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家制作”食品真的更安全吗
2015-11-23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范志红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 范志红
“私家制作”食品真的更安全吗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 范志红
最近好几位女士对我说:如今买东西太方便了,直接网上预订,或者直接看微信朋友圈,就能买到私家订做的各种食品。有私家养牛挤的奶,私家养鸡生的蛋,私家油坊榨的油,私家做的点心小吃,私家做的果酱果汁,私家做的快餐盒饭……说是纯手工制作,虽说贵点,可是安全性很放心啊……
我听了这话,反问了几句:你们认识这些作坊主吗?考察过他们的食品生产卫生条件吗?确认过他们的原料进货渠道和原料质量吗?看过他们的生产许可证和生产人员健康证吗?抽样检测过他们的产品吗?确认产品有安全的包装材料和运输条件吗?看过产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和营养成分表吗?
这下子,大家有点答不上来了。有个朋友咕哝说:私家制作食品可能缺乏监管,但是那些被国家监管的大品牌,不是也会出问题吗?
我说:您说得对。国内外都一样,制作食品的数量多了,批次多了,哪怕严格监管都难以避免偶尔出问题。但是,您能因为监管可能有疏漏,就确认完全没有纳入监管的产品更放心吗?一个合法公民也可能犯罪,但是一个连合法身份都没有的人,难道说会更让你信任吗?
有位女士说:想想确实是这样。不过,有些产品是朋友圈卖的,是朋友圈里的熟人,应当没什么问题吧。只要制作的人有良心,食品就能让人放心,不是吗?
这话听起来好像挺合理,其实完全不理性。如果仅仅有良心就够了,那么还要学习食品加工储藏技术和食品安全管理干什么?全世界高校的食品科学专业岂不是取消算了?什么ISO9000、ISO22000管理体系还需要去认证吗?食品从种植到加工到储藏到运输,哪一方面不是好大的学问?如果不学相关知识,没有技术指导,也没有相关管理体系,还想生产外卖的食品,特别是短货架期食品,是非常不靠谱的,安全根本没保障。
另外有些地区的“传统工艺”本身就不安全,比如用含铅配料做松花蛋、用硼砂处理米粉和粽子,用含铅小转炉爆米花,用硫磺熏果脯蜜饯,都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工艺”。
所以,只有良心,没有相关知识和技术,并不能保证食品制作的绝对安全,特别是在大批制作的时候。
有位女士又咕哝了一句:人家是牵着牛来小区挤奶的,我直接看着他从母牛那里接奶,能放什么添加剂啊?
我说:对。但是你并没有看到,这个人养牛是怎么养的,每天给牛吃什么饲料,饲料有无发霉,打什么针,吃什么药,等等。你不可能24小时监控它们。现在大品牌的产品不仅有国家抽检,还有媒体经常主动买样品送去测定,试图找出麻烦来。您买的个体奶可没有这种监管机会。
女士沉默了一会儿又说:可是奶真的不一样啊。现挤出来的奶煮出来奶皮子厚,超市买的巴氏奶煮后的奶皮就比较薄。
我说:那是因为加工后的牛奶是经过“均质”处理的,脂肪球变小,煮的时候不易上浮。而且,奶皮中脂肪含量高,您真这么喜欢牛奶脂肪的话,直接加点黄油进去搅搅会更过瘾……当然,现挤的奶风味会好些,毕竟经过储存加工之后,香气会跑掉一部分,但这和安全性关系不大。比如买袋奶粉,你刚打开密封的袋子,和打开袋子之后放半个月,冲出来的奶味道是不一样的。虽然奶粉本身并没有坏,但香气少多了。
其实,我并不反对人们食用现场挤的牛奶,也不反对人们在网络上销售食品,只是希望这些产品能够被纳入监管,加强培训、管理和抽查,而不是仅仅用“良心品质”“手工制作”“传统工艺”之类的虚词来吸引消费者。既然做这一行,就要遵守这一行的基本规则,做得专业,做得安全,做得规范合法。
——生产者要有经营执照和卫生许可证,要定期体检。身体不适时不能上岗(谁都不想吃被别人喷嚏污染的食品,更不要说吃拉肚子的人手工制作的食品……)
——生产场所要设计合理,达到食品生产车间规定的卫生标准,墙壁材料、容器材料、包装材料等均要符合食品相关规定,甚至上下水、卫生间的位置都需要规范(如果厕所就在食品库房或制作厨房的隔壁,也不妥当,遗憾的是很多居室设计就这样)。制作者的鞋子、工作服、帽子、口罩、手套等都要符合卫生标准(如果人家穿着食品制作工作服进厕所,然后出来不换衣服不换鞋继续接着做食品,您会怎么想……)。
很多家庭厨房不注意的细节,在食品厂是不能被接受的。比如长头发不能露在帽子外面(头发可能携带灰尘、微生物和皮屑),脸上不能上粉上妆(粉和妆会脱落,这可不属于食品原料),指甲不能留长(指甲缝细菌数量甚大,长指甲还容易刺破手套造成污染),不能抹上厚厚的护手霜(如果你做面点,顾客要吃你的护手霜吗?)……
——食品的原料要有来源,必须做到可追溯。每一样材料是哪儿买的,需要有据可查。就算是纯手工制作的产品,也不可能从种田到收获,从调味品制作到烹调油制作全部自家包了吧?如果制作油炸油煎食品,废油是怎么处理的,也要有去处。
——食品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储藏运输要注意控制条件,并遵循保质期。应当在4℃保存的东西,就不能在10℃保存。冷藏存放两天就有微生物超标风险的产品,绝不能两天后还在卖。销售时需要用冰袋保温的食品,绝不能在室温下运输,而且必须确认运输过程中温度一直保持合理范围。自己家里做吃的可以马虎点,因为现做现吃无需运输储藏,卖给别人的食品绝不可以疏忽。制作食品数量越大,风险控制就越难,越要谨慎严格,而且需要科学方法的管理。
——食品标签要规范。只要是包装好销售的食物,就应当遵循《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和《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的要求,上面注明生产者、生产日期、保质条件、保质期、配料表、营养成分表、产品标准等各项法定内容。最好再注明可能存在的致敏原。
——食品品质要纳入社会管理。在发达国家当中,食品并不是可以随便做的行业,为了消费者的安全,无照经营是不被许可的,甚至为了避免疫病传播,连私自屠宰动物都是违法的。除了安全品质,营养品质也应当纳入管理。比如在日本规定,每天超过150人份销售量的餐饮制作者还需要聘用营养师。
在网络时代,食品安全的监管一定不能忽视网络销售这个途径。2015年10月1日开始执行的新《食品安全法》,对网络食品的安全监管也做了相关说明。新《食品安全法》中规定,今后的网络食品生产经营者必须持照经营,在进行实名登记、明确责任、审查许可证之后方可售卖,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堵上监管漏洞,至少能够明确产品的责任人。生产者被纳入监督管理范围,对规范他们的行为很有作用。法律还规定,消费者在购买网售食品时,如果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也一样按照企业加工食品的规定进行赔偿,而不是仅仅退款了事。
从今年10月开始,即便是朋友圈卖的“私家自制”食品,也被纳入了管理范围。至于网络食品销售的买家们是不是都能及时实名登记,申请食品卫生许可证,出了问题之后赔偿责任能不能落实,消费者的相关维权难不难,恐怕还要观察一段时间,因为法规完全落地的难度还是挺大的。但只要消费者都有了食品安全监管和维权的意识,法规就一定能够发挥作用。
责任编辑/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