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寒暄语跨文化对比分析
2015-11-22王学敏
■王学敏
本文通过对英汉寒暄语进行跨文化对比分析,找出英汉跨文化寒暄失误的原因,从而提出有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方式。
一、寒暄的界定
语言除了传递信息还承载着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维系提升亲密友好关系的重要职责。寒暄这一概念首次被Malinowsk 提出。他在对特布兰蒂岛上的居民做语言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将这种为了维系人际关系而不以信息传播为目的的语言形式定义为“phatic communion(寒暄语)”。要更好的掌握寒暄语的构成及运用来提升寒暄交际的能力,从而指导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寒暄语是不以交换信息为目的,只为了建立和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存在的一种语言形式。
通过对搜索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从交际模式、过程、目的入手对寒暄语做出了界定:寒暄语是指在对话语境下,交际双方共同参与,主要以理解话语包含的感情意义为基础,传递情感信息、创造和谐的交际氛围或缓和交际,旨在建立、保持或终止交际行为的言语形式,一般发生在主体对话边缘,即对话的开头、连接对话的中间和对话结束等阶段,或纯粹以寒暄为目的的对话中。
二、英汉寒暄对比分析及原因
寒暄是人与人之间言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起到沟通、维系、增进交际双方感情的作用。是言语交际中的重要表达方式,能有效的在短时间缩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距离,营造良好的交际氛围。无论是中式寒暄或是英式寒暄都会在简短几句后顺畅的进入正题,在彰显礼貌客气的同时,为顺利进行接下来的话题打下良好的基础。而由于文化习俗等的不同,不同民族间在进行跨文化交际寒暄的过程中会因为存在的差异而形成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从而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误。所以进行英汉寒暄的对比分析有一定的必要性。
由于汉英在不同的语言背景环境下的历史、地理、气候、文化、习俗等的不同,造成了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在交际的过程中往往倾向于使用自己本民族约定俗成的方式相互寒暄,同时又缺少对对方民族语言表达习惯的了解,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中国人见面常会以你吃了吗?去哪啊?来进行寒暄的开场。出于对中国寒暄方式的了解,中国学生自以为自己的寒暄方式非常的客气礼貌。可是对于英国人来说,这却不是他们常用的寒暄方式,更不习惯他们过多的干涉了解自己的私生活。更让英国人困惑不解的是中国人为什么总问自己有没有吃饭,这让他们不知道如何作答才好。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这确实是向对方表达关心的最基本常用的寒暄交际方式。
造成汉英跨文化寒暄失误的原因有很多,笔者认为最为主要的有:历史背景不同、地理环境差异、价值观及生活习俗不同。每个民族的发展都会经历不同的历史印迹,而不同的经历造就了不同的性格和传统。中国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传承和孔儒之道的源远流长, 造就了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温、良、恭、俭、让的传统美德。这是西方人的历史中没有的一页。此外,地理环境对语言发展的影响不可忽略。英国属于海洋性气候,天气变幻无常,时晴时阴。早上出门晴空万里并不代表一天都是这样的好天气。无论天气如何出门带伞都是英国人最常见的事情,所以英国人的语言中见面最喜欢的寒暄方式就是谈论天气。而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地处内陆,一年四季气候稳定,变化有规律。历史、地理等环境的不同造就了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和生活习俗,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语言当中。在汉英寒暄交际的过程中,如果对这些差异不了解就很容易造成跨文化寒暄的失误。
三、结语
因为语言不是孤立存在,它是文化的载体。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有必要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掌握语言背后的文化、地理、历史方面的常识,从而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清楚的了解到英汉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所在。在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的学习这门语言,才能更有效的进行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