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初级中学VB有效教学策略探析
2015-11-21黄华林
黄华林
摘 要 在分析教材、学情基础上,以建构主义、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思想,从激发学生兴趣开始,采取各种策略对VB程序设计教学开展积极探索,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逻辑思维;初级中学;VB程序设计;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0-0083-04
1 VB程序设计特点及教材简介
Visual Basic(VB)是一种由微软公司开发的、包含协助开发环境的、面向对象与事件驱动的结构化程序设计编程语言,其功能强大,简单易学,比较适合非计算机专业人士与编程初学者学习。
程序设计在广州地区高中为选修课(算法与程序设计),初中为必修课(VB程序设计),两个学段对程序设计难易程度有不同要求。笔者所用教材为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新编2013版《信息技术》(第二册),供初中八年级教学使用。其中,第二章以VB 6.0为蓝本,在编排上较好地体现了VB可视化、面向对象编程软件特征。教材前两节针对VB一些常见控件与对象及属性作一些介绍;第三节介绍VB语言的基本特点,包括数据类型、常量变量、运算符、表达式与赋值语句等基本语法知识;第四、五、六节介绍程序设计的顺序、分支、循环三种基本控制结构。
2 学生情况分析
学习程序设计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比如各类函数的概念与运用),因为程序设计具有严密的逻辑性,通过学习程序设计,既可以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又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循环结构就需要分析、判断程序如何循环与退出),而初二学生既没有函数的概念,也比较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因此VB程序设计相对他们来讲普遍较难。
笔者任教学校是一所广州市城乡结合部普通初级中学,在校学生基本上是附近农村、外来工和少数城镇居民子弟,很多学生的小学数学基础较差,连一些基本数学计算都不太懂,如8除以5等于多少,很多学生都不能用口算得出正确答案,解方程更加一窍不通。这导致很多学生对VB程序设计不感兴趣。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不是中考科目,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不很重视,对学科认同度不高,甚至错误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打游戏课,学习与不学习知识并不重要,掌握与不掌握操作技巧也不在乎,因而出现学生不学、不会学和教师难教、教不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差的局面。
3 有效教学策略的指导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1]。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较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1]
基于上述理论,笔者在VB教学中从激发学生兴趣开始,以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为纽带,在教学中逐渐渗透VB知识,这样学生可以在原有简单数学基础上慢慢地建构新的VB知识与编程技巧,在认知层面上进一步拓展空间范围。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从知识的学习理解逐步过渡到思维方式培养,最终由学生自己构建VB程序设计相关知识体系。
4 教学策略的实施
快乐体验教学策略 对于有学习挫折感、厌学的学生,最佳方法就是唤醒他学习的兴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但兴趣从何而来?最好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感受自己的成果,有成果就会有进一步的驱动力,进而才会有兴趣,有兴趣就会感受学习的快乐,学习挫折感才有可能慢慢减少,厌学情绪才会消失。
1)案例。在上VB第一堂课前,教师要求每位学生带一张自己喜欢的照片,而且事先做了一个简单的“秀广州.VBP”程序。上课时只要鼠标轻轻一点显示按钮,一张广州塔的图片立刻显示出来,然后教师在编程界面中把“guangzhouta.jpg”文件替换成“huacheng.jpg”,再点击显示按钮,花城广场的图片立刻替换原来图片显示出来。学生一看只需要改改文件名那么简单,马上有兴趣了,也学着把自己课前准备的图片文件进行替换,立刻也可以看到自己的靓相片了,显得非常兴奋,一节“秀自己”的VB教学就这样开始了。程序截图如图1所示。
2)分析。在这个全民都喜欢QQ秀、微信秀的年代,每个人内心都喜欢把自己好的一面秀出来。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把秀自己当作一种教学过程,有可能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虽然教材编写需要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但不一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在组织讲授内容的时候,要尊重人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地组织教学。如果一开始就把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如控件、对象、事件、方法)搬出来进行讲授,学生不仅不容易理解,还会产生畏难情绪,这样也容易导致对本门课程学习失去信心。为此可以将讲授次序稍作调整,先引入较简单的实例,通过修改一些简单的程序来开始VB学习体验之旅,在做练习中不知不觉构建新VB程序设计知识,这样学生从开始就会乐意接受。
学科关联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学科在学生心目中一直都没什么地位,因为它不是中考科目,因而学生大多不重视,学习也不用功。如何解决学生对学科不重视的问题?其实这就是一个引导问题,教师可以把学生从中考学科向非中考学科进行关联与引导,让学生觉得中考科目学好了,非中考学科就更加容易学好,而且非中考科目也会进一步促进中考学科,两者是相互扶助关联的,这样学生就会相对乐意学习。如笔者在VB教学开始就跟学生强调,信息技术最开始就是计算的需要,是从数学学科中分化发展而来的,特别是VB程序设计与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即使只有小学数学知识也能学好VB程序设计。学生一听都能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对于初中生来讲,如果说小学数学知识都不会是很丢面子的事情,其实笔者只是利用激将法从心理上暗示学生:学VB程序设计很容易,人人都能学好。这样就从心理层面消除学生那种抗拒心理,为进一步激励学习欲望打下良好的基础。endprint
1)案例。在讲授VB有关函数时,由于初二学生没有学过函数,也就没有函数的概念,因此在引入VB函数前,先让学生温习一下数学公式,由简单的数学公式再转入讲述VB函数用法,强调两者之间只是在写法上、称呼上不同,最终所求结果是一样的,数学公式与VB函数具有相同的功能,如表1所示。
2)分析。每个学生从小就开始接触数学,数学方面知识相对VB程序设计要丰富得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与数学有机结合起来,先由学生熟悉的数学知识慢慢过渡到VB专业术语中去,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已有知识层面进行新的拓展与构建。虽然初二学生还没有函数概念,但通过相通知识点的对比,让学生从简单的数学公式慢慢过渡到VB常用函数,如Abs(x)、Sqr(x);在熟悉这两个VB函数后,再把其他VB函数Int(x)、Rnd(x)进行讲解,学生就会比较容易接受。
密切联系学习生活教学策略 在教学上如果能将学生的学习生活与书本知识很好地结合在一起,那么学生在接受程度上会大大提高,从而避免将生硬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1)案例。在讲授分支结构时,首先针对学生中考分数决定日后读书去向进行提问,中考分数决定了一个人要么去读高中,要么去读职中,两个前程只能二选一;然后把这些问题与答案用中文列表进行分解;最后根据文字含义套用在VB分支语法上,学生就很自然明白什么是分支结构以及其含义,如表2所示。
2)分析。读高中上大学是很多学生的梦想,特别是笔者任教的普通中学学生,如果能将VB程序设计教学过程同学生个人理想、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一方面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原本枯燥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搭手架辅助学习教学策略 对于初二学生来说,程序设计的思维方式和概念都是全新的,是一个从感性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对于一些相对困难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增加一些辅助措施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像平面几何经常用到的添加辅助线。
1)案例。由于初二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还不够严谨,因此对VB赋值语句中变量取值变化经常会弄不清,加上学生习惯从数学思维方式去理解VB赋值语句的原因,对于VB赋值号(“=”)与数学的等号(“=”)总认为是一样的,其实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VB中A=A+1是成立的,在数学中是不可能成立的。VB中的赋值号“=”是先计算“=”右边数值,然后再赋予“=”左边的变量;而数学中的“=”就是左边变量的值等于右边的数值。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书写顺序上或者在程序右边多划一条注释语句的策略,每执行一行命令就标注一下变量的值的变化,这样就容易弄懂变量的值是如何改变的。这等于帮学生搭一个脚手架,让学生慢慢去理解赋值语句的特点与用法,如表3所示。
2)分析。通过书写赋值语句的顺序方式,既可以很清晰告诉学生其真实含义,也等于跟数学等号做了比较,学生就能够容易理解两者的区别,然后在其他小程序中对每行程序变量取值都做一个注释行,及时标明每个变量的取值变化,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赋值语句与变量取值的理解与应用。
思维训练教学策略 学生某些思维定势会习惯从过程推导出结果,较少由结果反向推导出过程,即逆向思维方式。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对于一些比较难懂的知识点,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如果有意识地去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或者正反双向思维,教会学生从过程推理结果,从结果反向推演过程,学生对某些知识的理解可能会更加透彻[2]。
1)案例。在讲授VB循环结构知识点时,如果一开始就对循环过程与次数进行分析讲解,由于初二学生的逻辑思维欠缺,很难理解循环结构到底如何执行与退出。教师可以直接由一些简单的例子概括出循环结果,再由结果一步一步倒推、分析过程,如此反复,学生对循环结构就比较容易了,如表4所示。
【生活例子】将校运会中男子跑1000米,每圈200米、跑5圈的例子进行分解:①从第1圈开始跑(初值),一直到跑完5圈结束(终值);②一共跑了5圈,重复的动作跑圈(循环体);③每跑完一圈,裁判计数自动加一圈的数值(步长值);④跑完一圈既是一圈的终点,也是下一圈的起点(返回起点Next)。
VB程序:
S=0
For i=1(初值)to 5(终值)
step 1(计圈数、步长值)
S=S+200(跑圈,循环体)
Next(判断是否跑完,新的起点)
先由跑圈结论进行四点分解,反向推理出程序过程;由循环变量辅助表(表4)反向推导出每次循环的步骤及结果。
2)分析。从校运会跑圈的例子入手,分析跑圈的初值与终值,每个跑圈的动作就是循环体,每次终点就是下一圈的起点,每圈终点时裁判会自动计圈数。用这些分析点直接套入VB循环程序语句格式,先有了循环语句的结果,然后再反向分析每个循环的过程,这其实就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又如表5中RND(1)相关计算所示,教师在程序设计教学中应重视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提倡学生用不同思路和方法解决同类型的问题。
以点带面的教学策略 虽然VB程序设计对一般初二学生有些困难,但对于一些优秀学生来讲难度可能会降低。因此,可以让一些优秀学生在初一时适当学习类似的程序设计,等到初二学习VB程序设计时,这些学生就可以成为小老师、好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可以影响周围一大群人。例如,可以在开展初一电脑机器人兴趣小组时,让学生先学习VEX机器人程序编程,VEX程序编程与VB程序设计很类似,都是可视化的编程软件,学生在玩机器人的同时也提前学习了程序设计的各种知识技巧;等到初二学习VB程序设计时,就可以带动一大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减轻教师的负担,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4 结束语
无论实施哪种教学策略,都要先认真分析学生具体情况才能进行,没有哪种策略是最好的,只要适合学生就行。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在内化学科知识同时培养学习思维方式与能力,各种策略交叉使用,让学生自己有效、清晰地构建新知识体系与新发展区。当然,有些教学策略是显性的,如实施快乐体验教学策略,从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就有很明显的效果;有些策略可能是隐性的,如训练学生思维教学策略,很难有个明显的指标去评价,也需要一段时间才可能有效果。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内容日新月异,很多教学方法、策略还有待于教师去摸索。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要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不断总结,在提高课堂教学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26-58.
[2]卢建筠.高中新课程教学策略[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15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