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磨蚀研究述评

2015-11-22陈轶楠

关键词:外语技能理论

陈轶楠

(沈阳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辽宁沈阳110034)

语言磨蚀研究述评

陈轶楠

(沈阳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辽宁沈阳110034)

对语言磨蚀及其理论框架进行概述,并着重研究了语言磨蚀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其中,国外的研究角度和方法较为多样;国内研究起步较晚,且研究方式单一。因此,指出语言磨蚀研究应向方法多样化、内容细分化、程度深入化方向发展。由于我国语言磨蚀研究多集中于英语语言磨蚀领域,因而提出应在语言磨蚀理论指导下加强英语学习力度,倡导英语终身学习。

语言磨蚀;研究现状;发展方向;英语教学

为论证语言磨蚀相关研究的状况与发展趋势,本文对语言磨蚀及其理论框架进行概述,并对国外研究现状及国内研究进行探讨与评价,以论证语言磨蚀研究在现阶段的不足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并指出其在我国英语教学上的意义。

一、语言磨蚀及其理论框架

语言磨蚀是指语言在一段时间的减少或停止使用后的语言技能丢失现象。语言磨蚀主要理论框架有回归假说、倒置假说、临界阈限假说和语言特征假说等。

语言磨蚀是个普遍现象,但却是一个相对新兴的研究领域,因此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其尚无统一定义。De Bot和Weltens(1985)认为,外语磨蚀可以被描述为“一段时间后个体语言技能的缺失”(P.155)。随后,Van Els(1986)对语言磨蚀提出了明确的分类方法,使语言磨蚀的研究变得更加清晰。他把环境(母语环境和二语环境)和语言(母语和二语)两个因素组合成四种类型,分别为母语环境中的母语磨蚀、二语环境中的母语磨蚀、母语环境中的二语磨蚀和二语环境中的二语磨蚀。Olshtain(1989)也是研究外语磨蚀现象的先驱。他曾指出,外语磨蚀发生在“由于环境的改变所产生的语言运用受限”(P.151)的情况下。此外,De Bot和Weltens(1991)指出,外语磨蚀指“第二语言技能的削弱,它发生在语言学习者外语使用程度不足时”(P.43)。我国学者倪传斌(2012)也提出自己的定义,即“所谓语言磨蚀,启示是语言习得的逆过程,意指双语或多语使用者(如:外语学习者),由于某种语言(如:外语)使用的减少或停止,其运用该语言的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退”(p.19)的现象。

学者对语言磨蚀的理论框架说法不一,本文综合各研究,提出四个最为广泛接受的语言磨蚀理论。

一是回归假说理论。Jakobson于1941年提出这一理论,而且它一直是病理语言磨蚀和非病理语言磨蚀研究的主题;回归假说认为,最后习得语言技能会最先受到脑部损伤的影响;而最先习得的语言技能,由于不受后续语言能力发展的影响,会最后受到脑部损伤的影响。随后,他将回归假说运用到语言学研究框架之中,强调语言磨蚀为语言习得的镜像过程。1980年,Gardner(1980)最终把语言在停止学习一段时间后被遗忘的现象引入对语言磨蚀的研究,并将其命名为雅克布逊回归现象。

二是倒置假说理论。它由Bahrick(1984)提出,旨在强调语言水平与语言磨蚀的关系。他发现,所获得的语言能力水平越高,其磨蚀过程进展越慢。他发现无论学习者处于学习的哪个阶段,在接受相对稳定的训练后的一段时间,他们都会将最初五年所学到的知识忘记。但较高语言水平的学习者最初学到的知识会有相当一部分被保持下去,相比较而言,较低语言水平学习者最初学到的知识的保持水平较低。

三是临界阈限假说理论。Neisser(1984)提出这一理论作为倒置假说的支持和补充。临界阈限假设理论认为,语言磨蚀对磨蚀前具备不同外语水平的学习者的影响力度不同,且其间存在明显分界,即关键阈值。他认为,信息之所以能够被保持,是因为它已经储存到了一个广泛又冗余的认知结构中,从而能与遗忘现象相抗衡。

四是语言特征假说理论。这一理论首次由Andersen(1982)提出。它比其他理论更加复杂,因为它关注了语言中的哪部分最先被磨蚀的问题,即不同语言技能的不同磨蚀状况,涉及的是语言本身的内部差异。Cohen(1989)的研究发现,相比语言中的其他部分,语言中相对“非功能性、不经常使用的部分比较容易被磨蚀”(P.136)。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语言磨蚀的研究较多,且研究角度各不相同。有学者以某国的特定群体为对象进行研究,讨论语言磨蚀程度与受蚀语接触情况的相关性。Edwards(1976)曾对加拿大455位公职人员(英语或法语为其第二语言)的听力、口语、阅读、写作进行调查,发现那些一直学习、使用英语的人并未产生语言磨蚀现象,而把法语作为二语使用的人却产生了明显的语言磨蚀。国外研究发现,年龄对语言磨蚀也有影响。对年龄因素的研究集中在两方面:成人与儿童的对比和儿童间的对比。Hansen(1980)对美国几名学龄前儿童及成人的北印度乌尔都语磨蚀的深入研究表明,儿童的外语磨蚀比成年人的快。另外,语言磨蚀中的不同语言技能的磨蚀程度也不同。Gardner(1987)的研究表明,对某种语言接触较少的人,虽然口语和阅读技能磨蚀明显,但听力却没有出现明显磨蚀。这说明产出性技能比接收性技能更容易被磨蚀,所受的磨蚀程度更大。性别差异的问题在现代语言学领域一直是热点问题。Sommer(2004)的研究中显示,女性比男性患失语症的风险要低。Flannery(2000)发现,患有阅读障碍症的男性数量是女性的两倍。病理语言学领域对性别的关注较高,应用语言学领域也不例外,语言磨蚀的性别差异问题也备受重视。

正如相关研究显示,国外对于语言磨蚀的研究较为全面,考虑到语言接触情况、年龄、不同语言技能、性别等因素。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上也比较多样,不仅有理论研究,也有实证研究。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不仅仅局限于本国范围内,而是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有所涉及,具有广泛性。即便如此,对语言磨蚀的大规模、长时间研究仍远远不足,还有很多未知问题需要探索。

三、国内研究综述与评价

随着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语言磨蚀现象在国内也受到了关注。相比之下,国外对外语磨蚀的研究比较深入,而国内的研究正处于发展和上升阶段。国内对语言磨蚀的研究是随着发现语言磨蚀现象对外语学习的重要性开始的。我国对语言磨蚀的研究集中在二语环境中的二语磨蚀,即英语作为外语的磨蚀上。致力于相关研究的学者有蔡寒松、钟书能、王湘云、倪传斌等。蔡寒松(2001)提出,语言磨蚀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语言习得既包括学习和获得的一面,也包括丧失、磨蚀的一面。由此开始,我国学者才对外语磨蚀现象有了一定的重视,并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钟书能(2003)做了很多关于外语磨蚀的相关研究,但基本上仅限于从记忆、遗忘和僵化等方面探讨外语磨蚀的问题,其他多维度的研究尚未起步,且还未对语言磨蚀进行实证性探讨。倪传斌(2009)基于对704名高校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外语磨蚀过程中确实存在性别差异,因此他认为,性别也是影响外语磨蚀的因素。王湘云(2011)研究了外语磨蚀的机制与模式,发现语言磨蚀在程度、分布、顺序和速率方面存在着一定规律性,并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而拓宽语言磨蚀相关研究的创新之路。

在论述国内学者对语言磨蚀的研究后,为更直观、更准确地展现语言磨蚀在我国的研究现状,笔者首先在中国知网这一较权威的学术资源检索平台上以“语言磨蚀”为关键词搜索相关研究的文献发文量(见图一),数据截止到2014年9月28日。结果发现,从2008年至2012年,语言磨蚀文献发文量逐年递增,并在2012年达到峰值,为22篇。但在2013年数量有所下降,为15篇,但即便如此,也比2011年多出2篇。因此,总体看来,语言磨蚀的相关研究呈整体上升趋势。学科分布上(见图二)范围较广,涉及到中外语言文学、教育甚至数学方面。但可以看出,语言磨蚀的重点研究集中在外国语言文学上,共有多达61篇,占各学科分布总量的70.93%。其中,在语言磨蚀与英语教学的相关性的研究较为集中,研究角度和内容也较为宏观。相关代表性研究有窦玮的《基于语言磨蚀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研究》,王湘云的《语言磨蚀原因与应对策略》等。

图一

图二

通过以上数据分布可以看出,我国的语言磨蚀相关研究重点在外国语言文学领域,着重研究在汉语环境下的英语磨蚀情况。因此,为使研究数据更准确和全面,细致反映我国对这一研究重点,即外语磨蚀的整体研究状况,笔者又选择“外语磨蚀”和“英语磨蚀”作为关键词,继续研究相关文献的发文量(见图三),数据截止到2014年9月28日。之所以选择这两个个关键词,是因为它们基本涵盖了与“汉语环境下的英语磨蚀”相关的大部分研究内容。下面将逐一阐述国内对“外语磨蚀”和“英语磨蚀”的相关研究情况。

在中国知网上以“外语磨蚀”为搜索发现,从2007年至2013年间,外语磨蚀的文献发文量在2009年和2011年分别达到两个峰值,从增长率来看2009年为最高,环比增长200%。但从文献发文量上来看,2011年为最高峰,为13篇。从整体走势看,外语磨蚀的学术关注度是上升的。外语磨蚀相关研究的学科分布(见图四)同样集中在外国语言文学上,共30篇,占总体比例的78.95%。其中,研究外语磨蚀影响因素的文章在数量上具有明显优势。并且可以看出,在外语磨蚀的研究上,学者开始关注到对影响外语磨蚀的相关因素的研究。比如年龄、性别、动机等因素。相关研究如倪传斌的《外语磨蚀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外语磨蚀的性别差异》,曹鸿娟的《从外语磨蚀的角度分析“年龄小优势论”》等。

在中国知网上搜索“英语磨蚀”发现,自2011到2013年间,文献发文量基本没有太大变化,呈平稳上升趋势(见图三)。甚至直到今天,对英语磨蚀的相关研究仍然热度不减。学科分布上,外国语言文学仍占有相当的优势。英语磨蚀研究关注产出性技能等英语技能的某个方面,研究逐渐呈细化趋势。如2011年,袁德玉的《大学高年级学生英语磨蚀的词汇表征研究》,2012年田建国和李芳的《英语磨蚀过程中写作能力的修复策略》。

图三

图四

从中国知网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学术界对语言磨蚀领域的关注从近五年起才开始一定规模地兴起,并且语言磨蚀相关研究的分布趋势整体呈上升状态。而且,我国对“磨蚀”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国语言文学领域,即在我国汉语环境下英语作为一门外语的磨蚀情况。从国内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国内的语言磨蚀研究侧重于对国外研究的理论层面上的综述,并且对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进一步探索。但是,这些研究大多只是采取调查、实验等研究方式,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很大一部分研究都是基于整个语言磨蚀现象,或仅在语言的产出性技能和接收性技能的磨蚀程度上进行比较,这样的研究稍显笼统。

结语

语言磨蚀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其定义和相关理论框架都值得学术界探讨和完善。从对语言磨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对它的研究不应仅停留在现有程度,而应该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使研究方法多样化、研究内容细分化、研究程度深入化。从我国现实来看,语言磨蚀研究对我国的英语教学有重大启示。在缺乏相应英语输入的汉语环境下,有效减少甚至避免语言磨蚀是有效习得英语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对抗语言磨蚀“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用强大的语言习得来击退它”(钟书能),这就需要加大英语学习力度,不断提升英语语言能力。另外,为了保持已经习得的外语技能,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语言学习观,并将这种观念运用到我国的英语教学中去。总之,语言磨蚀研究对我国英语教学有一定指导作用,并且这一领域还有很多空白亟需学者后续的研究和探索。

[1]De Bot,K.&Weltens,B.(1985).Foreign Attrition.Annual Review ofApplied Linguistics,1985(15):151-166.

[2]Van Els,T.An Overview of European Research in Language Attrition.In B.Weltens,K.De Bot,&T.Van Els(Eds.),Language Attrition in Progress(pp.3-18).Dordrecht:Foris Publications,1986.

[3]De Bot,K.&Weltens,B.Recapitulation,Regression,and Language Loss.In Selinger,W.Herbert,&R.M.Vago(Eds.),First language attrition(pp.31-53).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91.

[4]Olshtain,E.Is Second Language Attrition the Reversal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89,11(1):151-165.

[5]倪传斌.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研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6]Jakobson R.Foreign Language Attrition.In M.M.Groarty(Ed.),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pp.151-164).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41.

[7]Gardner,R.Social Factors in Second Language Retention.In R.D. Lambert,&B.E.Freed(Eds.),The Loss of Language Skills(pp.23-31).Rowley,MA:NewburyHouse,1980.

[8]Bahrick,H.P.Fifty Years of Language Attrition:Implications for Programmatic Research.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84,68: 105-118.

[9]Neisser,U.Interpreting Harry Bahrick's Discovery:What Confers Immunity against Forgetting.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1984,113:32-35.

[10]Andersen,R.W.Determining theLinguisticAttributesof Language Attrition.In R.D.Lambert&B.F.Freed(Eds.),The Loss of Language Skills(pp.83-118).Rowley MA:Newbury House,1982.

[11]Cohen,A.Attrition in the Productive Lexicon of Two Portuguese ThirdLanguageSpeakers.Studiesin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1989(11):135-149.

[12]Edwards,G.Second-language retention in the Canadian public services.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1976(32):305-308.

[13]Hansen,L.Learning and Forgetting a Second Language:The Acquisition,Loss and Reacquisition of Hindi-Urdu Negative Structures by English-Speaking Children.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80.

[14]Gardner,R.C.Second Language Attrition:The Role of Motivation and Use.Journal 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7,6(l):29-47.

[15]Sommer,I.E.,Aleman,A.,Bouma,A.&Kahn,R.S.Do Women Really Have More Bilateral Language Representation than Men A Meta-analysis ofFunctional ImagingStudies.Brain,2004(12).

[16]Flannery,K.A.,Liederman,I.&Schultz J.Male Prevalence for ReadingDisabilityIs Found in a Large Sample ofBlack and White ChildrenFeeFromAscertainmentBias.Journalofthe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ological Society,2000(6).

[17]蔡寒松.生命全程心理语言学:理论与实践[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1):2-6.

[18]钟书能.语言流损研究对我国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启示[J].外语教学,2003(1):66-69.

[19]倪传斌.外语磨蚀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5):182.

[20]王湘云.论语言磨蚀机制与模式[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33-138.

【责任编辑曹萌】

H0

A

1674-5450(2015)01-0099-04

2014-10-29

陈轶楠,女,辽宁辽阳人,沈阳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英语)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外语技能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劳动技能up up!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