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依赖的强化理论分析
2015-11-26王晶晶
王晶晶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手机依赖的强化理论分析
王晶晶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手机依赖,本质上就是使用者的手机使用行为不断被积极强化而出现的结果,其积极强化物,主要是手机功能给使用者所带来的需要满足与心理愉悦。依据强化理论,对于手机成瘾症的防治,可以从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两个方面入手考虑。从积极强化的角度来看,防治成瘾症有两个可选途径:撤走积极强化物以及弱化积极强化物的强化效果。从消极依赖的方面来看,则可以考虑对手机依赖行为施加消极强化物或者强化消极强化物的强化效果。
手机依赖;心理分析;强化理论
手机依赖现象已经普遍存在,“多数人醒来第一件事是摸手机”、“同学聚会成无言的刷屏聚会”、“小学生也变低头族”等现象也已经日益常态化。在此背景下,学术界也对手机依赖倾注了相当大的热情。但是目前的学术研究还主要集中在手机依赖的概念、表现以及危害等等方面,也有一些学者进行了一定的数据调查分析,讨论了依赖现象中的一些变量,以及手机依赖与性别、性格、社会交往等方面因素之间的关联性。总体而言,目前利用心理学理论来诠释手机依赖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本文即尝试用心理学中的强化理论来对手机依赖进行理论上的分析。
1 手机依赖概述
一般认为,手机依赖又称为手机成瘾,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1]需要指出的是,手机依赖的对象,并不是手机本身,而是现代智能手机所具有的各种不同的功能,手机依赖其实是通过对手机的过度使用而沉湎于游戏、网络、短信、拍照等手机功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手机依赖则因为对手机的过度滥用而被视为是一种病态行为,因此更准确的称谓应该是手机依赖症。
一般认为,手机依赖具有以下几个表征:手机滥用,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没有了手机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的不适反应[2]。最典型的就是一些职场白领人士,每天都利用手机完成很多的工作和业务,一旦离开手机,就会担心工作被耽误,业务将会失去,并因此而感到焦虑和不安。
当然,不同的手机使用者对于不同的手机功能,会有不同的依赖倾向。有人倾向于通过手机来实现人机联系,有人则热衷于借助手机进行阅读或者欣赏电影,各人侧重点不一而足。有研究者根据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目的,将手机依赖划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社交取向型、娱乐取向型以及学习取向型[3]。鉴于上述的分类主要以基于学生手机依赖所进行的分类,本文在此基础上稍加修改,将手机依赖划分为社交型、娱乐型和工作(学习)型。
2 强化理论对手机依赖的解释
心理学上强化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B·F·斯金纳。在斯金纳的理论中,“强化是指伴随于行为之后且有助于该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增加的事件。[4]”斯金纳借助试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人们为了达成目的所实施的行为,如果结果能满足其需求,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反之就会消失。在斯金纳看来,强化是主要的自变量,“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的作用,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4]”
强化的实现,需要强化物的存在。所谓强化物,是指能增强反应强度的刺激物。强化物未必就是实体物,它既可以是实体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前者如奖金、实物等,后者如权力、表扬等。在斯金纳看来,强化物直接影响强化作用的效果,“人们可以直接控制强化物来控制行为,达到改造行为的目的。这就是强化理论。[4]”
强化物对于个体行为的强化,既有可能是加强,也有可能是弱化。根据强化物对于强化结果的作用方向,可以将强化划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在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强化理论关注的是强化物对于个体行为的现实影响,即强化的实际效果,因此强化区别于所谓的奖惩。积极强化不能等同于“奖励”,而消极强化也同样区别于“惩罚”,例如对一些后进学生的某些惩罚,可能被理解为受到教师的重视,从而事实上起到积极强化的作用。
强化理论告诉我们,所谓的手机依赖,本质上就是使用者的手机使用行为不断被加强而出现的结果。强化理论,可以部分地解释手机依赖现象形成的基本原理和原因。简单地说,手机使用行为,能够带来积极的效果,例如利用手机满足了一些现实的需要,典型的如查询资料,很多学生动辄“百度一下”,就为自己找到了许多需要的资料,而且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给使用者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又或者是利用手机的娱乐功能,利用手机打游戏,听音乐、看视频或者是阅读电子书,可以消磨时间,尤其是当手机使用者是处于长时间等待的过程中,比如排队或者坐车旅行等等的时候,手机的这种功能对于使用者的价值就更为突出了。总而言之,手机的不同功能满足了使用者的不同需要,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使用者带来一定的心理愉悦,从而鼓励新的手机使用行为,以期获得更多的积极强化,由此循环往复,最终形成对手机使用行为的依赖。
很显然,导致手机依赖的原因之一在于积极强化,积极强化效果的实现,则需要有积极强化物的存在。正如前文所述,手机依赖的真实对象,是不同的手机功能,而非手机本身。而形成手机依赖的积极强化物也主要与这些手机功能相关联。本文主张,手机依赖者在手机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积极强化物,主要是手机功能给使用者所带来的需要满足与心理愉悦。也就是说,这里的积极强化物基本上是精神性的,而非物质性的。
由于不同的手机使用者对于需要手机实现的功能,有着不同的需求,因此对于不同的手机使用者来说,手机使用行为所带来的需要满足与心理愉悦也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意味着不同的手机使用行为中所存在的积极强化物也存在一定的差别。本文倾向于根据使用者对于手机及其功能的不同需求来解释强化物。
对于社交取向型手机依赖来说,其强化物应当是便捷快速的社交联系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愉悦。手机可以随身携带,而且又十分普及,几乎是人手一机,甚至人手两机,借助手机,社交的发起方与接收方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即时沟通,以互通有无并增进情感,而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与制约;而且手机使用可以极大扩大交友范围,还可以同时与不相干的数个人同时在线聊天,有效提高交友与沟通的效率。而对于那些不擅长社交甚至于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交恐惧的手机使用者来说,通过手机及网络进行的社会交往完全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与陌生人进行,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胆小羞怯等现实社交的性格障碍,并将现实社交所可能带来的挫折感等消极强化物的强化作用降低到最低,从而令此类人群也可以通过手机实现社会交往,从而达到宣泄情感,强化沟通等社交效果,获得通过现实社交所无法获得的心理慰藉与满足,其强化效果往往相对于擅长社交的手机使用者更为明显。
对于娱乐倾向型的手机依赖而言,手机依赖的主要强化物则是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娱乐所带来的心理愉悦与满足。现代智能手机已经发展出了强大的娱乐功能,例如手机游戏、手机阅读以及手机音频视频功能,包括手机欣赏音乐、观看电影、收看各类电视节目,等等。此类娱乐功能,由于突破了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为手机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诸如排队等待等等的闲暇无聊时间中,消磨时光的上好选择,并能从这些娱乐中获得足够的心理愉悦。
最后还有一种学习(工作)取向型的手机依赖,其强化物则应该是辅助学习的便利性和快捷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愉悦感受。现代智能手机可以安装诸多的学习辅助软件,例如各种电子字词典,各类百科全书等等,并且可以通过手机连接网络,寻求各类学习资料和帮助,甚至可以在线提问寻求其他人员的帮助和解答,而不是固定地寻求某一个或者几个固定的教师的答疑解惑。借助手机的这种功能,可以有效增加可以用于学习的时间,缩短学习的时间,提高学习的效果及效率,并及大地增加学习的热情。而对于已经工作的白领人士来说,手机则是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人们之间经常挂在嘴边的“保持联系”,无论是电话、qq还是电子邮件联系,几乎都可以通过手机来完成,以至于让一些人回产生这样的感觉:一旦没有了手机,就会与外界社会失去联络,而自己的很多工作业务也就无从展开。
3 强化理论在手机依赖防治中的运用
手机依赖如果严重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对使用者的身心健康都会带来比较大的危害,这一点已经开始受到各个方面的关注。在如何预防及治疗手机依赖方面,强化理论也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具体来说,依据强化理论,对于手机成瘾症的防治,可以从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两个方面入手考虑。
从积极强化的角度来看,防治手机依赖症有两个可选途径:撤走积极强化物以及弱化积极强化物的强化效果。对于手机依赖者而言,由于其存在的积极强化物主要是精神性的,是手机使用行为所带来的心理愉悦与满足,对于此类的心理感受,是无法通过外界干预而加以移除撤走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来减轻此类强化物的强化效果,这是完全可能做到的。例如通过一定方式引导成瘾者通过其他方式来实现手机使用所获得的心理愉悦与满足,使得手机使用不再是获得此类心理满足的唯一途径,甚至可以使得手机使用不再是此类心理愉悦获得的主要方式,从而降低使用者对于手机使用的依赖。为此,可以根据不同的手机依赖类型,有针对性地展开工作,鼓励社交性手机依赖者积极参与现实交往,为学习型手机依赖者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等等。
从消极强化的方面来看,同样也有两种应对方式,对手机依赖行为施加消极强化物以及强化消极强化物的强化效果。这方面比较典型的就是通常所谓的教育引导。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教育,将手机依赖所可能产生的各种对身心的不利影响充分展示出来,让依赖者充分认识到手机的过度使用所可能带来的危害,从而减少甚至远离对手机的过度使用,从而戒绝对手机的依赖。如果使用者之前并未认为到手机使用会对身心带来危害,那么这种宣传教育就是给依赖者们施加了一个消极的强化物,而如果使用者已经对手机依赖的负面影响有所认识,但是通过宣传教育使得其对这种负面影响的认识更加深刻,令其自觉减少手机使用行为,那么这就是对消极强化物的强化作用的加强。
这里需要再次强调,施加消极强化物不能简单等同于惩罚。如前文所述,奖惩无法直接等同于强化。尽管奖励一般来说可以起到积极强化的作用,但也未必尽然,例如有些奖励如果没有达到受奖励的预期,往往就会极大挫伤受奖者的积极性,从而形成消极强化。反之,惩罚也可以是积极强化。因为强化理论强调的是强化物对于主体行为所实际产生的影响,而奖惩则是一种抽象笼统意义上的有利或者不利,两者的侧重点有所区别。因此我们在利用奖惩制度来对手机成瘾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的过程中,必须要切忌一刀切,必须要考虑每个个体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奖惩引导作出一定的微调,以期实现最好的强化效果。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以下措施来应对和缓解对于手机的依赖:
第一,开展“远离手机”活动,倡导面对面的人际交流。通过建立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无手机日”活动,引导人们充分认识到手机依赖的各种潜在危害,以及传统面对面交流方式的积极价值,进而弱化使用者对于手机使用行为的依赖。例如在韩国,针对青少年学生手机及网络成瘾,政府有关部门组织了所谓的断网旅行、断网野营、断网旅游活动,青少年在野营期间不得使用任何的手机或者电脑,日本有关部门表示要借鉴这种做法[5]。
第二,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在特定区域内安置手机信号屏蔽装置,干扰手机信号。以此方式对于手机使用行为进行直接的干预,使得手机使用者无法使用手机的网络功能,进而将时间和精力专注于其正在进行的工作或者学习之中去。这种做法对于各类学校等教育机构尤为适用。各类教育机构可以在教学楼图书馆等教学场所进行手机信号屏蔽,既可以有效干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玩手机,同时也对学生在正常教学期间的对外联系降低到最低程度,更加有利于学校的教学管理。
第三,丰富业余生活,进行有效的注意力转移。转移注意力是一种有效的对强化效果进行弱化的方式。通过安排一定量的其他工作或学习任务,令手机依赖者忙于完成这些任务而无暇使用手机或者考虑使用手机,这对于娱乐型手机依赖症者效果会相对更为明显。以手机依赖现象十分突出的高等学校为例,高校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互动环节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教学之外,也应当多多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使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直接减少使用手机的机会。
第四,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各类单位可以在各类学习活动以及继续教育当中增加对手机依赖的教育宣传,各类学校也可以在开设的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增加相关的内容,使得手机使用者对于手机依赖现象,形成正确的认识。另外,应当明确告知受教育者,手机依赖属于心理疾病的范畴,而心理疾病与人的生理病变一样,都属于正常现象,无需“见不得人”。在发现自己可能存在手机依赖症状之后,一定要积极地进行心理咨询,主动接受心理干预和治疗,切忌讳疾忌医。
[1]刘红,王洪礼.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1):66-69.
[2]韩登亮,齐志斐.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5,(12):34-38:.
[3]李滢彤,梁利,赵靓,等.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现象的思考[J].中国东盟博览,2012,(9):96-97.
[4]谢应宽.强化理论探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110-115.
[5]“日本治疗青少年“手机依赖症”:开展断网野营”[EB/OL].中国广播网,2014-09-10.
AN ANALYSIS ON THE REINFORCEMENT THEORY OF CELLPHONE DEPENDENCE
WANG Jing-jing
(Wu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Wuhu Anhui 241003)
Cellphone dependence,in essence,is the outcome that the use behaviors of users'cellphone are continuously positively reinforced.The extreme reinforcement is mainly the need-satisfaction and the psychological pleasure that mobile phone functions bring to users.According to reinforcement theory,for mobile phone addict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we can start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positive strengthening and negative reinforcemen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reinforcement,there are two optional ways for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addiction:withdrawing positive reinforcement and weakening the strengthening effect of the positive reinforcement.From the angle of the negative dependence,you might consider using negative reinforcement or strengthening the effect of negative reinforcement.
cellphone dependence;psychoanalysis;Reinforcement Theory
G44
A
1672-2868(2015)05-0143-04
2015-06-02
王晶晶(1979-),女,安徽铜陵人。芜湖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教育与学生健康心理学。
责任编辑:陈 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