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15-11-27白艳秋杨萍高晓华李德刚
白艳秋 杨萍 高晓华 李德刚
[摘 要] 目前,在探索并实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有效途径过程中,《纲要》课实践教学亟需建设一套成熟的课程体系方案以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各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应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进一步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进而理解“四个选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深刻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并最终使这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能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素质教育活动;问题;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20 [文献标识码] B
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以来,至今已有十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它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探求《纲要》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有效途径过程中,通过《纲要》课的课内外素质教育实践教学环节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其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对于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知行统一,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及现实意义。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证,也是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纲要》课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比具有同样的教学目的,即在了解国史、国情的基础上,真正理解我们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纲要》课的实践教学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它可以使学生增强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感性认识,形象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从而进一步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实践教学仍然存在着很多共性问题:
(一)大班额授课严重影响《纲要》课实践教学效果
目前《纲要》课普遍存在着大班额授课的情况,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大班额授课对实践教学的影响更为突出。由于每班学生人数众多,在一学期的授课中,要保证所有同学都参与到实践教学(尤其是参观考察类活动)中来就显得十分困难。
(二)实践教学授课时间有限
《纲要》课授课时间本身就比其它三门课少,因此相应的实践学时和课上实践教学的时间必然相对较少,再加上学生课余时间有限,因此无论有多么好的实践教学设计,如果没有时间一切就都是空谈,因此甚至可以认为时间问题是《纲要》课实践教学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三)《纲要》课师资力量有限,影响实践教学效果
这一问题与大班额授课情况类似,但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尽相同,师资问题可以通过校内各部门资源整合与协作来完成。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校团委、学生处等部门从大的方面来讲都是学生工作者,均承担着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大使命,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完全可以通过加强各部门的协作,合理整合资源,共同完成实践教学,这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实践教学内容本身的吸引力问题。
当前大学生人数众多,情况复杂,一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的动力、毅力及自控力较弱,价值观与审美观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本身的吸引力势在必行。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原则
《纲要》课是全国所有高等院校都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我们在解决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虽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但一定要严肃活泼有吸引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给人的感觉似乎一直是以讲大道理为主,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对当代大学生吸引力不够。因此在实践教学的设计、操作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视角出发,让课内外素质教育活动既丰富多彩,又要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
(二)虽然是历史课,但必须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
《纲要》课虽然是历史课,但必须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以本校为例,每学期在进行素质教育活动时,我们都会设计不同的时代主题:2012年的主题是“喜迎十八大”;2013年的主题是“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2014年主题是“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2015年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这些主题都紧紧追随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而且相应的活动也与之紧密相联。总之,虽然是历史课,但一定要与时代紧密联系,了解历史的现实意义,切实理解“两个了解”与“四个选择”。
(三)虽然授课时间有限,但要充分利用第一、第二课堂,实现最大效益
《纲要》课的实践教学时间受限是我们面临的很大问题,因此充分利用第一课堂并大力延伸、有效利用第二课堂是我们遵循的必要原则。
首先,合理利用课余时间。这样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阅读课后参考书目、观看爱国主义电影、自主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等,这样的安排既保证了正常的授课时间,又合理利用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并有效保证了活动执行的效果。
其次,充分延伸第二课堂。《纲要》课要用28个课堂学时讲授100多年的历史,真正是时间少,任务重,因此我校《纲要》课程组教师集体开设选修课,讲授中国近现代历史事件与人物的相关专题,这成为正常课堂授课的必要补充,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知识。
此外,加强各科教师间协作也是节约授课时间的良好方式。例如:我们在正式开课前就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都由我们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担任的特点,由我们即将教授学生的前任教师(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课教师)利用课间帮我们发了一份“致××级同学的一封信”,将未来我们要进行的活动和同学们需要提前做的准备都预先通知学生,学生可以利用暑期提前阅读书目、观看视频或参观各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事实上相当于将我们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了延伸。endprint
(四)虽然经费有限,但要充分利用学生现有资源
很多学校在《纲要》课实践教学中都有参观考察项目,但这种方式极易受到时间、人数、安全,尤其是经费的限制,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我们利用我校是全国招生和一部分学生假期通常会去旅游的特点,让学生把参观家乡和旅游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照片交上来,由教师进行整理,然后展出,这样既丰富了同学的眼界,也增强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同时增加了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课堂教学内容,效果很好,而且真正做到了资源合理配置,少花钱,多办事。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目前,各个高校对于《纲要》课的实践教学方式都有很多经验分享,例如: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观看视频、校外参观等,这些与我校类似的项目我就不再赘述,现将我校《纲要》课实践教学特色项目进行分享,以期抛砖引玉。
(一)自主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纲要》课程组在正式开课前就给未来要教授的学生发一份书信,即“致××级同学的一封信”,将我们未来一学期的课程安排、要求以及学生需要提前准备的事项进行告知(前文有述)。
2.正式开课后,由任课教师给学生布置学生自主参观事宜,学生可以借周末或“十一”长假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具体地点不限。
3.“十一”长假过后,教师把照片(电子版)收上来后进行整理,挑选具有代表性及教育意义的参观照片做成展板在全校进行展出。
4.此外,每位同学要将自己参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介绍、图片以及参观感想记录下来,作为文字作业上交,教师会将其纳入平时成绩作为考核。
5.文字作业为必交项目,照片可自愿上交,不交的不扣分,但上交的同学会有加分,而被选中展出的照片加分会更多一些。
利用假期让学生因地制宜参加自主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素质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丰富爱国主义情感,同时增加了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感性认识,丰富了历史人文知识,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通过展览可以使学生看到很多自己没去过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图片、介绍,极大的提高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学校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及课内时间,而学生几乎可以达到全员参与又无需承担额外的负担。
(二)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课前十分钟系列活动
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课前十分钟系列活动是我校《纲要》课程组通过集体备课探索出的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表达能力为宗旨的课堂实践教学环节。这一活动是由最初的课前十分钟演讲发展而来,后来我们将其表现形式进行了丰富,可以用演讲、文章、PPT或历史小剧场等不同方式表现出来,具体操作如下:
1.由《纲要》课程组教师列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前系列活动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清单,并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同步安排同学们准备与课程相关的展示内容。
2.学生既可独立完成,也可团队分工协作完成。
3.提前由学生上交历史人物或事件准备的相关资料,由教师进行筛选把关,选择优秀的学生参加课前系列活动。
4.由教师对报名学生进行辅导,包括具体内容的选择和把握、时间的安排与要求以及技巧的运用等。
5.参加活动的学生,在教师讲授相关内容的课前进行展示。之后,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展现的内容进行有机对接。
6.课前十分钟系列活动的形式要求不拘一格,可以演讲、表演历史小剧场等等,这给了学生一定的施展空间,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尤其是一部分同学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用手机拍成历史小短剧,做成5分钟左右的视频在课前播放,效果更是出人意料的好。
7.在课程即将结束时组织学生进行优秀作品展示,获奖者可以在学校的综合测评中加分。
课前十分钟系列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要准备一个历史短剧,虽然最终呈现出来的只是五分钟左右的视频,但在资料准备过程中却需要学生将大量的历史资料进行整合,而这一资料准备过程就是最好的学习过程。
此外,团队协作的表演方式使大部分同学都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来,这不仅加强了同学间的沟通,使人际关系变得更加融洽,而且极大的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学生参与率;由于学生在排练历史短剧、准备演讲时都是利用课余时间,这样也节省了课上时间,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正常授课。
最后,由于参演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对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有助于其对教师授课内容的理解。而在视频播放过程中,没有参演的同学由于是同班同学的表演,也表现出了极高的关注度,这使这一部分同学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视频展示结束后,再由教师对授课内容进行讲解,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这种实践教学方式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极大的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目前,在探索并实践《纲要》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有效途径过程中,《纲要》课实践教学亟需建设一套成熟的课程体系方案以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为此,我们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以期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进一步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进而理解“四个选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深刻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并最终使这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能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责任编辑:潘洪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