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北稻田免耕直播高产油量油菜品种比较试验

2015-11-24姚祥坦王润屹徐素琴

浙江农业科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产油量含油量油菜

姚祥坦,张 敏,王润屹,徐素琴*

(1.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嘉兴 314016;2.嘉兴市种植技术推广总站,浙江嘉兴 314050)

浙北稻田免耕直播高产油量油菜品种比较试验

姚祥坦1,张 敏2,王润屹1,徐素琴1*

(1.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嘉兴 314016;2.嘉兴市种植技术推广总站,浙江嘉兴 314050)

对近年来新选育的10个高含油量油菜新品种在浙北地区进行晚稻茬口免耕直播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秦优10号和浙油50产量较对照浙双72有显著增加,秦优11号和向农07产量略有增加;所有新品种的产油量均较对照有所增加,其中浙油50和秦优10号分别增产26.77%和19.42%;综合各农艺性状表现,浙油50、秦优10和向农07比较适合浙北地区晚稻茬免耕直播栽培。

油菜;免耕直播;高产油量;品种筛选

油菜是我国最主要的油料作物,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预测数据,2013年油菜播种面积将达751万hm2,成为继玉米、水稻、小麦之后第4大作物,是我国的第1大油料作物。2011年我国食用油消费总量为2 865.1万t,人均年实际消费量为21.2 kg,已经接近和提前超过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_2020年)》中预测的到2020年我国居民人均年食用油消费量为20 kg,消费总量将达到2 900万t的指标,而其中菜籽油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油菜也是浙北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越冬作物之一,在当地有良好的油菜种植和菜籽油消费习惯。

但近年来,随着农村土地大面积流转,以及农业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和农村劳动人口的减少,浙北地区油菜传统的育苗移栽模式由于成本高导致种植效益低下[1],而直播油菜受前茬水稻收获期延迟等因素的影响,播种期较难保证,较难取得高产,油菜种植效益不高,大大地降低了种粮大户的种植积极性,油菜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嘉兴地区的油菜种植面积由20世纪90年代的6万hm2左右减少到2012年的2.21万hm2[2]。通过筛选适合当地直播栽培的高产油量油菜品种,并开展高效的直播配套栽培,可以提高油菜种植的经济效益,从而提升种粮大户的油菜种植积极性,促进油菜产业更好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试验通过对引进的高含油量油菜新品种开展直播栽培试验,以期筛选到适合当地栽培的高产油量油菜品种。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品种为近年来国内新审定的油菜新品种10个:沪油杂8号、向农07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供应;宁杂11号、秦优10号、秦优11号由陕西荣华杂交油菜种子有限公司供应;湘油11号、容油16号、中双10号、中双11号为在湖北种子市场上购买的商品种;浙油50及对照种浙双72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供应。

1.2 方法

试验以品种为处理,以浙双72为对照(CK)。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长10 m,宽1.8 m,重复3次。试验田前茬为单季晚稻,土质青紫泥,肥力中等,排灌设施完善。小区间用沟系隔开,2012年10月25日晚稻收割后统一除草,人工开沟整地。10月31日播种,条播,每小区播33行,齐苗后及3叶期分2次间苗、定苗,最终每行定20株。油菜收获前2 d每小区随机取样10株,晾干后考种。成熟后分小区单独脱粒、晒干、测产,取样,并采用FOSS-TR3760全自动品质分析仪进行含油量测定。

试验数据采用DPS计算机处理系统进行处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产油量

表1表明,参试各品种平均油菜籽产量2 297.4~2 664.3 kg·hm_2,表现中等,产油量在1 076.2~1 364.3 kg·hm_2,产油量较高。产量方面,秦优10号与浙油50较对照浙双72增产达极显著水平,秦优11号、向农07产量较对照略有增加,其余品种均较对照略有减产,但幅度均未达显著水平。引进的新品种的含油量均表现较好,在47.86%~51.67%,均极显著高于对照品种含油量的44.41%。折算成产油量,参试新品种均较对照增产,其中浙油50产油量达1 364.3 kg·hm_2,较对照增产26.77%,秦优10号、秦优11号和向农07产油量均较对照增产10%以上。本试验结果表明,近年来选育的油菜新品种在浙北直播栽培的情况下,除个别品种与对照浙双72比有明显的产量优势外,大部分品种无明显产量优势,但从产油量来看,由于近年来选育的油菜新品种在含油量方面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产油量均较对照有所提高。

表1 稻田直播油菜各品种油菜籽产量及产油量表现

2.2 农艺性状

在试验设计密度及播种期下,各品种总体表现出株高较矮,分枝数少,分枝部位较高,以及单株有效角果数较少等情况。表2显示,11个品种中,株高以秦优10号最高,平均达到162.0 cm,中双11最矮,平均仅115.5 cm,品种间株高极差达到46.5 cm;分枝部位以秦优10号最高,中双11号最低;有效分枝以秦优10号最多,平均6.4个,秦优11号最少,平均仅2.6个;主花序角果数以秦优10号最多,为67.2个,秦优11号最少,为45.0个,主花序长度也以秦优10号最长。产量性状中,单株有效角果数以秦优10号最多,为168.6荚,向农07最少,仅为133.3荚;每角果粒数中双11号最多,达25.2粒,秦优11号与容油16号最少,为20.8粒;千粒重以中双11号最高,为4.08 g,容油16号最低,仅为3.19 g。2.3 生育期及抗病抗逆性

表2 稻田直播油菜各品种农艺性状表现

参试各品种表现出生育差异较小,抗性差异大的特点(表3)。大部分品种在播后5~6 d开始萌芽,10 d左右齐苗,品种之间发芽势差异不大。各品种生育期与对照之间差异较小,其中宁杂11号与秦优10号较对照迟熟1 d,容油16号较对照早熟2 d,华湘油11号、向农07及中双11号较对照早熟1 d,其余品种均与对照相当。菌核病发病情况整体较好,除容油16号菌核病发病情况为重外,其余品种均较对照轻或与对照相当。参试品种耐渍性总体较好,除沪油杂8号、宁杂11号与容油16号耐渍性表现中等外,其余品种均表现为强。抗倒性除华湘油11号、秦优10号及容油16号表现为斜外,其余品种均表现出较好的抗倒性。所有品种在本年度试验中均表现出较好的抗冻性,这可能与本年度油菜生产季节极端低温少及持续时间短有关。

表3 稻田直播油菜各品种的生育期及抗病抗逆性表现

3 小结与讨论

在浙北地区,油菜生产已基本可以实现机械化收获[1],但由于受晚稻收获茬口的影响,直播油菜播种期较难得到保障。已有研究表明,在浙北地区,直播油菜的播种期不宜迟于11月1日[3_5],因此,本研究选择在安全播种期内尽量迟的时间播种,试验结果对当地的直播油菜栽培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研究显示,试验品种在10月31日播种,37.5万株·hm_2左右的密度前提下,均能取得2 250 kg·hm_2以上的产量,这也说明,在浙北地区,在10月31日前后播种,密度在37.5万株· hm_2的条件下,稻田免耕直播油菜能取得较理想的产量。

菜籽油的产出是油菜生产的最主要目标,在当前油菜播种面积迅速减少的情形下,提高单位面积的产油量已成为研究的重点。研究表明,油菜籽每增加含油量3%,相当于提高产量10%[6]。近年来,随着育种水平的提高,国内在高含油量油菜新品种选育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从近几年国家审定的品种来看,已有多个审定品种含油量在45%以上[7_8]。同时,国内外各育种研究单位通过聚合育种、杂交育种等,筛选了一批含油量在50%以上的优质高含油量油菜种质资源[9],从2010_ 2011和2011_2012年中国冬油菜新品种动态来看,每年参加国家区试的品种,均有几个含油量在50%左右的新品种(组合)[7_9]。本研究以当地主栽的油菜品种浙双72为对照,该品种在当地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较高的产量水平,参试品种与之比较,产量并没有明显优势,但由于选用的油菜品种均为近年来选育的高含油量品种,产油量均较对照有所增加。因此,通过筛选高含油量的油菜品种,在生产水平相当的前提下,可大大提高菜籽油的产出量,从而提高油菜种植的综合效益。

本试验表明,在浙北地区较迟直播条件下,浙油50、秦优10号、秦优11号和向农07均能取得较理想的产量和产油量,但秦优10号在本试验密度直播条件下,出现了倾斜,对大面积直播栽培机械化收获有一定的影响。

[1] 张有进,仲云龙,朱建国.浙北地区油菜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措施[J].中国农机化,2009(6):34_ 36,39.

[2] 嘉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嘉兴年鉴2013[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2:66.

[3] 王月星,陈曼玲,蒋立希.直播油菜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1997(5):221_223.[4] 任永源,丁厚栋,林宝刚,等.播期和播量对直播油菜产量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08(3):319_320.

[5] 张敏,姚祥坦,张月华.播种期和密度对稻田免耕直播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上海农业学报,2010,26(3):48_51.

[6] 涂金星,张冬晓,张毅,等.我国油菜育种目标及品种审定问题的商榷[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7,29(3):350_352.

[7]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冬油菜新品种动态:2011_2012年度国家冬油菜品种区域试验汇总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8]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冬油菜新品种动态:2010_2011年度国家冬油菜品种区域试验汇总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9] 傅寿仲,张洁夫,戚存扣,等.甘蓝型油菜高含油量种质选育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8,30(3):279_283.

(责任编辑:张才德)

S 565.4

B

0528-9017(2015)02-0180-03

10.16178/j.issn.0528-9017.20150208

2014-12-12

嘉兴市科技计划项目(2012AZ2020);浙江省科技厅项目(2012C12902-1-4)

姚祥坦(1979_),男,高级农艺师,硕士,主要从事优质高产油菜品种选育和种质创新研究工作。E-mail:yxt156@hotmail.com。

徐素琴。E-mail:84522669@qq.com。

文献著录格式:姚祥坦,张敏,王润屹,等.浙北稻田免耕直播高产油量油菜品种比较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2):180_ 182,186.

猜你喜欢

产油量含油量油菜
油菜田间管理抓『四防』
油菜可以像水稻一样实现机插
甘蓝型油菜的产油量分析
油菜“不务正业”,单产3.4吨
利用SNP芯片构建甘蓝型油菜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及含油量性状QTL分析
配方施肥对澳洲茶树枝叶产量和产油量的影响
甘蓝型油菜黄籽突变对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不同海拔条件下春油菜光合生理和产油量的响应
如何翻译“香菇油菜”?
高油油菜育种研究荣获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