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是”字句主宾语的分析

2015-11-22屠爱萍

关键词:吕叔湘李健宾语

屠爱萍

(沈阳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关于“是”字句主宾语的分析

屠爱萍

(沈阳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考察对象为含有非重读的动词“是”、构式为“S是X”的“是”字句的主宾语,其相关研究历时长,范围广。我们从语表形式和语里意义两方面对前贤们的主要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分类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将“是”字句的主宾语处理为三种关系。

“是”字句;主语;宾语;语义关系

“是”字句是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句式之一。关于该类句式的相关研究历时长,范围广,几乎每部经典的语言理论和现代汉语教材、著作等均有相关论述,且期刊、论文集、学位论文和各级相关课题等也有很多专门的研究。不仅普通话研究中如此,在古汉语、汉语方言、我国民族语言以及外语研究中也同样备受关注。前贤们主要从“是”字句的研究概况、“是”字句的对比研究、“是”字句作为构式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化、“是”字句的分类、与“是”有关的各种特殊句式、“是”字句的分类、“是”字句和“是”的方言变体、“是”的历时发展、“是”的词性和意义、“是”字句的习得研究、系词句的语用、语体与篇章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述评,此处不赘。

本文所谓的“是”字句是指含有非重读动词“是”、构式为“S是X”的句子,既不包含“是”字做代词、形容词或副词等的情况,也不包含构式为“S是X的”(又称“是……的”句)①关于构式为“S是X的”的特殊“是”字句,可参见屠爱萍(2013)的相关评介和论述。或“X是X”(又称“同语式”)等特殊形式。关于现代汉语“是”字句主宾语的相关研究主要从形式和意义两个着眼点出发,或采用形式标准考察“是”主宾语的组合形式,或采用意义标准“是”主宾语的语义关系。下面我们从这两个角度分别进行考察

一、“是”主宾语的形式特点研究

关注“是”主宾语的组合形式的学者从其形式出发,讨论不同形式类型的“是”字句的主宾语的语义关系。比如,李健(1987)将其分为五类:

(1)a.主语+“是”+体词。b.主语+“是”+“…的”。c.“是”+“…的”。

d.“是”+动(形)。

e.主语+“是”+小句。

f.“是”+小句。

g.主语+“是”+介+宾。

范晓(1998)指出,“是”字句由三部分构成,主语、谓语动词“是”和宾语。其中,主语和宾语均可以是名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形容词性词语、主谓短语等。其基本结构可分以下四种:

(2)a.“名是名”式。

b.“名是非名”式。

c.“非名是名”式。

d.“非名是非名”式。

但正如李健(1987)指出的,只分析表层结构很难揭示深层意义,必须从逻辑意义上分析,才有实用和研究的价值。尽管语表形式结构是进行语言分析的第一依据,但要想达到对其真正的理解,还应该延伸到表意的层面。

也有些学者先采用形式标准,后采用意义标准,如,吕叔湘(1980)根据谓语主要部分的语法性质五分“是”字句:

(3)a.主+“是”+名。

b.主+“是”+“…的”。

c.…的“是”+名/动/小句。

d.主+是+动/形/小句。

e.主+“是”+介…。

f.“是”+小句。

而后又根据意义将这5种形式类型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共分为20小类。李临定(1986)根据形式标准,将“是”句型分为18小类,并根据意义将这五种形式类型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共33小类。这种多重标准的分类方法不但标准不够明了,且下位类别之间容易产生交叉。如:李临定(1986)所举的例(24.15)“名+是+动/小句”和例(24.19)“名+是+动”就不容易区分。

二、“是”主宾语的语义关系研究

更多的研究从意义出发,讨论不同意义类型的“是”字句的主宾语的特点。前贤们对“是”字句的基本作用看法相近,如,赵元任(1979)、丁声树等(1961)、吕叔湘(1980)、朱德熙(1982)等都在描写汉语中“是”一词的用法时,谈到了“是”字句以及省略“是”字的句式(名词句)主要用来表示“相等”“解释和分类”以及“肯定”等意义,表达“是”前后词语之间的某种逻辑关系:种属、等同、特征、质料、存在、领有等(赵元任,1979;吕叔湘1979;李健1987;范晓1998;蒋严、潘海华,1998等)。

赵元任(1979)指出“是”字句可以表达相等、类属、存在以及其它各种各样松散的关系。吕叔湘(1980)指出“是”字句可以表达等同、归类、特征或质料、存在、领有以及其他(比如扮演、衣着、费用等)关系。范晓(1998)也指出“是”联系着两个动元,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大概分为四种类型:等同、归类、存在和领有关系。如:

(4)a.《阿Q正传》的作者是鲁迅。(吕叔湘,1980)

b.鸟是动物。(黎锦熙,1924)

c.后头是个金鱼缸。(赵元任,1979)d.他是两个男孩儿。(朱德熙,1982)

除此之外,文献中列举的还有表示各种其他关系,主要包括:比喻(比况)(吕叔湘,1980,李临定,1986,李健,1987,朱斌,2002等)、时空(李健,1987等),以及社会关系、扮演、年龄、排行、费用(价值)、数目、衣着(李临定,1986)、施事动量、原因(徐建华,1991)、目的、方式、手段、时间、方所、活动、情状(朱斌,2002)等。分别列举如下:

1.比喻(比况):表示两个对象之间的本体(主语)和喻体(宾语)关系。如:

(5)a.人是铁,饭是钢。(吕叔湘,1980)

b.二叔是解放前的女孩子呀,不敢出门。(李临定,1986)c.九里山是咸榆公路的咽喉。(李健,1987)d.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朱斌,2002)e.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张军,2005)

2.时间:宾语表示主语的动作行为或状态的时间。如:(6)a.火车从北京开出是早上五点。(吕叔湘,1980)

b.我们上班时间是早晨七点半。(李健,1987)

c.他们相识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朱斌,2002)3.空间:事物在空间中的关系,宾语表示主语的动作行为或存在状态的空间。如:

(7)a.我们两个的村子,一个是河东,一个是河西。(吕叔湘,1980)

b.他们俩住在两个地方,一个地方是河南,一个地方是河北。(李健,1987)

c.两裸枣树都是在前院。(朱斌,2002)4.社会关系:宾语表示主语表示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如:(8)a.我们是同学。(李临定,1986)

b.到底现在我和王小四是官长和伙计。(李临定,1986)

c.李老师和金老师是同乡。(李健,1987)d.李白和杜甫是朋友。(李健,1987)

5.扮演:宾语表示主语扮演的角色。如:

(9)a.角色就这么定吧,你是大春,她是喜儿。(吕叔湘,1980)

b.你是白毛女。(李临定,1986)

c.你是小生,小华是花旦。(李临定,1986)

6.衣着:宾语表示主语的衣着。如:

(10)a.他还是一身农民打扮,跟原先一样。(吕叔湘,1980)

b.他这些顾客,多是短衣。(李临定,1986)c.她今天是一袭白裙。(朱斌,2002)

d.他不讲究,总是一身中山装。(张军,2005)7.年龄或排行:宾语表示主语的年龄或排行。如:(11)a.他是十岁。(李临定,1986)

b.他是老四。(李临定,1986)8.费用(价值):宾语表示主语的费用(价值)。如:(12)a.一份客饭是八毛线。(吕叔湘,1980)

b.一个工是一块五。(李临定,1986)

c.可是一顿涮羊肉就是五六块。(李临定,1986)

d.从北京到武汉的火车票是两百元。(费用)(朱斌,2002)

9.数量:宾语表示主语的数量,或宾语表示主语的行为数量。如:

(13)a.这首诗是八行。(李临定,1986)b.一见面他照我的肩上就是一拳。(徐建华,1991)c.接着,这个黑影朝那个黑影又是两枪。(徐建华,1991)

当“是”字的宾语是谓词性成分时,常常带申辩的口气,表示对原因、目的、方式、手段、活动、情状等的解释、说明。如:

10.原因:宾语表示主语的原因。如:

(14)a.他没来赶集是因为忙着春播。(徐建华,1991)

b.剧没看上都是因为你。(徐建华,1991)

c.全城停电是东边那场大火。(张、邓,2010)

11.目的:宾语表示主语的目的。如:

(15)a.战士们上山砍柴是为了乡亲们。(徐建华,1991)

b.开这个会不是为了走走形式,是要真正解决问题。(朱斌,2002)

12.方式、手段:宾语表示主语的方式或手段。如:

(16)a.那时候国民党是飞机加大炮,我们是小米加步枪。(吕叔湘,1980)

b.他们学习英语是通过电视。(朱斌,2002)

c.以前是手提肩挑,现在是水运陆运一起上。(朱斌,2002)

13.活动:宾语表示主语的动作、行为。如:

(17)a.我是去接人,不是去送人。(丁声树等,1961)

b.我们是看的话剧,不是看的电影。(朱斌,2002)

c.一路上,大家(是)有说有笑。(朱斌,2002)14.情状:宾语表示主语的性质、状态。如:(18)a.他是健忘,不是懒惰。(丁声树等,1961)

b.不是说我讲错了,是他记错了。(朱斌,2002)

c.剑云的脸色变红了,这不是因为羞愧,这是由于他的诚挚、兴奋的谈话。(朱斌,2002)

15.评价、说明:宾语是对主语的评价或说明。如:

(19)a.新中国的诞生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吕叔湘,1980)

b.民主和科学是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朱斌,2002)

三、对现有相关分析的思考

“S+是+X”结构的判断性事件常被分为逻辑句和非逻辑句两类。朱德熙(1982)指出“是”字句表达主宾语之间的同一关系、成员与类的关系,或者表达宾语所指事物存在于主语所指处所,以及其他非逻辑句表达的、可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确定的其他各种关系。这里所谓逻辑句是表示“解释和分类”(丁声树,1961)、“表示主语跟宾语相等”以及表示主语“属于哪一类”(赵元任,1979)或者表示“同一和类属关系”(朱德熙,1982)。而非逻辑句就是把两种事物或两种现象根据一定的语义关系联在一起,其非逻辑性①张和友、邓思颖(2010)认为非逻辑句的说法不够准确,因而援用了“特异”的命名,称之为“特异性‘是'字句”,认为特异性“是”字句比非逻辑句外延要宽。在于前后项的语义关系不是一般判断性事件的“等同”和“类属”关系,而对主语做出违反常识的判断。即,表示等同和类属的是逻辑句,其他是非逻辑句。②该句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不同,深层结构中含有空动词“点”、“要”或“吃”等。

张和友、邓思颖(2010)指出,西方传统逻辑把印欧语的判断性事件刻画为“S(不)是P”,语义上可以概括为“等同”和“成素/类”两种。进而可以将“等同”看作“成素/类”的特例,即类中只含有一个成素。这样,传统逻辑对判断性事件的语义概括其实就是“成素/类”。以此为标准来看待汉语的很多“是”字句都是非逻辑句。如:

(20)a.我是中文系,他是历史系。(朱德熙,1982)

b.我是米饭,他是面条。(张军,2005)

c.一个洞是狐狸,一个洞是土狼。(张、邓,2010)例(20a)中,一个人无论如何不可能等同于“中文系”,也不可能具有“中文系”的性质,因而,被认为是不符合逻辑的。赵元任(1979)认为该类事件因为字眼省略的缘故,使得主谓关系要是在别的语言里,就不合文法了。逻辑句和非逻辑句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如果说等同、类属这种常见的是符合逻辑的,那么表示存在,时间也比较常见,算不算符合逻辑呢?

赵元任(1979)所谓“是”可以表达除“相等、类属、存在”外其它各种各样松散的关系,反映了逻辑句和非逻辑句之间界限的模糊性。吕叔湘(1980)对“是”字意义的讨论也反映了这一点,吕先生并没有在“等同、类属”和“扮演、衣着、费用”等意义之间划一道径渭分明的分界线。

黄居仁(2004)基于大规模语料的分析,指出了歧义性和词频之间的正相关性:“如果把词汇的每次使用比作基因的每次复制,基因产生突变的几率与其复制的次数成正比。也就是说,语言产生歧义,受其使用次数的影响。使用次数愈高,愈有可能产生新用法、新功能。”

因而,对逻辑句和非逻辑句的判断是受使用频率的影响的,使用频率越高,感觉越符合逻辑。从使用频率看,对等同和种属关系的判断最高,且“是”在语表占据了句中核心动词的句法位置,所以,语言使用者常误以为“是”可以表示“等同”或“属于”。如果这样,“是”也应该可以表示“存在”“领有”,甚至“扮演”“吃”“拿”“选”等,就赋予了“是”过多的责任,使之成为一个万能的动词,这是不可取的。

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的功能很多,如,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表示判断、表示强调、表示对比、标记焦点等(石毓智,2005),缺少对其统一的解释。另一方面副词“是”和动词“是”的“语表形式相同、句法位置相连、语里意义相容”(屠爱萍,2013b),又使“是”的同一性具有强烈的心理现实性。

关于主宾语的句法关系,黄正德(1988)主张援用提升分析法对一部分“是”字句进行了处理。如:

(21)a.我是昨天打了他。

b.张三是去年结的婚。

c.他是应该到纽约去了。(黄正德,1988)事实上,“完全有可能把‘是'字的用法统一起来”(吕叔湘,1979)。“是”在非逻辑句中的意义,是对主语和宾语之间各种关系的判断。这样,所有“是”字句均可以分析为表示判断的提升动词“是”和含有指称性或述谓性的各种主宾语组成的补足语子句,“是”字句的主宾语之间便有了直接的句法和语义关系:两者之间或存在单句成分之间的关系,或存在复句关系。具体列表如下:

表1 主宾语的语义关系

[1]丁声树,吕叔湘,李荣,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83-85.

[2]范晓.汉语的句子类型[M].上海:书海出版社,1998:121.

[3]黄居仁.词类歧义的本质与解释——以大量语料库为本的分析研究[G]//石锋、沈钟伟.乐在其中:王士元教授七十华诞庆祝文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235-245.

[4]黄正德.说“是”和“有”[J].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1988(59):43-64.

[5]蒋严,潘海华.形式语言学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68-71.

[6]李健.谈由“是”构成的判断句的基本形式及其逻辑意义[J].东疆学刊,1987,(4):61-64.

[7]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8]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81.

[9]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434-435.

[10]石毓智.论判断、焦点、强调与对比之关系[J].语言研究,2005,(4).

[11]屠爱萍.隐性形式、扣合和句位变体[J].汉语学习,2013(4): 65-72.

[12]屠爱萍.语言的隐显形式与“是……的”句的再分类[J].语文研究,2013(4):30-37.

[13]徐建华.“是”字句主宾语语义关系简析[J].锦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4):91-95.

[14]张军.汉藏语系语言判断句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5.

[15]张和友,邓思颖.与空语类相关的特异型“是”字句的句法、语义[J].当代语言学,2010(1).:14-23.

[16]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18-319.

[17]朱斌.现代汉语“是”字句然否类型联结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

[18]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05-106.

【责任编辑曹萌】

I02

A

1674-5450(2015)01-0092-03

2014-01-02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一般课题(JG13DB06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1&ZD189)

屠爱萍,女,安徽霍邱人,沈阳师范大学讲师,文学博士。

猜你喜欢

吕叔湘李健宾语
Gauss quadrature based finite temperature Lanczos method
教育是农业——吕叔湘先生说的比喻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宾语从句及练习
李健 用平淡演绎传奇
求真能贱,龙虫并雕
李健作品
追思吕叔湘先生
求真能贱,龙虫并雕
——吕叔湘中学的成长图景
中考试题中的宾语从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