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没 有 边 疆 ,哪 有 内 地——《远方的家·边疆行》的文化地理学解读

2015-11-25张祖群

关键词:界碑

张祖群

(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北京 100070;2.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一、关于“中国边疆”的纪录片

1996年10月—1997年1月,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了百集系列报道《边疆行》。该节目的生动朴实、纪行风格以及纪实风格深得观众喜爱,引起海内外强烈反响[1]。《边疆行》每集仅五分钟,单纯依靠画面展示的信息是极为有限的,绝大多数信息来自于生动的解说,使观众感到“不说不知道,世界真奇妙”。百集《边疆行》做到了大而不空,多而不乱,轻松有趣而又不失其份量,在众多系列报道中透出一股清新之气[2]。

中央电视台先后于2011年推出了《边疆行》,2012年推出了《沿海行》,2012—2013年推出了《北纬30°·中国行》,这三个相互衔接的系列节目,大容量、高密度、连续性地反映了拍摄地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捕捉和还原了当下中国人火热的生活,是一次多彩之旅、文化之旅和心灵之旅。三脉贯通,形成了关于中国文化脉搏的一种系统把握,其主题解读见表1。

表1 三部电视节目的主题解读

2011年,德国电视2台播出了写实纪录片《中国边疆》。该纪录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名为“老虎,走私者,要塞岛”,分讲中俄边境中国渔民的坎坷生活,岌岌可危的中国东北虎,中国边境百姓的生活与朝鲜的对比,中国的西南边境和台湾,总共四个故事;第二部分片名是“沙漠,护照,野性骑手”,展示中国西部与内蒙古边疆地区集贸市场,少数民族婚礼,民族服装,烤肉串,世界上最高的边境,最高的沙丘等风采。这一纪录片突破了该台之前播出的“报道思维”,秉承面向现实、客观公正原则,能够突破意识形态与文化背景的藩篱,“真实地”展现了中国边疆风景和民众生活,受到了德国民众和华人的肯定,向德国观众展现了对未来“充满希望”同时朝气蓬勃的发展中大国的形象[6]。

二、两类典型的边疆学著作

自民国时期的禹贡学会到“边政学”提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进行民族识别、与邻国进行边界划定到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提出。对边疆学研究,继承边疆研究的优良传统,开拓边疆研究的远大前程,一代代学人以自己努力投身入边疆研究中。典型的著作有两类:(1)历史学者的著作。例如马大正先生出版的《边获与民族——历史断面研考》(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影响较大。为此,南京大学历史系魏良弢曾经做过该书的书评[7]。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既是一个民族共同体概念,又是一个国族概念,呈现中华民族多元中的本土、凝聚力强的两大特点[8]。马大正先生将陆疆的软性条件区分为两种:“大边疆”指省级行政单位的总和,“小边疆”指中国边境线的总和。“边疆”与“边缘”存在显著差异。在我国的边疆治理形态中,“内边”与“外边”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现象。他在诸多场合讲座中提议重视治理边疆历史经验的总结,正确管理和开发边疆,增强边疆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向心力①2014年4月25日上午9时至12时,马大正先生在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第十四届“马长寿民族学讲座”《试论当代中国边疆治理的几个问题》中详细阐述了该观点。*;(2)地理学者的著作。例如钮仲勋、王守春、谢天滔合著的《中国边疆地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1月第1版)。北京大学王恩涌先生也曾为该书写过书评,认为该书从时间维度(悠久的历史,今天的迅速变革)、空间维度(注意自然、经济、人文现象的地域综合)阐述了中国广阔时空背景中的边疆地理情况[9]。再比如,辽宁师范大学海洋资源研究所张耀光教授出版了《中国边疆地理(海疆)》一书(科学出版社,2001年4月),影响也较大。中国科学院的吴传钧院士(已故)也曾经为之写过书评,认为该书对我国海洋经济地理、海岛、海洋地缘政治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这是我国“第一本从人文地理角度研究海疆”的著作[10]。

三、《远方的家·边疆行》的地理空间意识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陆地相邻的主权国家合计14个,分别为朝鲜、越南、老挝、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播出的百集系列特别节目——电视专题片《远方的家·边疆行》,始发广西防城港市终到辽宁丹东,穿越广西、云南、西藏、新疆、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中国陆路边疆9个省区,深入一百三十多个县市,以新闻纪实手法,边行走边观察的方式,顺时针勾勒中国文化地理的真实版图。

我国的陆上国境线长达十万八千公里,《远方的家·边疆行》展现了中国版图的地理空间状况。例如,第17集《走进勐腊》中“一眼望三国,三步跨三国”;第22集《走进狂欢佤部落》中提到的独特的西盟佤族自治县娜妥坝小学,以及第25集《神奇镇康》中提到的城关小学都是国境线上的小学,许多缅甸的适龄儿童都会选择到中国来上学;第83集《二连浩特行》中的二连浩特中学也有蒙古来到中国读书的小小留学生,这些在边境上矗立的特殊学校连缀成边境上的教育国界线[11];第91集《东极之旅》中特别提到了黑瞎子岛。2008年,该岛部分领土回归中国,为此中俄边境进行了重新勘定,所以黑瞎子岛上的界碑看着就更加庄重和庄严。主持人在解读黑瞎子岛复杂界碑文字的同时,仿佛看到了这座小岛过去的历史演变和复杂的背景身世。界碑就像是矗立在国界线上的卫士,既庄重威严,又让我们感到温暖。虽然界碑的勘立年代和形状不同,但从看到第一块界碑开始,国家的轮廓就在我们心中逐渐清晰起来。国之所以称之为国,是因为有界,有界才有国,有国才有家,而界碑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能够保家卫国,同时也凝聚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力量,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第97集《秋赏延边》中独特的水面界线是中国、朝鲜、俄罗斯三国边界的交汇点,在珲春可以“一眼望三国”。在发挥了勘定边界作用的同时,界碑也具有审美属性,成为城市的一道别致景观;在第100集《鸭绿江畔的边城》中,鸭绿江上有断桥与友谊桥两座桥。镜头剪辑中,重复运用蒙太奇,充分展示鸭绿江上的“断桥”,勾勒了60年前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体现了新中国在国际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友谊桥则是一座美丽的、振奋的、连接未来的桥,通过从丹东源源不断运往朝鲜的物资,折射出中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基本方针[12]。

一般的公民很难有机会长期到中国边疆和国境线生活,边疆与内地同属于中国,却呈现出不一样的二元空间意识。在传统的历史叙述语境中,边缘地带总是显得那么遥远而神秘,在某些民族关系紧张的场景下,对于内地汉人来说,边疆(例如西藏、新疆、云南)甚至成为危险的源泉。而《远方的家·边疆行》展现的则是宁静祥和、色彩斑斓的边疆,边疆地区的人也是普通人,他们有着和内地人一样的生活热情。抛开边疆的危险意识,通过镜头顺时针一圈勾勒的边疆地理轮廓,让我们知道,边疆其实并不遥远,它们只是与内地人有一点空间距离;在文化政治所属上,它们同样都属于中国。从静态的文化地理分布到寻求边疆—内地一样的文化认同,是《远方的家·边疆行》赋予的额外价值意义,传递着正能量。没有边疆,哪有内地?边疆和内地具有动态的、多角度的互动性。当我们凝视边疆人群的时候,他们实际上也在凝视着我们。只有更好地理解了他们,才能真正理解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大家所处的这个很大的“大中国”[13]。中国地理不仅仅是由地图上显示的陆地国土96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300平方公里组成,更多的是由环绕国境线一圈的边疆组成,他们一样也是中国文化地理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具有和内地一样的政治和文化认同。增加中国文化地理版图的一致性和文化认同,是该影视节目流露的额外价值。

美国地理学者约翰·弗里德曼(J.R.John Friedman)1966年在其学术著作《区域发展政策》(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一书中,正式提出了“核心—边缘理论”。弗里德曼非常重视核心区在空间系统中的作用,将空间系统分为全球级、洲级、国家级、大区级和省级水平,创造了“核心—边缘理论”,有效解释了城市与乡村、国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空间经济关系[14]。如果从国家尺度上理解,内地大城市如同核心,广阔的边疆地带属于边缘。正是由于边缘地区的疆界守护、能源输出、生物多样性保持以及文化多样性维持,才有了核心地带的稳定与安宁,核心与边缘的互动。从某种意义上说,边缘地区的正向输出和牺牲,对应着核心地区的负向输出和发展。《远方的家·边疆行》启发我们关注边疆,反哺边疆,容纳边疆,携手边疆,共创美丽大中国,共迎中国和平之崛起。

四、《远方的家·边疆行》的成功之道

1.细节动人

摄制组在某地采访了一位几十年如一日地守护国境界碑的老大伯。当记者吴丹跟随大伯坚定的步伐穿过国界边境的铁丝网,穿过两米多高的野草丛,看到大伯守护的那块字迹整洁、一尘不染的界碑时,吴丹泪水涟涟,她无法想象一个这样极度平凡的老人每天都要走这么远、这么艰难的路来到这里,守护着这块界碑。大伯是如此和蔼可亲,他的信念是如此坚定。当记者问他这几十年的守护是怎样坚持下来的时,大伯憨笑,只有简单一句回答:习惯了。面对这样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伯,吴丹感动地说不出话来,观众也随之湿润眼眶[15]。这个镜头拍摄过程中,非常注重界碑的干净整洁以及大伯憨厚的笑容、稳健的步伐和那双饱经风霜的老手等细节,让观众从画面、影像与声音中感受到一种“直观+朴实+真实”的爱国精神。《远方的家·边疆行》中记录了诸如守卫界碑的老伯等一个个平民百姓平凡却不平庸的人生,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边疆风土人情文化意象,他们生活在中国边疆,执着、真实令人感动,他们的精神令人敬佩。这些朴实的纪录,见证了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的内在情感。

2.人文关怀

《远方的家·边疆行》节目中各位记者和编导聚焦于生活在边疆的具体人物身上,记录了他们厨房中的柴米油盐,他们脸上的喜怒哀乐。该节目以记者行走见闻的形式,以人文体验为手段,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文风朴实,赢得了海内外观众的广泛好评。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捞沙虫的渔民到云南镇康县德昂族村委书记,从云南省德钦县过溜索的妇女到滇藏公路上正在义务修路的藏族老阿妈鲁玛,从在广西防城港中越边境做生意、不忘给记者带红木小象的越南阮氏姐妹到在西藏樟木开店发家致富的尼泊尔商人,从辽阔的大草原上最后的骑兵连到接班几十年如一日看护界碑的维吾尔族义务巡边员,从甘肃省肃北自然保护区的护林员到黑龙江省中俄双子城黑河市的外教斯拉瓦……通过挖掘人物身边的题材,该节目做到了以人为本、以情动人。这种平民视角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是取得高收视率的一个主要原因。

许多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机关干部都是随着中央4套播出本地的这一集时间,集中收看,集体讨论和发表感想。在全球化今天,中国边疆地区的人们以“他者”的镜像,通过纪录片这一媒体中介认识到:原来,这就是他们“自己”!文化传播具有跨越年龄、性别、民族、宗教、意识形态与国界的力量,将地球村的人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国边疆的某一个村镇,某一个民族集聚点,某一个城市,某一条河流,某一座大山,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既是中国的边疆,也是地球村的一部分,更是增添中国和全球文化多样性的一种有生力量。

3.风格转型

《远方的家·边疆行》是在新闻战线提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之后首先付诸实践的一部影视作品,将人文关怀放在拍摄的首位,与城市意象中以市民心理为重的想法不谋而合。它所采用的以国家边界作为拍摄前进的依据和线索在我国纪录片中尚属首次,具有空前的现实意义与战略意义。《远方的家·边疆行》所呈现的城市景观正是城市意象理论的一次影像化具体实践,为深层次理解城市意象提供了独特视角。

现存的旅游节目基本上可以区分为风景模式(主持人带观众一起周游天下)、资讯模式(高度关注旅游过程中涉及的吃、住、行、游、购等方面资讯)、行走模式(以自我体验为叙事方法,在常规景点之外发现并记录沿途有趣的故事,更多关注人们精神层面的体验)三类。《远方的家·边疆行》融合了三种模式之长,采取的是“1+1(栏目记者+当地旅游达人)体验模式”,由一位记者和一位当地人共同去体验城市之美,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用行者的眼睛去发现,用记者的行动去体验,避免重复,发扬个性,发现人本身[16]。《远方的家·边疆行》系列节目把记者体验外景主持作为传达节目主旨的基本手段,使该节目已经超越一般狭义旅游节目的范畴,集新闻+专题+纪录片之所长,体现独具风格的艺术特色,打造央视国际频道的代表性品牌栏目。出镜记者出色的主持实践,长距离的电视采访行动,巨大的节目容量,为我们提供了海量真实可信的文史资料,深化了对记者型主持人理性化的研究,有效促进了我国电视业的发展[17]。既再现多样化“边疆景观”,也依据“政治正确”遮蔽了中国真实而多样的边疆形象[18]。这对以后的类似纪录片处理国家、民族、文化、稳定等主题时候提供了很好的样板。边疆少数民族与内地汉族同属于大中华多元一体格局不可缺少一部分,中华一家亲。只有边疆地区告别“他者”形象,才能以“家”为核心建构不同族群在中国这一个主题下的“家-国一体”的文化认同。

4.旅游促进

2011年,中国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国文化游”主题旅游年,《远方的家·边疆行》的采访拍摄得到了国家和各地方旅游局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它除了展示中国内陆边疆风土人情之外,也侧面展现中国边疆的和谐安定以及与邻国的睦邻友好关系,让全球华人也让周边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从边疆反观中国国家安全与安定团结[19]。2012年“春晚”零点之前压轴节目是张也演唱的《边疆行》主题歌《边疆颂歌》,《远方的家》栏目的竞争力通过《边疆行》系列节目得以大大提升[20]。《远方的家·边疆行》一经播出引起强烈的共鸣认同,产生情感感召价值,有效激发全球华人的爱国情怀;产生文化认同价值,引导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性认知;产生经济带动价值,电视助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21]。该节目全方位展示我国边疆地区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奇人怪事、旅游资源、边贸交流等,为广大观众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视觉化的地理中国,为海内外观众展现了一个真实生动的中国边疆形象。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李燕琴教授提出超越于“边境旅游”的“边疆旅游”研究概念,注重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双重诉求,更有利于边疆社区的和谐发展①李燕琴教授分别在2014年9月5日中午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的学术沙龙《女性主义范式下的边疆旅游》和2014年12月11日下午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的学术讲座《旅游视域下的中国边:聚焦一个模糊的研究视角》中阐述了该观点。*。旅游不仅是一种促进边疆去边缘化的工具,更是实现边疆“去敏感化”的区域发展方式。不论是发展国内(边疆边境)旅游还是入境旅游,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边疆区域发生政治争端和文化冲突的机率,缓和边疆政治敏感性和冲突,有力促进边疆的稳定和平发展。为此,大力发展边疆地区旅游产业,可以有效推动边疆地区的“去边缘化”运动,消弭边疆与内陆之间的无形界线[22]。

[1]杨凤娇,刘少安.〈边疆行〉的特色和魅力[J].电视研究,1997(7):24-27.

[2]房莉.〈边疆行〉随想[J].中国电视,1998(2):38-39.

[3]徐晓斌.大气·真情·责任——〈边疆行〉、〈沿海行〉、〈北纬30°·中国行〉的三大亮点[J].当代电视,2013(5):32-33.

[4]杨欣,王笑楠.在行进中发现中国——专家评中央电视台〈北纬30°·中国行〉[J].中国电视,2012(9):61-63

[5]肖鹰.走中见真情 自然出新意——简评电视栏目〈远方的家〉[J].中国电视,2014(2):38-39.

[6]郑西帆.面向现实 真实记录:德语纪录片〈中国边疆〉的启示[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5):100-102.

[7]魏良弢.中国边疆研究的概括和导向[J].中国社会科学,1995(4):199-202.

[8]马大正.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14(3):3-19;148.

[9]王恩涌.〈中国边疆地理〉评介[J].地理学报,1992,47(1):95-96.

[10]吴传钧.评〈中国边疆地理〉海疆[J].地理学报,2002,57(3):372.

[11]张进.〈远方的家〉系列纪录片中的城市意象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3.

[12]毕建炜.影视剪辑艺术表现力——以“远方的家”栏目〈鸭绿江畔的边城〉为例[J].记者摇篮,2013(2):50-51.

[13]袁剑.如何认识边缘:反思性“边疆观”的重建[N].晶报,2013-12-21(B10).

[14]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27-233.

[15]胡寒,岳凯华.电视片〈远方的家——边疆行〉中的人文关怀[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2,33(6):19-22.

[16]冷凇.中国电视对外传播软实力的生动体现——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远方的家〉节目解析[J].现代视听,2011(7):39-41.

[17]苏叶.出镜记者的外景主持特征——以央视〈远方的家〉节目为例[J].东南传播,2012(9):196-198.

[18]曾一果,汪梦竹.再现与遮蔽:〈远方的家——边疆行〉的“边疆景观”[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9):98-101;105.

[19]唐爱慧.万里边疆万里路,一程山水一程歌——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推出百集高清巨制〈边疆行〉[J].中国广告,2011(8):134-135.

[20]张立勇.从〈边疆行〉谈“走转改”的国际传播意义[J].电视研究,2012(5):32-34.

[21]卜晨光.电视旅游文化专题节目的美学传播实践研究——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远方的家〉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5):102-103;24.

[22]孙九霞.旅游发展与边疆的去边缘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6-11.

猜你喜欢

界碑
界碑
吻别界碑
战士与界碑
雪域青山的界务员
雪域青山的界务员
红领巾守护界碑十余载
精神成长的10块界碑(3)
红其拉甫前哨班退伍兵向界碑告别
精神成长的10块界碑(1)
精神成长的10块界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