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康地区“嘉绒藏族”锅庄舞蹈文化探究
2015-11-25巴斯基
巴斯基
【摘 要】嘉绒藏族锅庄是积淀在每一个嘉绒藏族身体里的民族情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民族审美、民族精神韵味的独特展现。是讲述嘉绒藏族特色的文化历史渊源的活化石,是一种参与性很强的民间大众化舞蹈,然而在社会变迁和现代化与全球化的过程中,无论是村落或者家族商议大事还是欢迎客人、送亲迎亲、庆丰收等,大家都要欢聚在一起跳锅庄舞抒发自己的情感,显示团结的力量。同时嘉绒锅庄也是“嘉绒”这个生存在汉藏文化的夹缝中,20世纪50年代才被政府识别指定为藏族的独立族群被区别被辨认的显著标志。作为一名嘉绒藏族,有义务带着强烈的意识去认真深入的观察、分析研究我们民族的身体,在我们特有的身体动态中,找到我们民族身体文化的原点,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找到永不枯竭的源泉。
【关键词】嘉绒锅庄;马尔康;达尔嘎;文化
嘉绒藏族锅庄主要流传于马尔康、丹巴、米亚罗、黑水、大小金川、雅安宝兴等嘉绒藏族地区。在嘉绒锅庄的故乡马尔康曾经隆重举办了三届嘉绒锅庄节,创造了“万人锅庄游行”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世界纪录。在这锅庄盛世的背后,受众面最大的锅庄舞则渐渐演变成了男女老少每天必跳的健身舞,仅剩下屈指可数的人还能演绎边唱边跳的传统原生态嘉绒锅庄舞,虽然当地政府有大量的锅庄舞集在当地发行,仍然有大量的锅庄舞唱词翻译有着不确定性,锅庄舞虽然从古至今广泛流传于民间,但最终传承下来的传统锅庄少之又少,本文就“马尔康地区”四土(即原指马尔康的党坝、松岗、卓克基、梭磨四个藏族土司所管辖的地方,是嘉绒藏族文化的腹心地带)的嘉绒藏族锅庄为列对其背后对文化符号和历史渊源问题作肤浅的探讨。
在赞拉阿旺措成《嘉绒锅庄舞与象雄琼布文化历史渊源》一文中记载,嘉绒锅庄舞的历史最早追溯到距今3000多年前的象雄时代。在清朝的史料李沁所著《金川锁记》记载“(夷人)俗喜跳锅庄,嘉会日,里党中男女各衣新衣,合(荷)包、巾帕之属,罄家所有,杂佩其声,以为华瞻。男女纷沓,连臂踏歌,俱欣欣有喜色。”也用文字再现了嘉绒锅庄当时的表现形式。“锅庄”一词在今天已经作为一种民族民间舞蹈作为广泛的认可,这个概念可能远远溢出“嘉绒藏族”甚至藏族的边界,那么可以将锅庄理解为围着锅炉跳舞。可以将“嘉绒锅庄”理解为藏族“卓”类舞蹈的一种。在嘉绒地区“锅庄”统一称为“达尔噶”(在嘉绒话直译为“跳舞”的意思)分为“达尔嘎底”(大锅庄)和“达尔嘎仁”(小锅庄)两种。
一、达尔嘎底
(一)“达尔嘎底”功能、内容与形式
属于礼仪性颂扬性舞蹈,也可理解为宫廷舞蹈,主要功能为迎送达官贵人、活佛高僧和重大节会时表演。表演场域:多为土司头人家里。表演人数:较多、场面大、气势壮阔。由于旧时嘉绒地区等级观念严重,老百姓表演大锅庄时多以弯腰弓身相迎,不能目视,久而久之形成上身前俯、微含,下肢多以前靠后蹲、双手胸前摊掌、单跪向前行礼、蹲靠行礼等姿势等基本动作和基本体态。表演形式与习俗:在场地中央陈设青稞、哈达、五色米、茶盘等,并由僧人或村中德高望重的老者畏桑敬神在祈福致颂词。其中畏桑后的敬词中敬神主要以山神为主,首先以墨尔多神山为首依次到表演地区所属的本地山神,体现了嘉绒地区特殊的神山信仰体系。表现形式:男女两队分别形成半圆或者两横排同时按班辈而立,其中男女中间留有缺口,围绕圆的中心做环绕式运动,随着领舞手持串铃给节奏,先歌后舞,顺圈而舞。
(二)“达尔嘎底”风格特点身体的基本韵律
在舞蹈的形态上,表现出上身的前俯拧倾,随着身体的顺摆而动,双腿出现靠后蹲蹲动作,双手胸前摊掌,男女舞姿端庄稳健,神情含蓄虔诚。步伐特点:以腿部动作丰富变化为主,有跺步、踏步、跳、转的动律,具有力度的步伐、及腿部的灵活多样,变化复杂即四步一变,双膝下颤,顺,开关胯部的动作。步伐组合结构特点:基本表现为右脚起步,沿着反时针方向,四步一变,结束步最后一拍的同时,左脚踏地,右腿变“端腿”“拐腿”或做前靠后蹲蹲动作,如此循环往复。
(三)“达尔嘎底”背后文化及其形成因素
“达尔嘎底”产生于氐、羌文化和吐番文化融合的隋唐时代,“达尔嘎底”的表演形式借鉴了西藏桑耶寺落成庆典时的民间舞蹈的固定表演程式,将嘉绒地区的民间舞蹈,根据固定到内容按一定的程序进行了编排表演。因“达尔嘎底”的内容与形式受固定程式的局限,因而舞蹈的步伐组合结构又形成了舞蹈节奏和情绪上的特点,即舞步缓慢,舞姿端庄稳健,情绪含蓄虔诚,故使此舞具有浓郁的藏族礼仪舞蹈风格。“达尔嘎底”整体舞蹈风格给人以古朴、沉稳、缓慢、端庄、典雅、程式化的风格特点,因此每到重大节日,许多地方会专门组织跳大锅庄。
二、达尔嘎仁
(一)“达尔嘎仁” 功能、内容与形式
属于自娱性舞蹈形式,是劳动群众创造的艺术结晶,以表现劳动、爱情、与自然风光及民俗等内容为主。相比大锅庄更自由奔放、热烈明快,消除沉重劳动和精神压迫所带来的疲劳和痛苦,满足了自我娱乐和从心理上得到舞蹈所带给自身动的快感。并抒发、交流、宣泄、质朴的情感。此舞不拘于时间地点的限制,属于民间自发性的娱乐活动。不用换上节日的服装,劳动之余闲暇之余几个人就可以手拉手热烈的起舞,所以更能体现人民最真实的感情。其舞姿自由、舞步欢快活泼、男前女后,连臂或徒手踏歌起舞,舞蹈循环往复,直到尽兴。
(二)“达尔嘎仁”的风格特点及其身体的基本动律
由于内容和形式所决定人们的思想感情变化,“达尔嘎仁”的基本动律也随之与“达尔嘎底”所表现不同,即身底前俯动态较少,而向上动律感较强,如向上颤膝,双脚交替开交点踏跳等,基本步伐也出现了大量可朝正反方向行舞及表演的对称性动作等。
(三)“达尔嘎仁”背后文化及其形成因素
由于嘉绒藏族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及民族间的相互交往关系,便形成了“达尔嘎仁”的风格特点。在马尔康和金川绰斯甲地区地处嘉绒藏族的本部,其“达尔嘎仁”最具特色。而在金川、小金、理县的部分地区斯嘉绒藏族的冲部,加之地理环境的影响(与甘孜地区和雅安宝兴地区接壤)再加之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这样就自然形成了 “达尔嘎仁” 在不同地区的不同风格。比如金川的马奈锅庄在“达尔嘎仁”的基础上又融合了丹巴巴底锅庄的特点。小金的“达尔嘎仁”与马尔康大同小异。不同点是:舞步有连续的搓跳步和踮跳动作。理县米亚罗地区因地处藏羌交界处“莱苏锅庄”则含有羌族舞蹈的晍体转动,双膝下颤等韵律成份,另嘉绒地区多属高山峡谷地带,人们常年行走山路河涧、独角楼梯故身体灵便,以及精美的服饰等因素,也是形成“达尔嘎仁”腿部动作丰富,同边行舞等等特点的因素。以上诸多原因,使“达尔嘎仁”欢快自如、丰富多彩。
从嘉绒人本身的观念出发,特别是中老年人都认为,传统的大锅庄不是随便能乱跳的,包括跳的场合、时间、参与人选顺序、跳时转圈的方向都有严格规定、必须遵从传统的禁忌、仪式去遵循它到步骤。在如今的嘉绒地区在婚礼祝酒和搬迁时跳的锅庄的顺序多以遵循达尔嘎底——达尔嘎仁——新锅庄(自带伴奏健身为主的新编锅庄)的先后顺序,李菲老师在《嘉绒跳锅庄》中提出嘉绒藏族跳锅庄的顺序是从神圣到世俗到“滑动”式的内部程序链条。是神圣与世俗二元之间从对立和断裂自此转换为连续性的关系。一方面今天飞速发展的旅游业使“锅庄”变成了一个和游客互动给游客体验民风民俗的重要媒介,它的娱乐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常年累月下来表演锅庄的人也略显疲惫,于是锅庄的步骤越来越简化,如理县甘堡的大型叙事锅庄“博巴僧根”全程大约需要约两个小时的表演时间压缩到仅仅10分钟左右,一方面村民考虑到跳的长短工钱都一样,另一方面是跳的偏复杂冗长反而达不到“互动”的效果。渐渐也有其他地区没有坛装砸酒开坛而是用白酒三星风谷代替。也许嘉绒锅庄的一步步民俗化娱乐化和其仪式功能的背后隐约折射出了整个嘉绒传统文化观念的日渐破碎化。
笔者认为认为锅庄不指是一种民间歌舞的艺术形式,它对每一个嘉绒人来说是生命和情感的联系。正如一位藏学专家所言,“锅庄”与环境生命和情感联系在一起,是与天、地、神地相互整合和相互认同,是一种“圆的歌舞,圆的文化,圆的历史”。人们延续创造继承这个舞蹈,通过它加强整个氏族乃至整个民族的团结兴旺,为团结而跳舞,为喜庆而唱歌,为了敬畏而摇铃,而跳锅庄也可以理解为另一种形式下的转经和朝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