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孤竹文化溯源、流变及其当代价值*

2015-11-23秦学武李强华

关键词:史记文化

秦学武,王 芳,李强华

(1.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2.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文法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孤竹文化的含义,笔者根据“文化”的概念、“地域文化”的概念,大致将其界定为孤竹国存续期间以及之后所在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孤竹文化传统。因此追溯其本源、流变及当代价值,就要辨析清楚孤竹国存续时期、所在地域、文化特征。然而因为资料的限制,只能通过相关的典籍、历史知识以及今人研究成果进行推断,作一家之言。

一、孤竹国历史存续中的文化特征

孤竹国历史存续的时间在历代典籍中都没有明确的、编年史式的记载,但据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各家推断出的“孤竹国”建立与灭亡的时间还是得到了多数人认可。在其存续的时间范围之内,理清孤竹国与商朝、周朝的关系,有助于探究孤竹国本身的文化特征。

(一)“孤竹国”与“商朝”之关系

《史记·伯夷列传》“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唐司马贞索隐按:“其传盖韩诗外传及吕氏春秋也。其传云孤竹君,是殷汤三月丙寅日所封。”《括地志》云:“孤竹古城在卢龙县南十二里,殷时诸侯孤竹国也。”[1]2123商朝建立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1600年,大致可以推断孤竹国建立的时间也是在公元前1600年。

商朝建立之后,到商灭亡,即公元前1046年,大约是600年的时间。关于商朝部族建立、封国以及发展有如下的典籍记载和研究。商朝的祖先契因为曾经辅佐夏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1]91《史记·殷本纪》:“太史公曰:余以《颂》次契之事,自成汤以来,采于《书》、《诗》。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1]109商朝的附属国主要有共国、黎国、阮国、孤竹国、有扈氏国、密须国,这些附属国的特点是聚族而居,多居于边地,统治者是商族以外的部族首领[2]。从这里可以推断出商朝整个国家的政治疆域存在的形态。在这些附属国中,孤竹国存续的时间相对较长,是商朝非常重要的附属国。李学勤认为,目夷氏,即墨台氏,为孤竹国姓,是商朝同姓国[3]。

笔者认为,即使从族源看孤竹与商属同一族群,但从契到汤,历经八代建立了商朝,以商朝同姓国来看待孤竹国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反而从地域的重要性来看待孤竹国和商朝的关系更为合理。商族部落南下后定居中原,孤竹族遂与之分离、开始独立并辗转于燕山腹地,成为拱卫商朝北方安全的重要屏障。甲骨文中有关“妇竹”、“母竹”、“妻竹”、“竹妾”的文字记载,是孤竹国女子嫁于殷商王室成为诸妇的称谓,这也证明了孤竹国与商朝王室之间的姻亲关系。姻亲的纽带与地理位置的险要愈加证明:孤竹已成为这一时期与商朝关系紧密且重要的北方侯国。

(二)“孤竹国”与“周朝”之关系

周灭商之后,将土地以及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贵族,以此来保卫周朝疆土,并且所封的国家与周有着不同的关系。《史记·周本纪》:“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1]137《左传》襄公十五年载周代的列位等级:“王及公、侯、伯、子、男、甸、采、卫、大夫各居其列。”[4]922《国语·郑语》说:“妘姓邬、郐、路、逼阳,曹姓邹、莒皆为采、卫,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数也。”[5]以姓氏划分其诸侯国,包括姓氏不明的,共有21 类,247 个诸侯国。根据《史记·周本纪》周穆公要征伐犬戎,祭公谋父所提到的五服:“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翟荒服。”[1]136《禹贡》之五服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各五百里。这种五服的甸服是指王畿地区、是王的直辖统治区;侯服、宾服主要是指王所建的诸侯国;要服、荒服主要是指归附于王的少数民族地区。”[6]123孤竹国根据其地理位置以及历史延续而言,应该是要服、荒服类的少数民族地区,与周朝的关系是纳贡赋的关系。

在周朝的诸侯国之中,与孤竹国有关联的诸侯国有姬姓诸侯国燕国、晋国,姜姓诸侯国齐国、其他姓氏不明的诸侯国令支、肥国。为了理清这些相互关联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用表1 呈现并加以说明:

表1 孤竹及相关诸侯国存续、兴废简表

表1 中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典籍的记载中并不是都很明显,有的甚至同一事件还有很多不同说法,但据此也可以大致推断其关系。《国语·齐语》:“遂南征伐楚,济汝,逾方城,望汶山,使贡丝于周而反。荆州诸侯莫敢不来服。遂北伐山戎,令支,斩孤竹而南归。海滨诸侯莫敢不来服。”[7]79《史记·齐太公世家》:“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于是桓公称曰:“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登太行,至卑耳山而还。诸侯莫违寡人。寡人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昔三代受命,有何以异于此乎?吾欲封泰山,禅梁父。”[1]1488《史记·秦本纪》:“成公元年,梁伯﹑芮伯来朝。齐桓公伐山戎,次于孤竹。”[1]185《史记·秦始皇本纪》:“成公享国四年,居雍之宫。葬阳。齐伐山戎﹑孤竹。”[1]286《史记·封禅书》:“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过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上卑耳之山;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汉。兵车之会三,而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1]1361《汉书·郊祀志》完全抄录了《史记·封禅书》的文字。同一篇目中的不同段落文字,在记叙这件事时多有出入,尤其是孤竹部分,“至孤竹”、“次孤竹”、“伐孤竹”、“斩孤竹”等四种结论,大致这个时期,孤竹国不再以国存续,而是纳入了燕国的版图。依据是公元前530年肥国被晋国所灭,而《辽史·地理志》:“卢龙县。本肥如国。春秋晋灭肥,肥子奔燕,受封于此。”[8]《史记索引》:“正义括地志云:‘孤竹故城在平州卢龙县南十二里,殷时诸侯孤竹国也,姓墨胎氏。’”[1]2123说明肥如国的公子奔燕,燕君将其分封在孤竹旧地。

综上所述,在商周时期,孤竹国作为荒服者,主要是奉戴商周为王。《史记·周本纪》:“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1]136因此孤竹国同时也会接受商周的文化影响。后来归属于燕国的范围之内,召公封国境内的礼仪文化必然影响孤竹文化的特征。所以,理清孤竹国存续时间内与之相关的附属国或者诸侯国的关系,有助于发掘孤竹文化的内涵。

二、孤竹国民族关系中的文化特征

(一)孤竹含义

孤竹,亦作“觚竹”。司马贞《史记集解》:“尔雅曰:‘孤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也。”[1]431这里的“孤竹”是传说中的蛮荒之地。《周礼·春官大司乐》:“凡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大蔟为征,姑洗为羽,雷鼓、雷鼗,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9]《晋书·乐志》:“虽复《象舞》歌工,自胡归晋,至于孤竹之管,云和之瑟,空桑之琴,泗滨之磬,其能备者,百不一焉。”[10]414这里的“孤竹”是一种乐器。《晋书》:帝纪第一宣帝:“遂进师,经孤竹,越碣石,次于辽水。”[10]7这里的“孤竹”是地名,是古孤竹国存在之痕迹。司马贞集解曰:“地理志曰令支县有孤竹城,疑离枝即令支也,令离声相近。应劭曰:‘令音铃。’铃离声亦相近。管子亦作‘离’字。索隐离枝音零支,又音令祗,又如字。离枝,孤竹,皆古国名。”[1]1489《逸周书管笺》:“孤竹,……东北夷。”[11]这里的“孤竹”是部族之名。

(二)孤竹、令支、山戎

在上文表1 中,有令支国、孤竹国,而没有山戎国,可以推断孤竹、令支曾经是商周时期的属国,受到商周文化的影响,并且起到地理屏障的作用。后来山戎威胁到燕国,齐国应燕国之邀伐山戎并顺势灭掉令支、孤竹,说明山戎的势力已渗透到了令支、孤竹,后来山戎被打败之后,令支、孤竹的民众还是生活在燕国境内。

关于孤竹的民族归属,首先作为“东北夷”的一支,是没有太多争议的,同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孤竹有可能是商族的一支。总之,从地理位置而言,今辽西、冀东毗邻的地区当为古孤竹国活动的大致区域,是属于东北的少数民族。还有的学者认为孤竹有可能是北方戎族的一支。另外对于孤竹族的文化特征有很多说法。比如刘子敏认为“孤竹不是游牧民族,是以农业为主的定居民族”[12];李学勤认为“孤竹虽有国君,其人民的社会状况仍以游牧为主”,“孤竹城只是其国君所居,或一部分华夏化的民族定居的地点。”[3]唐兰认为孤竹属“四荒国家”,“还在游牧的情况下”[13];孟古托力认为“孤竹国上层的华夏化甚深,广大民众的华夏化与其有一定距离”[14]。这些说法都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阐释,有其存在的理由,蕴含了其发展演变的特征。

据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记载:春秋时期,中国的少数民族统称为南蛮、北狄、东夷、西戎[15]。这是根据地域的情况来确定的大致概述。戎族是对居于西方的少数民族的统称,但是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唐虞以上有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1]2879戎族在虞夏时期居于北方,所以也有典籍认为山戎是北狄,司马贞《史记索引》:“服虔曰:‘山戎,北狄,盖今鲜卑也。’”何休曰:“山戎者,戎中之别名也。”[1]1362这种看法是把两者的说法结合起来,说明戎族在不断的迁徙。后来山戎族逐渐强大起来,令支、孤竹的屏障不再起到作用时,燕国请求齐国的支援。《史记·匈奴列传》记载:“齐桓公伐山戎,山戎走。”[1]2881从此之后,山戎一族逐渐衰落。这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而服虔是东汉的经学家,他认为山戎在东汉时候,可能融合在了鲜卑族之中。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这些相关部族之间的关系,用表2 标示其发展演变过程:

表二 孤竹及相关族群兴衰表

从表2 可以看出,孤竹与鲜卑族的关系并没有太多的相关性,即便鲜卑族可能源出于山戎。但是山戎族却影响了令支、孤竹国的存续时间。周穆公的时候,曾经想攻伐山戎,但是臣子却劝阻他,只要这些少数民族部族称戴其为王,就不要用武力讨伐。最后,齐赶走了山戎(是因为山戎侵扰燕国边地),灭掉了令支、孤竹。自此,孤竹族真正地融入了中原,不再作为东北夷、作为屏障而存在。

通过以上对孤竹名称、族类的分析可知,“孤竹”之词很久之前就已存在,是居于边地的部族,而且从其在商周时期的稳定性来看,可以推断不是戎族一类,只是居于东北部的少数民族,历史久远,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至于与令支、山戎的关系,并不影响其整体的文化特性。并且从建立国家的时间上来说,令支后于孤竹,而山戎只是在这段时间侵扰令支、孤竹,占有令支、孤竹,以至于侵扰燕国,后来被赶出中原。

三、孤竹国地理变迁中的文化特征

孤竹国曾经的疆域范围随着朝代的不同,名称的变化,很难精确地确定其范围,但是从这些地理位置、名称的变化中,可以找出影响其发展的文化细节。

(一)孤竹国的地理范围

《锦州府志》:“宁远州,金汤、海阳,商孤竹国地。周属燕,秦属辽西郡,汉海阳县,地属辽西郡。”[16]从这里可以知道,宁远州的金汤、海阳是商朝的孤竹国之地,周朝的时候归于燕的范围。也就是后来汉朝的海阳县,属于辽西郡。《卷三十九·辽史·地理志》:“兴中府。本霸州彰武军,节度。古孤竹国。汉柳城县地。”[8]汉朝时期的柳城县也是古孤竹国旧地。《卷四十一·辽史·地理志》:“平川,辽兴军,上,节度。商为孤竹国,春秋山戎国。秦为辽西、有北平二郡地,汉因之。”[8]平川,商朝的孤竹国,春秋曾归属过山戎,但是山戎与孤竹对于周朝的意义并不相同,对于山戎国而言,是侵占了孤竹国的地理疆域,而归属于孤竹国的时候,是属于周朝的疆域,秦汉还是属于辽西。“卢龙县。本肥如国。春秋晋灭肥,肥子奔燕,受封于此。汉、晋属辽西郡。元魏为郡治,兼立平川。北齐属北平郡。隋开皇中,省肥如,入新昌。十八年改新昌曰卢龙。唐为平州,后因之。户七千。”[8]卢龙县也应是孤竹旧地,汉、晋时为辽西郡,唐朝时为平州;“营州,邻海军,下,剌史。本商孤竹国。秦属辽西郡。汉为昌黎郡。”[8]营州也是孤竹国之地,秦汉属于辽西郡、昌黎郡。

历史典籍中的重要地名,依然可以在当今寻找到地理变迁的轨迹。宁远州现名兴城市,1986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兴城县设兴城市(县级),由省直辖。后改由葫芦岛市代管。汉代柳城县:《后汉书·乌桓传》记载,建安十二年,曹操亲征乌桓,大破塌顿于柳城。魏黄初元年(220年)废置。故治在今辽宁省朝阳县十二台乡袁台子村。辽西郡:战国燕置。秦汉治所在阳乐(今辽宁义县西)。辖境相当今河北迁西、乐亭以东、长城以南,辽宁松岭山以东、大凌河下游以西地区,属幽州刺史部[17]。

因此,孤竹国的地理范围根据零散的典籍知识,以及当代的地域知识,大致可以推断其范围在辽西郡、昌黎郡范围之内,包含了辽宁西部地区的五市,即锦州、朝阳、阜新、葫芦岛、兴城(县级)和盘锦的一部分(辽河以西部分)。习惯上,作为与辽宁在历史上有着密切关系、并曾经在行政和经济上同属一个地区的内蒙古赤峰、河北承德、秦皇岛市山海关区,也可以从地理概念上属于辽西。昌黎郡三国魏改辽东属国置,属幽州。治所在昌黎县(今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包括今天辽宁省锦州市、阜新市和朝阳市等地。[18]

(二)孤竹国的治所

《汉书》:“令支,有孤竹城。莽曰令氏亭。肥如,玄水东入濡水。濡水南入海阳。又有卢水,南入玄。莽曰肥而。”[19]407《史记集解》:“孤竹,应邵曰:‘在辽西令支。’”《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孤竹故城在平州卢龙县南十二里,殷时诸侯孤竹国也,姓墨胎氏。”[1]2123

据以上记载:孤竹故城在平州卢龙县南十二里,属于辽西郡的令支。这样的解释是孤竹国被灭之后在之后的汉朝史书《汉书》以及唐朝典籍《括地志》中的记载,由此可知,虽然作为附属国或者诸侯国的令支、孤竹不再存在,但是它们的历史却以地域印记的方式流传下来。而孤竹故城❶孤竹故城(即国都遗址)的考证是目前孤竹地理谱系研究中的焦点。孤竹国都遗址之争关系到“孤竹文化核心区”所在,当下研究大致分两派,即“河北卢龙说”和“辽宁朝阳说”。河北省于2014年在秦皇岛市卢龙县蔡家坟村进行了相关考古探察。就是曾经的孤竹国的治所。令支、肥如、孤竹作为历史上曾经的诸侯国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经过了不同部族之间的战争,它们的版图一定有相互重叠的部分,彼此之间有着前后相继,最终归入了燕、秦、汉以及之后的中国朝代更迭的版图之中。

因此,从以上的孤竹国的地理范围、到其治所的推断,可知孤竹国的文化经历了本部族稳定发展、到商周文化影响、再到山戎文化入侵,尤其是鲜卑、满族文化的影响,但最具典型特征的文化依然是商周文化。

四、孤竹文化的当代价值

孤竹文化是以孤竹国为主体,以商周文化为主体特征,经过岁月的淘洗和地域的不断变迁,多种文化交互影响,形成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当然,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是因为其具有当代价值,能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服务,才具有传承和弘扬的意义。

(一)学术研究价值

孤竹国是冀东地区有史可证出现的最早国家。孤竹国的史料散见于《国语》、《管子》、《山海经》、《水经注》、《论语》、《孟子》、《韩非子》、《史记》、《汉书》等经典文献以及相关方志,并缺少成系统的文献资料。通过对相关文献、文物和考古发掘的综合研究,可以更好地还原孤竹国的历史和文化。毕竟,孤竹国是商代重要的附属国,甚至比商朝的存续还长,商的一些附属国被周灭掉后,而孤竹却保存下来。即便山戎扰周,孤竹国作为周的侯国依然存在,直到齐国斩杀孤竹国国君,最后完全归入燕。

虽然孤竹国不再,孤竹族亦在部族交融中融入中华民族,但基于民族学和文化学的视野,作为见证其历史发展的孤竹古国、孤竹旧地以及伯夷叔齐等历史名词却流传了下来。民族的交融本无更多文献可证,孤竹文化的地域文化价值,证明了东方少数民族在商周文化影响下的自主发展。因此,与孤竹相关的国家、部族、地理等方面的研究,因其模糊不定,才有了追问、探讨的必要;分离其混杂的部分,才可以更好地修订方志,梳理区域发展史。

伯夷、叔齐演绎了“相与让国、叩马谏伐、义不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首阳”等经典传奇。“崇礼、守廉、尚德、求仁、重义”是夷齐精神的精髓。孔子在《论语》中不仅充分肯定了夷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人格操守,也颂扬了他们“求仁得仁”、“不念旧恶”的政治态度和对礼的坚定维护。加强以夷齐精神为代表的孤竹文化研究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二)应用价值

孤竹文化研究有助于促进城市文化建设,尤其是其文化底蕴在大文化的背景下不被突出的时候,更要注重其个性化的文化特征,才能真正地打造独特的城市品质。但目前孤竹文化及相关研究尚属小众,孤竹文化属于历史,更属于当代和未来。季羡林曾这样评价夷齐:“中华素称礼仪之邦,其中以孝悌忠信礼仪廉耻为最著,几乎家喻而户晓矣。伯夷叔齐故事能体现孝悌忠信之整体。时至今日,虽时移世迁,而其中蕴含之根本精神仍能适用。”❷季羡林所书,雕刻于北京紫竹院公园“缘话竹君”景点石刻。

弘扬孤竹文化,探讨优秀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建设的结合路径,使当今社会愿意接受并践行优秀的民族遗风,培养全民重德守廉、谦恭礼让、崇尚正义的气节,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实现中华伟大复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这些内涵的探讨,是建立在所有细节的构建之上。

孤竹文化与冀东民俗文化、长城文化、滨海休闲文化等区域文化兼容共生,是促进国家“河北沿海地区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文化资源。在冀东区域的规划、发展理念中融入孤竹文化,繁荣地域文化,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加强孤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突出孤竹文化特色,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味;坚持孤竹文化的宣传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

总之,孤竹文化是基于古代区域历史、文化发展所形成的地域文化,追本溯源,寻求其更多的文化发展内涵,不只关注伯夷叔齐,而且要理清孤竹国的君王谱系和后续的箕子等人物谱系;不只研究孤竹国及其当时的商周等朝代及燕等侯国,而且要关注更为广阔的研究背景,站位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化、国际化,以及孤竹文化在朝鲜半岛的流布,为当代城市的发展奠定传统的基础。关注历史,立足当下,才能发展未来。追溯每个地域的优秀文化传统,才能更好地发展当代文明。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商朝诸侯国[EB/OL].[2014-12-30].http://baike.haosou.com/doc/136657.html.

[3]李学勤.试论孤竹[J].社会科学战线,1983(2):202-206.

[4]杜预.春秋左传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5]先秦两汉文献中所见周代诸侯五等爵[EB/OL].[2014-12-30].http://www.360doc.com/content/07/1121/23/27872_837695.shtml.

[6]司马迁.史记[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

[7]韦昭.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8]平州入辽时间之我见[EB/OL].[2014-12-30].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3736f801011j5y.html.

[9]论儒家乐治思想[EB/OL].[2014-12-30].http://club.topsage.com/thread-788214-1-1.html.

[10]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1]陈姗姗.《逸周书·王会篇》中的东北古国[J].语文学刊,2013(15):12-13.

[12]刘子敏.孤竹不是游牧民族[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27-30.

[13]唐兰.从河南郑州出土的商代前期青铜器谈起[J].文物,1973(7):5-14,84-86.

[14]孟古托力.孤竹国释论——一支华夏化的东北夷[J].学习与探索,2003(3):117-123.

[15]范文澜.中国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6]刘源溥,孙成,范勳.锦州府志[M].康熙二十一年抄本,1682.

[17]宁远州[EB/OL].[2014-12-30].http://baike.baidu.com/view/2926740.htm.

[18]辽西郡[EB/OL].[2014-12-30].http://baike.baidu.com/view/436885.htm.

[19]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猜你喜欢

史记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