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对银行信贷和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2015-11-27李富有苏韶华
李富有,苏韶华
(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 西安710061)
一、引言
民间借贷作为非正规金融活动一种主要形式,其产生及发展是我国金融抑制状况下市场的理性选择,Mckinnon&Show(1973)提出的“金融抑制及金融深化理论”被学术界视为最早提出的非正规金融问题的研究,其认为非正规金融的存在是由于国有银行对私人经济部门的融资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失灵现象[1-2]。在麦金农和肖的研究基础上,Fry & Isakson(1984)从自选择机制的角度分析了非正规金融的起因问题,他们认为非正规金融在某种意义上具有私人相互信息和民间道德规范的自选择机制[3]。国内学者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民间借贷的产生机理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姜朝旭、丁昌锋(2004)认为非正规金融是政府金融管制的产物,作为一种过渡金融体制,由于正规金融的“金融深化”不足,从而导致原有的部分金融空间出现“真空”或“缺位”,从而产生了非正式金融[4]。林毅夫、孙希芳(2005)认为中小企业信息不透明,很少能提供正规金融机构所要求的抵押和担保,而非正规金融在收集中小企业软信息方面具有优势,因此非正规金融广泛存在[5]。
民间借贷主要作用在于其弥补了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的融资缺口,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史晋川等(1997)指出民间金融提高了资金的配置效率,推动了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已成为促进我国金融深化的重要力量[6]。樊纲(2000)认为民间金融的发展不仅改善了资源配置,扩大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使得中国经济,金融市场健康发展,而且竞争机制的引入,有利于我国发展金融业市场竞争及对竞争的管理[7]。姜旭朝、丁昌锋(2004)指出民间金融在正规金融体制之外而产生,但其更具活力及效率,是金融创新的重要源泉。
民间借贷市场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营企业资金需求压力,但其游离于国家正规监管体系之外,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民间借贷对我国银行体系的影响也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Zagaris(2007)对民间金融在非法活动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非正规金融规模的扩大对银行体系甚至金融体系稳定性具有负面影响[8]。张青庚(2006)通过对民间金融对银行体系整体及个体两个层面上分析后,指出民间金融的无序发展将加剧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9]。2011年,温州、鄂尔多斯、陕北神木等多地爆发的民间借贷危机,引发了国内学者及政策层贵该问题的进一步关注。胡乃武、万晓芳(2011)认为由于民间借贷市场高额的资本回报率,使得银行部分资金通过借款人所投资的小贷公司或担保公司曲线流入民间借贷市场谋取高额利差,如果借款人一旦出现破产倒闭,则曲线流出的信贷资金将有去无回,从而威胁银行贷款的安全性[10]。陈硕、李孟刚(2012)认为民间金融利率普遍高于同期银行利率,使资金闲置者不愿存入银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正规金融产生了挤出效应,影响了正常的利率市场,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11]。刘少华、张赛萍(2013)指出由于民间借贷具有较高的隐蔽性,使得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无法在第一时间对借款人的财务风险做出科学分析和判断,从而威胁了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如果借款人用银行贷款去偿还民间贷款这将更进一步加大银行资金的风险,影响银行体系稳定性[12]。
纵观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目前还鲜有民间借贷对银行体系影响的专项研究,此外在现有的民间借贷的研究中,其对银行信贷与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多侧重于不同机理的定性分析,而缺乏定量的实证研究。本文首先提出研究的问题,并对民间借贷的产生根源、作用及功能进行分析;然后就民间借贷对我国银行信贷与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并运用实证模型,对其进行检验;最后基于实证研究,对合理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建议。
二、民间借贷对银行信贷及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一)民间借贷对银行信贷的影响
1.民间借贷对银行存款的影响
总体来讲,民间借贷对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存款具有“挤出效应”。根据Mckinnon(1973)在《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存在金融抑制现象,政府对银行等正规金融市场的利率限制,使得民间借贷市场利率明显高于正规金融市场利率,在资本逐利的驱使下,资金由银行等官方金融机构流向民间借贷市场,造成了民间借贷对正规金融资金的“挤出效应”,从而削弱了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的中介能力,甚至加剧了正规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1]。其挤出效应如图1所示。
图1 民间借贷对银行存款“挤出效应”
图1中S、D曲线代表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资金供给与需求曲线,re点代表均衡时市场利率;考虑到对民间借贷资金供给者的风险补偿,因此民间借贷资金供给曲线是以A点为原点并在S曲线上方的H曲线,由于民间金融的资本利率的需求弹性较低,因此民间借贷的需求曲线I较之正规金融需求曲线D更陡峭,此外民间金融资金市场均衡利率r1远高于市场均衡利率re。若政府实行利率管制,则在利率水平r0下,银行等正规金融可提供资金为OA,民间借贷市场所能融通到的资金为AE’。假设由于高利率,民间借贷对正规金融资金挤出为AA’,则正规金融供给曲线将由S变为S’,在限制利率r0水平下,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所能融通资金由OA减少到OA’,而民间金融资金市场的原点也从A点变为A’点,民间金融市场资金供给量将由AE’增加到A’E’,则民间金融的资金“挤出效应”将使得正规金融机构融资减少了AA’。
具体来看,银行存款主要可分为储蓄存款、企业存款及财政存款,其中储蓄存款及企业存款约占存款总量的80%以上。民间借贷对银行存款影响途径如图2所示。
图2 民间借贷影响银行存款的途径
民间借贷对银行储蓄存款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这种“挤出效应”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民间借贷较之银行信贷多属于关系型借贷,具有信誉约束,因此被一部分具有信息优势的居民所选择;另一方面与较低的银行储蓄存款利率相比,民间借贷高额的资金回报率成为“储蓄搬家”的主要动因。从整体上看,民间借贷对银行储蓄存款的“挤出效应”是有限的,这是因为高收益伴随高风险,居民在进行借贷决策时往往首先会考虑到收益风险,最终的决策将会受到个人风险偏好的影响,大多数储户仍为风险厌恶者。但就特定区域而言,由于民间借贷具有高关联性及高回报率的特性,加之区域投资者往往“羊群效应”更加明显,因此,民间借贷市场繁荣的区域势必对银行储蓄存款具有较强的“挤出效应”,甚至会对银行资金的流动性构成威胁。早在20 世纪80年代,姜旭朝(1996)通过对当时浙江温州及福建平潭等地所发生的“会案”进行调查后发现由于当地民间金融吸收了大量的储蓄资源,从而导致当地农信社因为储蓄资源枯竭而濒临倒闭[13]。
民间借贷对银行的企业存款具有较强的“挤出效应”。企业较之个人而言,其更注重资本回报率,其风险承受能力也更强,因此在资本逐利的驱使下,很多企业更愿意将闲置的资金从银行取出,投向收益率更高的民间借贷市场,从而分流了银行的企业存款,威胁银行资金流动性。以民间借贷市场繁荣的温州为例,当地经济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其资本回报率较低,近年来随着当地民间借贷市场利率不断飙升,很多企业将自有资金甚至从银行抵押贷款筹得的资金投向民间借贷市场,谋取高额的资金回报率,这不仅使当地银行企业存款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而且造成当地实体经济空心化日益严重。
民间借贷参与者通过偷逃税收从而降低了银行财政存款基数。由于民间借贷活动具有高度的隐蔽性,因此政府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统计与监管,从而使得民间借贷参与者通过钻政策空隙、打擦边球以此达到偷逃税收的目的,比如资金借出方进行交易时将利息并入本金,从而签订无息借款协议,以此逃避利息收入所应承担的税收;资金的借入方不以利息的名义进行税前扣除,而是扩大其它成本、费用,间接进行扣除,使民间借贷交易隐蔽化,税收无法征收;甚至有些民间金融组织还为企业提供资金外逃的地下通道等,以上行径均降低了国家财政税收,影响银行的财政存款基数。
2.民间借贷对银行贷款的影响
首先,民间借贷对银行贷款具有部分的替代效应,这源于民间借贷本身制度上的效率优势,包括交易成本优势、在借款人还款能力甄别上的信息优势、灵活的借款担保优势,能优先满足非国有经济的融资需求。因此其更易被中小企业及个人贷款者所选择,这将会造成银行贷款业务的部分分流。因此,民间金融对银行贷款的替代效应削弱了银行的盈利能力。
其次,民间借贷干扰了银行的贷款决策。由于民间借贷不受正规金融监管部门的约束,因此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从而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使得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决策受到干扰,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增大。这是因为一方面,正规金融机构对贷款人进行审核时,由于无法观测到借款人民间借贷的负债情况,因此将会高估借款人的偿债能力,导致正规金融机构做出错误的贷款决策,使违约概率增大;另一方面,由于民间金融的高利率性,借款人在偿还债务时首先考虑对民间借款的本息偿还,而后考虑偿还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因此借款人的债务偿还次序使得当其资本无法覆盖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的债务时,借款人往往选择对正规金融机构债务的理性违约。
最后,伴随银行信贷资金对民间借贷参与度的提高,银行的信用风险也不断增大。李富有、孙晨辉指出近年来不断攀升的民间借贷利率诱使套利者从银行等正规金融渠道获取低息贷款,转而高息在民间借贷市场贷出,以此套取高额利差[14]。但是由于民间信贷缺乏有效地风险控制,民间借贷危机一旦爆发,其风险外溢必然导致银行贷款有去无回,加剧了银行的信用风险。
民间借贷对银行贷款的影响路径如图3所示。
图3 民间借贷影响银行存款的途径
(二)民间借贷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第一种是直接影响方式,民间借贷本身所具有的高隐蔽性,使得其难以纳入正规金融监管部门的视野,监管部门无法采取有效措施对民间借贷风险进行防控,随着民间借贷规模的增大,所蕴含的风险加剧,如不加以规范引导,其波动将会威胁银行体系稳定性。
第二种是间接影响方式,民间借贷通过对银行信贷的冲击作用,从而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造成影响。民间借贷对银行信贷的“挤出效应”将会加剧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削弱银行的盈利能力,从而威胁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民间借贷主要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对银行体系稳定性构成影响,影响路径如图4所示。
图4 民间借贷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路径
民间借贷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区域经济的影响,将会冲击银行体系稳定性。随着民间借贷规模增长,其对企业资金链的影响也随之加大,其波动会影响企业所在产业链上一系列企业的资金平衡,从而对产业甚至区域经济构成影响;此外,近年来由于民间借贷利率的高涨,致使很多企业“避实就虚”,造成区域实体经济空心化严重,威胁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而银行体系作为宏观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稳定性必然受到影响。
三、民间借贷对银行信贷及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设定及数据来源
根据民间借贷对银行信贷规模及其稳定性影响的机理分析,考虑到变量的可得性及代表性,本文对变量的选择及数据处理过程如下:
民间借贷方面:李建军运用经济金融相关系数法对我国未观测信贷带规模进行测算,并指出未观测金融活动主要集中于民间借贷市场[15]。所以本文借鉴李建军(2010)对未观测金融信贷规模的测算原理,运用改进后公式IFS=[(RYSL-RFL)×GDPF+(RYSL-REL)×GDPE]/L 测算的统计结果作为民间借贷规模的衡量数据。
银行信贷规模方面:本文选取金融机构存款及贷款规模,分别表示银行存款规模CK 及银行贷款规模DK。
银行体系稳定性方面:本文从银行体系基本运行及宏观因素影响两个方面考虑,选取9 个具有代表性的基础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运用SPSS20.0,将基础指标合成为一个综合指数作为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衡量指标(BSI)。
银行体系稳定性基础指标的选取及成分矩阵结果见表1所列。
表1 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标构成及成分矩阵结果
(二)模型的选择及识别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是将每一个外生变量作为所有内生变量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它可以反映内生变量之间动态关系,但是它无法揭示变量同期的影响关系;此外,由于缺少经济理论支持,所产生的脉冲响应不能被识别为内在结构误差,从而无法给出结构性解释。基于VAR模型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则正好弥补了VAR 模型的上述缺陷,使模型具有更加明确的经济意义。因此,本文建立四变量的SVAR 模型,从而研究民间借贷对我国银行信贷与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动态影响。含有4 个变量的p阶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p)一般矩阵形式可表示为:
其中,
其中,P是滞后阶数,T是样本个数。B可逆时,可将公式(1)转化为:
可以根据et=B-1Ut估计得到的简化式:
对结构矩阵进行估计。
为了对结构式冲击进行识别,需要对模型施加k(k-1)/2个约束条件,对于结构式模型可以根据经济含义对模型施加约束,本文对模型施加以下6个约束条件:lnDK银行贷款规模对BSI银行体系稳定性当期具有影响,但其不受BSI的当期影响,即:b21=0;lnCK银行存款对BSI银行体系稳定性及银行贷款规模lnDK产生当期的影响,但其不受BSI和lnDK的当期影响,即:b31=0、b32=0;民间借贷规模lnIFS不受BSI、lnDK、lnCK的当期影响,即b41=0、b42=0、b43=0。
(三)变量平稳性及模型平稳性检验
通过ADF单位根检验后发现,原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不平稳,但是其一阶差分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平稳的,四个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序列。
基于SVAR 模型进行分析前必须确保所构建模型是平稳的,本文首先通过VAR模型最佳滞后期阶数的检验确定模型最佳滞后期:在5%的显著水平下,AIC 和SC 指标的最优滞后期都为滞后2 期,因此可确定模型为SVAR(2);然后对SVAR(2)模型进行平稳性检验,通过AR 根图检验结果证明所构建的SVAR(2)模型是平稳的,可以对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四)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民间借贷对银行存款的冲击效应:如图5 可知,当期给民间借贷规模增长一个单位正向冲击,银行存款规模从当期开始负向响应,并在滞后7 期时负向冲击效应达到最大值,然后负向冲击作用开始小幅减弱,并保持长期负向响应状态。
民间借贷对银行贷款的冲击效应:如图6 可知,银行贷款受到民间借贷规模一个单位正向冲击,当期开始负向响应,并在滞后7 期时达到负向冲击效应达到最大值,然后冲击作用有所小幅减弱;因此,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可以看出民间借贷对银行贷款同样具有负向冲击作用。
民间借贷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冲击效应:BSI作为衡量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综合指标,从图7可知,当受到来自民间借贷规模一个单位正向冲击时,其从当期开始负向响应,这种负向冲击效应在滞后4 期时达到最大值,之后该效应逐渐减弱,并趋向于零,这说明从长期来看,民间借贷对我国银行系稳定性的负面影响是有限的并逐渐削弱。总体来看,民间借贷的增长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图5 民间借贷对银行存款(lnCK)冲击效应
图6 民间借贷对银行贷款(lnCK)冲击效应
图7 民间借贷对银行体系稳定性(BSI)冲击效应
银行信贷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冲击效应:从图8和图9 可知,银行贷款及银行存款对银行体系稳定性具有类似的正向冲击效应,当期给银行贷款规模和存款规模一个单位正的冲击,银行体系稳定性当期开始正向响应,都在滞后3 期时达到最大值,之后略有下降,并长期保持正向响应状态,就各期具体冲击效果而言,银行存款对银行稳定性的拉动作用相对于银行贷款而言略高。这种类似的冲击路径是由于银行贷款源于银行的存款,二者具有很强的联动性。从实际情况来看,银行存款的增加有利于银行体系保持充裕的资本流动性,从而增强了其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贷款规模的增大有助于覆盖银行的存款成本,增大其盈利性,为银行体系平稳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图8 银行贷款对银行体系稳定性(BSI)冲击效应
图9 银行存款对银行体系稳定性(BSI)冲击效
(五)方差分解分析
民间借贷对银行信贷规模波动的影响:从图10和图11银行贷款及存款方差分解可以看出,民间借贷对银行贷款及存款规模波动的解释能力大致相同,民间借贷对银行贷款规模波动的影响在前三期很小不足1%,之后呈递增趋势,在第10 期时,对银行贷款规模的波动的解释力达到了14.45%;民间借贷对银行存款规模波动的影响力同样随时间的变化呈递增趋势,在第10期时,影响力达到最大值为18.24%。这表明民间借贷规模的增长对银行信贷规模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银行存款规模波动的影响力较大。
民间借贷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从图12银行体系稳定性方差分解可以看出,银行体系稳定性作为一个综合指标,其波动的60%受自身基础指标因素的影响;银行信贷对银行体系稳定性波动影响力约占31.6%;民间借贷对银行体系稳定性波动的影响力在前两期极小可视为无影响,从第3 期开始小幅缓慢增加,到第10 期时达到最大值约为8.7%;因此,从短期来看,民间借贷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波动几乎无影响,但从长期来看,民间借贷对银行体系稳定性波动具有一定的影响。
银行信贷与银行体系稳定性对民间借贷规模波动的影响:从图13民间借贷发差分解可以看出,银行贷款对民间借贷规模波动的影响力约占41%,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力约占27%,银行存款的影响约占9%。这说明近年来我国不断增长的银行信贷规模与银行系统平稳快速发展是促使民间借贷规模迅速扩张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银行贷款通过各种渠道变相流入民间借贷市场已成为推动民间借贷规模扩张的重要因素。
图10 银行贷款(LNDK)的方差分解
图11 银行存款(LNCK)的方差分解
图12 银行体系稳定性(BSI)的方差分解
图13 民间借贷(LNIFS)的方差分解
四、结论与建议
文章选取1992-2013年度数据为样本,通过构建SVAR 模型,就我国民间借贷对银行信贷与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由于该阶段属于民间借贷发展的过渡时期,其游离于国家正规的金融监管体系之外,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因此,民间借贷迅速扩张及其波动已对我国银行信贷与银行体系稳定性构成了一定的负面冲击。文章通过对这种负向作用的影响机制分析及实证检验,旨在探求民间借贷在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合理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
首先,民间借贷对我国银行存贷款规模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可以看出,民间借贷规模的增长对我国银行存款及贷款规模增长均具有负向冲击效应;通过银行信贷的方差分解可以看出,民间借贷对我国银行信贷规模的波动具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对银行存款规模的波动影响力较大达到18.24%。
其次,民间借贷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区域银行体系稳定性受到影响。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可以看出,民间借贷规模的增长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具有负向冲击效应,该效应在滞后3 期时达到最大,在第9 期后逐渐消失,这说明从长期来看,民间借贷对我国银行系稳定性的负面影响是有限的并逐渐削弱的。通过对银行稳定性的方差分解来看,民间借贷对银行稳定性波动的影响,短期内可忽略不计,但长期具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如何引导民间借贷市场健康发展,以及银行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民间借贷冲击,这是关系到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能否协同发展,从而保持我国长期金融稳定局面的重要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进一步加强民间金融“机构化”,避免其交易分散化,阻止其“野蛮生长”。民间借贷活动高隐蔽性及分散化的性质,是金融监管机构无法对其有效约束,使其“野蛮生长”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民间金融“机构化”是民间借贷走向透明化的先决条件,是其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应鼓励民间金融机构合法化发展,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为其制定相应的法令制度规范及其业务流程、设定准入及退出机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保证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协同发展,成为我国金融市场有效补充。
(2)加大市场配置资源力度,使民间借贷利率合理化。央行应制定适度的货币政策,对市场中的货币量进行有效调节,利用货币政策的传导作用影响利率,使资金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合理化定价;加强利率市场化改革,放开对金融机构的利率管制,使资金按照市场供求关系进行合理配置;加强资本市场信息公开化,为资金供求双方搭建充分的信息交流平台,使得资金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得以匹配,利率根据市场供求合理定价。
(3)高筑银行“防火墙”切断民间借贷从银行窃取资金的路径。近年来,由于民间借贷利率的高企,出现了民间金融机构、个人、企业甚至银行从业人员充当“金融掮客”从银行低息获取资金,转而投向民间借贷市场获取高额利差,一旦民间借贷参与者资金链断裂,银行资金将面临极大的风险。因此,银行在对个人或企业贷款额度进行授信时,不仅应考虑到抵押物的市场价值,还应考察其资金使用用途及实际使用金额;银行应严格执行银监会2009年年中及2010年年初所颁布的“三法一指引”的贷款条例;银行应考虑在整个贷款周期中,要求借款人进行民间借贷申报,这包括参与民间借贷的时间、金额、利率及担保方式等。从而筑起民间借贷从银行窃取资金的“防火墙”,切断民间借贷从银行分流资金的渠道,隔离民间借贷风险。
(4)大力发展银行小额贷款,建立多元化金融供给体系。民间借贷对银行贷款的部分替代效应,一定程度上源于中小民营企业无法从银行获取经营资金,不得不求助于民间借贷。因此,大力发展银行小额贷款,不但能够满足中小民营企业对资本需求,有力推进实体经济发展;而且能够平衡资金供求关系,从而引导资金在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合理分配,有助于银行体系平稳发展。
[1]McKinnon R I.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 Washington,DC:Brookings Institution,1973.
[2]Shaw E S. 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3]Fry,Isaksson. 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l finance in kenyan manufacturing[R]. The 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Working Paper,1984.
[4]姜旭朝,丁昌锋. 民间金融理论分析:范畴、比较与制度变迁[J]. 金融研究,2004(8):100-111.
[5]林毅夫,孙希芳. 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5(7):35-44.
[6]史晋川,孙福国,严谷军. 市场深化中民间金融业的兴起——以浙江路桥城市信用社为例[J]. 经济研究,1997(12):45- 50.
[7]樊纲. 发展民间金融与金融体制改革[J]. 上海金融,2000(9):4-6.
[8]Zagaris,Bruce. Problems Applying Traditional Anti-money Laundering Procedures to Non - financial Transactions,‘Parallel Banking Systems’and Islamic Financial Systems[J].Journal of Money Laundering Control,2007,10(2):157-169.
[9]张青庚. 非正规金融对正规金融影响及对策[J]. 上海金融,2006(1):72-73.
[10]胡乃武,万晓芳. 防范民间借贷风险的对策选择[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1):15-19.
[11]陈硕,李孟刚. 发展民间金融助力中小企业融资[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1):147-151.
[12]刘少华,张赛萍. 民间借贷效应分析与地方政府监管途径选择[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