设成为社科院系统的共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要求地方社科院从“策略型智库”向“战略型智库”转型,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必须明晰战略定位,选择更好地服务地方党委政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现路径。王院长,请您谈谈贵院建设新型智库的战略定位和路径选择。
王福生:新型智库建设的战略定位主要有两点。
一是目标定位。通过深化认识、探索实践和总结经验,我们将甘肃社科院新型智库建设的目标定位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为基础,以服务地方党委政府科学决策为目的,以甘肃重大现实和前瞻性问题研究为突破,以突出甘肃地方和民族特色及创新研究为重点,以成果的实践对接和转化效应为标准,以团队研究与联合攻关为机制,以服务甘肃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任务,建设全国知名、西部有重要影响的一流“思想库”和“智囊团”。
二是发展思路。为建设全国知名、西部有重要影响的一流新型智库目标,甘肃社科院提出“开门办院、科研强院”的发展思路。一是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坚持“围绕发展、服务甘肃、面向社会、崇尚科学”的办院理念,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机遇意识、竞争意识和阵地意识,以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研究为主攻方向,强化前瞻性和预判性研究。二是建设学习型、研究型社科院,坚持学研结合、以学助研、以研促学,提高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坚持开门办院,加强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不断提高学术影响力。四是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使科研人员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应对复杂形势和破解理论难题的能力和水平,真正成为党委、政府“用得上、信得过”的智库型人才。同时,积极吸引非本单位研究人员参加课题研究,提升合作攻关能力和水平。
坚持新型智库建设的目标定位,遵循新型智库建设的发展思路,甘肃社科院大胆探索,以思想观念转变和创新为前提,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必须选择一条既有国际智库眼光,又有国家战略思维,既立足地方特色,又强化决策服务的创新路径。新型智库建设的路径选择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正确政治导向,以理论创新为基础。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理论,伟大的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支撑。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是社科研究工作的指导思想,地方社科院要坚持正确导向,以理论创新为基础,突出观念引领、理论先导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甘肃地方社科院的理论创新必须做到以下工作:一是突出导向,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研究工程建设,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各项工作的能力,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理论诠释,推出高水平理论研究成果,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水准。二是继续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研究,特别是结合甘肃省委省政府重要会议精神,结合甘肃省文化大省建设,突出对敦煌文化、丝路文化、伏羲文化、周祖文明等特色学术资源研究,使甘肃社科院既要成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又要成为甘肃地方学术资源发掘的重要学术平台。endprint
第二,加强应用对策研究,以服务决策为目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甘肃社科院要大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加强对省委省政府确定的21项重点工作和“3341”项目工程的研究,尤其要加强对建设兰州新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华夏文明传承示范区、国家生态屏障保护综合试验区等问题的研究;加强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特色城镇化、打好扶贫攻坚战和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等问题的研究,提出一批有深度有质量有决策参考价值的科研资讯和论证成果。在五本蓝皮书基础上,以2014年新增的《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蓝皮书》为契机,逐步把蓝皮书工程延伸到部分行业和领域。既要紧紧围绕甘肃改革开放、转型跨越的新形势、新要求,全面了解和科学分析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建言献策,真正提升服务决策的整体水平,又要积极进取,努力为社会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也要有自觉意识,在“无为而有为”中逐步增强服务决策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突出成果转化效应,以实践对接标准。科研成果转化难是新型智库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甘肃地方社科院要针对科研成果转化难的突出问题,坚持以实践对接标准,突出成果转化效应。一是建立健全与党委政府的联络沟通机制,完善成果报送反馈制度,通过《要论与对策》、内参等渠道和各种形式,及时呈送最新的调研报告、对策建议等研究成果,为领导决策提供理论咨询服务。二是转变科研发展方式。适应“战略型”新型智库要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工作中心,对全省重大现实问题进行专项调查研究,定期召开应用对策联席会或科研动态分析会,追踪理论最新动态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交流重大调研课题的进展情况和信息,分析和梳理应用对策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三是完善成果转化机制。根据研究成果的性质,通过发布成果、理论研讨、专题论证、学术报告、媒介宣传等不同形式对外传播,拓宽转化渠道,确保研究成果能够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不断扩大智库品牌效应。四是建立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统筹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的成果评价办法,以文件、规定、管理办法等形式加以规范,进一步完善科研激励政策,为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制度保障,调动科研人员开展应用对策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四,创新科研体制机制,以优化学科体系为核心。地方社科院要适应形势需要,在总结重点学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优化学科布局,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一是着力推进学科体系创新。通过优化学科结构,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发展重点学科、特色学科,扶持新兴、交叉学科,逐步形成适合地方特色和发展需要的学科体系。二是创新学科管理手段。遵循科研规律和学科建设规律,制定学科发展规划,用规划规范学科管理。兼顾学科差异,适当实行分类管理。以学科建设带动研究方向,彰显学术特色和优势。确定一批重点学科,规范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与管理,严格按规定进行检查和考核。三是创新课题管理机制。加强应用对策研究为导向,突出研究重点,整合科研资源。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整合相关研究力量,紧密跟踪和迅速应对地方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及时提供理论支持和咨询服务。
第五,拓宽合作交流平台,以数据库建设为重点。一是要继续实施科研立院、人才强院、管理兴院战略,坚持开门办院,加强与地方各级政府、其他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加强科研基地、调研基地建设,构建社会化平台,扩大地方社科院在党委和政府、社会和企业界的影响。二是要巩固定期举办高层次发展论坛的机制,推出陇原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创性交叉理论成果,进一步强化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融合机制。三是按照省委宣传部的工作部署,继续承担好文化资源普查办公室的职责,做好普查、分类分级评估、相关软件开发和数据采集等各项组织工作,确保普查登陆软件布线上网与全面普查工作进度,适时启动后继的全面数据化和深入研究。四是启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数据库”和“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两个重大专项工程。五是继续推出学术精品与拓宽学术交流范围。打造地方独有学术品牌,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和联系,扩大地方社科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六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为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科研人员参加高层次学术活动创造条件。
第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新型智库人才为关键。一是要优化人员结构。继续推行聘用制,实行岗位管理,建立规范的岗位竞争和任期考核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二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特别是要加强青年人才的培养。要把人才工作放在重点培养对象上,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和省情专家,尤其是着力创新机制,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三是要充分发挥本院现有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省级优秀专家、学术带头人、蓝皮书首席专家等高级人才的作用,使其得到应有的待遇,这对吸引外部人才参与联合攻关课题也可起到示范作用。四是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实行科研经费向重大课题倾斜、向优秀科研成果倾斜、向高级科研人才倾斜的政策,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记者: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和世界格局的博弈重组,各个层面和不同领域对决策咨询产生了巨大需求,尤其是在推进党委、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进程中,对社科院新智库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新智库建设是社科院面临的重要课题,您的谈话对这个课题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责编:玉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