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巢湖水文化的传播优势与传播策略

2015-11-26黄颖

巢湖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巢湖文化

黄颖

(巢湖学院文学传媒与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试析巢湖水文化的传播优势与传播策略

黄颖

(巢湖学院文学传媒与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巢湖水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极具地方特色。文章主要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了巢湖水文化的传播优势与传播策略,为巢湖的区域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巢湖的水文化传播研究,将会对构建巢湖文化圈的城市形象,打造安徽地方品牌,增强安徽文化的竞争力产生特别重要的作用。

巢湖水文化;传播优势;传播策略

沧海桑田,亘古至今,人们的生产生活总是与水资源相依相伴,密不可分。临水而居,繁衍生息,如果没有水资源,人们的任何智慧都将化为泡影,不复存在。所以有水的地方就会有灵气,有水的地方就会有人气,有水的地方就会有商机,有水的地方就会有繁荣。伴随着人们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综合开发,自然就会形成一方独具特色的水文化。

水文化,即有关水的文化,目前关于水文化的涵义,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水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以水为载体,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以水为载体而形成的各种民族文化现象的统称。狭义的水文化是与水有关的各种社会意识,如与水有关的社会政治、哲学思想、科学教育、文学艺术、理念信念、法律法规、道德规范、民风习俗、宗教信仰等意识形态”[1]。概括起来,水文化就是指人们在认识水资源、欣赏水资源、利用水资源、治理水资源的过程中,形成的与水相关的多种文化形态,它研究的是人、水、文化三者的关系,水与人发生关系后,自然属性的“水”融入社会属性的“文化”,就会生成新的水文化。

水资源在不同地域的分布密度不同,伴生的文化传统也不相同。对水的利用方式不同,形成的地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大相径庭,形成的水文化也就各具特色。不同的水文化特色,不同的审美观点,不同的欣赏水平,也就给不同区域的水文化,带来了不同的展现形式,提供了与之相宜的传播载体,体现了不同的传播优势。位于合肥的中国第五大淡水湖——巢湖,绵延浩瀚的发展史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数千年来,它不仅给巢湖流域的人们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生产生活用水,而且通过数以万年的历史积淀,培育了底蕴深厚的巢湖水文化。

巢湖水文化得天独厚,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享誉四方。但是,人们对巢湖的研究,多集中在考古、自然环境治理与开发利用方面,对巢湖水文化的研究不多,巢湖水文化传播研究的则更是少之又少。合肥作为全国唯一能够环拥整个淡水大湖的省会城市,巢湖水文化成就了今天合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城市定位,如何发挥巢湖水文化的传播优势,做活巢湖水文化传播这篇大文章,助推合肥乃至安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成为今天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我们探究巢湖水文化的传播优势与传播策略,无论是对巢湖水文化传播,还是对塑造包括合肥市在内的巢湖文化圈的城市品牌形象,增强安徽文化竞争力,打造安徽经济品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巢湖水文化的传播优势

“南有黄山,北有巢湖”,这是大江南北、古今中外人们对安徽的誉美之词,由此可见巢湖文化在安徽文化中的地位之重。巢湖文化依水而生,因水而荣。滔滔不绝的巢湖之水,孕育了别具一格的巢湖水文化,与其它地域的水文化相比,巢湖水文化具有如下传播优势:

巢湖是安徽境内的最大湖泊,湖水面积八百多平方公里,水面辽阔,烟波浩渺,湖光山色,靓点纷呈。点缀其间的有姥山岛、银屏山等岛屿、山峰,风光秀美,景色怡人,伴湖而生的湖光、温泉、溶洞、奇花,堪称“巢湖四绝”。从古至今有很多文人墨客,留下了诗词歌赋,赞美巢湖水之美。如唐代诗人罗隐《登巢湖圣姥庙》中写道:“为逐朝云来此地,因随暮雨不归天。眉分初月湖中鉴,香散余风竹上烟”[2],巢湖一副烟波浩渺的景象跃然纸上。明代储良才更称赞巢湖“气吞吴楚千帆落,影动星河五夜来”[2]。 南宋姜夔经过巢湖,写下了千古名篇《满江红》。清代石涛巢湖图上留下字句“百八巢湖百八愁,游人至此不轻游。无边山色排青影,一派涛声卷白头……”[3],这些文学作品可以看出千百年来,人们对巢湖的认识、对巢湖之水的欣赏,对巢湖美景的赞美。巢湖岸边,汤山脚下的半汤温泉,开发于隋,闻名于唐,因治愈多位皇帝和达官贵人的皮肤疾病而声名远播。回首过去,展望未来,这些独具魅力的自然景观,留下的文化积淀就构成了巢湖水文化传播的不竭之源。

巢湖,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3000余年。中华人文始祖——有巢氏的起源地就是巢湖流域,历史公认在远古时期,就有人类在巢湖流域生息繁衍,巢湖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在巢湖流域相继发现了旧石器时期“银山智人”遗址、和县猿人遗址,新石器时期凌家滩遗址等一大批上古文明遗迹。有关形成巢湖的历史传说——“陷巢州”,也随着巢湖上唐咀水下遗址的发现,2001年被证实确有其事,至今慕名而来的人还有很多。历史上有许多名人也都与巢湖有过交集,留下了无数人文古迹。夏朝最后一个皇帝夏桀兵败,死于巢湖,葬于市郊的放王岗;巢湖市洗耳池就是许由“洗耳恭听”典故的发生地;范增古稀之年自居巢而出辅佐项羽,成就了一番伟业,人们为纪念他,特在他曾居住过的鼓山,建起了亚父祠,将山名改为亚父山;巢湖昭关发生的“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历史故事至今已成国粹,名垂青史;李鸿章曾为巢湖姥山岛文峰塔的修建倡捐,在巢湖留下的诸多成就现已彪炳史册。由于巢湖水面广阔,河流众多,来水面积超过一万平方公里,可通江达海,得天独厚的水运交通,让巢湖沿岸成为古代皖中水运繁荣、商贾云集的集散地。因此,围绕巢湖的古镇建设远近闻名,至今还保留着半汤、运漕、柘皋、烔炀等一批文化名镇,每一处古迹,每一个古镇都会留下一段美丽的传说,造就了巢湖厚重的历史,璀璨的文化。

山水兼容的自然环境,农耕为主、林牧渔商并存的多业形态,天然促成了巢湖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尤其是巢湖民歌,它是巢湖流域人民群众在农耕劳动,口口相传中,形成的一种极具地域特色的水乡曲韵。巢湖民歌从形式上分有山歌、渔歌、船歌、秧歌、茶歌和门歌等类别,其中沿湖一带的巢湖渔歌展现了湖上儿女不畏狂风恶浪,战天斗地的豪情,是巢湖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巢湖民歌显示了巢湖流域劳动人民的创作才华。2006年5月20日,巢湖民歌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此外,巢湖流域的民间舞蹈无为鱼灯、东路庐剧、掇英轩传统纸笺加工技艺也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显示了巢湖流域民俗文化的形式多样,精彩纷呈。还有诸如夏至节等传统民俗节日和节庆活动,也体现了巢湖水文化独有的历史文化特色。

巢湖,自古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相传楚汉相争时,项羽兵败,带领他的楚军来到巢湖岸边龙王山安营扎寨,准备伺机东山再起,一天夜里楚军的兵营,四面八方突然响起了汉军所唱的楚地民歌,楚军听到家乡的民歌丧失了斗志,项羽众叛亲离,突围至乌江自刎而死。巢湖地域的楚歌岭、散兵镇这两个地名即因此而得。三国争雄的古战场上,周瑜的吴国水军曾在巢湖与曹操进行了激烈鏖战,使得曹操四越巢湖而不得。元朝末年,巢湖人俞廷玉父子及廖永安弟兄,为了保护家乡,在巢湖湖心的姥山岛聚兵建造水寨,训练水师,后来他们的巢湖水师,为明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巢湖还是“淮军文化”的摇篮,李鸿章曾在巢湖水域编练淮军,淮军正是从巢湖走向中国历史舞台的,在巢湖,淮军留下了众多遗迹,因此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淮军文化圈。另外近代爱国名将冯玉祥、张治中、李克农等都曾今在环巢湖区域生活,巢湖水养育了他们的生命,巢湖历史文化滋润着他们成才,巢湖的水文化也必然会在他们身上留下了特殊的络印。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在巢湖集结训练,1949年4月21日成功横渡天堑长江,取得了渡江战役的彻底胜利,吹响了全国解放的嘹亮号角,这些都是巢湖美好的记忆。

巢湖的水质历史上一直良好,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巢湖周边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对水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巢湖的水质不断恶化,引起了各级政府对巢湖水源保护的高度重视。2000年国家及时实施了巢湖区域的湿地保护以及湖泊的防护措施,巢湖湿地被列入《国家湿地湖泊保护名录》。2004年,国家又将巢湖列为水污染重点治理的 “三河三湖”之一。近年来在政府与巢湖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巢湖的水质得到了很大改善,《2013年上半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显示,“巢湖湖体为轻度污染”[5],困扰巢湖区域群众的蓝藻水华面积也逐年下降。为了进一步保护巢湖生态,进行综合治理,2014年7月22日,国家六部委又将巢湖列入两个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之列,给予了政策、科技和资金上的重点扶持。为了巢湖的开发和治理工作上规模上档次,合肥市适时提出了“人水和谐,城湖共生”的治理理念,明确表明要把合肥滨湖新城建设同巢湖治理结合起来,凝心聚力,把合肥的环巢湖区域建成“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目前,“城湖共生”的巢湖治理已快速启动,以巢湖为中心的大合肥建设如火如荼,巢湖发展日新月异,与之伴生的治理文化方兴未艾,气象万千,为巢湖水文化增添了更新更靓的传播内容,带来了极好的传播契机,搭起了更大的传播舞台,形成了新的传播优势。

2 巢湖水文化的传播现状

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人类所有行为传播效果的良好与否,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这三要素的正确把握和使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回望巢湖水文化传播的漫长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巢湖的管理者们也十分注重发挥这三要素的作用。在巢湖流域的湖光山色,历史遗迹,战争文化、人文历史,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等方面,积极向内向外宣传推介巢湖水文化,提高了巢湖水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了巢湖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但是,与其他地区的水文化传播相比,巢湖水文化传播的效果还是差距很大,在传播三要素的使用上还有很多不到之处,主要表现有:

巢湖,泛指环绕巢湖的地域范畴,对此学者翁飞2008年是这样叙述的 “如果按照自然水系来划分,它应该泛指整个巢湖流域;如果按照行政区划,它应该包括合肥市、巢湖市两个市全部和六安市一部分(老市区及舒城县),约相当于清代安徽行省治下的庐州府(府治合肥、领合肥、庐江、巢县、舒城四县和无为州)、六安直隶州本州(不含霍山、英山)、和州直隶州(领含山县)的范围。”[6],对他的观点,学术界都很认同。从他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从行政区划上来看,当时的的巢湖水面是由合肥市、巢湖市、六安市等地级市共有,这就自然形成了每个地级市都有自己的水面管辖权。行政区划上的多头管理,势必会衍生出巢湖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各行其是,进而导致巢湖水文化传播主体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对巢湖之水的管理、开发、利用方式不同,必然会出现不同的传播重点。传播主体的五花八门,报纸电视等多种媒介,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无法形成对外的传播合力,错失了对外传播的最佳时机,使巢湖水文化传播一直无品牌,无规模,传播的影响也停滞不前。长期以来,巢湖水文化对外传播,一直注重的都是巢湖自然风光,忽视了巢湖水文化传播的影响力,来巢湖的人大多是略知巢湖之景,不明巢湖的水文化。如有巢氏为上古三皇五帝中的“三皇”之一,至今鲜有人知;北京奥运会鸟巢的设计灵感是从有巢氏构木为巢的传说而来,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巢湖是有巢氏的发祥地;更少有人称自己为有巢氏子孙。淮军文化多是历史学家进行学术研究的饕餮大餐,而地方政府却没有把淮军文化做成叫得响的传播品牌,只闻其声,难见其形,这些都说明巢湖水文化传播影响力还不够强大。

巢湖区域,秀美的自然景观星罗棋布,浓郁的文脉发散着独有的芬芳,随处可见巢湖厚重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些骄人的历史和文化,构成了巢湖水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但是,自古以来的多头管理,合力缺乏,造成了巢湖水文化宝贵的历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开发。至今环巢湖区域,有的自然景观还无人问津,有的历史遗迹已遭破坏,有的历史传说还无人整理,有的民俗文化已经开始失传,有的纪念馆还待新建,有的名人故居已经破败……即便已经开发的自然风光、历史人文景点,也因规模不大,交通不便,设施不全,给前来观摩观光的人们带来诸多的不便,让人兴趣大消,热情顿减。这些不注重文化资源挖掘的行为,造成了部分历史文化资源的缺失,导致了巢湖水文化传播内容的不全面,必然直接影响巢湖水文化的知名度和覆盖面。

历经沧桑,巢湖水文化的传播渠道一直因循守旧,媒介使用一直缺乏创新,长期依靠传统媒介,即学术研究会、文学艺术创作、传统大众媒体的报道、推介会和人际传播等媒介进行传播,不但传播速度缓慢,无法互动,而且模式陈旧,固化不变,势必会造成传播的审美疲劳,滋生信息传播与接收的负面效应。由于巢湖水文化的传播长期沿用这种传播渠道,过去的巢湖水文化传播给人的感觉是形式不够活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巢湖水文化的接受和传播效果。如今我们已经迈入数字化的网络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对媒介传播提出了新认知、新要求、新方法。新媒介的不断涌现,决定了巢湖水文化传播的传统渠道,传统形式已不能满足现代人对巢湖水文化探寻的需求,媒介使用的缺陷直接导致了传播渠道的不畅通。

3 巢湖水文化的传播策略

巢湖水文化传播这篇大文章要做好做活,我们必须要谙熟过去的不足,了解今天的优势,真正把握传播的各种要素,力求扬长避短,汲取他人经验,急起直追,奋力赶超。紧紧围绕巢湖乃至合肥发展的新形势、新发展、新要求,积极探索巢湖水文化传播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策略,千方百计开创巢湖水文化传播的新局面,打造巢湖水文化传播的新形象、新品牌,推动巢湖水文化传播工作出新出彩,脱颖而出。

用水、治水、亲水,催生了绚丽夺目的巢湖水文化。为了充分发挥巢湖水文化传播的优势作用,开创巢湖之水的利用和开发工作新局面,2011年8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安徽省正式宣布撤销地级巢湖市,设立县级巢湖市,新设的巢湖市由安徽省直辖,合肥市代管。原地级巢湖市所辖的一区四县分别划归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管辖。这一行政区划的调整,使巢湖水面整体划归合肥,巢湖因此而成为合肥的“内湖”。“拥湖入怀”后,合肥市被明确为巢湖流域管理的主导者,也就明确了巢湖水文化传播的“合肥为主,多方联动”格局。根据安徽发展的大战略,合肥市不但可以担纲编制环巢湖区域的发展蓝图,还可以制订巢湖水文化传播的统一规划,确定巢湖水文化传播的重要策略,选择巢湖水文化传播的合作媒介,展现自身优势,挖掘传播内容,培育传播品牌,整合优势资源,组织重点推介宣传,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避免各行其是,做到多方联动。这些全新的改变,突出了合肥市的主角地位,强化了传播的主体作用,掌控了传播的舆论导向,倾力铸造传播的合力,加快了品牌建设,凸显了规模优势,抢占了市场制高点,创造了最佳的传播效果,做到了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撬动了合肥及环巢湖区域的经济和社会的大发展、快发展。

巢湖水文化传播的效果如何,影响大小,至关重要的就是传播内容是否丰富。因此,巢湖水文化传播的实践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巢湖水文化进行认真研究、具体分析、多措并举、重点发力,在巢湖水文化的内涵挖掘上寻求新突破。

3.2.1 在资源保护上寻求突破

环巢湖区域水资源、人文景观和生态资源应有尽有,种类齐全,如今资源保护已成为巢湖水文化传播的重中之重。按照合肥市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规划要求,要不折不扣的实施好《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呵护好名湖、名山、名花、名洞,确保污水不流进巢湖,确保环巢湖生态不被破坏,做到人水和谐,城湖共生。对现已形成规模的洗耳池公园、文峰塔、中庙、张治中和李克农故居等一大批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定期巡查,发现损毁要及时保护,及时抢救,及时修复,奉献给世人的景观,永远是原生态。环巢湖区域的人文资源也很丰富,人文艺术、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虽然巢湖民歌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被我们申报成为国家、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但是还有如银屏牡丹的传说、洗耳恭听的历史典故、峔山岛的故事等许多与巢湖有关的传说、神话、历史、巢湖号子、巢湖渔歌、巢湖舞蹈、手工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在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去抢救、去保护。这些资源保护、内涵拓展上的新突破,可以丰富巢湖水文化传播的内容,更好的展现巢湖水文化的瑰宝价值,让这些无价之宝真正成为传播的重要窗口,发挥巢湖水文化传播的特殊作用。

3.2.2 在文化资源的转化上寻求突破

文化资源是环巢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我们一定要把环巢湖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发展的优势,积极探索自然文化遗产向文化产业转化的新途径,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分析、研究、提炼、创新,把其中一些艺术价值较高、群众喜爱热捧的文化资源,迅速地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成新的文化旅游景点,最能立竿见影的就是依据历史资料,建设如巢文化博物馆、夏文化博物馆、古巢战争文化博物馆、淮军文化纪念馆、三国遗址公园、解放军渡江战役用品收藏馆等一批现代特色的历史文化景点。倾力收集相关的原始文献、资料、图片、生产生活工具等实物,在这些景点进行展出,将富有历史价值的物质史料转化成文化旅游产品,提供给世人,既生动,又感人,可以吸引更多的人走进环巢湖地区观光旅游,传承历史,接受教育,为大合肥的建设注入新的文化底蕴。另外巢湖有“皖中明珠,湖天胜境”的美誉,历史上环巢湖旅游都沿用湖泊旅游的老路,强调自然山水的风光旅游,对于自身的历史人文的景观价值不够重视,直接影响了巢湖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如今人们已不满足于浮光掠影式的自然景观旅游,体验和感受景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式的文化旅游是人们追求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应该依托巢湖的自然景观,深入挖掘它的文化内涵,尤其是水文化的特色文化内涵,创新传播方式,把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融为一体,可以把与自然景观相关的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名人轶事通过舞台演出、影视作品等拓展传播方式,向人们展示。如巢父的故事、“陷巢州”的传说可以制作成影视作品在景区展播,楚歌岭项羽散兵的场景表演,巢湖民歌等民俗文化演出都可以推出,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人认识巢湖,了解巢湖,认同巢湖,形成巢湖文化资源转化的品牌,进一步推动巢湖水文化的传播。

3.2.3 在亲水活动的开展上寻求突破

形式活泼,受人欢迎的文化节庆活动,一直是国内外景点对外扩大宣传,吸引游客的重要途径。近几年环巢湖区域也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如开展了巢湖牡丹文化节、巢湖夏至节、巢父节、合肥包公文化节、三国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文化节庆活动的成功举办,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巢湖水文化的知名度、美誉度,使巢湖人文景点的游客数量显著飙升。不难看出这种政府搭台,文化旅游唱戏,景区收益的节庆活动效果十分明显。因此,在环巢湖文化旅游业的新发展中,我们应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根据不同的景点特色,不同的时间季节,适时举办不同形式的节庆活动,整体组合强势推出,打造环巢湖区域文化旅游业的新形象。同时,借助巢湖水面广阔,生态坏境好的优势,在巢湖开发运动赛事品牌,打造运动休闲都市。如我们可以筹划举办环巢湖马拉松国际邀请赛、环巢湖自行车国际邀请赛、环巢湖龙舟国际邀请赛、环巢湖水上帆船国际邀请赛等形式多样的水上运动。可以根据季节的不同,开展水上篮球,沙滩排球、障碍游泳、休闲垂钓、渔乡织网、水上歌会等水上赛事,还可以举办巢湖古水战场景再现、民风民俗表演和湖滨巡游等文化活动,在亲水活动的举办上,在铸造巢湖特色水文化上寻求新突破,吸引更多的人亲近巢湖之水,扩大巢湖水文化的影响,为巢湖水文化传播创造更多更好的载体。

3.2.4 在资源开发的延长链上寻求突破

大合肥的建设为环巢湖区域的大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大跨越,“大湖名城,创新高地”规划的启动实施,给环巢湖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大好时机,在巢湖文化资源开发的延长链上,也给巢湖水文化传播提供了极好的突破口。环巢湖大道的贯通、环巢湖生态示范区的建设、合肥市滨湖新城的快速崛起,有效延长了环巢湖区域文化发展的链条。县级巢湖市,抓住环巢湖大道建设的机遇,大力挖掘潜在的文化资源,顺沿滨湖大道进行统筹规划,依山傍湖建设巢湖龟山休闲广场,将一些文化古迹镶进休闲广场开发之中,将水资源、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紧密结合起来,将巢湖水文化和文化品牌贯穿在景观之中,塑造富有魅力和巢湖特色的滨水空间。目前,建设工期已到最后冲刺,假以时日,人们可以多种方式亲近巢湖之水,尽享巢湖的青山绿水和文化之美。合肥市凭借在巢湖北岸建设滨湖新城的契机,在巢湖近岸,专门开辟80万平方米的水面,兴建合肥滨湖水生态公园,计划让市民在这里乘坐画舫穿行于野生芦苇荡中,看群鸟低空飞翔,感受巢湖之水;在芦苇荡中修建木栈道、观鸟塔、观光塔、观城塔等设施,直接走进芦苇荡,进一步亲近生态自然。畅游在合肥滨湖水生态公园,放松自我,欣赏巢湖水文化,徜徉在生态湿地,仿佛走进了人水和谐,城湖共生的美丽画卷之中。这些新举措,有效的加长了巢湖水资源和文化资源开发的延长链,促进了大合肥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介和网络新媒体的融合已成传媒发展的大势所趋,风生水起的巢湖水文化传播,必须应势而动,立足巢湖,面向世界,既要发挥传统媒介的规模作用,又要借助网络新媒体的后发优势,在媒介融合的大潮中找到最佳结合点,运用最佳的传播方式,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巢湖水文化。

3.3.1 发挥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优势

传统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它是广大受众接受信息的重要来源。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具有强大的舆论引导功能和规模优势,同样在水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产生的作用也不可小视。媒介对水文化的关注可引发大众对水文化的重视,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媒介发布的有关水的信息时,会对水产生更多的了解,并有可能改变对水的态度和习惯,从而形成正确的水文化观念。纵观巢湖水文化传播的历史,传统大众媒介一直是巢湖水文化传播主要渠道,传统大众媒介让巢湖水文化传播的受众越来越多,对巢湖水文化了解的越来越深,巢湖水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岁月的记忆不可磨灭,我们曾利用传统媒介,及时在广播电视媒体上制作播出了巢湖水文化新闻报道、宣传片、纪录片、广告片;在纸媒上开设了宣传专栏,专题进行巢湖水文化的推广传播,促使巢湖水文化走出安徽,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功不可没。在今后的巢湖水文化传播过程中,我们更需要进一步创新大众传播媒介的应用方式,发挥其优势作用,探索传统大众媒介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新途径,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做好巢湖水文化传播工作,为合肥乃至安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建功立业。

3.3.2 着力推进网络新媒体应用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世界已成地球村,网络进入百姓家,网络资源、新媒体优势日益显现。传播巢湖水文化,我们更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凭借新媒体的聚合优势,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作用。首先是我们可以建立巢湖水文化的门户网站、微博、微信,传递各种水文化内容以及水文化传播的动态。其次是我们可以利用视频网站,制作巢湖水文化相关的微电影、宣传片,吸引受众的关注。再次是我们可以开发巢湖水文化相关手机APP,使水文化更具系统性、个性化,受众了解水文化更加方便快捷。最后是我们要建立水文化数字博物馆,通过其把珍贵的文史资料展现给世人,留存到未来。据此推动多媒介的融合,叠加媒介优势,既可扬传统媒介之长,综合利用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声音等传统媒介的传播要素,又能发挥新媒体的特殊功效,使传播内容更具直观性、生动性,加快传播速度,增强传播效果。

3.3.3 力争巢湖水文化传播的无缝覆盖

在巢湖水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勇于创新,精挑一些水文化符号,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户外形象广告,实现巢湖水文化传播的无缝覆盖。制作户外广告时无须将巢湖水文化中所有可圈可点之处都包含进去,它追求的应该是最具有代表性,最简单易记,最容易理解的水文化符号,能够把巢湖水文化进行最简洁,最全面,最直观的再现,使人过目不忘。因此巢湖水文化要以水为主题,选择符合此标准的特殊水符号贯穿其中,并且可以做成序列广告,主题固定,连续不断,定期更新。这些户外广告发布的场所可为车站、机场、中心广场、旅游景区等,也可以是各种展览会、推介会等人来人往客流量大的地方,通过其广告辐射效应对巢湖水文化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形成轰动效应。

综上所述,巢湖水文化传播的内容十分丰富,传播的载体很多。面对熠熠生辉的传播靓点,我们必须把握不同的传播主题,找准最佳的传播方式,搭建最优的传播平台,充分发挥巢湖水文化的传播优势,把巢湖水文化传播的声音传得更远更响,做精做活文化搭台、经贸唱戏这篇大文章,为环巢湖乃至安徽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插上腾飞的双翼,拉动着其在发展的快车道上阔步迈进。

[1]李宗新,闫彦.中华水文化文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8.

[2](清)路龙腾,(清)于觉世,(清)李恩绶,纂辑.巢湖市居巢区地方志办公室整理.巢县志·巢湖志[M].合肥:黄山书社,2007:529、534.

[3]巢湖诗词联学会.巢湖名胜诗词[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44.

[4]李书安,陈菲.巢湖民歌初探[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5):124.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3年上半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网站,http://www.zhb.gov.cn/gkml/hbb/bgg/201308/t20130820_257686.htm,2013-08-14.

[6]翁飞.环巢湖文化摭谈[J].学术界,2008,(3):160.

AN AALYSIS ON THE COMMUNICATION ADVANTAGES AND STRATEGIES OF CHAOHU WATER CULTURE

HUANG Ying
(School of Literature Media and Education Science,Chaohu College,Chaohu Anhui 238000)

Chaohu water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and rich connotation.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communication advantages and strategies of water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ss communication which provides a brand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n Chaohu regional culture.Researches on the communication of Chaohu water culture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haping Chaohu city circle image,building the local brand and enhancing the cultural competitiveness of Anhui.

Chaohu water culture;communication advantages;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G127;G206

A

1672-2868(2015)05-0005-07

2015-05-07

巢湖学院校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XWY-201407)

黄颖(1989-),女,安徽安庆人。巢湖学院文学传媒与教育科学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学、地域文化传播研究。

责任编辑:杨松水

猜你喜欢

巢湖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巢湖,我的母亲
巢湖,我的母亲
谁远谁近?
安徽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
以巢湖湖区为水源建设项目取水可靠性分析
巢湖玉卮意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