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到深处文自直
2015-11-21梦非
梦非
散文是一种普遍的文体,但要写好却不是容易的事。在众多作品往往流于一种固定的形式,仅仅局限于对所见所闻进行“复印”式描写这样一种状态下,带着思想、启发、思考和真情实感的散文,无疑会让人耳目一新,在阅读中得到美的享受。
而谷运龙的散文无疑就是能给人带来好感觉的的作品。
作为上世纪80年代从当地一批作家、作者中脱颖而出的羌族作家,虽然我们熟识他是从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的小说《飘逝的花瓣》开始的,但他倾情于时代变迁,吟颂故乡山水民情,感知生活的真谛,通过厚积薄发创作的散文,取得的成果一样丰硕。到现在,他已出版了散文集《谷运龙散文选》、《平凡》、《天堂九寨》、《花开汶川》、《我的岷江》等。其中,《谷运龙散文选》还获得了第五届四川文学奖。《淘金》曾获民族文学山丹奖,《家有半坑破烂鞋》、《岷江河—母亲的河》也分别获得过四川省第二届、三届少数民族文学奖。
那么,这些在他擅长的体裁“小说”外,作为“跨体裁”创作的散文,又怎样呢?从我们常说的风格或者文风来看,仍有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一篇作品都结构严谨,内容层次分明,叙事深入浅出,联想与展望贯穿始终,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是用线与面的结合来形成完美结构
大凡散文所写的事情,都有一条线和由线展开的面,虽然按经历的顺序来描述所见所闻是写一篇散文的基本方法,但如果仅仅限于一线贯通,又会显得形式单一,只有将线与面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完美结构。谷运龙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如《岷江河,母亲的河》,用一段引文式的文字引领了文章的主题后,就以河的流向为“线”,以从发源地到注入长江的流径为思路,又把流域扩张为面,让描写的内容因线而起、线伸为面,在让线条清晰的前提下,再把线条加粗,向两边扩张,以“面”的形式展示出了岷江两岸的风土民情,孕育的历史文化,可谓内容贯穿古今,思绪纵横驰骋,结构井然有序,平面与纵深相得益彰。
二是所写的内容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
如果一篇散文只停留在对所见所闻的简单记录,而不把更多的思想情感传递给读者,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散文。我觉得,谷运龙的散文就已克服了这样的局限,他往往会把对一次经过或记忆的记录,变成丰富的情感,让许多眼睛所见的事情,用心灵感悟出背后的深义和提升出深远的意境。如《家有半坑破烂鞋》中,他在对情景的描写时,又不满足于对记忆的单纯描述,而是展开联想,调动自己积累的感情,让一件在曾经的农村最常见、最普通的现象,充满了深情,显得完美、厚重、感动,能在阅读中唤醒你相同的记忆,被一件平凡的事深深触动着。
三是以情写景,以景载情,情景交融的风格特别突出
这更多体现在游记体散文的创作上,许多游记的作者在创作时,总把自己“置之景外”,始终和风景保持一定距离,让读者读了很长时间,还觉得作者还是一个旁观者。谷运龙的游记散文却不是这样,他让每一处景点都用自己的感情来描写,文字间始终透出对风景的理解。这在他创作的《天蓝地颜大草原》、《轻描淡写九寨沟》、《水性扬花牟尼沟》、《春花秋月米亚罗》和《游走在欧洲的阿坝之恋》都有体现。
而要做到这点很不容易,要以情写景,用景载情,然后让情景自然融为一体,除了要认真观景、听景,还要认真思索,在写《游走在欧洲的阿坝之恋》时,他坚持在夜晚将白天的所见所闻在心里“反刍”,第二天五点即起床开始写作,日日如此,走完行程后,一篇高质量的游记也就产生了。可见,即使是写游记,他也会用心看、听、想,所以,文章中呈现的风景都好像是用心灵触摸到的,充满了灵性,并存在于浓郁的情感与自己的理解之中,反过来又成了情感的载体,抒发心中感悟的源泉。
四是善于用思想与题材对话升华出哲理的思考
如果看一篇散文,却不能带来启示,感到除了苍白的描述之外,再没有作者的思想,肯定不是好散文。在谷运龙的散文中,却因做到了情与景的完美融合,让思想和题材认真地对话,提升出的哲理性的感悟,就成了他散文的亮点。
这些,又多得益于他的选材,它们往往是最能打动自己的东西,如《漆克子》、《层累的孤独》和《平凡》里的地震日记等,所涉及的题材,都是刻骨铭心的记忆,有着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对每一个主题进行升华或者心被触动之后产生的感悟,就成了文章的眼睛,让我们在阅读中能感到厚重而富有启发,无论是“旅游本就是在山水之中寻找一种愉娱的恬适,寻找一种自然的流畅,寻找一种舒心的色彩,寻找一种净心的思想”,还是“美的殒落总是让人伤心的一件事”等句子,都充满了睿智,是文章中的画龙点睛之笔。而当凝固的哲思成了事物的思想时,记忆也就活了起来。
五是因“关爱”引发出深层次的情怀
经历什么或者回忆什么,重要的是应有对故乡、对民族、对亲人等的关爱,由此及彼地产生出浓厚的情怀,也是一篇好散文的基本要求。谷运龙既是一位作家,也是阿坝州的领导。所以,他在创作中也就带着了情真意切的关爱和深情。这在《阿妈的棺材》、《岷江从心上流过》、《游走在欧洲的阿坝之恋》等作品里,表达爱、启示、联想、忧思等的份量都很重,除了流淌的真情厚意,在《游走在欧洲的阿坝之恋》中,他就从奥地利的小镇维尔墩想到了“九环线”上小镇的开发,从沿途的田园风光得到了打造九寨沟公路沿途风景线的启示,由新天鹅堡引发了对德政工程、形象工程的忧思,从瑞士的军刀想到了阿坝州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甚至还从西班牙的斗牛想到了阿坝州牦牛品值的提升,通过看红磨坊、弗朗明歌舞想到了九寨沟等旅游演出团表演节目的内涵提升等,在作品中用“关爱的文字贯穿的忧思和启示”,表达出了对建设家乡的责任心和迫切心情。
另外,谷运龙除了自身坚持写作,他的贡献还在于在羌族作家群尤其是阿坝州的散文创作中,在引领、推动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以其创作成果和个人威望,一直是文学创作领域公认的领军式人物。
现在,在散文创作面临着诸多困境,可谓滚滚红尘、物欲横流,人心浮躁,散文日渐边缘化这种背景下,我们反而有更多人投入巨大热情,使其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局面,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创作的作品、出版的专著、产生的影响,都超过了以往所有时期的总和,都与他的努力分不开。
每个地方的每一个文学创作体裁,都需要榜样的力量,需要自己的代言人和领军人。谷运龙正承担了这样的角色。可以说,没有他的推动与实践,阿坝州的作家、作者,就没有相关创作如此兴盛的今天。对此,我作为一个普通的羌族作者,对他的作品和“见缝插针”般的勤奋都充满了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