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民族器乐教学改革研究

2015-11-25宁淑云

艺术评鉴 2015年22期
关键词:民族器乐普通高校人才培养

摘要:上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建设和人口数量的迅猛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艺术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为了培养出更多适应新时期多元化高素质的音乐人才,笔者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相关课程的设置以完善我国普通高校民族器乐教育,促进我国民族器乐演奏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普通高校  民族器乐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

上世纪90年代初教育部公布了关于高等教育艺术院校音乐学(非师范类)本科专业要“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本知识,具备一定音乐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能在高、中等专业或普通院校、社会文艺团体、艺术研究单位和文化机关、出版及广播、影视部门从事教学、研究、编辑、评论、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目标,因此,我国各高校培养本科人才的模式都应建立在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本文在已有的教学实践基础上,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以期达到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建设在更肥沃的土壤中得到了滋养,人口数量迅猛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以上人才培养的目标已明显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出现的一系列社会现象充分证明了这一问题。

上世纪80年代,掀起了一股学习艺术的热潮,招生市场异常火爆,全国各高校纷纷设立艺术类专业,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全国高校的艺术类专业比之前增加了一倍有余,这为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学习条件,也增加了高校的经济效益。然而,也带来了当前大学生培养与就业,即“供与求”的矛盾。这一问题已成为当前各高校高度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教学如何能够与现实接轨,如何快速调整教学模式来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了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二、明晰音乐教育的目标

在高校教学中,尤其是师范类的音乐教育中,不仅要及时更新人才培养目标,还需在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方针、教学管理、教学内容及相关课程的设置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而这些内容中对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的改革是艺术教育改革的基础。关于高校艺术教育改革中民族器乐教学的改革,笔者就从事多年民族器乐教学的经验及对全国部分高校艺术教育现状和人才市场需求的调查,认为民族器乐的教学应首先明确教学的理念,即音乐教育的真正目标。

高校民族器乐教学应以培养具有高素质、高能力,具备扎实基础的综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充分发挥民族器乐教学的学科特点,全面深入地分析高校民族器乐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打破以往民族器乐教学中“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对不同学生的不同专业需求,应采取不同级别、层次、阶段的教学与之相适应,因材施教,在保证学生专业基本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最大化地满足学生更高程度的知识需求。这样分级别、层次、阶段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充分地提高高校器乐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体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和遵循音乐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

三、课程设置的改革研究

(一)增加文化课比例,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近几年,我国的民族器乐演奏艺术得到了长足发展,音乐风格丰富多样,得到了人们广泛的喜爱。音乐风格的形成源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人民的生活环境、民俗等诸多因素。要想将一首民乐作品的风格掌握的非常地道是很困难的。随着当今科学技术及文化的发展,具有地方流派风格特征的音乐逐渐由口传心授、民间熏陶的传播方式转变为了专业训练。无论演奏何种风格的音乐,都离不开一定的基本技巧,音乐表现中演奏技巧能给听众以最直观、最直接的感受,因此以往高校民族器乐教学中较注重关于演奏技巧规范化的训练,而对教学中学生掌握音乐作品风格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须予以更高的关注和进一步地加强。

培养学生掌握风格能力的训练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模仿大量作品的学习方式上,要更多地引导学生深入的理解作品的内涵,广泛地积累丰富的音乐素材,把握不同风格流派的音乐的共性和个性特征,将学生对音乐风格的模仿转变为对音乐风格的自然表达,以提高学生的内在表达能力,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因此在课程设置中技能课应增加文化课比例。

(二)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变为艺术实践课程

艺术教育必须以培养人才为第一要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是音乐教育的根本问题。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还要加强艺术实践。如组建民乐队日常排练和参加演出表演等,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目前高校音乐教师大多以培养继承性人才为目标,教育模式单一,专业划分越来越细,造成学生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不够宽,缺乏文化素质和较强的适应能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通才教育”在德、日、美等国家的盛行,与我国传统的“专长教育”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才教育”才逐渐被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所重视。“通才教育”主张对人才进行综合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包括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在内的各种能力。我国人才培养的目标从经历重知识、重能力到重素质,充分体现出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理念的创新变革过程。因此,建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模式成为我国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我国普通高校民族器乐教育中,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模式应促进学生的实践、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学生在音乐教学和实践中积累、构建知识结构和能力,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培养音乐思维能力、自学能力、教学实践技能、组织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和科研能力等,再结合理论升华为自身素质,最终成为创新性人才。

随着国家对基础性教育的深化改革,我国普通高校民族器乐教育必须革新并加以完善,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期多元化高素质的音乐人才,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民族器乐演奏艺术的发展,显示出其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基金项目:

本文为支持沈阳师范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创建“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音乐表演专业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参考文献:

[1]奇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张淑珍.音乐新课程与素质教育[M].北京:中国纺织工业出版社,2002.

[3]李民雄.民族器乐概略[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宁淑云,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民族器乐普通高校人才培养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试论当代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的旋律创作
探讨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民族器乐教学
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乐器及钢琴伴奏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简析民族器乐的历史进程及音乐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