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事见心性
——浅谈汪曾祺的美食情节
2015-11-22韩丹
■韩丹
食事见心性
——浅谈汪曾祺的美食情节
■韩丹
纵观汪曾祺的文学创作,他对于民风民情与日常生活一直抱有极度的热情,这也使他的文学作品呈现出了如风俗画般的特色。 “安身之本,必资与食”,如果细读汪曾祺的文学作品,会发现汪曾祺对于美食的喜爱与关注,美食成为汪曾祺文学作品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
在汪曾祺的作品中,他丝毫没有掩饰对于美食的喜爱,和自己对于食物的热情。在散文《豆汁儿》中,他就自诩“我是个‘有毛的不吃掸子,有腿的不吃板凳”。除了单纯的对于事物的喜爱,汪曾祺也对许多食物进行考究与探源。比如《五味》中,汪曾祺就探究了中国各地的各种饮食口味。《韭菜花》中,从杨凝式的《韭花贴》的感想与思索,进而联想到韭菜花的溯源,可见饮食文化在汪曾祺生活中的渗透之深。
首先,对于家乡事物的追忆与怀念让总是让汪曾祺产生对于现世的思索。在《米线和饵块》一文中,提到自己在多年之后重回昆明,早年的焖鸡米线等已经不见,而现在的米线和饵块做工与原料都不如原来的精致,这种变化让他不禁追问“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美食的记忆是心底对于美好的生活的向往,而经历世事变迁的汪曾祺总是不能忘怀美食给予他的慰藉,这种怀旧的情怀也增加他对了现在时代的反思。
饮食也是汪曾祺很好的比喻工具。一直推崇文以载道的他非常善于从点滴生活中发现哲理。在他的有关饮食的文章中,也包含大量充满妙语的文字。例如在《葵·薤》中谈到北方人的一些偏见,他写到:“哀哉,人之成见之难于动摇也!我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你当然知道我这里所说的都与文艺创作有点关系。”他认为蔬菜的命运,如同世间,有其兴盛和衰微。在《四方食事》中,他写到“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这种对于饮食的思考看起来如闲庭之笔,却总一语中的。也许正是因为汪曾祺对于日常生活有着极高的热忱,他才能够从饮食这样的细微之处去发现一些简单又深刻的道理,让他的文字在直白随性的同时更加的真挚与厚重。
除了这种对于文学的思考,一些有关美食的文章中也是他生活哲学的一个展示。例如《<旅人与文化>题记》这篇文章中,汪曾祺考源旅食一词见于杜诗,而联想到自己已近古稀,“不过即使装了假牙,胃口差了,身体不容许,“还有‘世界第一’的豆腐,还是能捣出世界第一的豆腐席来的。”也许正是因为经历了动荡波折却又丰富的一生,汪曾祺才能领略到生命的欢愉与无奈,才体味到了平淡之中方见真的境地,才能在年老时对食物仍然保有如孩童般的热爱,对生活对生命拥有最原初最真挚的热情。
在汪曾祺的散文也处处可以看到对于旧时吃食的怀念,这种怀念深深的融于汪曾祺的字里行间之中,那种对于人事人情的追忆,总是浮现出一种既寂静又苍凉的感觉,。例如在小说《熟藕》中他塑造了一个买熟藕的孤身老人,这了老人与他在散文《食豆饮水斋闲笔》中写道的北京买蚕豆的老人有些许相似,“我每次吃烂和蚕豆,总会想起这位老人,我想的是什么呢?人的生活啊······
”而在小说的结尾王老死了,全城再没有第二个买熟藕的,但是煮熟藕的香味却在汪曾祺的心中永远存在。也许对于汪曾祺来说与美食有关的记忆永远都包含着生活的艰辛和人情人性中的温暖闪光。小说中有关美食背景的融入,让其呈现的民俗风情特色更加的浓郁,也更加地体现了汪曾祺对民间的一种人道主义关怀和人道主义温情。
汪曾祺的美食情节总是能反应出他乐观豁达,随性洒脱个性品质和关注日常,注重生活的审美追求。从他有关饮食描写的字里行间总是会不经意的流露出对于旧事人情的眷恋和对于生命最本真自然地关照与尊重,这种深入世俗,关注日常,亲历民间的审美理想追求体现了一个作家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和最为朴素的人道主义关怀。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