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生心理应激与应对方式调查分析

2015-11-25彭金芳何培宇

卫生职业教育 2015年18期
关键词:护生独生子女消极

彭金芳,何培宇

(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甘肃 平凉744000)

护生心理应激与应对方式调查分析

彭金芳,何培宇

(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甘肃 平凉744000)

目的从生活应激的角度对专科层次护生进行心理素质状况调查分析,旨在了解护生的应激水平,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专科护生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心理素质过硬的基层护理人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护生生活应激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和个人基本情况问卷对我校护理专业一、二年级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采用SPSS16.0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我校护生的生活应激水平较高(高应激水平和中等应激水平的护生占87.3%);消极应对与应激源、应激反应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独生子女护生在应激反应维度的得分更高(P<0.05),家庭经济情况非常差的护生和专断教养方式的护生在应激源维度的得分更高(P<0.05)。结论护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激性生活事件引起的应激反应和消极应对方式影响护生身心健康,不利于基层卫生人才的培养。为规避这些风险,学校应加强对护生的心理疏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护生对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应付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切实提高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质量。

专科护生;心理应激;应对方式

随着医学模式由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如何培养基本功过硬、具有良好心理素养的护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一项对新生的心理调查中,发现有25.6%的护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1],其中,心理应激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非常密切。应激性生活事件通过造成青少年生理心理变化而影响其身心健康,对身心健康起消极作用[2];应对方式对调节个体压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3]。基于此,笔者选择从生活应激和应对方式的角度调查分析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现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本校护理专业的3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9.0%。其中男生48人,占18.0%,女生219人,占82.0%;一年级护生171人,占64.0%,二年级护生96人,占36.0%。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方法,问卷包括个人基本情况问卷、护生生活应激问卷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将所有调查数据输入计算机,通过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及t检验和F检验,分析护生心理素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因素,为职业教育提供依据和对策。

2 结果

2.1 护生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护生基本情况调查结果

2.2 护生的生活应激分析

2.2.1 护生生活应激各维度基本分析护生生活应激问卷有两个维度9个因子。两个维度是应激源和应激反应;9个因子是挫折、冲突、压力、变化、自我强加、生理反应、情绪反应、行为反应和认知反应。其中前5个因子为应激源,后4个因子为应激反应。我校护生生活应激各维度得分见表2。

表2 护生生活应激各维度得分(±s,分)

表2 护生生活应激各维度得分(±s,分)

维度因子得分应激源挫折17.22±3.66冲突6.69±2.21压力11.48±2.58变化8.16±1.93自我强加18.93±4.07应激反应生理反应25.27±7.19情绪反应10.34±4.16行为反应12.81±3.88认知反应5.48±1.75

从表2可以看出,在应激源维度中,得分较高的因子是自我强加、挫折和压力;在应激反应维度中,得分较高的因子是生理反应、行为反应、情绪反应。

2.2.2 护生生活应激各维度得分分析(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在应激源维度,护生在教养方式因子和家庭经济情况因子上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因子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教养方式因子的数据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不同教养方式两两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对家庭经济情况因子的数据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家庭经济情况两两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表3 护生生活应激各维度得分分析(±s,分)

表3 护生生活应激各维度得分分析(±s,分)

应激源应激反应护生基本情况得分F P得分F P性别男43.48±7.85 0.005 0.946 73.21±1.43 0.041 0.839女43.57±8.18 72.76±1.36是否独生子女是45.47±7.74 0.887 0.345 80.47±1.61 4.949 0.027否43.43±8.13 72.39±1.35生源地农村43.72±8.23 1.772 0.184 73.02±1.39 0.694 0.406城市40.94±5.35 70.06±1.11科别文科43.61±6.45 72.21±1.26理科43.76±8.03 0.839 0.433 73.10±1.42 0.071 0.931三职生41.41±1.06 72.14±1.09父母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43.72±8.11 72.65±1.35高中43.24±8.12 0.295 0.829 72.96±1.49 0.097 0.962中专41.92±7.25 72.83±1.38大专及以上44.62±9.39 74.77±1.24教养方式放任47.40±9.56 4.364 0.014 78.13±1.32 2.248 0.108民主43.05±7.93 72.22±1.39专断48.00±7.58 77.71±1.06家庭经济情况非常差46.92±1.12 73.88±1.82较差44.41±7.92 3.375 0.019 72.19±1.65 0.166 0.919一般42.14±7.33 73.19±2.02好46.00±0.00 71.50±1.19

在应激反应维度,护生在是否独生子女因子上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应激反应水平高;其他因子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3 护生生活应激水平人数分布(见表4)

表4 护生生活应激水平人数分布

从表4可以看出:护生处于高应激水平的占15.7%;处于中等应激水平的最多,占71.5%;处于低应激水平的仅占12.7%。

2.3 护生生活应激与特质应对方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见表5)

表5 护生生活应激与特质应对方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消极应对与应激源、应激反应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应激源与应激反应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而积极应对与应激源、应激反应和消极应对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

2.4 消极应对与护生生活应激之间的回归分析(见表6)

表6 消极应对与护生生活应激之间的回归分析

经回归分析后得出,消极应对与应激源、应激反应之间有显著相关性(P<0.01)。

3 讨论与分析

(1)结果显示,有15.7%的护生处于高应激水平,71.5%的护生处于中等应激水平,这说明我校很多护生面临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各种应激源及其产生的应激反应,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也证实地方院校护生心理应激水平较高[4]。应激是影响心理健康、产生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高应激水平人群中,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的生活应激水平高(P<0.05),其原因可能是我校护生中女生人数多。研究表明:女生尤其在压力、情绪反应等应激水平上明显高于男生(P<0.05)[5]。独生子女应激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家庭经济情况非常差的护生、采用专断教养方式的护生应激水平更高(P<0.05),可能与独生子女受到父母更多关爱,抗挫折、抗压能力较差等因素有关。再加上我校护生多来自于甘肃省各县区,农村护生居多,有些护生家庭经济情况非常差,他们很少有机会与外界接触,来到学校后面对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时,可能容易在心理上产生压力。另外,专断的教养方式易使护生性格产生缺陷。综上所述,独生子女护生、家庭经济状况非常差的护生、专断教养方式的护生更有可能在心理上产生问题,应给予特别关注。

(2)护生的主要应激源是自我强加、挫折和压力,主要应激反应以生理、行为、情绪反应为主。因此,对护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加强抗挫折和抗压力教育,并加强自我情绪管理。一般研究表明,正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不密切,应激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2,6]。护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有着特殊的心理活动特征,他们争强好胜、喜欢展示自我、希望得到认同,但还不够成熟,遇到挫折时往往更多地表现出生理和情绪反应,应激反应外显。当客观现实与他们的主观愿望不一致时,护生往往会选择强化自我。当然,适度的强化有利于潜能的发挥,而过度的强化则会使其遭受挫折,给他们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这就需要学校在培养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护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充分发挥其潜能,促进其发展。

(3)消极应对方式与应激源、应激反应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护生的消极应对方式突出。影响护生心理素质的因素是多层面、多维度的,既有必然的因素,也有偶然的成分,它是多因素综合互动的结果[3]。应对方式会影响到个体的情绪状态,进而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消极应对方式与应激源、应激反应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表明消极应对方式与护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之间可能有明显的相互影响作用。我们知道,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而消极的应对方式不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建议学校开展多项有意义的活动,加强对护生积极应对方式的引导,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1]何培宇.不同性别医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J].右江医学,2010,38(2):140-142.

[2]蓝瑞琼,王鸣,赵林林.理工中专生应激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5,3(4):206-207.

[3]孙红梅.应激性生活事件对中专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D].济南:山东大学,2008.

[4]张林宝,陈建新.地方院校大学生应激水平调查及对策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7,27(3):108-115.

[5]刘琳琳,张欣欣.医学生心理应激水平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2):56-57.

[6]马燕,刘爱书,杨平,等.青年学生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2,18(7):851-853.

G526.5

B

1671-1246(2015)18-0132-03

猜你喜欢

护生独生子女消极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护生职业认同感及在校教育策略
独生子女不能完全继承父母遗产?
让自己发光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
论消极治理与农民上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