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走向复合之路——专业课程的重整以及ESP教学引入初探
2015-11-26王珊珊
王珊珊
(巢湖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英语专业走向复合之路——专业课程的重整以及ESP教学引入初探
王珊珊
(巢湖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针对社会、市场以及英语教学环境改变的新形势,提出在优化原有的课程结构,调整专业课程重心的同时,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应结合本校特色,开设ESP课程,针对高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提出建议。
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ESP教学;课程重整
1 引言
21世纪高校学生外语能力的目标是:专业人才外语化,外语人才专业化。在追求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无论是大学英语教学还是英语专业教学都在各自积极探索培养21世纪复合型人才的道路。基于对现阶段英语专业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结合ESP(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特点,不同的学者教师就英语专业定位和ESP课程设置已经给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但是具体到各高校如何设置ESP课程以及如何平衡好英语专业的人文本色和ESP所具有的目的性、实用性、功利性仍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2 ESP的特点
ESP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是社会需求多元化的产物。二战后,由于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深化到各个领域,原先的EGP已不能满足蓬勃发展的各种需求,ESP因此应运而生。如果我们把ESP产生的这种背景,和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际交流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脚步加速的大环境加以比较,就会发现他们存在诸多共通之处。
ESP具体是指与某种特定的职业和学科相关的课程,Hutchinson&Waters:指出它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1]。Strevens提出了ESP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和两个可变特征。基本特征:1)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2)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3)句法,词汇和语篇上放在与特定专业,职业相关的活动的语言运用上;4)与普通英语形成对照。可变特征:1)在语言技能的习惯上可以有相对的限定性;2)在教学方法上可以有较大的灵活性。
重视需求分析是ESP一个重要的特征,它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采用上都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要(Learning Needs)和目标场景需要(Target Needs),而21世纪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在综合社会、市场、学科、学生各方面的需求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因此无论是在应用的背景还是特点上,ESP和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目标都存在异曲同工之处,为二者的结合做好了铺垫。
3 复合型英语人才的趋势和探索
什么是复合型外语人才呢?2000年颁布的《大纲》对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做出明确的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2]”
如何走向复合之路?在新形势下,高校应该把社会、市场、专业、学生各主要方面的发展需求纳入考察的范围,引入ESP教学,重新整合、设计英语专业的课程。
这是由我国英语教育逐步低年级化以及中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决定的,根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学英语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已经和2007年教育部高教司组织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要求》中的目标相重合,事实表明全国多数考入大学,尤其是考入重点大学的高中生在英语听说、阅读量、语法方面,已经达到了大学英语的标准。当他们以英语专业学生的身份进入大学后,需要的是英语专业知识以及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输入,而不是重复高中阶段的技能练习,如果我们不重视这种改变,依旧重复几十年前的教学路子,这不仅将是英语教育资源的浪费,也会消减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脱离社会的需求。我们承认英语语言技能必须在大学专业学习阶段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但是可以尝试挖掘各单一课程的交叉点,开发出新的复合课程,譬如视听说课程就兼顾了听说两种技能的训练[3]。
通过以上分析,整合单纯的语言技能课,可以给专业知识课程的进行腾出更多的教学时间。这里的专业课程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英语专业的核心课,涉及语言学、文化、文学方面;二是相关专业基础知识课程。
英语专业知识的输入无论在何种形势下都必须是重中之重,因为这是保持英语专业优势的根本,之前由于专业技能课独立出来,并且贯穿大学四年专业教学的始终,占用了过多的学时,使得英语专业的核心课,如英美文学、英语国家文化、语言学,由于时间的限制,很难深入分析,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往往也流于表面,譬如对英国文学课的印象就是记得几个典型时代典型作者、诗人的名字,以及他们代表作的名称。很多学生感觉自己不是在欣赏文学,而是在记忆文学史料。针对目前专业核心课程一般只设在大二和大三年级,且各专业核心课只开设一个学期,在技能课减少的情况下,可以相应的把一部分核心课程移到低年级阶段,延长学时;这样一方面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接触,学习和探讨专业文化知识,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时间更加充裕,教学安排更加自如,减少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出现赶场的现象。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合作教学 (cooperative work)1+1>2的效益,具体来说,比如在讲授英国文学课程时,可以根据时间段或者文学作品的特色划分出不同的专题,针对不同的专题,由不同的老师担当主讲老师,这样既可以考虑到各教师擅长和研究的领域,又可以使知识点的讲解深化、细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和水平。总之,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整个英语专业存在的根本。只有在专业知识学习好,不会影响其学科人文性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谈得上在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开设其他跨专业的课程[4],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两门其他专业的基础知识。
专门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的引入将是一个积极的尝试,因为ESP的特点以及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教学目标和原则,使的它们有结合的可能和空间。ESP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 (Learning needs)和目标场景需要(Target Needs),着重把英语知识的运用与专业学科知识更加紧密地融合到一起,是英语知识与运用之间的重要桥梁。
各高校应如何选择设立ESP课程?各校应当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资源,发挥自己的学校特色,准确定位,避免雷同,突出特色,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绝不可以盲目跟风,或追逐市场热点和短期效益,随意开设金融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
在我国除综合性大学和外语类高校之外,还存在着数目众多的以理工科背景为主的行业特色大学。这些行业特色大学建校伊始便深受行业文化的影响,很多就是因为要满足当时国家对某一行业的特殊需要而成立的。如大连理工大学的前身是大连工学院,借此可以考虑在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设置ESP课程时结合大连理工大学的校史和优势资源,开设一门涉及工程方面的ESP课程,这样不仅可以突出学校的特色,而且很好的利用了学校优势专业的教学资源。依此类推,农林类大学,则可以在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设置有关农业和林业方面的专门英语;财经类高校可以开设经贸类相关的专门英语课程;医学类院校可以选择开设医学相关的英语课程;政法类院校可以开设法律英语课程。相关课程如何进一步细化视各高校的教学资源和学生整体状况而定,如医学英语可以细分为医护英语、临床医学英语等;法律英语可以细分为合同法、国际贸易法等。如果我们能够按照这个方向健康发展下去,英语专业将打破传统的单一格式,出现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局面,各高校更可以扬长避短,在英语专业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进而满足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
4 结语
21世纪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给各高校、各学科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围绕这一目标,英语专业在自己的生存问题、定位问题,以及针对以英语技能训练为主的课程体系问题已经进行了十余年的讨论。本文提出在优化原有的课程结构,调整专业课程重心的同时,在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结合本校特色,开设ESP课程也许会是一个解决的途径。如果这项教学改革顺利开展,它将不仅为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打开局面,同时可以间接推动ESP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当然,这一过程中肯定会出现新的问题和矛盾,需要各高校的英语教学实践者,面对新形势,逐步探索,丰富和完善英语专业培养模式。
[1]Hutchinson,T&Waters,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53.
[2]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
[3]方健壮.外语专业在21世纪面临的危机和对策[J].高教探索,2001,(1):76-79.
[4]陈葵阳.ESP教学与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ESP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5,(6):84-85.
责任编辑:陈 凤
G642.3
A
1672-2868(2015)05-0133-03
2015-07-18
王珊珊(1988-),女,安徽巢湖人。巢湖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西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