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偏离—份额模型的荆州市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2015-11-26陈娟周中林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21期
关键词:偏离荆州市产业结构

陈娟 周中林

摘要:运用偏离-份额模型,以湖北省为背景区域,对2004-2013年间荆州市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与宜昌市进行横向比较。研究表明,荆州市的产业结构尚未达到最优,三次产业总体竞争力较弱,与宜昌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偏高;第二产业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占比较小;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竞争力不足。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和提升服务业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偏离—份额模型;产业结构;荆州市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21-5493-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21.072

Research on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of Jingzhou City Based on SSM Model

CHEN Juan1,2,ZHOU Zhong-lin1,2

(1.School of Management,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434023, Hubei, China;

2.Research Center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Hubei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Jingzhou 434023, Hubei, China)

Abstract: Taking Hubei province as the background region, this paper used the shift-share model to analy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Jingzhou city from 2004 to 2013, and compared with Yichang c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Jingzhou had not reached the optimal and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three industry was weak. There had a great gap with Yichang city. Specifically, the primary industry accounted for GDP proportion was higher; the secondary industry dominated by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nd emerging industries accounted for a relatively small;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was slow and lack of 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empirical research, some recommendations are put forward: vigorously develop modern agriculture,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ervice industry.

Key words: shift-share model; industrial structure; Jingzhou city

荆州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城市综合实力日益提升,产业结构渐趋合理,但与湖北省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总体经济仍较为落后。近年来,荆州市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如“壮腰工程”的实施、获批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长江经济带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两个国家级战略的批复等。产业是经济的实体,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促进荆州市经济发展必须要加快荆州市产业振兴,而产业振兴的前提是产业布局的合理及产业结构的优化。目前,荆州市三次产业结构中农业比重过大,工业增长以传统产业为主,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调整与优化,因此,研究荆州市的产业结构优化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文献回顾

关于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研究成果相当丰富,其中以列昂惕夫、罗斯托、赫希曼、钱纳里等人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列昂惕夫[1]通过对大量经济发展数据的研究,建立了投入产出模型,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可以反映各产业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进而明确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罗斯托[2]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认为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应建立起主导产业,主导产业会通过后向效应、前向效应及扩张性效应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在于主导产业的正确选择。赫希曼[3]提出了产业关联效应标准,认为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会影响其他产业的发展,主张产业结构优化要加强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的发展。钱纳里[4]通过对不同国家的历史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认为经济发展中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动,得出了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的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除了理论研究外,国内外学者也从实证角度对产业结构优化进行了研究,主流方法主要有3种:一是投入产出分析法。该方法由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1]提出,旨在研究各经济活动投入与产出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我国学者贾庆[5]运用该方法对广西北部湾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测算出了北部湾经济区的优势产业,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重点发展这些优势产业。二是结构偏离度法。该方法是将研究区域的劳动力结构与产值结构进行比较,得出研究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6]。王曼等[7]运用结构偏离度模型研究了西安市1996-2010年间的产业结构,得出西安市产业结构逐步合理,但与北京、上海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的结论。三是偏离—份额分析法。该方法由美国经济学家Knudsen[8]最早提出,主要用于分析产业结构和研究区域经济增长。冯娟等[9]基于偏离—份额模型对2001-2009年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进行了研究,得出武汉城市圈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竞争力优势明显,但结构效应不显著的结论;庞磊等[10]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研究了2003-2010年江西省的产业结构,认为产业组织及整合困难是江西省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给出了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做大做强工业支柱企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建议。

从现有文献来看,国内学者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进行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较多[11-14],但大都是针对某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很少与发展条件与发展水平相近的城市进行对比分析。荆州市与宜昌市同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内城市,又是长江沿岸港口城市,发展条件相近,历史上荆州市经济的发展快于宜昌市,但近十几年来却落后于宜昌市。因此,本文拟将偏离—份额分析法运用到荆州市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中,并与宜昌市进行横向比较分析,以期找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提出促进荆州市三次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2 荆州市产业结构现状

研究荆州市的产业结构优化问题必须对荆州市的产业结构现状具有明确的认识。近年来,荆州市产业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图1),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

1)三次产业格局发生变化。2004-2008年荆州市三次产业结构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2009-2013年呈现出“二三一”的格局,可以看出,荆州市产业结构在演变过程中呈现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交替主导的特征,这与“旅游兴市”和“工业兴市”战略的实施是分不开的。

2)三次产业产值快速增长。2004年荆州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09.00亿元、110.26亿元、136.61亿元,到2013年依次为319.09亿元、596.20亿元、419.64亿元,三次产业产值都获得了较快的增长,其中第二产业增速最快。

3)三次产业比重变化明显。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04年的30.6%下降至2013年的23.9%,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04年的31.0%上升至2013年的44.7%,呈快速上升趋势;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04年的38.4%下降至2013年的31.4%,下降幅度较大。与2013年湖北省三次产业比重(12.6∶49.3∶38.1)、全国三次产业比重(10.0∶43.9∶46.1)相比,荆州市产业结构尚处在低级化水平。总体而言,荆州市还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与湖北省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加速阶段、全国正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相比,荆州市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三次产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调整与优化。

3 实证分析

3.1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偏离—份额分析法运用到荆州市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中,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将某一区域经济的变化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的大区域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考系,将该区域的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3个分量: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以说明该区域经济发展或衰退的原因,评价产业结构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进而明确区域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15]。

3.2 模型设定

假定在[0,t]时段内,区域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都已经发生了变化。背景区域用Q来表示,研究区域用q来表示,设Q0、Qt分别表示背景区域在基期和报告期的经济总规模,Qi0、Qit(i=1,2,3)分别表示背景区域基期和报告期i产业的产值。相应的q0、qt表示研究区域在基期和报告期的经济总规模,qi0、qit(i=1,2,3)分别表示研究区域基期和报告期i产业的产值。

背景区域经济总规模的变化率为R,研究区域经济总规模的变化率为r。

即:R=■ r=■

背景区域i产业在[0,t]时段内的产值变化率为Ri,研究区域i产业在[0,t]时段内的产值变化率为ri。

即:Ri=■ ri=■(i=1,2,3)

以背景区域各产业部门所占份额将研究区域各产业部门规模标准化。

即:q′i=■(i=1,2,3)

将研究区域i产业部门的增长量设为Gi,则可分解为Ni、Pi和Di 3个分量。

即:Gi=Ni+Pi+Di

Ni称为地区份额分量,Ni=q′i·Ri。该分量是指研究区域标准化的i产业部门按背景区域相应产业部门平均增长率增长所达到的变化量。Ni若为正,则说明该区域第i产业的实际增长率高于背景区域平均水平。

Pi称为结构偏离分量,Pi=(qi0-q′i)·Ri。该分量是指研究区域产业部门比重与背景区域相应部门比重的差异所引起的该产业部门增长相对于背景区域所产生的偏差。它假定研究区域经济增长速度与背景区域平均增长速度相同,分析产业部门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贡献。Pi为正,说明研究区域的产业结构优于背景区域的产业结构。

Di称为竞争力偏离分量,Di=qi0·(ri-Ri)。该分量是指研究区域与背景区域i产业部门增长速度的差异所引起的偏差,反映研究区域i产业相对于背景区域的竞争能力。Di为正,说明该区域i产业具有产业竞争优势。

Ti称为总偏离分量,Ti=Pi+Di。该分量反映研究区域产业部门总的增长优势。

引入Kio=■,Kit=■分别表示研究区域i产业部门在基期和报告期占背景区域相应部门的比重,则研究区域相对于背景区域的增长率为L:

L=W·U

其中:W=■(W为结构效果指数)

U=■(U为竞争力效果指数)

根据上述公式,若L>1,则研究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于背景区域;若W>1,表示研究区域经济中朝阳产业部门比重大,产业结构效应明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若U>1,表示研究区域各产业部门总的增长势头良好,竞争力较强。

3.3 数据处理与测算

本研究以荆州市为研究区域,湖北省为背景区域,宜昌市为参照系,选取2004-2013年间各地区的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产值数据进行偏离—份额分析。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05-2014年湖北省统计年鉴,并将产值数据转换成以2004年为基期的可比数据。运用处理后的数据代入模型进行测算,得到如下结果。

3.4 结果分析

3.4.1 总体分析 由表1、表2可知,2004-2013年间荆州市与宜昌市的经济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总偏离量分别为367.73亿元和867.14亿元,这表明两地区经济增长额均高于湖北省平均水平。从三次产业发展情况来看,2004-2013年间荆州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三产业产值分别超出湖北省平均产值53.70亿元、205.90亿元、108.12亿元;同时期宜昌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分别超出湖北省平均产值39.27亿元、631.74亿元、196.13亿元。从两组数据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荆州市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56%,“工业兴市”战略积累效应显著。宜昌市经济增长同样依赖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高达72.9%,这说明宜昌市的工业化进程实现程度要高于荆州市,客观上与三峡工程巨大的品牌优势和带动效应有关。

3.4.2 结构偏离分量分析 2004-2013年间荆州市与宜昌市的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均为正值,总结构偏离量分别为375.62亿元和770.38亿元,宜昌市的总结构偏离量是荆州市的2.1倍,说明荆州市的产业结构要劣于宜昌市,后者产业结构推动效应更强。从三次产业各自的结构偏离分量来看,荆州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分别为47.10亿元、181.04亿元、147.48亿元,宜昌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分别为34.18亿元、543.26亿元、192.94亿元,从数据的对比分析来看,荆州市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比宜昌市大,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比宜昌市小,说明荆州市第一产业产业结构要优于宜昌市,但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业结构要劣于宜昌市。

3.4.3 竞争力偏离分量分析 2004-2013年期间荆州市三次产业竞争力分量低于湖北省平均值7.89亿元,宜昌市高于湖北省平均值96.76亿元,这表明荆州市三次产业总体竞争力低于湖北省平均水平,宜昌市三次产业总体竞争力高于湖北省平均水平。从具体产业来看,荆州市第一产业竞争力分量为6.60亿元,第二产业竞争力分量为24.86亿元,第三产业竞争力分量为-39.36亿元,表明荆州市相对于湖北省平均水平而言,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有竞争优势,第三产业无竞争优势;宜昌市第一产业竞争力分量为5.10亿元,第二产业竞争力分量为88.48亿元,第三产业竞争力分量为3.19亿元,第二产业竞争力分量最大,说明宜昌市三次产业都具有竞争力,其中第二产业的竞争力优势最为明显。从数据对比分析来看,荆州市第一产业竞争力强于宜昌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竞争力弱于宜昌市。

3.4.4 结构效果系数和竞争效果系数分析 由表3可知,2004-2013年荆州市相对于湖北省的经济增长率为0.902 2,小于1,慢于湖北省平均水平,宜昌市经济相对增长率为1.120 4,大于1,快于湖北省平均水平;荆州市产业结构效果系数为0.909 6,小于1,说明荆州市经济增长中传统产业部门比重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较少,总体经济结构还不够理想,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有待增强,宜昌市产业结构效果系数为1.065 5,说明宜昌市总体经济结构较好,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明显;荆州市竞争效果系数为0.991 9,接近1,说明荆州市各产业部门呈增长势头,但竞争力还有待提升,宜昌市竞争效果系数为1.051 5,大于1,说明宜昌市各产业部门总的增长势头良好,宜昌市的产业竞争优势优于荆州市。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SSM方法研究了2004-2013年间荆州市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情况,并与宜昌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荆州市的产业结构尚未达到最优,三次产业总体竞争力较弱,与宜昌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偏高,第二产业是荆州市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但发展水平不高,传统产业占比较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竞争力弱,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荆州市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调整与优化。

4.1 充分利用江汉平原优越的区位条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荆州市是传统农业大市,农业比重一直居高不下,而当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已发生深刻的变化,发展现代农业是荆州市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是发展地方特色农业。荆州市位于江汉平原腹地,是全国重要的粮油棉基地和淡水渔业基地,同时又是长江沿岸港口城市,可以依托黄金水道发展生态农业。如创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生态农业基地;建立生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生产绿色安全食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将传统农业与第三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业增效等。二是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扶持一批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推广农产品加工技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改变过去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模式,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实现产、供、销一体化。三是创建农产品品牌。荆州市农业的发展要高度重视农产品品牌的创建,充分利用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打造具有荆州市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4.2 紧抓产业转移及“壮腰工程”战略机遇,优化工业产业结构

相对于湖北省平均水平,荆州市第二产业在总量、结构与竞争力上均具有优势,但结构优势和竞争力优势不明显,第二产业中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占比较少,因此,荆州市要着力优化工业产业结构。一是提升传统产业,拓展新兴产业。2011年湖北省委省政府为加快荆州市振兴,提出实施“壮腰工程”战略,这无疑为荆州市的产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荆州市要依靠加大技术投入与强化企业管理来提升传统产业,与此同时还需借助产业扶持政策,支持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战略型新兴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二是培育与扶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政府应高度重视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的培育,将其纳入到政府规划中,出台技术、土地、融资、人才、税收等多项政策予以支持,使其发展成为大企业大集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11年荆州市获批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荆州市应紧抓这一历史性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重点引进一批与荆州市产业相配套、适应市场需求的大项目,向工业园区集聚。四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有需求有能力的企业与地方高校合作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注重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创建自身的知名品牌。

4.3 依托文化旅游资源和长江港口优势,提升服务业竞争力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直接体现一个地区的综合竞争力,从偏离—份额分析结果来看,荆州市第三产业竞争力较弱。要提高荆州市服务业竞争力,必须依托其文化旅游资源和长江港口优势大力发展以文化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及港口建设,推进铁路、公路、水运联运,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快速转换、无缝对接,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二是做大做强特色文化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业。荆州文化底蕴深厚,要依托地域文化特色,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契机,整合优质文化资源,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要充分发挥荆州市长江岸线资源丰富的优势,重视港口建设,整合汽运能力,培育一批有规模、有实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建立综合物流园区,以发展现代物流业。三是强化人才支撑。荆州市政府要加强与高校的合作,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激励制度来吸引和留住服务业方面的优秀人才,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列昂惕夫.投入产出经济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

[2] 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 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4] 钱纳里.结构变化与发展政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5] 贾 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桂林:桂林理工大学,2011.

[6] 花园园.产业结构合理化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9.

[7] 王 曼,师谦友,李 华.基于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西安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29(8):803-805.

[8] KNUDSAN D C. Shift-share analysis: further examination of models for the descriptionof economic change[J]. 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2000,34(3):177-198.

[9] 冯 娟,万 庆,郭文伯.基于偏离—份额模型的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45(3):520-524.

[10] 庞 磊,陈建国.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江西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4(8):63-65.

[11] 孟彩红,石浩朋,杨 萍.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聊城市产业结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7):10621-10625.

[12] 李艳玲.中原城市群产业竞争力的空间偏离—份额模型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3):162-166.

[13] 刁培莲,邓智团.基于动态偏离—份额模型的武汉市产业结构演变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8):106-109.

[14] 黄庆华,周志波,刘 晗.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演变及政策取向[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6):92-101.

[15] HANHAM R Q, BANASICK S. Shift-share analysis and changes in Japanese manufacturing employment[J]. Growth and Change, 2000(31):108-123.

猜你喜欢

偏离荆州市产业结构
荆风楚韵 荆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产
——碗灯舞
荆州市关工委走访慰问全市“五老”代表
捉迷藏比赛
诗祖文魂百代传一一首届“中华诗人节”在湖北省荆州市举行
解读《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时代广场的蟋蟀》中偏离现象的汉译研究
英文诗歌中的偏离与连贯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