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力测试方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015-11-26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北京100029

中国特种设备安全 2015年12期
关键词:X射线测量材料

胡 斌(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北京 100029)

应力测试方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胡 斌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北京 100029)

应力和应力集中是承载部件和结构产生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力的测量和状态评估是工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应力测试方法,对其应用范围、检测效率和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目前应力测试技术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

应力测试 损伤 状态评估 测试技术

工业生产中,应力与应力集中是管道、压力容器、涡轮盘、压缩机叶片和飞机构件等重要承载结构件发生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承载结构件由于加工制造、焊接变形造成的残余应力以及在服役过程中动、静载荷的作用下产生应力集中都会使其机械特性发生改变,尤其会对承载结构件的力学性能、耐腐蚀性、疲劳强度和形状精度等产生较大的影响。如何对结构件进行应力测量、状态评估以期尽早发现应力集中区域,快速有效的分析测定结构件重要部分的应力与应变分布实现对结构件的强度分析,同时评估结构件的使用状况和寿命实现早期诊断与监测,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近年来力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因此应力的测量及其状态评估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1 常用应力测试方法

应力的存在与应力集中是导致材料和结构最终失效的主要原因。研究材料的应力分布及应力状态下材料的物理性质,能够预防工程应用中可能出现的损坏或失效。而对于有益的物性改变,加以合理的利用可以增强材料的机械性能,因此分析材料的应力分布及应力状态下的物理性质具有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价值,应力测试方法是实现这一价值的必要手段。目前,常用的应力测试方法有机械法、光测法、磁测法、衍射法、超声法及纳米压痕法。

1.1 机械法

●1.1.1 小孔法

小孔法于1934年由德国学者J.Mather提出[1],并由Soete发展完善,使其具有实用性[2]。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美国材料试验协会(ASTM)于1981年颁布了钻孔测量法残余应力标准(ASTM E837—1981),并于2008年更新为ASTM E837—08[3],将其确定为一种标准化的测试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采用结构件表面钻孔的方式释放其表面应力,并用预先粘贴好的三向应变片测量钻孔前后的应变松弛,通过应变片测量材料应力释放前后的应变量,运用相应的应力学公式计算出对应的主应力值及主应力方向。

根据钻孔是否钻通,小孔法可分为通孔法和盲孔法。根据钻孔方式不同,小孔法又可分为钻孔开孔法、喷砂开孔法和高速透平铣孔法。其中钻孔开孔法是小孔法测试残余应力中最简单的开孔方式,目前在我国实际生产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方法测量方便,操作简单,且设备便宜,但钻孔时孔壁受到钻头挤压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附加应变,影响残余应力测量精度。喷砂开孔法的特点在于开孔不受材料限制,加工应变很小,测量精度高,但操作过程复杂,且不适用于较软材料或有应力梯度构件的测试[4]。高速透平铣孔法特点在于可在高硬度材料上铣孔,且加工应变很小,这是由于铣孔转速高、进刀量小以及可采用特殊的倒锥型铣刀,同时高速铣平钻孔装置使用也非常方便[5]。因此,高速透平铣孔法是发达国家应用较多的小孔法残余应力测试方法,并且是美国标准ASTM E837—08推荐的小孔法钻孔方式之一。

综上所述,小孔法由于具有对构件破坏性小、测量精度较高、设备轻便且便宜等特点,在现场得到广泛应用,但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 释放系数A和B。释放系数受工件材料类型、厚度、所用应变片尺寸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不同的使用条件需对释放系数分别进行标定。在弹性范围内,应变释放系数A、B均为常数。当孔边材料发生屈服时,塑性应变的数值随应力水平变化,这时需对释放系数进行分级处理[6]。

通孔法应变释放系数可由Kirsch理论解直接计算出,盲孔法应变释放系数则需用实验标定,近年来有研究将有限元法引入释放系数的标定中,证明有限元法能对释放系数进行有效标定,进而简化了释放系数标定的复杂度和难度[7]。

2) 附加应变。钻孔时由于刀具切削作用引起孔边塑性挤压,会产生附加应变。为消除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可结合光学方法进行测量,其优点在于可进行全场测量,并可得到靠近孔周的残余变形信息。两者相结合能使小孔法的测量精度显著提高[8]。

3) 钻孔偏心。在钻孔测量时,不可避免会产生钻孔偏心,标准[6]提出当钻孔中心与应变花中心的不重合度误差在(0.004~0.02)D,且不可重复时,可对测试应力值进行修正。

●1.1.2 环芯法

环芯法由Milbradt于1951年提出[9],其原理与小孔法相似,是在待测工件上贴应变花,并在应变花周围铣一直径为D的浅环槽,将其中的环芯部分从工件本体分离开来,残留在环芯中的应力同时被释放出来,最终将应变花测得的应变结果带入相应的应力计算公式,即可得到工件待测点的主应力及其方向,其计算公式与小孔法相同[10]。这种方法也属于局部破坏测量方法,其破坏性比盲孔法大,但它的应变释放率高于盲孔法,且可测量近表面一定深度范围内的残余应力分布,且测试精度比盲孔法高。目前已制定环芯法测试汽轮机、汽轮发电机转子锻件残余应力的相关标准[11],并在这两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环芯法测残余应力的误差主要来源于应变计灵敏系数、零点漂移误差和释放系数A与B的误差及铣刀产生的加工附加应变。其中附加应变引进的误差可预先标定,然后在测量时扣除,以达到减少误差的目的[12]。对于释放系数A与B的标定,不同材料及不同的铣槽深度需分别进行标定,标定方法可采用拉伸实验法和有限元法,有限元法标定系数与拉伸实验法的误差在±2%以内,由于有限元法更为经济简便,因此,推荐该方法进行释放系数标定。

1.2 光测法

●1.2.1 光弹性法

光弹性法是将具有双折射效应的透明光弹性贴片粘贴在被测工件上并置于偏振光场中,当给工件加上载荷时,贴片上产生干涉条纹图。通过测量干涉条纹数目,可确定工件在受载情况下的应力状态,工件应力梯度越大,干涉条纹越密集。由于光弹性法可以显示构件表面的应变场条纹图像,可研究复杂几何形状和载荷条件构件的应力分布状态,目前光弹性法广泛应用于建筑、复合材料等多个领域的实验测量和应力场分析[13-15]。

光弹性方法属于非接触测量方法,具有机械法不能达到的全场测量优势,既可测量表面应力,也可测量内部应力;且该方法能够清晰地反映应力集中部位,并可确定应力集中系数,但其不足之处体现在工艺较复杂,测量周期比较长,需要将被测对象置于偏振光环境中且光学系统相对复杂[16]。

●1.2.2 云纹干涉法

云纹干涉法是上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光测力学方法,并且随着D.Post[17]等研究者对云纹干涉法理论建设的完善以及试验设备的进步,该实验方法越来越成熟。其基本原理是将光栅粘贴在试件待测面上,两束相干准直光以一定入射角对称入射到试件栅上,在试件表面法线方向上得到干涉条纹;当试件受力变形后,试件栅随之变形,干涉条纹的级数和间距将发生变化,根据弹性力学的几何方程,可以计算出应变场及应力。

云纹干涉法的试件栅是栅线密度为600~1200线/mm的高密度衍射光栅,其灵敏度比传统云纹法高出30~120倍[18]。云纹干涉法的图形与光弹性实验相似,但对模型材料没有光学性能要求且计算方法不同[19]。云纹干涉法与电测法不同之处在于光栅(贴片)的面积大,计算点数多,能求出应变场。云纹干涉法具有高灵敏度、条纹质量好、条纹分辨率高、大量程、实时观测等优点,其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与小孔法、环芯法等结合测试残余应力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22]。

1.3 磁测法

●1.3.1 金属磁记忆法

金属磁记忆检测方法是20世纪90年代,以杜波夫为代表的俄罗斯学者率先提出的铁磁金属材料诊断检测技术[23]。其原理是从铁磁金属表面拾取地磁场作用下的漏磁场信息,处于地磁环境下的铁磁构件受载荷的作用,应力和变形集中区会发生具有磁致伸缩性质的磁畴组织定向和不可逆的重新取向。这种不可逆变化在工作载荷消除后会保留下来,并在应力与变形集中区形成漏磁场感应强度HP的变化,即HP的切向分量HP(x)具有最大值,而法向分量HP(y)改变符号且具有零值点,通过检测铁磁构件表面磁场分布情况,如磁场法向分量Hp(y)及梯度K=dHP(y)/dx等特征量,可对应力集中或缺陷进行准确推断[24]。

目前金属磁记忆法的主要应用于确定设备和构件的应力应变状态的不均匀性和应力集中区;将其与常规无损检测方法结合可减少检测成本、检测构件裂纹(尤其是焊接裂纹);各种类型焊接的质量控制(包括接触焊与点焊);通过构件的不均匀性对新生产和在役机械制造产品实施快速分类等[25-27]。

金属磁记忆法是21世纪最具潜力的无损检测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有诸多优点:既可以检测宏观缺陷,又可以检测微观缺陷,并预报潜在危险;检测时采用非接触方法,不需要对被检测器件进行任何表面清理或预处理;能实现在役设备的无损检测,无需专门的磁化设备;设备轻便、操作简单、检测效率高(能达到100m/h以上)。

金属磁记忆检测经过近20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和检测经验,但仍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机理尚不成熟,未形成一套系统严密的理论体系;其次是打磨、环境磁场等外因素对磁记忆检测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分析;对残余应力的定量化问题所做的研究较少[28-30]。

●1.3.2 巴克豪森噪声法

1919年德国科学家H. Barkhausen[31]发现铁磁体内可诱发出可测噪声信号,随后于20世纪逐渐开发成一种新型无损检测技术,即巴克豪森噪声(Barkhausen Noise,BN)技术。铁磁材料在磁化时,会发生磁畴壁移动和磁畴内磁矩的整体转动,并且在磁滞曲线最陡的阶段发生磁畴的不可逆运动。外磁场强度连续缓慢的变化,使得磁感应强度的变化产生不连续跳跃,这将在试件表面的接收线圈中产生一系列杂乱的电脉冲信号(即BN)。作用在铁磁材料中的应力大小和方向不同,将影响巴克豪森噪声信号的强弱。因此,可通过测量巴克豪森磁噪声的活性及各参量来评估材料的应力状态[32]。

巴克豪森噪声发展相对成熟,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33-34]:

1) 采用零点标定技术绘制MBN-应力标定曲线;

2) 把功率谱分析引入巴克豪森技术中,对MBN信号强度进行定量分析;

3)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建立了MBN信号与应力的对应关系;

4) 将巴克豪森技术测量结果与传统残余应力测量技术(如盲孔法和X射线衍射法) 相比较,探讨其可行性和实用性;

5) 通过研究巴克豪森噪声与塑性应变的关系,来评估残余应力。

巴克豪森信号作为一种新的铁磁性材料应力的无损检测方法,应用前景广阔,具有精度高、检测速度快等优点,但在检测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35-37]:

1)MBN测量需要校准,即将信号的测量值转换为所测应力、硬度或缺陷的绝对值。MBN测量对材料表面无特殊要求,但构件的表面粗糙度、氧化皮厚度等对MBN信号都有影响。因此,校准样品要与被测构件的表面状况一致;

2)目前常用的巴克豪森信号的产生是由于铁磁性材料内部最小单元磁畴在外磁场的激发下错动产生的,激励磁场强度、激励信号的频率等都会对巴克豪森信号产生影响。因此,需选择合适的激励方式;

3)巴克豪森信号的强弱不仅与材料的应力有关,还受到材料化学成分、金相组织、热处理及冷加工过程的影响。因此,在测试前,要使用与被测试件化学成分、金相组织和热处理状态均相同的标准试件,测出磁弹性参量与应力之间的对应关系后,才能将实测值转换为应力值。

●1.3.3 磁应变法

磁应变法的基本原理是基于铁磁性材料的磁致伸缩效应,即铁磁性材料在磁化时会发生尺寸的变化。反之,当材料处于应力作用时,材料的磁导率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测量时,在向磁各向异性传感器提供恒定的磁电动势的条件下,磁路中磁阻的变化将引起磁通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体现在传感器上检测线圈感生电动势的变化,从而将非电量的应力应变转化成可以测量的电量(如电流、电压),达到测量应力状态的目的[38]。

磁应变法的研究主要是基于采用不同的传感器设计并建立其磁输出信号与实际应力应变之间定量的算法关系。上世纪80年代前苏联、日本等国家,用U型探头测定应力,目前已有二级探头、四级探头、九级探头、三级探头等传感器和仪器被陆续开发出来[39-40]。

基于逆磁致伸缩效应的磁各向异性进行应力测量的思想早已被提出,但真正实用化研究是近二十年的事,并且进展较为缓慢。在该方法的实际应用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41]:

1)目前对材料的磁本质还没有一个完美的解释,无法从微观角度为磁测法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

2)目前的磁应变法能快速有效的检测出试件的主应力差,但主应力σ1、σ2数值则需要借助边界条件以及切应力差法求解。在实际测量中,很难确定边界条件而且算法累积误差大,影响求解精度;

3)应力与磁导率在应力<300MPa时应力与磁导率近似线性,当应力继续增大时,则呈非线性。因此,磁应变法对高残余应力构件的测试方面还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4)数据处理过程中需对灵敏系数进行标定,目前比较完善的技术是单向应力标定法,二向应力标定技术还有待完善。

●1.3.4 磁声发射法

磁声发射(Magnetic Acoustic Emission,MAE)法是1975年美国科学家Lord在用直流磁场作用镍棒时,发现镍的磁畴壁运动产生超声波发射。随后,Kanji和Kusanagi等人相继做了许多试验,进一步证实材料在应力作用下产生的磁声发射信号强度比无应力时所产生的磁声发射信号要低一些,认为该技术有可能成为无损检测构件残余应力和材料其它性能的新方法,并付诸了工业应用[42-43]。

磁声发射法的基本原理是,铁磁性材料内存在磁矩方向各异的磁畴,在外部磁场作用下,将产生磁畴的突然运动和磁化矢量的转动,在运动时相邻两磁畴内磁致伸缩不一致而出现位移便引起MAE脉冲信号。由于MAE信号强烈依赖于材料所受的磁化场和应力场。因此,可根据MAE强度值的变化来推测构件的受力情况。

与传统的无损检测技术相比,磁声发射法检测技术具有可实现动态无损检测、检测深度大、检测灵敏度高等优点,但目前磁声发射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问题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44]:

1)如何消除钢的显微组织、成分、热处理状态以及所处的应力状态等对磁声发射的影响;

2)现对材料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磁声发射特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中、低碳钢材料上,而对高强度、高合金钢的磁声发射特性研究还处于空白;

3)MAE测量有明显的尺寸效应。通常构件尺寸越大,测量值越小。要消除尺寸效应,需通过对大小不同试件的反复实验获得修正系数。

1.4 衍射法

●1.4.1 X射线衍射法

X射线衍射法是残余应力测定技术中无损检测方法之一,是研究最为广泛深入且成熟的应力测定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中。X射线应力测定的基本原理是:当一束波长为λ的射线照射到多晶体上时,会在一定的角度上接收到反射的X射线强度极大值(即衍射峰)[45]。其中,X射线的波长、衍射晶面间距d和衍射角2θ之间遵从布拉格定律:

2dsinθ=nλ (n=1,2,3……)

当应力引起晶格间距d发生变化时,衍射角2θ随之变化。所以要求晶面间距d的变化,只要测得衍射角2θ的变化即可。利用衍射角的变化,根据弹性力学相关方程,可求出材料某一方向的应力大小[46]。

X射线衍射法最早由前苏联学者Akcehob于1929年提出,1961年德国学者E. Macherauch提出sin2ψ法,随后X射线衍射法引起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研究。欧盟标准委员会(CEN)于2008批准了新的X射线衍射残余应力测定标准EN 15305—2008。同年,中国也颁布标准GB/T 7704—2008;美国试验材料学会(ASTM)于2010年发布了最新的X射线衍射残余应力测定标准ASTM E915—2010[47-49]。

X射线检测能成为目前最成熟且应用范围最广泛的测量结构表面残余应力的方法,其独特的优势在于[50]:

1)理论成熟,测量精度高,测量结果准确可靠。与其他方法相比,X射线衍射法在应力测量的定性定量方面可信度较高;

2)通过X射线积分法、剥层法和多波长法可测量材料的三维残余应力;

3)破坏性小,X射线法基本实现对材料的无损检测。

但同时X射线衍射法测定残余应力也有其局限性:

目前X射线衍射法检测普通碳钢材料的残余应力已非常成熟,但对于铝合金、不锈钢、钛合金等存在大晶粒或织构组织的材料检测方法还不成熟。其次X射线测量深度只有10~30μm,因此测试时对材料的表面处理非常严格,应避免使用可能削弱晶界或可能优先腐蚀某个相的化学物质,因为它可能会导致局部应力松弛,推荐先使用砂轮或纱布将工件表面打磨光滑,然后再用电解抛光去除机械或磨削加工时带入的表层附加应力。

●1.4.2 中子衍射法

中子衍射法应力分析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无损测定残余应力的方法,可以测定大体积工件的三维应力分布。中子衍射测量残余应力的基本原理与X射线应力测定方法相似,当波长为K的中子束通过多晶材料样品时,对应晶面间距d,在满足布拉格关系(λ=2dsinθ)的位置出现衍射峰。在应力的作用下晶面间距产生变化Δd,则衍射峰位置产生移动,通过测定这种移动获取材料的应力状态[51]。近年来,中子衍射测试技术多被应用于材料焊缝及周围热影响区的三维残余应力分布、宏观部件热加工、热处理和机加工后残余应力的测量[52]。

与常规X射线衍射相比较,中子衍射残余应力分析的独特优势是中子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对于大多数工程材料而言,穿透能力在厘米量级,并能监视现实环境和加载条件下残余应力的演化,是测量较大体积固体材料内部残余应力的独特技术。

中子衍射测量残余应力的缺点是首先中子源的流强较弱,测量时间较长;其次中子衍射测量需要样品的标准体积较大,且空间分辨较差,通常为10mm3,是X射线衍射的十分之一,因此,中子衍射不能测量材料表层的残余应力,只有测量在距表面100μm及以上区域测量,中子衍射方法才具有优势。另外,中子衍射残余应力测量受中子源的限制,衍射装置不具有便携性,无法在工作现场进行实时测量[53],且中子源建造和运行费用昂贵,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该方法的商业应用。

1.5 超声及纳米压痕法

●1.5.1 超声波法

S.Okada于1940年提出应力引起的声双折射现象,1953年美国田纳西大学D.S.Hughes和J.L.Kelly根据有限变形理论,提出各向同性材料声弹性理论的早期表达形式,最先建立了超声波在材料中传播时速度与应力之间的关系,由此奠定了声弹性理论的基础[54]。

目前超声波测量残余应力的方法有多种,其中声速测量法和频谱分析法是应用最广泛的两种方法。声速测量法是根据声弹性公式中构建的声速与应力的关系,通过测量波速变化就可以计算出材料残余应力的大小,声速测量法主要有相位比较法、声时测量法、临界角折射测量法等,其中声时测量法应用最为广泛。频谱分析法测量应力的原理是:超声波横波受力时会分解成传播速度不同的两束波而产生干涉效应,通过测量接收信号的回波功率谱来计算应力值[55]。

在应力测量中使用的波形有:横波双折射,优点是波形对应力最敏感;SH波,优点是无需标定声弹性系数;纵波、纵波和横波相结合等方法[56]。20世纪末使用临界折射纵波测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已成功用于简单应力状态的测量。由于表面波声速低、可随频率变化,在探测不同表面深度的应力变化方面,已逐渐成为研究焦点。

目前超声检测残余应力的工程应用主要为:铁路工业中铁轨车轮的应力测量,建筑行业螺栓紧固应力的测量,制造业中焊接残余应力的测量。其中,螺栓应力测量最为成熟,而对焊接残余应力(复杂应力状态)的超声波测量方法与设备仍处于实验室测量和探索阶段,并未真正应用于工程测量[57-58]。

超声波法作为结构内部残余应力无损检测的重要方法,具有测量简便、快速、适合在线检测等优点,同时在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工件中声速对应力的响应非常小,通常兆帕级的应力只引起声速纳秒级的变化,这样对信号处理的要求就非常高;

2)检测过程中由于材料组织结构(特别是织构、粗晶)等原因会引起一定程度的织构效应。织构效应会引起声速的波动,这种波动可能会超过应力引起的声速变化;

3)对于轧制钢板等材料,不可避免的存在各向异性。这种现象对声速的影响可能也会超过应力对声速的影响,导致难以区分应力状态。

●1.5.2 纳米压痕法

纳米压痕(nanoindentation)技术又被称为深度敏感压痕(depth sensing indentation)技术,是由Oliver等[59-60]人提出并发展。该方法基于弹性接触力学,通过实验得到的加载、卸载曲线的分析不仅可以得到硬度和弹性模量,而且可以得到诸如蠕变参数、残余应力、相变和位错运动等丰富的信息。

对于纳米压痕技术的研究方面,Bolshakov等[61]对铝合金8009进行了纳米压痕试验和有限元分析,发现硬度和弹性模量受残余应力影响不明显,而接触面积对残余应力影响却很敏感,由于接触面积的测量存在误差较大。Swadener等采用球形压头做实验,提出用接触压力代替接触面积来计算残余应力的模型,并发现压痕试验中采用球形压头测残余应力得出的结果更为准确。随后,为克服上述模型仅适用于等双轴应力的缺点,Lee等又提出了新的适用于非等双轴表面应力模型[62-63]。

通过纳米压痕法测量残余应力的理论模型均采用球形,圆锥形和棱形对称压头,并将残余应力假设为等轴或不等轴的表面应力,仅能测定平均残余应力的大小,且残余应力的方向和每个方向上残余应力的大小还无法确定。这些都阻碍了纳米压痕法测定复杂表面残余应力的发展[64]。

2 常用应力测试方法比较

传统的应力测量方法,如机械法、光测法、衍射法等,其优势在于理论体系完备,检测方法成熟,可以精确测量构件表面的主应力大小与方向,给出应力分布图,但检测周期长,对构件表面光洁程度要求高,大多采用接触式测量方法,操作过程复杂。例如,机械法对被检测对象有破坏,只能逐点测量,精度受应变片栅长限制;多点测量时,需反复安装应变片,多次调整检测电路;光测法对光学元件及光路调整要求较高,对被测件表面质量要求也很高,并且受检测设备的限制,许多工业结构无法安装光路;对于内部结构不均匀的构件,制造模型困难,难以应用光测方法分析应力。因此,目前这些较为成熟的应力定量检测方法都很难适应现代化工业生产的要求,在应用中可将光测法与机械法相结合,可显著提高应力测量精度。衍射法能对应力进行准确的定量检测,但仪器较大且设备昂贵,不适合现场复杂条件下的应力检测。超声波法和纳米压痕法因其操作的简便性,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超声波法只能测试一定距离内的平均应力,无法对单点做定量检测,纳米压痕法的理论模型尚不成熟,还有待做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磁学应力测试方法检测时传感器不需要紧贴在构件表面,在一定的提离值范围内,检测信号强度不会受到影响,因此检测对构件表面状况没有严格的要求。与其他检测方法相比,具有操作简单,可进行非接触检测的优点,缩短了检测时间,适合工业在线检测的需要,便于实现现场的快速自动化检测;但磁学应力测试方法的缺点在于信号产生原理复杂,定量检测困难,在内应力和磁化场作用下,构件内部磁畴结构的运动机理还没有得到更好的解释。目前主要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应力场作用下构件的各类磁参数变化,通过科学的假设结合实验结果研究构件内部磁畴运动机理。目前,采用磁学方法检测应力主要应用于定性检测和定量化要求不高的场合,在检测精度较高的时候,常与其他检测方法配合使用,该方法可以快速定性的判断构件应力状况,找出应力集中或危险位置,再进行针对性的定量测量。表1是各应力检测方法的特点对比分析。

表1 几种应力测试方法比较

方法 损坏性 精确度 操作繁简 优点 局限性环芯法有损(比小孔法损害大)较高(比小孔法精度高)较复杂精度高,设备轻便且便宜,可实现对应力定量检测有损检测,操作复杂,检测速度慢,不适合工业现场光弹性法 无损 高 复杂非接触测量,既可以测量表面应力,也可测量三维内部应力问题结构复杂,测量周期长,对检测环境要求较高,不适合工业现场大规模检测云纹干涉法无损 高 复杂非接触测量,灵敏度高,能实现实时观测结构复杂,对检测环境要求较高,不适合工业现场大规模检测金属磁记忆法无损 较低 简单设备轻便、操作简单、检测效率高、非接触检测理论基础不足,机制不清,定量检测困难巴克豪森噪声法无损 较低 较简单 检测速度快需磁化,需专门的数据采集和处理,仪器复杂磁应变法 无损 较低 中等 检测速度快需磁化,需专门的数据采集和处理,仪器复杂磁声发射法无损 较低 中等检测速度快,检测深度大(可达十几毫米)。需磁化,对表面要求高,需要压电传感器,对检测仪器要求较高X射线衍射法无损 高 较简单 检测精度高,定量化效果好仪器复杂,检测速度慢,不适合工业现场大规模检测中子衍射法无损 高 复杂 检测精度高,定量化效果好仪器复杂,设备昂贵,检测速度慢,不适合工业现场大规模检测超声波法 无损 中等 较简单既能测试表面残余应力也能测试深度方向残余应力,测试速度快。理论尚不完善,表面处理要求高纳米压痕法几乎无损 较高 较简单 测量方便,快速 理论模型还不是十分成熟

3 结束语

应力测量和状态评价方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应用,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种检测技术,并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成为现代工业安全保障和产品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然而,无论是传统的应力测量方法,还是新型的磁学、声学应力测试方法,在应力的定量检测方面还存在一定难度,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安全保障水平的提高,各行业各领域对应力测量和评价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应力测量的检测精度和检测效率,两种或两种以上检测方法配合使用,成为当前应力测量和状态评估研究的一大发展方向。由此,尚需进一步开展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工作包括:

1)测量效率与测量精度的矛盾问题。

测量方法现场应用的复杂性、便捷性、测量精度以及对被测量对象是否会造成损伤是工程实际适用性评价主要考虑的因素,而现有的方法都难以同时满足快捷、准确和无损测量的要求,如何根据现场情况和检测方法的应用领域选取多种方法进行优化组合,是应力测量和应力状态评价方法今后应用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譬如,在承压设备的残余应力测量和评估中,X射线衍射法和金属磁记忆法两者组合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解决了传统单一方法在量化精度和评价速度上不能同时保证的矛盾。

2)量化测量方法的理论与实现问题。

传感器技术和声学、电磁学、材料学等的应用理论研究,使得现有的声学和电磁学应力测量评价方法得以突破原有的理论模型瓶颈,从而成为应力测量和评价技术的研究热点。其主要体现在:一是如何将材料组织结构的变化与应力的关系量化和简化,进而与材料的声学和电磁学性能关联,以获取高精度的测量结果;二是进一步发展高精度高敏感度的传感器技术,以捕捉应力应变引起的微弱的声学或电磁学特征变化,这为提高应力测量精度和评价效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1] Mathar J. Determination of initial stresses by measuring the deformation around drilled holes[J]. Trans. ASME,1934,56(4):249-254.

[2] Soete W, Vancrombrugge R. An industrial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residual stresses[J]. Proc. SESA,1950,8(1):17-28.

[3] ASTM committtee. ASTM E837—08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ing residual stresses by hole-drilling strain-gauge method[S].

[4] 朱东,廖泽沛,陈惠南. 测定残余应力的喷砂打孔法[J]. 机械强度,1986,8(4):007.

[5] 王晓洪,赵怀普. 盲孔法测残余应力原理及几种打孔方式简介[A]. 第15届全国残余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C]. 重庆:2009.

[6] 全国海洋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船用材料应用工艺分技术委员会. CB/T 3395—2013 残余应力测试方法钻孔应变释放法[S].

[7] 刘一华,贺资晖,詹春晓. 盲孔法中释放系数的数值计算方法[J]. 机械强度,2008,30(1):33-36.

[8] 王丹,徐滨士,董世运. 涂层残余应力实用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J]. 金属热理,2006,31(5):48-53.

[9] Milbradt K P. Ring method determination of residual stress[M]. 1950.

[10] Misra A, Peterson H A. Examination of the ring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residual stresses[J]. Experimental Mechanics,1981,21(7):268-272.

[11] 德阳大型铸锻件研究所. JB/T 8888—1999 环芯法测量汽轮机、汽轮发电机转子锻件残余应力的试验方法[S].

[12] 印兵胜,赵怀普,王晓洪. 残余应力测定的基本知识——第七讲 机械法测残余应力[J].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07,(12):642-645+641.

[13] 严承蔼. 光弹性贴片法及工程应用[J]. 测控技术,2001,20(7):46-48.

[14] Chang C W, Lien H S. Expansion stress analysis of ferroconcrete corrosion by digital reflection photoelasticity[J]. NDT & E International,2007,40(4):309-314.

[15] 毛灵涛,王文贞,刘红彬,等. 光弹性贴片法研究钢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断裂性能[J]. 实验力学,2009,(3):215-222.

[16] 黎小毛,王翔,郭弦,等. 基于光弹性贴片法的材料表面应变场测量研究[J]. 应用光学,2014,2:021.

[17] Post D, Han B, Ifju P, High Sensitivity Moiré[M]. Springer-Verlag:New York,1994.

[18] 戴福隆. 现代光测力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19] 曹起骧,叶绍英. 密栅云纹法原理及应用[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

[20] 吴立夫,张宝鸽,霍成民,等. 基于云纹干涉技术的环芯和切槽残余应力测量方法的实验研究[J].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5,05:503-511.

[21] 常红,姚河省,侯丽丽. 相移云纹干涉法与盲孔法相结合检测复合材料的残余应力[J]. 力学季刊,2006,27(3):511-514.

[22] 戴福隆,亚敏,谢惠民,等. 云纹干涉与钻孔法测量残余应力的实验方法与系统[J]. 实验力学,2003,18(3):313-318.

[23] DOUBOV A A. Diagnostics of metal items and equipment by means of metal magnetic memory[J]. NDT99 and UK Corrosion99,1999:287-293.

[24] 黄松岭,李路明,施克仁,等. 地磁场激励下残余应力分布的磁检测方法[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11:1426-1428.

[25] 邸新杰,李午申,白世武,等. 焊接裂纹的金属磁记忆定量化评价研究[J]. 材料工程,2006,7(12):56-60.

[26] 邢海燕,陈鑫,黄保富,等. 拉压载荷下焊缝的磁记忆表征及热处理评价[J].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1, 35(1):100-104.

[27] 任吉林,白鹭,范振中,等. 航空铁磁材料磁记忆检测新方法[J]. 航空学报,2009,11:2224-2228.

[28] 董丽虹,徐滨士,董世运,等. 金属磁记忆技术表征应力集中残余应力及缺陷的探讨[J]. 材料工程,2009,8:19-22.

[29] 陈铆. 基于磁记忆效应的应力集中检测方法研究[D]. 北京:清华大学,2007.

[30] Hu B, Li L, Chen X, et al. 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agnetic memory metho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lectromagnetics and Mechanics, 2010, 33: 1351-1357.

[31] Barkhausen H. Two phenomena revealed with the help of new amplifiers [J]. Physics,1919,Z29:401-405.

[32] 刘诗雨,杨理践. 巴克豪森信号在钢板应力检测中的应用[J]. 电子制作,2015,3:176.

[33] Jiles D, Mierczak L, Melikhov E. Stress and Depth Dependence of Stochastic Processes in the Barkhausen Effect[C]//APS Meeting Abstracts. 2011,1:16010.

[34] 尹何迟,颜焕元,陈立功,等. 磁巴克豪森效应在残余应力无损检测中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 无损检测,2008,30(1):34-36.

[35] Hartmann K, Moses A J, Meydan T. A system for measurement of AC Barkhausen noise in electrical steels[J]. Journal of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 2003, 254: 318-320.

[36] 黄东岩. 基于磁性技术的无损检测方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37] 王树志,任学冬,乔海燕,等. 铁磁性材料表面残余应力巴克豪森效应的评价[J]. 无损检测,2013,(6): 26-28.

[38] 文西芹,宁晓明. 磁各向异性应力检测及其模型研究[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32-35.

[39] 庄同信,张相臣. 磁法检测应力仪的研制及其应用[J]. 现代仪器,2002,(5):21-25.

[40] Langman R. Measurement of the mechanical stress in mild steel by means of rotation of magnetic field strength[J]. NDT International, 1981, 14(5): 255-262.

[41] 赵洲,陈平,丁克勤. 平面焊接残余应力磁应变算法研究进展[J]. 石油化工设备,2012,41(3):42-46.

[42] Kusanagi H, Kimura H, Sasaki S. Stress effect on the magnitude of acoustic emission during magnetization of ferromagnetic materials[J].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1979, 50(4): 2985-2987.

[43] 王威,苏三庆,王社良. 用磁声法 MAE 检测钢结构构件应力的机理和应用[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7(3):322-325.

[44] 朱孝谦. 第五讲 磁声发射[J]. 实验力学,1991,3:015.

[45] 张亦良,刘金艳,徐学东. 不锈钢 X 射线应力测量[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0,(9):1165-1173.

[46] Lord J, Grant P V, Fry A T, et al. A UK residual stress intercomparison exercise-development of measurement good practice for the XRD and hole drilling techniques[C]//Materials science forum. 2002, 404: 567-572.

[47] 欧盟标准委员会(CEN). EN 15305—2008, Nondestructive Testing; Test Method for Residual Stress Analysis by X-ray Diffraction[S].

[48]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GB/T 7704—2008 无损检测 X射线应力测定方法[S].

[49] 美国试验材料学会(ASTM). ASTM E915—2010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Verifying the Alignment of X-Ray Diffraction Instrumentation for Residual Stress Measurement[S].

[50] 刘金艳. X 射线残余应力的测量技术与应用研究[D].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9.

[51] 孙光爱,陈波. 中子衍射残余应力分析技术及其应用[J]. 核技术,2007,30(4):286-289.

[52] Thibault D, Bocher P, Thomas M, et al. Residual stress characterization in low transformation temperature 13% Cr–4% Ni stainless steel weld by neutron diffraction and the contour method[J].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2010, 527(23): 6205-6210.

[53] 徐小严,吕玉廷,张荻,等. 中子衍射测量残余应力研究进展[J]. 材料导报,2015,29(9).

[54] Hughes D S, Kelly J L. Second-order elastic deformation of solids[J]. Physical review, 1953, 92(5): 1145.

[55] 费星如,冉启芳. 声弹性法测定残余应力原理和应用[J]. 无损检测,1984,5:9-12.

[56] 黄辉. 金属构件残余应力的超声表征技术研究[D]. 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4.

[57] 江泽涛,朱士明. 纵横波测已紧固螺栓轴向应力[J]. 应用声学,2000,01:16-21.

[58] 虞付进,赵燕伟,张克华. 超声检测表面残余应力的研究与发展[J]. 新技术新工艺,2007,(10):80-83.

[59] Oliver W C, Pharr G M. An improved technique for determining hardness and elastic modulus using load and displacement sensing indentation experiments[J]. 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1992, 7(06): 1564-1583.

[60] Oliver W C, Pharr G M. Measurement of hardness and elastic modulus by instrumented indentation: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and refinements to methodology[J]. 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2004, 19(01): 3-20.

[61] Bolshakov A, Oliver W C, Pharr G M. Influences of stress on the measurement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using nanoindentation: Part II.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s[J]. 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1996, 11(03): 760-768.

[62] Swadener J G, Taljat B, Pharr G M. Measurement of residual stress by load and depth sensing indentation with spherical indenters[J]. 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2001, 16(07): 2091-2102.

[63] Lee Y H, Kwon D. Measurement of residual-stress effect by nanoindentation on elastically strained (100) W[J]. Scripta Materialia, 2003, 49(5): 459-465.

[64] 朱丽娜. 基于纳米压痕技术的涂层残余应力研究[D].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3.

[国家质检公益专项:201210026]

The Present Condition and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the Stress Testing Methods

Hu Bin
(China Special Equipment Inspectio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100029)

Stress and stress concentration are the main reasons which cause the damage of the load bearing parts and structure. Stress measurement and stress condition evaluat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ndustrial production. Several common stress testing methods a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and the application scope, detection efficiency,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se methods are compared. The problems of these current stress testing methods are discussed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s are pointed out.

Stress testing Damage Condition evaluating Stress testing technology

X959

B

1673-257X(2015)12-0001-09

10.3969/j.issn.1673-257X.2015.12.001

胡斌(1977~),男,博士,高级工程师,从事电磁无损检测技术工作。

2015-10-28)

猜你喜欢

X射线测量材料
实验室X射线管安全改造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虚拟古生物学:当化石遇到X射线成像
把握四个“三” 测量变简单
滑动摩擦力的测量和计算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滑动摩擦力的测量与计算
最美材料人
材料
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