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古祠建筑群的分析
2015-11-25太原市晋祠博物馆030027
张 艳 (太原市晋祠博物馆 030027)
晋祠古祠建筑群的分析
张 艳 (太原市晋祠博物馆 030027)
晋祠古祠建筑组成及周边建筑物布局是历史学家和建筑学家一直探讨的问题。以晋祠的形成为出发点,对晋祠环境及选址、空间布局、建筑构造进行研究;加以历史环境以及地理地质因素的分析,对晋祠空间布局以祭祀角度进行诠释;从整体到个体细分,再从个体带动整体的研究进行阐述,对晋祠古祠建筑群祭祀文化和祭祀建筑进行深入探讨。力求从祭祀建筑中更深入地了解建筑所传递给人们的庄重、神圣的祭祀文化内涵。
晋祠;选址;建筑群;布局
一、引言
晋祠在太原西南角,地处悬瓮山脚下,依山而建,可见水从中出,离太原市约25km。晋祠文化内涵深厚,是融合了儒、道、释三家传统文化的祠庙建筑,同时晋祠也因山水秀丽,园林建筑风格独特被外人熟知而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来此。晋祠创建年代可究文献当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和北魏所收录的《魏书-地形志》,记载有“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和“晋阳西南有悬瓮山,一名龙山,晋水所出,有晋王祠”,可见晋祠至今至少有1500年了,在当时也已经是颇具规模且远近有名的建筑了。晋祠从创建至今,已从一个祭祀的小祠堂扩建到一个规模宏大的园林建筑群,祭祀建筑包括了祠、庙、寺、观四种形式,成为全国有名的祭祀圣地。
二、晋祠的环境与选址
晋祠建筑的初衷就是祭祀,所以建筑之初选址的环境和风水都很重要。晋祠素有“山西小江南”的美誉。不仅山清水秀,风景秀丽,气候更是宜人,很适合居住和游玩。
悬瓮山形成至今已有几百万年,最早见于《山海经》“悬瓮之山晋水出焉.”据《山川志》记载“悬瓮山又名结绌山”“山腹巨石如瓮形故名。宋仁宗时地震,巨石摧崩无复瓮形矣”。山腹巨石如翁,泉水从洞中汩汩流出,滋润龙城大地。公元前435年,晋祠前修渠灌溉农田,后经不断修缮,到宋代已经灌溉良田千亩,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帮助,至今仍养育着三晋大地。
晋祠选址考究,背靠悬瓮山,还有汾水从周围流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晋祠建筑依山势高低顺势而建,层次感很强。山坡周边都修建了一些了建筑景观,使人们依山行走之间便可观看这些建筑和景色。整体建筑趋势与山体结合的很好,有一种天然而成的和谐感,远观轮廓和视线都很美。
晋祠有善利、圣母、难老三泉。这三股泉水为晋祠的添加了很多情趣,园林建筑更显活力与情调。园林信步,清水总是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殿下可见清泉缓缓流过,桥下又可见泉水,水中有鱼在嬉戏;偶遇中亭,亭边有井,井水透彻清甜;路边也可见溪水潺潺,水草、碎石和鱼儿都清晰可见,情景宜人,沁人心脾。晋祠依山傍水,风景秀美,传统建筑与自然景色完美呈现,是北方难得的园林建筑。
三、晋祠的来源
晋祠创建之初是祭祀晋国首任诸侯唐叔虞的祠庙,名为唐叔虞祠。唐叔虞在唐国执政时,领导人们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深受人们爱戴。死后当地人们为了纪念他治国有方,便在晋水源头修祠祭祀,称唐叔虞祠,后国号改为晋,也叫被人称为晋祠。后经历代皇帝修缮,晋祠规模不断扩大,明万历年间,在献殿修建对越坊和钟鼓楼,在会仙桥修水镜台演戏之用。因晋祠为晋水源头,建水母楼和难老泉,此后晋祠便称为当地人们祭祀的场所延续至今。
四、晋祠的空间布局和建筑构成
晋祠本身具备了所有祠庙的特点,空间布局主次分明。以中轴为对称点,纵深发展以及线性进行整体构造。除此之外,晋祠还加入了一些民间建筑,很贴近地方人民生活。北部从文昌宫起,连东岳祠,过关帝庙,可见三清洞,再过唐叔虞祠便来到朝阳洞;接着往前走就可看到待风轩和三台阁,这儿比较安静,可见慢慢的观看周边古人留下的珍迹。一路走来,可见周边山势层叠有序,亭台楼阁也是依山而建,看上去峻峭秀美,而相互之间也是连接有序,不显突兀。以胜瀛楼为开端向南行走,可见白鹤亭、三圣祠和王琼祠,转过真趣亭便是有名的难老泉,周边是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边的建筑风格多样,亭台楼榭,山泉水月,园林气息很浓,让人感慨北方建筑难得的清雅静谧。
(一)山门
进山门之前便可见崇福寺被荷花围绕,往西可见流水山峰绵延,过观音堂、仙翁阁,密林处塔尖隐现便是山门了。
(二)水镜台
进如山门看见的第一座建筑便是水镜台,古戏台面向圣母殿,主要是祭祀表演之用。水镜台建筑很为独特,前面上部为单檐卷棚顶,背面上部为重檐歇山顶,左右两边各有走廊连通前后。晋祠祭祀时候会举办歌会,附近的乡民都会来此,赶庙会,每年农历七月初二到初五,晋祠周边十分热闹,水镜台边更是人山人海,人们祭拜神灵祈求安康。穿过会仙桥向西便是古莲花台,莲台四角各铸一铁人护祠镇水,看上去庄严威武。
(三)献殿
献殿是供奉圣母的祠堂,属于金宋时期的典型建筑风格。献殿和水镜台不同为单檐歇山式。周边较为空旷,前后之间有通道,四周也没有壁墙,槛墙上置直棂栅栏,显得殿堂内外干净深沉,远观似亭楼又似禁地。
(四)鱼沼飞梁
献殿过后,就是位于圣母殿前的鱼沼飞梁。鱼塘中可见游鱼,因其上面有十字形桥,故称“鱼沼飞梁”。由高向下观望,粱檐似展翅的大棚,东头西尾,南北为鹏之两翼。这座结构新奇,形状别致的十字桥,是全国现存的孤例建筑。鱼沼飞梁之于此处,既可连接前后,又可增加层次感,提升视野开阔度。圣母殿前廊木雕盘龙倒影于水中,活灵活现。献殿是古代人们举办祭祀典礼摆放祭品的地方,整体呈半开状,从上往下看画面感很足。
(五)圣母殿
圣母殿作为晋祠的主殿,位于晋祠最深处。最古老且最宏伟的大型建筑,高19m,重檐歇山顶,殿身四周有回廊围绕,殿内没有柱子,内置神龛,中塑圣母,四周有侍从共42尊,前部设置棂窗复加柱廊。
五、晋祠中祠庙寺观建筑体
晋祠内的古建筑群以祠庙寺观为主,但又各具特色形式不一,有很多建筑体在中国建筑史上已成为孤例,不仅需要我们学习古人的智慧和留下来的魁宝,更需要我们努力去保护,让这些建筑物能够存留更长的时间。
(一)祠庙寺观整体布局
晋祠内的古建筑群从总体布局上主要有中、南、北三处建筑群,其中寺庙祠观20多处,古建筑上百座。除祠庙寺观外,晋祠还包括了很多其他种类和形式的建筑,融合着各种景观,让晋祠成为一个宜人养灵的圣地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
(二)祠庙寺观的联系、融合与转化
圣母殿中供奉的是传说中的圣母,被誉为晋水之神。圣母殿经朝代更替,从祠堂变为庙宇,最后修建水母楼,圣母殿又简化为祠堂;昊天神祠是关帝庙、玉帝阁和三清观的结合。其开始为关帝庙,清朝乾隆帝将西塌的玉皇庙和三清殿移了过来就形成这样一个特殊的庙观结合体;文昌宫上层为文昌阁,是祭祀文昌帝君的观,下层为晋水七贤祠;奉圣寺经过80年代重修,已成为一个寺庙祠的组合体,且很多组成部分是从别处搬迁过来的。在晋祠中,也不乏不同教道的融合建筑。不日,舍利生生塔就是佛教和道教的融合入,塔内前五层供奉佛像,六七层却是供奉的道家的文昌帝君和魁星,这种融合在中国建筑上也是很少见的;至于老君洞,则有另一个名字方丈洞,由此可见当时佛教盛行,道教衰落的历史情形。
千年变迁,晋祠历经风雨转合,从一开始的简单祠堂到如今变为建筑风格多样,文化深厚的园林建筑群体。很多建筑经过不同时代的修缮,已成为一个文化和建筑风格的融合体了。这些变化像历史的书签,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也留下了宝贵的文化信息。
六、结语
晋祠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建筑群,通过融合入祠、庙、寺、观等不同建筑,使晋祠成为一个独特的园林建筑群。晋祠布局巧妙,无论从空间序列,还是内部构造,都运用了很多手法进行表现。建筑物与山水之间的连接和过度都很自然和谐,同时又将一股神圣庄严的氛围在个别建筑体上完美体现,使得晋祠成为我国难得的集游玩与祭祀于一体的景观。晋祠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不管是其中建筑风格和手法的表达还是遗留的文化资产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研究,这也正是我国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和继承的手段。
[1]韩振远.山西古祠堂[M].辽宁:辽宁人民社,2004.
[2]常文林,常学丽.晋祠文物丛谭.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6).
[3]王时敏,李君.论晋祠的古典园林艺术之美.山西建筑,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