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探析
2015-11-25李仁莉
李仁莉
摘要:信阳,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信阳文化源远浓郁,信阳民歌绚丽多姿。民歌文化的交流更加展现出了信阳民歌的艺术魅力,它既有西、北方民歌特质的高亢、嘹亮、豪迈之情,又有东、南方民歌的细腻、温婉、柔情之韵味。它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是众多优秀音乐文化的精髓体现,呈现出鲜明的多元性、独特性、融合性的总体特征。2008年,信阳民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信阳民歌,其传承与发展不是文化部门一人之责,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关键词:信阳民歌 特征 传承 发展
河南省信阳市,豫韵楚风,集众多优秀历史文化于一身,信阳民歌也是河南民歌以及淮河流域上游广大地区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信阳民歌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独具地域特色。信阳俗称歌舞鱼米之乡,在汉族民间音乐上有着丰厚的存量,信阳民歌音乐风格因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兼具北方传统文化多体现出豪迈、刚劲、情绪直接的音乐风格,又受到南方荆楚文化的熏陶,显示出温婉、细腻、悠扬的艺术风格。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被现代音乐所吸引,导致信阳民歌渐渐淡出艺术舞台,如何传承发展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得不引发我们深切的思考。
一、信阳民歌特色
信阳,位处河南省南部、湖北省北部和安徽省东部三省交界处,南北地域文化的交融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信阳民歌特色,充满地域方言语韵的多样性又使信阳民歌不仅彰显出高亢、嘹亮、奔放、豪迈的艺术风格,而同时又极具细腻、婉转、清新、悠扬的韵味。
(一)语音特色
因受地域影响,信阳地方语言既带着河南地方口音的韵味,又带有湖北地方语言这一独特特点,从而使信阳地区的民歌在音乐语言上具有刚柔并济的音乐风格。其精彩之处就是夹杂有方言土话,多采用平舌音,语言幽默通俗、有趣,语气性比较强,有种简单严厉的感觉。同时,信阳民歌的演唱与专业声乐教学的发音练习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其歌词中方言部分的演唱更能直接体现信阳民歌的特有色彩,精髓部分就是把歌词中的方言演唱到乡土化。信阳民歌的歌词方言声调及旋律级进高低起伏有着高度的统一,这来源于当地民间艺人在填词谱曲时进行反复对比、思考、定位。只有使用本地方言来作才能真正表达出歌曲的地方色彩和情感的真挚性
(二)旋律特色
信阳民歌的旋律发展与发音特色有着很大的联系,只有使用本地方言才能使信阳民歌的旋律和调值的融合达到预期的效果。信阳地区民歌的曲体较一般民歌偏长,多为多段式结构,一般由三句式至四句式,五句式、上下句式为主的结构构成。节奏节拍上一般中速居多,如山歌小调类多为四二拍,叙事性民歌多为四四拍。有一些山歌也有散拍子和八九拍的作品,作品以多段式为主,一段旋律多段旋律演唱形式居多。
(三)音阶特色
五声音阶在信阳民歌中占着主导地位。虽然有变宫、清角等一些相关的偏音,但是这些五音主音以外的便音时值较短,一般只是出现在弱拍弱位上,或者为经过音在作品中使用,很大程度上来说起着陪衬和装饰的作用,其旋律的支架仍然为五声音阶的本质和特色。
(四)美学特色
信阳民歌是诗情高度融合、情景集中的产物,非常善于抒发人的内心世界。具有集体性、即兴性、口头性等特征。信阳民歌多以歌舞结合的演出形式呈现于观众,其唱法通俗、朗朗上口,唱腔乡土气息浓郁,内涵丰富,情感真挚,说唱的技巧和乡土风格塑造了信阳民歌唱腔音乐的艺术审美特性。从审美客体上讲,信阳民歌本身就是真善美的统一,它反映了信阳民歌中劳动人民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斗志,乐观的精神风貌;从审美主体上来说,信阳民歌有着独特的地域性、较高的艺术欣赏性和强烈的感染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信阳民歌势必推陈出新,构成信阳民歌在中国民间歌曲中的感染力和独特性。
二、信阳民歌的发展历变
信阳民歌作为中原文化特色当中罕见的融南北地方音乐文化风格为一体的音乐文化,其经历了远古时代对自然界声响进行模仿的产生和形成;并伴随着历朝历代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在清末明初达到鼎盛,至此信阳民歌作为地方特色音乐文化已经成熟和兴盛。
(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地处大别山老区的信阳人民大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带领下,并没有畏惧残酷的斗争和恶劣的环境影响,始终进行着革命斗争。为了鼓舞广大劳苦大众的战斗士气,大别山人民坚信民歌对群众的积极作用力,他们始终坚持信阳新民歌的创作。为了对群众进行宣传组织,他们编排演唱出了“穷人调”“长江歌”等一些革命歌曲来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前行,同时随着红四方面军的不断发展壮大,人民群众心理充满了对革命必胜的信心,随后又出现了《反围剿歌》《送郎当红军》《红旗插遍大别山》等代表性的胜利之歌。其中《八月桂花遍地开》尤其受群众喜爱并被广泛传唱,这首歌便是由当时信阳地区的文化工作者根据流传于信阳商城地区的民歌《八段锦》改编而成并伴随红四方面军唱遍全中国的。
三、信阳民歌的传承发展
然而现在,信阳民歌虽经历了辉煌的发展演变却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境地。再特色的东西如果经历时间的考验长期没有流传,那些有价值的传统终究会逐渐消逝,信阳民歌的传承发展势在必行。
(一)作用和意义
传承发展信阳民歌的作用意义何在?就本质来说,信阳民歌在民族知识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信阳民歌很好地传承并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历史意义,信阳民歌是我们今天生活的现实写照,同时也是对信阳地区人民群众过去生活的实际记录。信阳民歌是中原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一个重要的基石。一个茁壮的当下不能少了一个坚实的昨天,构建和谐的社会要沿用过去的文化传承手段,它是一个连接,一个纽带,自然地衔接历史文化的昨天与今天,共同祈祷我们有个更美好的明天。作为现代人要更好地传唱信阳民歌,口头传述等传递方式或者先辈们巧夺天工的创作手段,特别的社会实践经验要特别的关爱和保护,更要加以传承与弘扬。
(二)建议和思考
1.端正思想认识
在信阳民歌传承发展上,各级领导要首先认识到信阳民歌传承发展的意义。充分认识到信阳民歌不仅承载着文化为民、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保障民众文化权益的重任,而且为传播主流文化、传承中原文化、整合思想意识、引导价值取向、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最佳平台。对于信阳民歌来说保护好才能传承发展,保护信阳民歌就在于提高全民的文化自觉性,改变全民的思想认识,加强全民的保护意识。
2.强化保护工作基础
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保护,比如:对歌曲乐谱的记录整理,并在文化馆或者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进行展览和收藏;也可以通过信阳民歌进校园等活动对信阳民歌进行活态整体性保护等。政府部门在组织人事安排上,要依据国家相关政策,按照社区人口比例,确定文化专干的配备数额,定编定岗,按岗聘用。通过公开招聘,吸纳拥有高学历专业文凭的人员进入文化部门,充实文化队伍,逐步实现所有人员专业化。
3.完善传承人保护机制
民歌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传承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以人为本,如果离开人,传承就成了一句空话。失去了传承人,信阳民歌的保护就失去了生命力,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它没有形状,没有载体,唯一的载体就是传承人,毋庸置疑,人是最重要的。重要的非遗保护就在于对传承人的保护,如果没有了传承人,信阳民歌的传承会就此打住,所以传承人的保护是保护工作的核心,我们所希望的是现有的传承人能够广泛收徒传授技艺,让信阳民歌不会退出艺术舞台。传承人承载着历史的传统和记忆,如果传承人失去了就代表着那一段历史记忆和文化形式的断绝,非常可惜。
4.加大经费投入
多年来,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信阳民歌传承发展的制约因素。加强对信阳民歌的组织领导,就要强化政策保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升信阳民歌的影响力。我国是一个民族音乐丰富多彩的国家,展望民歌的未来应该是光明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势在必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是政府部门一人之事,而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民众与各单位共同协调作用,只有这样的保护才能真正做好传承工作。同时加大相关经费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大力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门人才,让信阳民歌永远走下去。
5.创新信阳民歌的内容和形式
信阳民歌的创新,是传承发展的灵魂。长期以来,信阳民歌的内容趋向于单纯求乐、求美,演唱形式依然局限于群众文艺社团演出、节假日文艺庆典、消夏纳凉晚会等传统、老套的模式。新形势下,信阳应当立足传承创新以中原文化为根的民族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教育、引导群众,探索符合实际的形式和平台。
四、结语
信阳民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历了从新生到繁荣。信阳民歌是世世代代居住在大别山区的信阳劳动人民生产的吟唱,也是勤劳智慧的信阳人民世世代代一脉相承传唱不息的生命之歌,它充分展现出劳动人民的集体创造的智慧和艺术才华,生动地体现了信阳人民丰富美好的精神世界,完整全面地概括并介绍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信阳人民生产劳作的生活场景,同时又真实表达出群众喜怒哀乐的情感世界和鲜明的审美取向。信阳民歌是信阳人民智慧的结晶,虽经千锤百炼仍不断推陈出新,是任何珍宝无法替代与复制的。时代在发展,一切事物也都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改变,所谓与时俱进这是时代潮流。但是,文化的传承也是一条生命线,是保留民族文化经脉的生命线。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身边的资源,发挥社会和个人的支持作用,积极地传承发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金项目:
本文为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非遗视角下的信阳民歌流变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4BYS028。
参考文献:
[1]付玉兰.信阳民歌研究[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2.
[2]赵静.信阳民歌发展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10).
[3]韩冰,黄铁成.信阳民歌音乐结构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
[4]王璐.试论信阳新民歌的研究意义及现状[J].黄河之声,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