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制造业创新的影响研究

2015-11-27吕民乐安同良

华东经济管理 2015年12期
关键词:密集型服务业制造业

吕民乐,安同良

(1.南京大学 经济学院,江苏 南京210093;2.合肥工业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

一、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发达国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迅速,无论是增加值份额、就业份额还是中间投入份额都大幅提高,由此引发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研究兴趣自20 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浓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生产性服务业中最活跃、知识密集性最高的部门,包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由于其具有高知识密集性的特点,现有文献对其影响制造业创新的理论研究主要基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知识转移功能,认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承担了知识经纪商或桥梁的角色[1-3],是制造企业的外部知识源[4-5],对制造业的创新起到了催化作用[6-7]。

中国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但大而不强,竞争力与先进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同时,中国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也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中国制造2025》指出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必须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着力发展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服务业。那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创新究竟有无积极作用?如何通过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学者们就相关问题做了丰富的研究,但也存在着进一步研究的空间。理论方面,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创新的作用机理的认识基本上止步于知识转移作用,未能拓展深入。实证方面,国外学者多用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进行研究[8-11],但因为受限于组织大型企业调查的难度,文献并不丰富。研究区域以欧盟国家居多,这可能与欧洲创新调查(CIS)提供了相关数据有关。从区域总体水平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检索到的外文文献中,只有Guastella 和Oort[12]和Shi 等人[13]的两篇,其中,Shi 等人基于中国的数据进行了研究,结论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创新的作用是有条件的,在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区域,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有利于区域创新产出。国内文献中,相关实证研究很少。本文认为,在样本选择上,不同企业的知识存量、技术机会等都有很大的差异,即便是在同一个行业内部也是如此,若能很好地测度这些变量的值并进行控制,则以企业为样本实证研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客户企业的创新作用更加可靠,但企业的知识存量、技术机会等变量很难进行科学合理的测度,在这种情况下,观察单位越总体,越能够忽略更小观察单位的知识存量差异和技术机会差异,得到可靠的总体结论。

因此,本文将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一是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影响制造业创新的作用机理进行深入解析;二是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检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制造业创新的作用。

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制造业创新的作用机理

本文首先就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制造企业创新的具体作用机理进行解析。

(一)专业化效应

不考虑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部门特性,仅仅是部门间分工所导致的专业化生产本身就具有促进创新的作用。由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分工扩大,导致制造业市场扩大、产出增加、成本降低,从而使得制造业创新需求增加和创新效率提高,服务“自制”相对于服务“外购”更能从专业化角度有利于制造企业创新,这就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制造业创新的专业化效应的含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制造业创新的专业化效应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分工通过市场容量扩大促进创新。随着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将所需服务由“自制”转为“外购”,市场需求被更充分地表达和更大程度地激发,产品品种和行业数量增加,市场容量扩大,从而使更多的创新成为可能;二是分工使干中学效应增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分工,降低了学习的时间成本,有利于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从而制造业创新能力提高;三是分工通过降低官僚成本和协调成本促进创新。企业部门过多,决策的复杂性增加,部门之间的推诿、扯皮也增多,导致企业的官僚成本和协调成本增加。服务“外购”则会降低企业内部的官僚成本和协调成本,企业生产率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四是分工通过节约人力资本促进创新。企业对有些服务的需求往往是零星的、不可预测的,服务“自制”会造成人力资本的浪费,因为人力资本一定程度上不可分。服务“外购”则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人力资本的不可分性,节约人力资本投入,提高生产率和创新能力;五是分工通过降低交易成本进一步促进分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有很多直接影响市场交易活动效率的部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分工提高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生产率,从而有利于市场交易费用的降低,分工随之进一步深化,分工深化又通过上述市场容量扩大效应、干中学效应、官僚成本和协调成本降低效应提高制造业自身的生产率和创新能力。

(二)知识转移效应

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与制造企业之间通过双向的知识转移使制造企业的知识存量增加,知识边界拓展,从而提高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这就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对制造企业创新的知识转移效应。与专业化效应相比,知识转移效应直接针对制造企业的知识存量,从而更大地拓展制造企业的创新可能性边界。以下两点原因使得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与制造企业之间的知识转移对制造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在创新网络中的特殊位置使其成为制造企业的重要创新源。通过提供服务,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与其客户企业群组成了特殊的创新网络。在这一创新网络中,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中心度高。在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与客户企业群组成的创新网络中,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的中心度最高,因而更容易获取新知识。由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与客户企业之间的非竞争性关系,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知识存量的增加直接带来客户企业知识存量的增加,成为客户企业创新的源泉;二是占据较多的结构洞。结构洞是指那些还未被连接的个体之间的潜在连接。占据结构洞位置的企业可以接近彼此之间不相连的合作伙伴,由此可以接近许多不同的信息流,获得更多的非重复信息[14]。在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与其客户企业群构成的网络中,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与每一个客户企业都有直接的联结,而客户企业之间,互相之间缺乏知识联系或者联系较弱。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在网络中的这一特性使其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对制造企业增加知识存量和提高创新能力尤其重要。由于具有以上两个特点,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实际上充当了知识分配机构的作用,成为制造企业的重要创新源。

(2)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制造企业的互动有助于制造企业打破创新的路径依赖。创新具有路径依赖性,而边际搜寻是路径依赖的主要原因,企业要打破路径依赖,突破“创新陷阱”,需要不断通过勘探跨越组织和技术的边界,获取新知识。当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与制造企业之间的服务关系建立时,新的项目组成立,两方的员工被迫建立互动关系,突破原有的知识勘探边界获取新知识,这有利于打破创新的路径依赖。

(三)创新嵌入效应

上面所说的知识转移效应不一定以服务产品为载体,它建立在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与其客户企业员工之间的互动交流的基础上,服务合同只是强化、保障了这种交流关系,可以发生在服务前、服务中,甚至是服务后。创新嵌入效应则必须以服务产品为载体,不以人员的互动交流为条件。服务企业的创新是嵌入在其服务产品中的,而创新是创新支出的结果,因此可以认为其创新支出也是嵌入在其服务产品中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通过向制造业进行中间投入,从而将创新支出加入到制造业,相当于间接增加了制造业的创新支出,从而能够在制造业直接R&D 投入不变的条件下,增加其创新产出,这就是本文所说的创新嵌入效应。创新嵌入效应通过产品嵌入型创新流实现。产品嵌入型创新流是创新通过对零部件、设备以及服务的购买在经济系统中流动,建立在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的技术经济关系基础上,隐含在产品或服务流中,与产品或服务流的大小和方向有密切的关系。来自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间接创新支出,对制造业的创新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由于分享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创新收益,生产成本降低,生产率提高,从而创新能力提高;另一方面,通过使用知识密集型服务,实现了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的消化吸收,制造企业的知识存量增加,创新能力提高,在直接创新支出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能够增加创新产出。因此,这种嵌入型创新流关系,实际上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增进关系,创新能力的增进,会带来创新产出的增加。

三、实证检验

(一)模型、变量和数据

本文采用知识生产函数进行实证检验,即将创新产出作为产出,创新投入作为投入,并加入影响创新效率的其他变量,具体在C-D函数的基础上将模型设定为如下形式:

其中,i和t分别代表省份和年份,Y为创新产出。在创新产出的度量上,专利是经常被采用的指标,Shi 等人采用的是专利授权数,本文基于两点考虑选择发明专利申请数:一是因为发明专利的创新水平及科技含量最高、质量最有保证,也更能反映创新能力;二是因为一项专利从申请、受理到最后获得授权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且滞后时间具有很大不确定性,故而选择申请数而非授权数。数据来源于各年《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统计资料》。创新投入包括两项:L为创新人员投入,以R&D人员全时当量来衡量,K为创新资本投入,用R&D 资本存量来衡量,具体用永续盘存法来测算。解释变量KIBS 表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其他控制变量共同影响创新效率,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区位商KIB_lq 衡量,稳健性检验时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就业份额KIB_sh are 替代,原始数据来源于各年《中国统计年鉴》。

模型中其他控制变量有:①平均受教育程度EDU,笔者预测其系数为正。计算方法上,以各省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的百分比为权重,对受教育年限进行加权平均。②国有企业销售额占比STA。这一变量对创新的影响比较复杂,国有企业是扶持的重点,国家通过技术改造和装备更新来提升国有大型企业的竞争力,从而国有企业在提升部门的研发水平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受到企业目标多元化的影响,国有企业在研发投入方面可能有动力不足的问题[15],学者们的实证研究结论也不一致,如周亚虹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国有企业在研发活动方面缺乏积极性[16],冯根福等人的研究表明国有企业销售额占比与行业研发效率呈正相关关系。③地区虚拟变量EAST 和CENT,是考虑到经济发达程度、制度及其他区域特征较明显的因素对创新效率的影响,EAST 以西部地区为基准组,东部地区为对照组,CENT 西部地区为基准组,中部地区为对照组。

本文使用2003-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由于西藏自治区数据缺失太多,因而从样本中剔除。这样,每年共有30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进入样本,11年共计有330个观测值。

(二)回归结果及分析

本文使用7个模型进行回归。各模型回归前,先进行豪斯曼检验,发现所有模型的p值都小于0.05,因此都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见表1所列。

表1 回归结果

可以看到,在所有的回归模型中,ln(K)的系数都比ln(L)的系数大,且两个变量的系数都显著为正,表明在创新的生产中,创新产出对资本的弹性比对劳动的弹性更大,创新的产出更多依赖于研发资本投入。在所有包含变量ln(KIB_lq)的模型中,ln(KIB_lq)的系数都大于0,且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确实对制造业创新产出的增加起到了显著的正效应;在包含国企销售额占比的四个模型即模型3、5、6、7 中,lnSTA的系数都小于0 且显著,表明国有企业销售额占比对创新产出的增加有显著的负效应。笔者还发现,平均受教育程度lnEDU 的回归结果与预期的不一致,在包含变量lnEDU 的三个模型中,lnEDU 的系数都为负,但不显著,说明平均受教育程度对创新产出的增加缺乏正效应,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第一是lnEDU 数据差距较小;第二可能与中国的教育缺乏创新教育、缺乏对创新精神的鼓励有关,导致全民平均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并没有相应带来创新能力的提高,这一点与创新产出相对更依赖于研发资本投入也相互印证。另外,在包含区域虚拟变量的两个模型即模型6 和模型7 中,区域虚拟变量EAST和CENT 的系数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而且,EAST 系数的绝对值更大,这意味着在研发资本存量、研发人员投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区位商、国有企业销售额占比的相同水平上,中部地区的创新产出比西部地区低,东部地区又比中部地区更低,这也与预期的结果不一致。观察各省的创新投入数据,基本上东部地区各省份的创新投入最大(海南省例外),中部地区各省份次之,西部地区各省份最小。这意味着中国在创新的生产上呈现规模报酬递减,随着创新投入的增加,创新效率反而降低,这一点又与前面发现的创新产出更依赖于研发资本投入密切相关。创新人员的作用不足,说明中国在创新的生产方面也是粗放型的。

(三)稳健性检验

为了对回归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现在使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各行业就业总人数比重lnKIB_share 替代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区位商lnKIB_lq作为解释变量(表略),结果表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创新的效应仍然显著为正;同时,其他变量的结果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区位商作解释变量时也一致,这说明了上面的回归结果是稳健可靠的。

四、结论及政策含义

本文使用了2003-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检验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创新的作用,结果表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创新有显著的正效应,且与其他影响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因素如国有企业销售额占比、平均受教育程度相比,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程度最大。另外,回归结果也揭示了中国在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创新产出对研发资本投入的弹性比对研发人员投入的弹性更大,创新产出的提高更依赖于研发资本投入的增加,中国虽然研发人员投入规模已达全球最大,但研发人员的贡献相对较小,研发人员的作用发挥有限,中国仍然缺乏创新人才;二是国有企业相对缺乏创新效率,因此国有企业比重下降对创新有正向作用;三是平均受教育程度与创新产出没有显著的关系,这一结果可能说明了中国在教育体系和教育观念中存在的问题,即强调服从、接受,缺乏创新教育,缺乏对创新精神的鼓励,导致平均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并没有相应带来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导致中国缺乏创新人才;四是中国在创新的生产上呈现规模报酬递减,随着创新投入的增加,创新效率反而降低,说明中国在创新的生产方面也是粗放型的。

由以上结论可以得到以下政策含义:①站在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出发点上,政府应更加重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支持,从而更充分地发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的正向作用。看中国近几年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增加值比重2009年以后基本保持不变,就业人数比重2011年以来则逐年有所下降,这种变化趋势不利于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需要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给予足够重视;②要提高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究其根本必须从培育创新人才入手,中国现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导致了创新人才缺乏生长的土壤,因此,中国不仅要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更重要的是必须解决教育对创新思维的束缚问题;③由于国有企业创新效率较低,中国应该进一步降低国有企业比重,无论是制造业领域的还是服务业领域的国有企业。

[1]Miles I,Kastrinos N,Bilderbeek R,et al. 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Their Roles as Users,Carriers and Sources of Innovation[R]. Report to the ECDG Luxembourg Sprint EMS Programme,1995.

[2]Bessant J,Rush H. Building Bridges for Innovation:the Role of Consultants in Technology Transfer[J]. Research Policy,1995,24(1):97-114.

[3]Hipp C.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in the new mode of knowledge production[J]. AI & Society,1999,13:88-106.

[4]Czarnitzki D,Spielkamp A. Business Services in Germany:Bridges for Innovation[R]. Discussion paper ,Mannheim:ZEW,2000:1-52.

[5]Muller E. Innovation Interactions Between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and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an Analysis in Terms of Evolution,Knowledge and Territories[M]. Heidelberg:Physica-Verlag GmbH & Co,2001.

[6]Den Hertog P.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as Co-producers of Innov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0,4(4):491-528.

[7]Böhn T,Thomi W. 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in Reg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the Case of Southeast-Finland[EB/OL].(2010-09-04)[2015-07-18]. http://wigeo.geo.unihalle.de/Diskussionsbeitrage/ wp5.pdf.

[8]Macpherson A. The Role of Producer Service Outsourcing in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New York State Manufacturing Firms[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97,87(1):52-71.

[9]Macpherson A. Producer Service Linkages and Industrial Innovation:Results of a Twelve-Year Tracking Study of New York State Manufacturers[J]. Growth and Change,2008,39(1):1-23.

[10]Muller E,Zenker A. Business Services as Actors of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the Role of KIBS in Regional and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J]. Research Policy,2001,30(9):1501-1516.

[11]Doroshenko M,Miles I,Vinogradov D. 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as generators of innovations[R].Working paper at a conference at the National Research University Higher School of Economics(HSE),science,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WP BRP 12/STI/2013,2013.

[12]Guastella G,Van Oort F. Knowledge Creation vs Knowledge Co-production: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and Innovative Activity in Eu Regions[R]. Draft version prepared for the ERSA Congress Bratislava August 21-25,2012.

[13]Shi X,Wu Y,Zhao D. 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and Their Impact on Innovation in China[EB/OL].(2013-06-11)[2015-07-28]. http://EconPapers.repec.org/RePEc:uwa:wpaper.

[14]Burt R S. Structural Holes: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M].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15]冯根福,刘军虎,徐志霖.中国工业部门研发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46-51.

[16]周亚虹,贺小丹,沈瑶.中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因素和产出绩效研究[J].经济研究,2012(5):107-119.

猜你喜欢

密集型服务业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密集型快速冷却技术在热轧带钢生产线的应用
密集型自动化立体仓库解析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中美专利密集型产业研究结果及分析
知识密集型组织的商业模式创新策略——以网络教育组织为例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