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产品、食品可追溯系统商业模式构建及附加值开发研究

2015-11-22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4073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9期
关键词:商业模式供应链农产品

■ 张 睿(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无锡 214073)

引言

农产品、生鲜食品的保质期都很短,在保证食品安全,避免过多的损耗的同时,需要时刻保持产品的新鲜度,从田间到餐桌,质量安全管理更具挑战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的可追溯系统,来解决农产品、食品质量在整个供应链上的追踪和溯源问题,技术上证明是完全可行的,针对不同行业和不同产品,形成了许多解决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国内外都有成功的案例。但总的来说,可追溯产业刚刚起步,可追溯系统的开发投入很大,见效周期较长,在推广过程中,供应链上企业参与的意愿差异较大,因而进展不是太快。同时,消费者对于这样的系统认知度不高,较少有人使用。

对于这样一个有利于消费者,有利于社会食品安全的系统,国家高度重视,在已出台的《食品安全质量法》中,明确规定了食品可追溯的要求,技术上也可行,为什么不能很顺利地推开呢?我们是否可以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从参与市场各主体的实际诉求出发,深入了解可追溯系统运行的机理,系统性规划,细节处着手,累积经验,定会有所收获。

农产品、食品的可追溯性概述

所谓可追溯性,在《国际食物法典》中采用“追溯/产品追查”的说法,在美国则简单地称之为“记录保存”,还有一种则称之为“跟踪与追溯”。国际标准ISO9001:2000中提及了追溯问题,认为追溯是质量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定义为:回溯目标对象的历史、应用或位置的能力。质量保证ISO8042:通过登记的识别码,对商品或行为的历史和使用或位置予以追踪的能力。中国食品标准委员会(2004年)认为可追溯体系由对产品路线和有效追溯的范围两部分组成,按实施范围划分为企业间可追溯体系和企业内可追溯体系。

农产品、食品可追溯系统的运行原理

农产品、食品比较特殊之处是:都比较注重保质期,对新鲜度要求比较高,易消耗,保管养护难度大,因此农产品、食品的可追溯应该是全供应链的追溯,核心点是:全供应链使用统一的标识编码标准(EAN/UCC编码标准为全球最为广泛使用的标准),利用条码和传感器自动采集数据,建立共享数据库,在统一的信息平台上,处理追溯任务。具体来说,在种植和生产环节,主要采集农产品、食品环境数据、状态数据,工艺参数,在物流、分销与零售环节,主要通过对农产品、食品品种标识,采集数量、位置、状态、方向信息,及时记录,并跟踪商品质量,同时,在消费终端或供应链其他环节发现质量问题,能够及时控制有问题货源,降低风险。这就是溯源管理。追踪与溯源构成了可追溯系统完整的两个方面工作。

我国目前已有12万多家企业申请使用商品条码,上百万种产品包装上使用了商品条码标识。商品条码是EAN·UCC系统食品追溯解决方案的基础。因此,采用商品条码的食品企业,可以实现对产品质量及其在供应链各环节流通情况的跟踪与追溯。

国内外可追溯系统研究及应用现状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初步总结有关农产品、食品可追溯系统研究和应用状况,力求能够对可追溯系统有个整体概览,以便于发现研究空白点,选择研究的方向。

(一)国内外已有研究及应用

目前国内外关于可追溯系统的研究在食品、农产品生产环节,研究和实践比较多,如Marra等食品罐头内部WSN追踪、Anastasi葡萄酒监测WSN、柳桂国、Gonda等对室温环境的监测等;在追踪和溯源环节中的理论研究也相对较多,如国内刘东红等基于RFID技术的原料奶品质管理系统研究;在物流环节中的监测研究较少,且相应的实践并不多,目前国内有杨信廷、钱建平、叶年发等在农产品物流过程追溯中的智能配送系统方面有所研究。

在应用方面,欧美日澳的家畜电子标识(IDEA)项目及USAIP标识项目、荷兰禽蛋商品理事会的综合质量系统(IKB)、英国基于互联网的家畜跟踪系统(CTS)以及欧盟果蔬产品可追溯系统在流通业的全面推开,这些都算得上比较成功的案例,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标签制度、食品质量安全信息采集和发布、产品的全过程控制及风险评估等方面。而国内主要在陕西、上海、山东、福建等地进行试点,应用范围有限,使用人群少,影响力不够。

(二)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图1 物流中的追溯数据管理

国内在研究和应用中同样存在着一些问题:物流环节研究和成功应用案例较少,目前的应用主要在供应链的某一段,全供应链应用可追溯系统的很少,主要原因是供应链上各主体对追溯系统使用意愿差别大,而有关追溯系统的推广,成本分摊,运营模式鲜见论述,更不用说有实际操作价值的案例了。具体到国内现有农产品、食品追溯系统存在的问题,如查询信息内容少、不完善,缺少权威性;查询不方便;可追溯产品价格高、不普及,离多数人距离远;消费者认知度不高,没有养成追溯习惯;可追溯系统开发成本高、推广难、认可度低;缺少统一平台,各部门分段管理不利于完整的追溯;标准不同,没有统一标识串连起供应链各环节。

出现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农产品、食品可追溯系统在技术方案的完备性方面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应用的细化和深入方面还有许多地方有待探索与突破,除了技术问题外,建设和运营可追溯系统应该是一个多方面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国家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化已立法,市场的准入制迟早要建立和执行,目前的状况是可追溯系统初步的应用效果宣传力度不够,消费者对商品追溯的习惯尚未形成,供应链上各主体利益的协调机制还没有较好的建立,笔者认为这是更基础的工作,没有这些基础性的工作,追溯准入制执行的难度将会很大,因此这些问题既是系统不完善的问题,也是阶段性的问题,相信随着研究和应用的深入,会进入良性的发展轨道的。

从上述内容可知,农产品、食品追溯系统推广和运营模式方面的研究存在着空白点,但这点对于系统的建设和稳定发展起着更基础和长久的作用。可追溯系统运营模式一般可以分成行政监管模式和商业运行模式。本文比较了行政监管模式与商业模式的目标、要求,和各自管理的侧重点。重点探讨农产品、食品追溯系统推广与运营的商业模式,以及应用开发的深度与广度。增值功能与附加价值的挖掘将有助于提高物流与供应链效率,催化供应链智能化管理,把追溯产业推向高潮。

本文研究绕开了当前讨论的最多的技术问题,而是从可追溯有关各方利益格局的设计方面入手,探讨商业模式对于农产品、食品可追溯系统推广与运营的实际意义,在解决了利益分配和共生性发展问题后,系统的推广与进一步的开发和运营问题就会水到渠成、迎刃而解了。

本文创新之处在于重视技术实现的同时,把重点放在了更为实际的供应链成员利益协调上,同时借鉴可类比的系统开发、推广的历程,比如电商平台、移动互联网、电动汽车系统的发展,总结好的商业模式选择,对于新兴行业的发展的关键作用,期望有助于农产品、食品可追溯系统的研究开发与实施。

农产品、食品可追溯系统运营模式及其利弊

从国内外农产品、食品可追溯系统运营模式来看,不外乎以下几种模式:

一是政府主导平台,市场准入,即行政监管模式。政府各职能部门协调监管,分工协作,对供应链主要环节上的商品质量数据进行采集,保证商品市场质量安全,保障人民饮食安全健康。依据食品安全法要求各类企业上报基础的可追溯数据,这个属于政府公共服务,收费低,功能专一。市场上各类平台、企业、机构最终的追溯数据都需要汇聚于这个平台,并建设相应的公共服务数据库。为各相关主体提供追溯数据。由此形成企业诚信体系。

二是大企业主导自行开发,满足本供应链内部一般需求和特殊需求的可追溯系统,是围绕核心企业组织的可追溯活动,是为核心企业及相关利益体服务的,是专属的、需通过考察、评估成为供应链成员后才能加入其中的。付费方式较特殊,也可能免费。

三是供应链核心企业主导平台:包括核心终端平台、专业供应链公司平台、电商平台、核心生产商管理平台等。核心企业主导的追溯平台更加专业化,与专业第三方系统开发和咨询公司合作,使用第三方公司成熟的行业可追溯系统,提供深入的、专业化的可追溯服务以及相应的增值服务。以供应链为依托运作,实现追溯数据报备、产品质量数据记录、物流过程信息追踪、数据分析与优化。这类平台开发难度大、成本高、功能完善,不仅可以实现产品质量追溯,也能实现物流过程的实时跟踪,并能优化物流与供应链运营管理绩效。

四是第三方主导的具有行业特色的垂直平台,服务于众多中小企业,除了可追溯功能外,还可集成行业应用软件租用服务,供应链私有云、行业云服务等功能,因为第三方机构并不在供应链中,它是专业咨询公司,平台及软件、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对众多中小企业来讲是开放的,并提供对于作业规范化的指导,以提高整体质量管理能力,同时兼具质量系统的评估能力,这类平台解决了中小企业因资金实力有限,无法开发追溯系统,应用软件更新成本高,综合性数据服务缺乏的问题。

本文重点研究更具市场价值、更有效率的企业主导的可追溯系统,因为这类可追溯系统的生命力来自参与可追溯各市场主体的认同与接收,归根到底取决于消费者,而其中核心的一点就是选择什么样的商业模式问题,这个商业模式能否解决供应链上各企业在可追溯条件下的共生性发展问题。

农产品、食品可追溯系统可选的商业模式研究—共生性发展

商业模式决定一个企业或平台的客户在哪里,为客户提供什么样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如何提供这些产品和服务。

农产品、食品可追溯系统要可持续发展,一定要解决一个发展的动力和约束力问题,行业的竞争、监管规范能解决约束力问题,合理的商业模式能够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

农产品和食品、特别是生鲜食品,保质期都很短,销售时候一定要保持商品的新鲜度,同时对农药残留、细菌数都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同时农产品、食品在物流的各个环节都容易损耗,建立可追溯系统,随时了解商品的状况,控制物流过程,保存商品各项检测记录,对于运营商和消费者都是必须的。

其次,就参与农产品和食品供应链的各企业来说,类型、规模各不相同,实行可追溯时的意愿不同,对可追溯内容的要求也不一样。

对于国内目前开始逐步形成的少数全产业链企业来说,由于这类企业在行业中居核心地位,产业链长,并且供应链质量安全都需要企业自己来控制,风险比较集中,企业为了产品的品牌和声誉,对可追溯的要求会细致而深入,会主动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开发相关的可追溯系统。因为这是企业战略的必选项。

对于供应链上其他环节的主导企业,如配送与分销、零售终端,为了能吸引客户和消费者,为了提高供应链运营的效率,也都会愿意开发和积极运用追溯系统,树立品牌,追求长远的效益。

但对于各环节上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如果说导入可追溯系统,需要增加额外的费用和成本,对作业各环节要求也高,并且不能在短时间内带来必要的收益,一般积极性要差一点,而这类企业在供应链中占绝大多数,如果能够凭借可追溯中的规范化管理打开新市场的大门,那么他们也会乐意的,因此这类企业对成本/收益是最敏感的。可追溯系统在推广中如果能设计出好的模式来引导他们加入可追溯产业,那么供应链上的可追溯性就基本成功了。

还有另外一类监管主体,就是需要借助可追溯系统对农产品、食品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管,他们履行的是行政职责,只需要企业主导的可追溯系统及时上报各类数据资料。他们的职责是社会服务,在这里企业主导的系统越完善,他们的监管就越方便。

可见供应链上各主体对于可追溯系统的服务要求差异是很大的,设计可追溯系统商业模式时,在保证基本的追溯要求下,力求能够保持灵活性,适应各类企业的需求。

总之,企业主导的可追溯系统的特点是除了基本功能外,还有许多增值功能,并可扩展。它们可以有供应链上各主导企业开发和推广,也可以有专业的第三方公司开发和运行。可选商业模式有:

接入服务付费,供应链上各企业要实现可追溯,就需要付一定费用接入系统获取服务,就如中小企业接入通讯系统,互联网一样付费。这类费用相对低廉。

服务组合(一般性追溯、过程追溯、数据分析服务等)选择付费,各企业根据自己企业发展的要求,选择基本服务,或是过程追溯,或是个性化服务,确定不同的付费方案。

数据库分析报告的有偿服务。这类服务未来的需求会成倍增长。

咨询服务,质量管理规范体系的建立。对于第三方公司来讲,它可以为众多参与追溯系统的企业提供可追溯必要的规范工作指导,帮助中小企业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系统,并定期评估和审核。

对于供应链上众多中小企业,可追溯系统的主导方可以学习互联网企业发展用户时的初期免费接入服务,让这些企业降低初期接入系统的费用,在获得规范化作业要求,切实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并借此打开新市场后,它们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并且会给整个可追溯产业带来示范效应。

在一些已应用可追溯系统的主导性企业中,应该完善相关追溯功能,并以可追溯系统为基础,深入开发供应链信息化系统,这是好的商业模式的可扩展性。

农产品、食品可追溯系统附加价值的挖掘

好的商业模式解决了农产品、食品可追溯系统相关企业的共生发展问题,对于可追溯系统本身功能的开发和完善,也能够促进供应链运营绩效的提高。我们知道,21世纪的企业竞争是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供应链的运营是以信息化与协同化为基础的运营。

可追溯系统的设计合乎发展的规律和逻辑,但实施与落地,需要企业自身的实践,供应链上各企业都是独立的主体,想要协同运作,不仅有技术问题,还有利益的协调与机制问题。因而有一个逐步展开的过程,各行各业,各个供应链间,千差万别。

供应链管理的基础是供应链上各企业通过端到端的流程优化,基于共同的标准交换与共享作业信息,从而达到协同运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目标。可追溯系统建设,有几个关键点:

企业需要采用全球化的统一标识编码系统EAN/UCC,供应链上的贸易单元、物流单元和位置都要求统一编码规则。

农产品、食品从种植、加工、物流配送、分销、零售,直至最终客户或消费者,都要有商品状况的完整记录。以供查询。

完成可追溯系统的数据报备,首先需要规范供应链各环节的作业,有些需要专门的质量管理系统的配合,如农产品种植环节的GAP管理系统,加工环节的GMP、HACCP管理系统等,以满足国内、国际贸易的需要,这项工作需要专业的咨询机构对相关人员进行持续的培训。

农产品、食品的可追溯是以立法形式确立的,将成为农产品和食品的市场准入条件,通过可追溯系统的建立与实施,供应链上各企业在基础的标识编码标准上获得了统一,在节点与节点实施流程对接,以EDI的标准作为信息传输标准,各企业产生的产品质量信息和物流信息,通过建立数据库来存储与更新。

这样通过可追溯系统的建立与运营,统一了供应链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标准与流程,对于供应链上各企业间的运作,各环节都有及时和完备的记录供决策,解决相关问题可凭此分清职责。由于及时共享了彼此的信息,企业间在处理相关业务时,会变得迅速而有效。供应链运营效率由此而提高。图1为物流中的追溯数据管理图。

结论与展望

农产品、食品可追溯系统的开发和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农民、生产者、流通业者以及政府监管者,既有技术上的问题,更有运营模式上的问题,从宏观的设计,到具体的实施细节,每个环节都会影响到它的成败,另外每类产品、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现成的实例可照搬,在食品质量安全立法,政策支持的长期利好背景下,从保障社会食品质量安全,控制风险出发,深入研究和尝试应用。

农产品、食品可追溯系统的许多研究集中在技术方面,本文从可追溯系统的运营及商业模式入手,为可追溯系统建设和实施之前的利益协调和组织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随后的技术实施将变得比较顺畅,但本文对于这个问题的细化是远远不够的,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比如可追溯系统与企业原有的质量管理系统如何融合,如何整合供应链节点之间的流程以实现可追溯的无缝衔接,如何借助可追溯系统的运营,引入第三方咨询公司,培训员工,实行规范化质量管理,并定期检查评估等。

1.刘东红,周建伟,莫凌飞.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及农产品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农业机械学报,2012(1)

2.杨信廷,钱建平,范蓓蕾.农产品物流过程追溯中的智能配送系统.农业机械学报,2011(5)

3.叶年发,沈海燕,冯元梅.基于RFID及智能优化的物流配送方法和技术研究.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8(4)

4.袁涛.农产品供应链追溯体系构建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7

猜你喜欢

商业模式供应链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Intertextile春夏面辅料展关注科技、环保创新应对商业模式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