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乏词义结构的认知解读
2015-08-13邹智勇程晓龙
邹智勇,程晓龙
(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
一般来说,在英语动词短语结构中,动词居于主导地位,对后面所接的宾语施加影响,促使宾语发生明显的状态上的变化,如“clean the table”和“break the window”,这是典型的动词短语结构。因为在这两个例子中,动词clean和break都对它们后面的宾语table和window产生了直接的效果。但如果在某些动词短语里,动词只是单纯描写某人进行了一个动作而不强调动词的影响并且难以单独传达一个完整的语义时,所构成的动宾短语的意义主要由宾语来表达,此时结构中的宾语就会居于主导地位。如have a try中,have几乎不含有什么意义,整个结构的基本意义由 try来承载。Sin-clair[1]将这类丧失了意义的动词称为乏词义动词(delexical verb),并将由乏词义动词加宾语所组成的动宾结构称为乏词义结构(delexcial structure)。在乏词义结构中,作为整个基本意思载体的宾语(名词词组)是事件宾语(eventive object),本文将其称为事件名词。不可否认,英语中乏词义结构不胜枚举并且很多简单的动词都是乏词义动词,如make、have、take、give 等。近年来,国内外部分语言学家开始关注乏词义结构的语言学价值并对其做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2-4],但由于对乏词义结构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者不多,以至于学界迄今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尚不充分和深入[5]。基于此研究现状,本文就认知语言学视域,分别从认知扫描过程、图形—背景理论和优化原则来解读这一特殊结构的性质与作用机制,旨在进一步认识这一结构的本质特征,以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认知扫描过程对英语乏词义结构的诠释
在乏词义结构中,事件名词负载着整个结构的主要意思,所以,这类动词短语结构所表达的意义与该结构中的事件名词所匹配的动词所表达的意义大致相同。如:
(1a)Mary hates him.
(1b)Mary has a hatred for him.
从传统语法的角度来考察,(1a)和(1b)在句法结构和所体现的意义上是基本一致的,所以可以认为是同义句。具体来说,这两个例子均是“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其次“has a hatred”这个乏词义结构所表达的意思与事件名词“hatred”所对应的动词“hate”所传达的意义基本相同。但在认知语言学视域下,这两句话并不是同义句,它们有着不同的意义潜势(meaning potential),因为认知语言学不是按照传统语法分为主语、谓语和宾语的,而是根据人们的需求来对事件的不同部分进行突显的。从认知语法的角度来看,它们属于不同的认知扫描过程。Langacker[6]认为,与某一词汇概念相关的语义价值之一是词汇概念的时间结构,即顺序扫描(sequential scanning)和整体扫描(summary scanning)。
在认知语言学中,范畴是由成员间的家族相似性构建起来的,同一范畴中的成员间会具有基本的语义特征和认知特点。名词和动词因属于不同的语法范畴,因此体现了不同的认知扫描过程:动词用来突显一维的时间过程关系,强调的是过程扫描;名词在扫描过程中突出的是个体、时间、抽象关系,强调的是整体扫描[7]。认知扫描是人类的基本认知能力,动词和名词的不同认知扫描过程可以通过图1 和图 2 来进行阐述[4,8]:
图1 动词的认知扫描过程
图2 名词(名词化动词)的认知扫描过程
图(1)所表示的是动词的扫描过程,图(2)展现的是名词的扫描过程。在图(1)的动词扫描中,整体并没有被突显出来,因为图中整体的事件是用虚线表示的。另外,箭头是时间轴,表示的是时间延伸过程,而箭头上的加粗部分可以体现出动词扫描,关注的是事件的各个部分在不同阶段上的变化,所以动词的扫描过程是一维的,是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进行的,呈现了事件先后突显的态势。图(2)表示的是名词和名词化动词的扫描过程,它清楚地揭示了整体扫描,是对事件的宏观把握。因为在图(2)中,整体事件是用实线的椭圆表示的,这说明时间的不同部分被处理成了一个完形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画面。由于名词突出的是整体扫描,强调事物性(thingness)而不关注事件的不同部分的变化发展,所以,在图(2)的时间轴的箭头上并没有加粗部分。
英语乏词义结构体现的是名词扫描过程,因为在该结构中,是由名词(名词词组)负载着整个结构的主要意义,而动词的意义并不突显甚至被弱化,因此乏词义结构属于整体扫描聚焦于事件的整体和宏观把握,强调整体效果。相反,与事件名词相匹配的动词作为谓语动词,负责传递这类动词短语结构的意义,表达了结构的主要意思,所以它是突显一维的时间过程,侧重了不同阶段上事件的不同方面。如:
(2a)Theymake a description for the problem.
(2b)They describe the problem.
在(2a)中,“make a description”是一个乏词义结构,结构的主要意思由事件名词“description”来表达,是对事件做整体上的描写;而(2b)中的“describe”突显的是动作,强调对事件的过程扫描。由于扫描过程的不同,势必会造成人们对意义理解的差别。具体来说,在(2a)中,“描述”处于名词扫描过程,所以它突出的是这一事件过程的整体和宏观方面,不侧重组成事件过程的各个部分;相比之下,在(2b)中,“描述”处于动词扫描过程,强调“描述”这个事件过程的不同部分(如描述前、描述中和描述后)在不同时间段上的状态变化。所以,认知上的整体扫描是指心理上重构射体运动的痕迹,所有的状态是作为一个整体被感知的,而过程扫描是一种放电影式的扫描过程,一个状态结束后另一个状态才开始[9]。
二、图形—背景理论对英语乏词义结构的阐释
认知语言学有三种主要的基本观念,即经验观(experiential view)、突显观(prominence view)、注意观(attentional view)。突显观认为,语言结构中信息的选择和安排是由信息的突显程度决定的[10],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乏词义结构的作用机制。而突显观与图形—背景理论关系密切,这也为图形—背景理论研究乏词义结构奠定了理论基础,所以乏词义结构可以被认为是图形—背景这一认知模型在语言中的现实化。
在大约一个世纪前,丹麦心理学家鲁宾(Rubin)最先提出了图形—背景理论,后来被完形心理学家借鉴到完形心理感知组织的理论中。图形(figure)和背景(ground)是认知语言学中一对重要的概念。在图形—背景模型中,“图形”指某一认知概念或感知中的突出的部分,即注意的焦点部分,而“背景”即为突出图形而衬托的部分。当我们在观察周围环境的某个物体时,通常会把这个物体作为知觉上突显的图形,而把环境作为背景。例如,我们会说桌子上有一本书,那么此时书就是我们所说的图形,而桌子就成了背景。
首先,我们用图形—背景理论来考察乏词义结构对句子理解产生的影响。赵艳芳[11]认为,在一个简单的及物动词句子中,主语即为图形,宾语即为背景,动词表示二者间的关系。通常情况下,只有处于图形位置的主语和背景位置的宾语最为突显,其他的成分如状语是不突显的。如“He hit the girl”中“He”和“the girl”分别属于主语和宾语,所以它们是信息焦点处于突显的地位,而谓语“hit”只是中间环节不会突显出来。乏词义动词后接的事件名词在意义上与名动词结构大体一致,但它们还是传递着细微的差别。举例进行说明如下:
(3a)He arranged the thing.
(3b)Hemade an arrangement.
在句(3a)中,he是图形,thing是背景,两者均处于突显的位置;而在句(3b)中,he仍然是图形,但arrangement是背景。两句的背景不同势必会导致这两句的意义不同,因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突显的不同就会造成句子间的差异,就像绘画一样,尽管图案一样,但色彩轻重不同,内涵也不一样[11]。这两个句子中最大的差别在于前者使用了动词“arrange”,强调“他做了安排”这一事件过程;而后者使用了乏词义结构“made an arrangement”。在此结构中,made作为虚化动词不会负载任何经验意义,结构焦点是arrangement,所以后者强调的是“他做好了安排”这一结果。这也与Langacker的观点是相符的。他[8]认为,动词arrange和事件名词arrangement描述的是同一事态,但它们的区别就在于施加在基体(base)上的侧面(profile)不同,动词包含动态的时间序列,侧重于过程,而事件名词只是施加了静态的侧面,侧重于结果。所以,我们的观察角度即背景不同就会在头脑中构成不同的意象,自然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意义[4]。
在上面的两个例句中,(3a)是接近事物事态变化发展的表达式,是人们较早习得的表达方式;(3b)是迂回描述事物变化发展的表达,与前者相比,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前者的动词arrange隐喻成了名词arrangement构成了名词化隐喻。事件名词arrangement由前面的介词an来界定,实现了有界化,也使得事件名词与其他的语法属性发生更多的联系,如量化和修饰。乏词义结构是人类认知过程的产物,具有主观性,会附加上说话人的主观意图以及增加特定的文体色彩。乏词义结构可以满足说话者转移话语焦点的意图,如(3a)中的背景焦点从thing转化为了(3b)中的arrangement。此外,乏词义结构使得句子的意义更加浓缩和紧凑,增加了句子的词汇密度,使其更彰显正式客观的文体色彩。所以,当人们在处理乏词义结构时,往往会花费受话者更多的努力去识解,会借助事件名词所对应的动词结构如(3a)来拆析乏词义结构的句子如(3b),这遵循了从“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
其次,我们也可以用图形—背景理论来单纯地研究乏词义结构自身的特点(将它从句子中独立出来,不去理会它对句子意义理解上造成的影响)。在英语乏词义结构中,负载着整个结构经验意义的事件名词是最重要的,所以它是图形,是结构所突显的焦点。而乏词义动词在此结构中被弱化了,因此动词是背景,是用来理解事件名词的环境。如take a seat中,seat是事件名词,是图形,而take是背景。虽然乏词义动词不承担着结构的意义,但并不能认为它们不重要,因为事件名词如seat并不能单独对结构的意思进行编码,而需要和乏词义动词take共同构建一个完形,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语义单位,转变为意义的一部分。相反,在由事件名词相对应的动词所构建的普通短语中,动词决定了整个短语结构的主要意义,动词是图形,是突显焦点。如动词短语sit down中,动词sit是整个短语的意思载体,属于图形,而down只是理解这个短语的环境,是背景。我们经常会将take a seat和sit down默认为同意替换的短语,但它们具有不同的意象。任何一个表达结构在相关的认知域上都会形成一个意象。意象的形成受到识解操作方式的影响而变化。在这些识解中,侧显/基体对意象的形成最为重要[6]。在 take a seat和 sit down两个结构中,它们的基体都是“坐”这一事态,它们意象的不同是由于它们的侧显(即注意焦点)不同而致:take a seat侧显是seat,强调静态;而sit down侧显是sit,突出了动态的过程。
三、优化原则对英语乏词义结构的解释
乏词义结构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动宾结构,是常规的动宾结构的变体。所以从表面上看,它并没有遵循人类的认知原则和语言使用的规律,如Zipf的省力原则和Sperber&Wilson的关联原则,试比较以下两句:
(4a)He kissed her.
(4b)He gave her a kiss.
在这两个句子中,(4a)明显要比(4b)简洁和易懂,对说话者和受话者而言(4a)都更能体现省力原则。另外,(4a)比(4b)更加直接,可以更好地体现关联原则。但不论是“省力原则”“方式原则”,还是“关联理论”“优选论”,都蕴含着人类认知过程中的一条重要规律:倾向优化(optimization)[4]。所以,不论是哪种语言结构在深层都要受到认知原则的制约和影响,乏词义结构也不例外。乏词义结构的产生及其使用效果也可以用优化原则来解释。优化原则中最重要、最常见的手段是以简驭繁,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从近处到远处,从具体到抽象[12]。所以,(4b)虽比(4a)复杂和晦涩,但它是符合优化原则的。
乏词义结构对不及物动词结构上的改进体现了其遵循了优化原则。英语有及物结构和不及物结构两种基本的句型结构。在这两类句型中,及物结构是原型,因为及物结构具有出现频率更高、更早和更易习得的特点。根据Cobuild语料库(The bank of English)统计,SV句型(即不及物句型)极为罕见[3]。及物结构和不及物结构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们的动词后面是否接宾语,而是否有宾语就会对结构的有界性与无界性造成影响。由于不及物结构只是由主语和谓语两部分组成没有宾语而且谓语并没有受到限制,这导致了不及物结构具有无界性。无界性的句子会让语言使用者觉得句意不完整甚至感觉不合乎语法规则。如“He swam”虽然这个句子在语法上没有问题,但在实际的语言使用中受话者会觉得不完整有残缺。一个语言单位的有界化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界”的认识在语言上的投影,导致语言单位普遍要求有界化[3]。如果对句子进行限制实现有界化,句子的意思就会比较完整。乏词义结构可以优化不及物结构的缺陷使其变得有界性,从而使得语义的表达更加完全。如:
(5a)He swam.
(5b)He had a swim.
(5b)这个句子明显要比(5a)这个句子听起来更完整,更自然,因为后者中的had a swim是乏词义结构,实现了句子的有界化。乏词义结构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有界化(bounding):一些具有无界义的词项进入该结构后便产生了有界义[13]。乏词义的有界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用乏词义动词将事件名词进行界定,使得事件名词的表意及运转要受到乏词义动词的约束,因为事件名词不能对结构意义进行单独编码;第二,一般来说,乏词义结构中事件名词前都会有量词对其限定。如had a swim中,限定词a对swim的意义和数目进行了限制,刻画了一次游泳的完整过程。所以,在过去几个世纪中,英语句法上面的显著特点就是及物结构成了主流,是英语中最多产的结构之一[14]。
其次,乏词义结构的产生还跟不及物结构中信息结构的优化有关,也体现了优化原则是其生成理据之一。乏词义结构的信息焦点是在负载结构基本意义的事件名词上。乏词义结构的一个功用就是把动词分为两个部分,借此把事件名词置于句末。这与现代英语语法偏爱将“发生的事件”(happening)放在句末的趋势亦是相契合的[15]。这也符合句尾焦点、句尾重心和末端焦点原则。如在“We have a rest”中,we是主位,have是连接成分中间环节,rest是述位是信息焦点。在一般的话语交际活动中,动词往往不负载最主要的信息。也就是说,动词不是信息焦点,它一般处于主位和述位的连接点上,即动词是已知信息到新信息的过渡点。但是在不及物结构中,动词经常扮演着句子结构的信息焦点角色。如He swam中,swam是句子的信息焦点部分,然而这样会使得受话者感到非常不自然和不完整。所以,为了使得不及物结构的信息分布合乎自然,较常见的办法就是使用乏词义结构来代替这个不及物动词,将这个不及物词项名词化,成为事件名词[3]。所以,乏词义结构可以对不及物动词作结构补充(structural compensation),使其更加符合信息焦点分布原则和语言使用规律。
乏词义结构引起信息焦点在句末出现与传统句法的信息焦点观相悖。传统句法认为,句子的焦点信息应置于句首,因为它承载句子中最重要和最突出的信息。但句子的焦点信息是否在句首或在主语位置,要看说话者的意图[12]。乏词义结构的句首非焦点化是带上了说话者的主观意图的,使得句子的结构更加完整,也有利于句子焦点的转移,让人们关注有标记的事件名词。句子的焦点置于句首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我们可以借助J.Firbas所提出的的交际动力(communicative dynamism)来进行反驳。J.Firbas认为,句子内部交际成分动力程度最低的部分是主位,而动力最高点的部分是述位。我们知道,主位一般位于句首,是说话者交谈的起点属于已知信息;述位是指说话者陈述相关或涉及话语起点的内容,属于新信息,在句子后面出现。所以,句尾焦点符合从新到旧、从已知到未知的人类最基本的认知原则。
另外,乏词义结构具有优化语篇衔接(cohesion)的功能,使得语篇更加连贯和紧凑。衔接是语篇中语言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或者是指语篇中一个成分与另一个可以与之相互解释的成分间的关系[16]。衔接的实现受到了主位推进模式和信息流动的影响。而乏词义结构是一种将过程重新识解为参与者的优化策略,因为参与者相对稳定,可以出现在很多的过程中以确保语篇的连贯性和延续性[15]。也就是说,乏词义结构的衔接功能是靠简单动词变成相对应的事件名词而实现的。如下例:
(6)I(T1)took a hot shower(R1) A shower(T2)mademe very comfortable.(R2)
在这个例子中,前一句说话者没有使用简单动词shower,而使用了乏词义结构took a hot shower,动词shower,由表示过程的动词变成了事件名词shower,既表示参与者,又体现了对应的动词shower的过程意义,是参与者意义与过程意义的结合。借此,shower可以随着语篇的发展而开展下去,这样可以实现上下文的衔接效果,确保了语篇的连贯性和延续性。前一句中的shower是述位(reheme),而后一句中的shower成了主位(theme)(其主位推进模式如图3所示),从而体现出这两句话间的紧密关系,也保证了话语继续的功能。在语篇中,上下文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必然存在某种联系,这样就体现了整体效应。而乏词义结构正是达成语篇整体效应和衔接性的手段,因为它可以满足主位推进模式。
图3 乏词义结构的主位推进模式
乏词义结构不仅具有深厚的认知理据,同时也能说明语言具有顺应性的特点。Verschueren[17]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是语言使用者根据交际语境的需求不断选择语言手段,以达到交际意图的过程,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内(即结构)、外(如交际意图)动因的驱使下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乏词义结构表明了其对语言结构和交际意图内外两重因素的顺应。在结构方面,乏词义结构的产生受到了其对应的不及物动词结构不完整的缺陷的触动,所以乏词义结构可以使句法结构更加完整和合乎语法规则;其次,乏词义结构对语言结构的顺应还体现在语篇组织上,可以在语篇构建上发挥作用,使得语篇实现整体性、连贯性和延续性。另外,在交际意图上,由于乏词义结构具有使信息焦点转移的作用,将其信息焦点转移到句尾,顺应和满足了说话者想要突出事件名词及其强调事件整体和宏观效果的交际目的。
四、结语
乏词义结构作为一种常见但又特殊的语言结构,不仅体现了英语语言表达的灵活性,而且体现了其识解的多元性[5]。本文分别从认知扫描过程、图形—背景理论、优化原则三个方面对乏词义结构做了分析和说明,发现其具有深厚的认知理据和突出的认知特点。作为一般动宾短语的变异,乏词义结构没有违反认知规律和语言使用原则,而在深层体现了人类认知原则,是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的反映。它还具有优化不及物结构,提升语篇衔接性及转移信息焦点的功能。乏词义结构通过改变自身的焦点突显来顺应语言结构和交际意图两种内外动因,以便逼近交际需要达到的满意位点。本文对乏词义结构的认知分析阐明了其语言用法和结构特征,以便发掘这种重要结构的本质属性和根本作用规律。此外,由于对英语乏词义结构的研究在近几年才刚开始起步,所以这一话题的研究还有巨大的潜力。后续研究可以在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下,对此结构作进一步深入的挖掘,以便于丰富和完善此课题的研究成果。
[1]Sinclair J.Collins Cobuild English Grammar[M].London:Harper Collins,1990:147 -151.
[2]Wierzbicka A.Semantics:Primes and Universals[M].Tasmania:Johns Benjamin’s Publishing House.293 -338.
[3]仇伟.乏词义结构的认知及功能研究[J].外国语言文学,2006(1):1-5.
[4]仇伟.英语乏词义结构的认知理据[J].外国语言文学,2011(4):231-236.
[5]邵新光,张法科.英语乏词义结构的认知功能特征[J].山东外语教学,2010(1):21-25.
[6]Langacker R.Cognitive Grammar:A basic introduction[M].New York:OUP,2008.109 -112.
[7]沈家煊.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00-104.
[8]Langacker 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23 -24.
[9]张法科,邵新光.英语语法隐喻的认知理据及语篇功能[J].山东外语教学,2009(4):18-21.
[10]Ungerer F,Schmid H 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London: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1996.
[1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48-156.
[12]文旭,刘先清.英语倒装句的图形—背景论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6):438-442.
[13]丁一.英语乏词义动词结构的体特征及其认知基础[J].外国语文,2103(1):71-74.
[14]Taylor JR.Li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2nd ed.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21 -24.
[15]仇伟.英语乏词义结构的系统功能语法研究[J].外语研究,2014(1):21-24.
[16]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79 -187.
[17]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Edward Arnold,1999: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