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侠义精神与西欧骑士精神之比较

2015-11-25候淑慧

雪莲 2015年11期
关键词:比较研究文化内涵

候淑慧

【摘  要】中国的侠义精神与号称“中世纪之花”的西欧骑士精神都有着尚武、英雄主义的风貌。同时,二者又作为东西方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文化共相。但其在动机与目的、行为方式和组织活动形式、价值取向,以及对待女性的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关键词】侠义精神;骑士精神;比较研究;文化内涵

“社会是建立在英雄崇拜之上的”,中国的武士侠与西欧的骑士便是对此很好的诠释。 “千古文人侠客梦”,作为武侠小说的杰出代表——金庸,他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给中国武侠做了生动的诠释。西方,仅次于《圣经》和莎翁的《亚瑟王传奇》,以及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中的桑塔“行侠仗义,游走天下”的骑士精神也广为人称道。

对侠义、英雄、尚武的追索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尽管中国的侠士精神和西方的骑士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相同的文化共相,但在诸多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异,下边将一一探讨。

一、产生时代早晚

在中国,可考的“侠”最初出于《韩非子·王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早起的侠就与武有关,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此时的侠义主要表现在恩主关系上,对恩主忠贞不二,为国捐躯,气贯长虹。其杰出代表为战国四大侠:豫让、荆轲、聂政、专诸。例如在《荆轲刺秦王》中:“荆轲怒,比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以及他奔赴“战场”时“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壮怀激烈场景,把侠义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西欧的骑士精神大致产生于8世纪初,于11到14世纪繁荣,17世纪消亡。在约9个世纪的时间里,骑士随欧洲封建制度的演变脉搏得以产生发展、壮大、消亡。经过“铁锤”查理、“矮子”丕平与查理曼三代人的发展,使加洛林王朝拥有整个西欧最强大的重骑兵军队,骑士制度随之成型。

二、根植的文化土壤不同

西欧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属于封建世俗文学,其传奇性和冒险性又衍生出神秘的色彩,加之神性、宗教的光环,使其表现出浓厚的宗教神权色彩。而中国的侠士精神深深根植于有几千年文化积淀的东方文化体系中,并与中国古代文明一脉相承。孕育于这种“耻感文化”的侠义精神,具有强大的社会道德和舆论约束力,强调感性与群体,追求“集体英雄主义”;而骑士精神成长在与基督教关系密切的“罪感文化”中,信仰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强调理性与个人英雄主义。

三、所属的社会阶层以及动机、

目的、价值观不同

另外,中国的侠士产生于中下层群众,他们不需要统治者的认可与指挥,他们的动机和目的是:为正义,除暴安民。“义薄云天,为朋友两肋插刀”,爱国主义、民族气节,是其精神的内核。如在《水浒传》中,梁山杏黄旗标语:“替天行道宋公明”。与中国迥异,西欧的骑士阶层是中上层贵族,他们拥有封建贵族特权,其行为具有自上而下的性质。他们重个人荣誉与利益,注重修养,遵纪守法,践行者有序的社会秩序。

而欧洲中世纪的骑士精神虽也不乏骁勇善战,英雄气概,但他们的行为出发点来自于上层社会和基督教的约束,其“忠君、护教、侠义勇为”,更多的是自上而下赋予的使命感;他们的目的和价值取向是为个人荣誉而战,这在古希腊神话中有很深的渊源。如《堂吉诃德》中桑塔“行侠仗义,解救受苦大众”的同时,又很注重受封;在《亚瑟王圆桌会议》中,每位骑士的梦想就是能够在圆桌有一席之地。

四、在行为方式和组织形式上

在行侠冒险上:两者均经历一系列艰苦卓绝拼搏,最终取得成功。但在行为方式上,中国的侠义精神,都是通过高超的武功,不借助外力,用十几年磨一剑的真功夫,与敌人真刀实枪。例如,金庸先生的《书剑恩仇录》中对张召重与王维扬比武的描写:“语音未毕,左掌向外一穿,右掌“游空探爪”叙劈他右肩,左掌同时翻上,“猛虎伏桩”,横仞对方右臂,跟着右掌变拳,右击他前胸,转眼前,连发三招…”。中国侠士身怀绝技,高超的武功,精准复杂,招式多样,异采分呈。且中国侠士在组织形式上具有自发性,群体性,不受统治者的控制和支配,如《水浒传》中千古流芳的《晁盖智取生辰刚》,他们通过真实的环境,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展示了侠义英雄胆色。

相比在骑士行为方式上,对于武功的描写则极为简单,无招无式;并且,他们的行侠环境超越了现实环境,一般都是在迷宫堡垒,暗无天日的大森林中,其对手也不是像中国侠士类平常的人,而是黑熊、猛虎等各种超人的对手。在各种神秘的行侠环境中,他们会借助指环、魔剑、风雨雷电等超自然力量。他们的组织形式一般都是君主或宗教主指派的,具有自上而下的性质。

五、对待女性的观点不同

众所周知,西方的《西瑟王传奇》囊括无数的爱情抒情诗,其骑士精神包括英雄主义、荣耀与爱情。西欧骑士与女性的关系相当紧密,他们兼具阳刚与阴柔之美,对贵妇人爱慕、崇拜,甚至在冒险与献身中,以内外兼修的贵妇人为动力而英勇奋战。例如,在《破晓歌》中就写到骑士与贵妇人的爱恋,描写他们在破晓时分恋恋不舍的依依惜别之景。

而女性在中国侠义精神中处于次要、甚至消极的地位。“儿女私情”几乎历来与传统的侠义精神格格不入,像鲁智深、武松这类人是“不进女色”的;以及《笑傲江湖》中,林平之,岳不群为练“辟邪剑法”而自宫等,即使有一丈青、孙二娘这类才貌双全的女性,也都被赋予了母大虫,开“人肉包子”黑店的阴暗、消极形象。

五、结语

在历史舞台上,同是武人的骑士与武侠在东西方扮演着不同角色,两者有同有异;在这些异同背后潜伏的深层次原因,处处折射出东西方文化发展的不同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骑士制度最终消失,但遗留下来的骑士精神则仍值得学习。而中国侠士处于社会边缘,来自不同群体,不属于阶级的产物,以其“正义、献身”等传承下来。它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穿越纵深的历史脉络,逐渐与时代精神、新文化相吻和,经久不衰,愈演愈烈。这些高尚的精神应内化于心,内化于民族性格,弘扬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志坚.西欧中世纪骑士的起源于演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

[2]蒙永林.中国的武侠小说与西方的骑士文学之比较[J].外国文学研究,1999,7.

[3]李翠.中国侠义精神与西方骑士精神之比较[J].四川学校学报,2010,2.

猜你喜欢

比较研究文化内涵
“藏匿”与“炫耀”式景观中植物种植的美学比较
唐寅仕女画与喜多川歌麿美人画比较研究
墨江哈尼族扭鼓舞的文化差异性研究
浅谈对传统紫砂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