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雄叙事与身体的审美:体育精神在类型电影中的表达与阐释

2015-11-22李杉

当代文坛 2015年4期
关键词:审美体育

李杉

摘要:体育电影是一种通过荧屏逼真而丰富地展示和探索体育中的动作、戏剧和角色,借由电影媒介让观众认识体育的竞技模式和竞技精神的电影类型。它通过竞技体育精神达到群体意识构建的同时,完成了英雄的塑造与身体审美的意识觉醒。

关键词:类型电影;体育;审美

体育电影作为类型电影的一个分支,一直是类型叙事的重要题材。对于电影来说,类型是一种符号、编码与视听风格的系统。观众在掌握了此种系统后,便可通过日常认知的经验习惯,越过稍微复杂的电影文本直接判断他们所看到的是何种叙事。通过电影类型与观众认知的文本互涉(intertexuality),为观众界定他们看电影时期望的效果。 体育竞技作为体育电影的主体,它在电影中的呈现与情节的互动展示了其丰富的社会内涵和社会意义。

一社会之维:群体意识的构建

苏珊·桑格塔认为,每个时代都必须创造自己独特的灵性(sprituality)。所谓“灵性”,就是力图解决人类生存中痛苦的结构矛盾,力图完善人之思想,旨在超越其行为举止的策略、术语和思想。①在现代社会,这一灵性最为活跃的载体便是艺术。艺术的诞生着根于人类对于精神、理想永不止息的欲求。这种欲求与体育活动诞生的初衷不谋而合,体育将人的身体作为审美的对象以及目标,通过肌肉和技巧的训练不断地进行探索和超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体育是人的艺术,是以人为作品展现身体运动之美。而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展现的是光、影的运动,两者的结合是由其内在属性决定的。

体育电影在诞生初期是作为记录体育竞技活动的载体而存在的。卢米埃尔兄弟在电影诞生初期摄制了一系列和体育运动有关的短片,如《斗拳者》、《台球赛》、《打台球》、《拳赛场》等,这些短片在对体育活动的展示中加入一些滑稽夸张的动作,造成喜剧效果,引起广泛关注。1906年希腊拍摄了电影《奥林匹克运动会》,1918年我国电影摄影师廖恩寿拍摄了《东方六大学运动会》等,这些电影以纪录片的形式客观地摄制了整个运动会开展的过程,电影只是作为一个体育竞技活动传播的媒介,它扩展体育活动欣赏的时间和空间。观众不再需要亲临现场,就可以通过荧幕来观看体育赛事。

电影语言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编码,其规则必然随着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发生改变。体育电影叙事文本置于社会文化语境的大环境中,也随着时代和文化语境的变化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叙事规则。体育作为一种人类活动,本身是非意识形态化的, 但作为社会生活的产物,体育早已超越了其本身的娱乐、身体竞技的功能,残酷的体育竞技肩负了沉重的民族精神,让其负载了丰富的政治形态。体育电影作为传达体育精神的载体,需要与社会语境一致的叙述语境,由此,体育电影的题材选择要体现一种能为观众普遍认可的稳定的价值观,而视角审视则要反映一种能为观众共同接受的自然的审美观,最终达到感染观众于言外、影响观众于无形的审美效果,实现体育精神的传播价值。②

体育电影的竞技性使观众在观影中形成了一种对“某一方将会取得胜利”的期待视野,而将意识形态的冲突置入竞技之中,观众在期待某一方胜利的同时,也完成了对某种意识形态的接受。影片《勇闯禁区》(2006)反映了1965年,随着美国国会民权法案的通过,体坛也在发生着种族变革。在白人统治篮球场的语境下,前女篮教练唐·哈金斯独树一帜地组建了一支由黑人组成的球队。这些球员曾被排斥于主流话语之外,他们只能混迹于街头甚至不知道正式比赛的规则。哈金斯带领这些球员对社会的偏见与歧视进行搏击,哈金斯坚定的信念和不屈服的精神感染了球队中的每一个人,更赢得了观众情感的共鸣,随着这只队伍艰难地走向胜利,观众也在观影过程中完成了对种族平等的欢呼。在此类电影中,社会矛盾被缩影于体育竞技之中,通过对体育竞技过程和结果的描述,完成意识形态的植入。政治意识形态的介入是体育电影对体育竞技社会政治功能的表达,在体育电影中,隐喻和象征的运用更能彰显这一功能。德国电影《伯尔尼的奇迹》 (2005)以二战结束后不久的德国民间生活为背景,从一个球童普通的小家庭折射战争给平民带来的创伤。从1945年到1954年,战后满目疮痍的德国在自己的努力下逐渐复苏,德国足球队在瑞士世界杯上演的奇迹是整个德国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影片一条线描写由教练赫尔伯格率领的足球队奋力夺冠的过程,另一条线对准了普通德国家庭的生活状态和对这一赛事的热切关注。这一胜利慰藉了德国人民的心灵,给整个国家带来了振奋和希望。  在这个故事中世界杯不再是一场简单的足球比赛,其所指的是战后的德国人民对新生活的期待,这一场“伯尔尼的奇迹”,展示的是体育带给人类心灵的慰藉。

被称为“全球五十部最伟大的纪录片”之一的电影《篮球梦》(1994),讲述了两个渴望成为职业篮球手的黑人少年的故事。影片以篮球运动为主线,以体育纪录片的形式,在对两个少年成长过程与环境观照的同时,全景式地描绘了美国社会发展中的方方面面:种族冲突、贫富差距、法制的构建等问题在片中尖锐地呈现。影片中在户外篮球场打球的黑人少年被星探选中进入大学,而此时,家庭的贫困、残酷的竞争和冷漠的社会环境如影随形,让影片主题逐渐发展成一场揭发,变成了一个关于小人物在美国生活中无奈又心碎的故事。在黑人缺失话语权的社会,体育是成就两个少年完成自我梦想的唯一途径,伟大的梦想是少年黑暗生活里唯一明亮的光束。影片并没有聚焦在两个主人公身上,而是用他们平凡而艰辛的篮球梦之旅折射了一个社会群体,无数心怀体育梦想的普通人在冲破现实桎梏的道路上披荆斩棘,释放出不可思议的能量,这正是体育运动在人类精神灵魂中的巨大影响。

二精神之维:英雄的塑造

卡莱尔说过:“只要有人存在,英雄崇拜就会永远存在。”③英雄的塑造作为人类一种原始的欲望,体现了人类对生命的渴求和对进取的探索。在当下文化语境中,英雄的概念已从早期的神话和宗教中拓展开来,有着更为宽泛的含义。神学家约瑟夫·坎贝尔提出:“英雄是能够成功地战胜自己的和当地的历史局限性、从而成为一般产生效果的,具有常人形象的男人和女人。这种英雄的远见、卓识和灵感来自人类的生活和思想的原始源泉。因此他们所清晰显示的不是处于崩溃状态的当代社会和心灵,而是社会在其中重生的永不干涸的源泉。英雄作为现代人而死去;可是作为永恒的人更完美的、非特定的、普遍性的人又获重生。”④早在《荷马史诗》中,就记录了古希腊人在体育世界里对英雄狂热的崇拜,希腊人认为体育是英雄“活在当下”的形态,因为完美的人体和坚毅的品质,是诸神最为恰当的象征。

体育电影的叙事模式可概括为表现运动员从凡人到英雄的过程。作为一种类型叙事,在电影的开头,根据西方文化语境中的英雄形象进行人物塑造,赋予主角坚毅的性格和独特的个性,运动员往往崇尚自由和理想,能为理想的实现而奋斗。这种英雄形象的构建,指向的是全人类对于不断超越的渴望。在电影叙事中,会为主角的成功设置一系列的阻碍和困难,反抗和挑战是体育电影在塑造英雄形象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体育竞技是力量和技巧的比拼,这种力量,不仅表现在肉体的运动中,更是运动员在追寻理想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执着和勇气。由此可见,竞技体育在体育电影的精神内核中,承担了塑造英雄的功能。

“最后一分钟营救”是好莱坞电影一个经典的叙事策略,这个策略常常被体育电影运用,表现在让一个(或一个团体)英雄人物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于实力差距极大的比赛中通过努力反败为胜。英雄个体的塑造,通常是在一个几乎绝望的处境,在某种信念的支撑下通过体育活动恢复斗志。如美国电影《铁拳男人》(2005)中,在经济大萧条的时代背景下,过气的拳击手布洛克为了养活三个孩子重返擂台,遭遇了各种残酷的打击,当他的手臂多处骨折,被人讥笑、被贫穷折磨时,仍不放弃希望努力拼搏,最终走向了拳王的宝座,完成了一个英雄的锤炼。影片中记者采访布洛克何以支撑他战胜苦难,他只回答了两个字:牛奶。这是一种诞生于绝望和黑暗之中的生命信念,是坎坷和苦难锤炼中的涅槃。正如英国学者芬尼所指出的那样:“因为这些英雄都是武士,所以在战场上个人之间的决斗中,竞争最为激烈,也正是在这里才能赢得最高的荣誉。在这里一个英雄的终极价值及其生活的意义,都得到了验应。人在痛苦之时,才开始思想。痛苦与生命认识联系在一起,与生命恐惧联系在一起,也与生命迷惘联系在一起,总之,是与生命的追问联系在一起。”⑤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英雄和英雄文学界定为“如果一切重要的真理都假托宗教和神话的形象来表达,那么,英雄的形象就意味着人类向往更完美的精神发展,并要求超越他那不完善的现状。照此看来,英雄就是人类迫切地希望能超越自己的生存限制,能获得更完美和更全面的生活,并为此而奋斗的象征”⑥。体育活动的每一次训练,竞技比赛的每一次成功与失败都让人不断地超越自身的局限,从而达到完美,体验到人类神圣处境的英雄之路。

三人性之维:超越

作为具有自身意蕴和指向性的电影类型,体育电影在外在叙事结构及内在精神表达上都有其独特的规律。它的叙事结构是以特定的体育竞技活动为线索,围绕着这一体育运动逻辑重点刻画竞技活动的激烈,竞技过程的残酷,竞技规则的严谨和运动员通过拼搏取得成绩的过程。蕴藏在此结构之内的精神内核,则是以人物性格、思想活动、情感变迁等为主体,以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来丰富简单的体育竞技活动,让有限的体育活动获得无限的精神意蕴,构建了一种竞技活动与人文关怀结合的体育电影美学。

对个体身体的超越是体育电影常表现的内容。 体育电影展示的生命轨迹与追求是身体媒介在一个有定量时间刻度的环境中完成的:明确的竞技规则、竞争对手,准确的运动数据、运动成绩,无一不是衡量每一阶段主人公成败的规则。如黑格尔所说:“比赛、竞争、对抗,特别是在强者之间的比赛、竞争、对抗,是一个人证明自己,从而得到自我肯定、自我认同的最好途径。”⑦体育电影在对个体生命展示时,无论成败,都会让主人公在竞技运动的过程中完成自我意识的构建,以及人物的成长。

电影《铁甲钢拳》将故事背景设定在未来社会中,由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认为拳击运动过于血腥不再允许真人对擂,采用机器人取而代之。失业的拳击手查理训练机器人参加比赛,屡战屡败,债台高筑。此时,从未谋面的儿子来到他的身边,两人共同训练了一个老式机器人开始搏击生涯。 力量的冲撞与灵活的技巧在影片中被演绎得淋漓尽致。更为重要的是,拳击让这对生疏的父子有了共同的生命体验,亲情由淡漠到彰显,都是在每一次的拳击运动中获得升华。体育竞技活动的感染力调动了人物内心的激情,并促成了爱与成长。片中破旧的老式陪练机器人被父子俩从垃圾堆里翻出,要与拥有顶尖科技的机器人拳王抗衡,其力量的悬殊构成了影片最大的悬念。通过每一次的成功和失败,父子俩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和改造,机器人也愈发骁勇善战。在一场场拳击比赛中,父子俩不断地超越极限,最后完成了一场神话般的对决。在这个过程中,原本感情淡薄的父子获得了爱与希望,这种超越不仅表现在拳击运动中,更表现在对人性的塑造上,通过拳击比赛完成了人物成长的搭建,让人物走出内心的桎梏,获得新生和自由。

四艺术之维:身体审美

特里 · 伊格尔顿提出:“美学是作为有关身体的语言而诞生的。”⑧从远古时期发现人类的壁画开始,人类身体的线条、狩猎的姿态等就是早期人类艺术创作的主要素材。人体之美的价值,被赋予了宗教意义上的神圣,每一个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游戏、音乐、舞蹈、竞技都围绕着人的身体展开,正是人体的这种完美的宗教属性,启发了体育竞技活动的诞生。

体育电影作为以体育竞技活动为主体的一种艺术样式,其审美关怀构建在人类身体的运动、成长和超越上。在典型的体育电影中,人体的姿态变化、肌肉的张弛、力量收放都被作为审美的对象进行重点刻画。拉康认为,自我本体作为幻象需要借助“他者”的镜像完成自我认知,荧幕可以担任镜子的功能完成一个“理想自我”的塑造。此刻,观众通过对镜像中“理想自我”的审视完成对自我的想象与重塑,从而获得认知的升华。

在体育电影中,肉体不再是简单的物质存在,而是生命凝聚的神性造物,是灵魂与思想的表达。通过对身体的观照挖掘人性内心的真、善、美,艺术性地展现运动时身体的协调与灵动、力量与激情是体育电影有别于其他类型电影的一大特征。当然,体育电影不是简单地再现或记录体育竞技活动本身,而是以参与运动的人为中心,通过竞技活动对人物施展的压力和激发的动力,从而探寻人类生命范畴的本能反应和人性趋向。在人类的生命体验中,喜和悲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悲喜来自方方面面。体育电影中,身体作为一个指向性的意向,是将漫长的生命浓缩成了一场竞技的方式进行集中的、直观的表达。“身体是事件被铭记的表面(语言对事件进行追记),是自我被拆解的处所(自我具备一种物质整体性幻觉),是一个永远在风化瓦解的器具”。⑨

拳击是体育电影常选取的题材,据统计,在500多部美国体育电影中,拳击主题的就有150多部。在对擂之中,运动员跳动的肌肉、淋漓的汗水是对生命本体的礼赞,著名的《洛奇》(1976)系列,《百万美元宝贝》(2004),《愤怒的公牛》(1980)等曾获奥斯卡大奖的影片,都是以拳击作为主题。在拳击的训练与比赛中,每一次的搏击,身体所承受的痛苦是直观的,瘀青、流血、骨折甚至死亡的威胁如影随行,这种将生命苦难直观呈现在身体上的表现手法,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悲悯的体验。获得2014年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的电影《狐狸猎手》,开场就将主人公放置在空旷的摔跤训练室与训练假人搏击,镜头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人物身体的细节肌肉的弧度,身体的线条和摔跤的动作。电影的开场通常具有归纳主题和引出人物的功能,这样的开端告诉观众,这是一部以人和身体的运动为主体的电影,摔跤本身是对肉体痛苦的磨砺,从而奠定了整部影片的基调是残酷的。人物在摔跤的比赛和训练过程中,身体和精神的受难,带来了悲壮的审美体验。

体育电影,是用体育竞技精神影响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竞技体育在电影和受众之间建构了一种深层次的美学向度,完成了当下生活中的英雄塑造,并提供了一种富含激励、勇气的生命体验。

注释:

①[美]苏珊·桑格塔:《激进意志的样式》,何宁、周丽华、王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②杨梅:《体育题材电影和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播》,《新闻界》2008 年第 2 期。

③启良:《西方文化概论》,花城出版社 2000年版,第51 页。

④[美]约瑟夫·坎贝尔:《千面英雄》, 张承谟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年版,第14-15页。

⑤转引自刘桂海《古希腊奥运会盛衰原因探析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页。

⑥《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9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164页。

⑦参见黑格尔《历史哲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56页。

⑧[英]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王杰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⑨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

猜你喜欢

审美体育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我们的“体育梦”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 最美妙的娱乐
体育一家人
体育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