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与传统课堂的对比分析
2015-11-21梁媛
梁媛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慕课将成为高等教育变革中的生力军。本文从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对比慕课与传统课堂,认为慕课将实现对传统课堂形式、教师角色、学生角色,以及互动机制的转变,并将重构考评体系。但慕课的发展需要前提并可能存在问题,我们将在实践中摸索前进。
关键词:慕课;传统课堂;转变
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0-0090-02
一、慕课的发展现状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将或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而“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将是这一轮变革中的生力军。2012年被称为慕课元年,由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联合推出的非盈利合作项目edX,由斯坦福大学两位教授创办并吸纳多个美国名校共同参与的在线教育公司Coursera,以及由Udacity总裁开设的《人工智能导论》成为全球慕课的先行者与示范者。
在我国,慕课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由教育部、财政部“十二五”期间启动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支持建设的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爱课程”网,旨在向大众提供中国顶尖高校的慕课。2013年10月,由清华大学研发出的网络开放课程平台“学堂在线”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在线课程。2014年4月,由上海交通大学自主研发的中文慕课平台“好大学在线”已成功上线两岸三地四校的10门课程。全国各地高等院校都在推出或正在筹备各学科的慕课课程。
本文将从一名高校教师的角度来对比慕课与传统课堂,进而揭示慕课的优势与可能存在的问题。
二、传统课堂的利与弊
“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高校教育的传统课堂有其可取之处,但也存在历时不变的问题。
1.面对面的传统课堂是有温度的课堂,它能给予课堂参与者足够的人文关怀。
首先,面对面交流具有启发性与时效性。传统课堂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特定的地点和时间,教师和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有计划的授课。面对面授课的优点在于教师能够通过引导、提问等方式抛出知识点,通过适当的停顿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如果能够很好的把握课堂节奏,传统课堂将在授课者与学习者的配合下妙趣横生。
其次,面对面交流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如果教师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并从中获益。通过笔者高校经济学课程教育工作实践,以近5年的数据为依据,笔者发现在一个40至60人规模的班级中,在32学时的课堂上,有89%的学生愿意主动参与课堂互动,有42%的学生愿意3次以上参与课堂互动。从期末成绩中我们不难发现,课堂参与度越高的学生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可能性越大。所以面对面的交流可以通过正面激励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融入课堂。
最后,面对面交流能够通过现场反馈激励教师。现场教学的一个特征是学生可以被优秀教师所感染,教师可以观察学生获得反馈并及时调整教学节奏,改进教学设计,进而进入一种良性循环。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每一次课程都有学生对旧问题提出新理解,对旧题目进行新解答。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种加深知识理解的过程;对于教师来说,这是对自己教学的反馈,有助于不断提升并精炼教学内容。
2.教师的重复工作与灵活性的欠缺是传统课堂历时已久的问题。
首先,教师的重复工作不可避免。对于大多数学科而言,经典理论数十年不变,而传统课堂要求教师在每一次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重复,这是一种典型的资源浪费。
其次,传统课堂缺乏时间与空间的灵活性。传统课堂要求课堂参与者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集体参与课堂。这种模式限制了学生选择听课时间、听课地点的自由度,缺乏资源的灵活配置,即可能增加学生听课的机会成本。
最后,传统课堂对学生的评价依据有限,不利于学习的过程监督。在大多数课堂中,高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来自考试成绩、平时作业,以及课堂表现。但这种评价体系存在单一性、片面性和主观性,并不能反应学生课程学习的完整过程。要在传统课堂中实现有效的过程监督缺乏可行的监督机制并难以获取数据支持。
三、慕课对传统课堂的转变
相对于慕课大规模、公开性的特征,“私有慕课”(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具备的小规模、私人化的特性更便于高校教师的广泛运用。SPOC的主要形式是任课教师对在校注册学生实施在线教育,其概念由加州大学伯克分校的阿曼德.福克斯教授最早提出并予以实施。总体而言,慕课的初衷在于造福民众,让为数众多的学习者们能够免费享受名校优质教育资源。而就目前我国高校在校教育的现状而言,SPOC具备的针对性、效率性比大规模在线课程更适用于高校各学科具体课程的建设。与传统课堂相比,SPOC带来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形式的转变
SPOC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指定的教学视频,它放松了传统课堂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约束,使得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听课时间和地点,把资源配置的权利交给了学生。
除了观看教学视频,和SPOC配套的反转课堂是介于慕课和传统课堂之间的教学形式。完成指定视频和相应习题的学生即可参与反转课堂。课堂形式可以是教师深化视频知识点,也可以是学生反转讲解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当然也可以通过讨论的形式进行。其目的在于通过有温度的课堂弥补单一视频课程的枯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由单纯的教书匠转变为SPOC的编导,也变身为反转课堂的导师。在教学视频的第一次制作过程中,教师既是编剧、又是导演,更是演员,同时也必须参与后期制作。但在之后关于视频的工作中教师只需要做细节修订,这可以大幅节约教师的工作时间,避免重复工作。endprint
但不可否认的是慕课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会替代教师的工作。如果未来慕课广泛存在,那么相应的配套制度,如对教师的考评机制等需要配套改革。
3.学生角色的转变
在慕课应用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说最大的变化在于授课形式。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听课时间、地点,并决定单次学习时间,学生在听课选择上具有高度的自由。但是这种高度的自由需要高度的自觉性,如果学生不具备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种自由的结果将适得其反。所以并不是高等教育的所有年级和所有课程都适合以慕课的形式展开。笔者认为,慕课的推行应该从低年级、基础课程开始逐步推广。
4.互动机制的转变
SPOC课堂的互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线上互动;一个是线下反转课堂。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可以借助慕课平台线上解决,教师、助教解答,或是学生之间自行讨论。这种互动模式不仅灵活,而且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时间自由并且充分。反转课堂本身就是互动的课堂,它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的特征采取多样的形式,但目的都是通过与教师零距离接触实现答疑解惑。
5.考评体系的重构
高校教育中,大部分传统课堂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半期、期末考试,以及平时成绩。这些方式的考核很难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过程监督与评价。而慕课平台本身就提供了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大数据,能够让教师及时、充分把握每位学生学习进度与频率。这不仅解决了传统课堂难以进行过程监督的难题,也成为重构学生评价体系的依据。
四、慕课的实施条件与可能存在的问题
复旦大学蒋玉龙教授认为慕课把传统课堂“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的模式。这种“以学为主”的慕课想要达到预期效果,实现其灵活优势需要一些前提条件并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首先,慕课对学生的要求大幅提高。慕课流程本身增加了学生的工作量,从观看视频到课前习题,再到反转课堂,每一步都需要自主学习,这对于习惯传统课堂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挑战。因此,在慕课学习中,高度的自觉性是对学生的根本要求,如果学生缺乏持续的学习热情,慕课为学生带来的“自由”只会是资源的浪费。
其次,慕课可能加剧学生的两极分化。由于慕课是视频授课,学生与教师不可能存在适时的互动,课堂的趣味性、生动性将有所下降。理性的学生可能关注的是视频中相应的知识点,慕课视频可能沦为新型的电子教材。学生之间在传统课堂中即存在两极分化,慕课的到来将加剧这种分化。
最后,慕课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慕课颠覆了之前的授课模式,教师也需要逐步适应。在视频录制环节,教师需要重新进行教学设计,让每个视频单元既具备独立性又具备整体的系统性。在配套的反转课堂中,对应教学单元如何反转,教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都需要在具体的慕课实践中反复磨练。
慕课带着时代的印记来到高校,它将在多大范围内得以推广,在多大程度上改变高校教育模式,我们只能在实践中摸索前进。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