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写课程教学目标重构和建设思路探析
2015-11-21黄峥
黄 峥
(浙江万里学院 文化与传播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写课程教学目标重构和建设思路探析
黄 峥
(浙江万里学院 文化与传播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的采集方式与传播格局均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社会对新闻人才的需求也发生着改变,传统新闻采写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结合自身已开展的教学改革实践,提出了新形势下新闻采写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从课程建设的总体规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机制及教学实训平台建设等多个方面提出了课程建设的思路和方法。
媒介融合;新闻采写;目标重构;建设思路
新闻采写课是高校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直接关系到准新闻人职业技能的获得。在当前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面对快速发展的各种媒介技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闻行业,传统新闻采写课程的教学内容还不能很好地融合新媒体的知识,对学生采写技能的培养及思维判断能力的训练还不能很好地对接当前新媒介环境下传媒实践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基于网络新媒体的新闻采访、写作能力,跨媒体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专业综合素养的培养还有所缺失,教学的重心还是仅仅放在采写的基础能力即各类新闻体裁的写作上,因此,新闻采写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媒介融合与新闻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的采集方式与传播的流程与格局均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社会对新闻人才的需求也发生着改变。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
各种新的媒介形态不断出现,新旧媒体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在新的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的生存面临新的挑战,不断谋求与网络新媒体的融合,对记者来说,要能应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从“单一技能”迈向“多种技能”。
社交媒体的兴起提供了更多的采访方法及工具。近年来,以Facebook、Twitter、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在世界各地兴起,社交类媒体为网民提供了更自由、广阔交往的空间,也为新闻机构实施采访等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1]记者必须掌握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来制作和传播新闻,以适应新媒体的发展。
用户制作内容的出现使新闻源更多样化。在新媒体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受众或称用户既是新闻事件的亲历者,也是新闻事件的报道者。对用户提供的信息内容优劣的判断成为记者应具备的新的能力,通过对用户制作内容的吸收、整合、提炼,“创造”出有见地、有灵魂的新闻,成为当今记者必备的素养。[1]
(二)媒介融合对记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网络和移动通讯终端等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逐渐深入新闻采编流程。记者不仅要从微博、网络等社会化媒体获取各种新闻线索、搜集采访问题,还要善于运用多种媒体表现方式呈现新闻。[2]正因为如此,新媒体对记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传统媒体时代下采访写作应具备的基本功之外,还要懂得网络新媒体新闻采集、写作及发布技能,具备跨媒体综合思维能力。此外,在媒介融合时代,记者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要充分发挥一个专业记者的作用,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充分发挥媒体的社会环境监测功能、解释功能和引导功能,真正担当起社会瞭望者的责任。[2]媒介融合环境呼唤记者更开阔的新闻视野、更强的价值判断能力,及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
二、新闻采写课程教学目标的重构
基于对新闻采写课程在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及对课程性质特点的认识,并结合当前媒介环境变化与新闻人才的社会需求特点的分析,当前的新闻采写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应做相应的调整。一方面,采写各项基本技能的训练不能放松;另一方面需加强网络新媒体采写技巧的培养,同时兼顾学生的政治素养、理论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等综合素养的提升。
通过近年来课程改革实践的探索,我们把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写课程的教学目标调整为:全面系统地介绍新闻采访写作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紧盯行业发展的新变化,强化新闻采写基础能力,突破新媒体新闻采写能力,形成跨媒体综合思维能力。并且注重渗透其它人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全面提升学生新闻专业素养,提高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在此目标的指引下,我们把促进学生新闻采写技能和专业综合素养的协调发展作为课程设计的理念,力求实现课程教学与媒体融合背景下传媒实践的良好对接。
三、新闻采写课的建设思路
(一)以促进学生知识建构和能力生成为目标,形成课程建设的总体规划
(1)以精讲多练为原则,构建课程教学的五个主要环节。新闻采写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秉承“精讲多练”的原则,把课程教学划分为五个主要的环节,即由大班理论授课、分组实战演练,小班项目研讨、课后自主学习,课外综合实训等几大环节构成。
理论授课的内容主要以新闻的策划、采集、写作这一普遍业务流程为思路,重构课程知识模块和知识单元,教师精讲知识点。实战研讨环节(含分组实战演练和小班项目研讨)以项目的形式展开,配合理论授课内容的推进,设置各类实战演练项目,各项目均有侧重训练的能力点。课后的自主学习则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知识面,促进综合素养的提升为目的。综合实训则以素质拓展项目的形式展开,使学有余力的同学获得自身兴趣和专长的进一步拓展。
(2)以知识模块的优化与更新及采写实战演练项目的推进来促进学生采写能力的加强。媒介融合背景下学生采写技能的加强首先必须强化传统采写技能的培养,同时也不能忽视新的媒介技术和媒介渠道给记者的新闻采集和写作所带来的新变化。在教学中,我们通过知识模块的优化与更新和网络新媒体采写实战演练项目的推进来促进学生新媒体环境下采写能力的加强。
经过优化更新后,课程具体的教学环节及理论教学中的知识模块安排及实践教学中的项目设置我们均做了一定的调整,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课程
(二)更新教学内容,注重渗透网络新媒体采写的相关知识;依托实战演练项目,完成采写能力的两度跨越
要实现新闻采写课程的教学目标,在理论教学内容上应进行全方位的更新。目前新闻采写课程教材多以针对传统媒体的单一的新闻采写技能培养为目标,以不同体裁新闻作品的写作技巧介绍为主要内容,内容比较扁平单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此类教材作为实现采写基础能力目标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加入了一些网络新媒体新闻采集、制作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掌握不同媒体的特性,掌握不同媒体的新闻发布规律。
在实践教学内容上我们也进行了重新梳理。首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课程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进行分析,对应相应的能力点设置不同类型的实战演练项目,通过项目的逐步推进,强化学生的新闻采写基础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突破新媒体新闻采写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跨媒体综合思维能力,从而完成学生采写能力的两度跨越。
针对课后的自主学习,教师也借助网络教学平台等多种渠道为学生提供时新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并提供切实可行的学习规划和一定量的学习任务。课外综合实训则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校报采编等各种真实的任务。这些都有利于学生专业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构建多层次,多项目、高真度、全程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在新闻采写课程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我们通过加大实践教学的分量,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强调实践教学中采访写作任务的真实性,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多项目、全程化、高真度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多层次是实践教学项目的设计要从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体现教学内容的循序渐进。在第一学期《新闻采访与写作1》的实践教学中,我们设置了从新闻线索的获得到采访提纲的撰写,到新闻观察和现场短新闻的采写等实践项目。第二学期《新闻采访与写作2》的实践教学,从导语写作、结构、新闻标题拟定等单项练习,过渡到包含各种体裁的报道的综合练习,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
多项目是指在保证项目设置的层次性和递进性的基础上,要通过丰富的项目内容和项目类型来保证学生获得采编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我们的新闻采写课共8学分,128个学时,持续一个学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设置了6个大型采写实战演练项目(新闻观察与现场短新闻报道、模拟记者发布会、消息报道、人物专访、深度报道的策划和采写、跨媒体综合报道),若干个小型实训项目(新闻敏感专项训练、标题写作竞赛、导语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微新闻采写、网络新闻标题制作、网络新闻策划等),2个素质拓展项目(《浙江万里学院报》采编、校园新闻客户端内容建设),1个课堂日常实训项目(“新闻分享会”)。
全程式是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始终贯穿实践环节。小型的实训项目和日常的实训项目主要让学生课下做准备,在课堂内完成;大型采写实战演练项目则需提前发布项目指导书,并拿出一定的课时,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自主学习并展开实战演练,之后再到课堂开展作品研讨;素质拓展项目则作为第二课堂,以综合性的全流程性的项目促进学生综合技能的提升。
高真度是指实践教学中项目的设置与实施尽量与当前的传媒工作实际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对于一些大型采写实战演练项目,如“跨媒体综合报道”这一项目,我们就结合学校一年一度的社团文化节来开展真实的报道。学生组建“大编辑部”和“文字组”、“图片组”、“视频组”等不同的记者小分队,模拟新闻媒体的多媒体报道方式,实现“一次采集、多次发布”,通过平面媒体——《新闻实践报》、电视媒体——校实验电视台、网络媒体——校园新闻网以及微博、微信平台全方位报道学校社团文化节的各类新闻。通过这样的实践,同学们不仅能真切地了解不同媒介平台新闻发布的特点,也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及新媒体环境下新闻采写的实战应变能力。
(四)实施以自主性合作性探究式教学法为主的多元化教学法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新闻采写课程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注重教学以促进学生知识建构和能力生成为目标。在遵循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的原则下,大量吸收借鉴了研究性教学的理念和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选择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形成了以自主性合作性探究式教学法为特色,以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实战演练法等多元化教学法互相融合的教学模式。
(1)以问题为组织教学活动的中心,构建“对话式”课堂。理论授课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师每一次课都结合课程理论学习进程中的相关知识要点设计问题。课堂上各种新闻采写理论和技巧的传授都不是生硬地“告知”给学生,而是通过若干问题的设计,将问题贯穿在课堂教学进程中,不断激发学生思考,让他们自己去感悟,去总结。对于具备讨论价值的问题,则提前布置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课下的自主学习进行研究和准备,课堂上则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发表意见。
(2)以问题为引领,以案例分析为手段,强化案例教学。新闻采写课程理论内容不多,涉及采写规律和技巧的内容很多又是来源于大量的传媒实践,已有的教材内容与不断发展变化的传媒实践相比,总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我们在授课过程中特别注意案例的大量使用和不断更新。教师要把当前传媒领域里优秀的、鲜活的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教师问题的提出和启发,通过对案例的观摩和分析,让学生在脑海里不断地构建新闻采写的理念和方法。
(3)实战演练教学方法与实施流程设计。实战演练教学法主要用于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每学期均要设置3~4项实战演练项目,让学生在不同类型的采写实践中去获得能力的提升。实战演练项目的开展也遵循一定的流程,在教师的设计、启发和引导下学生自主完成采写实践,然后组织师生进行作品的评价、分析和总结。具体的实施流程如图2所示。
(五)创新评价方法,建立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多元化考评制度
为了配合新闻采写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课程的评价机制也相应地做了调整。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且行之有效的过程性考核方法,以过程性评价取代了终结性评价,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取代了单一评价。以《新闻采访与写作1》为例,学生课程的学习成绩主要来自于三部分,分别占有不同的比例。占60%的是过程性项目考核成绩,也就是我们在授课过程中设置的三次实战演练项目,根据学生在各项采写实战中的表现和作品质量来分别打分,并按照不同比例计入过程性项目考核成绩;占20%的是自主学习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如新闻作品分析、书籍资料的阅读等)的成效;另外的20%则将学生的课堂发言、出勤及媒体作品发表的情况计入其中。这种能力导向型的课程学习评价机制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利于他们获得真实的采写能的提高。
图2 实施流程
(六)不断拓展教学实训平台
新闻采写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课内有限的学时无法让学生获得充分的实践锻炼,还需要有效整合校内各种新闻平台,合理利用校外多种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新闻报道的机会。一方面,我们着力打造校园新媒体实践平台。目前,在我校校园新媒体客户端“万里青梅”、校报及各级各类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及微博平台上都活跃着大量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在每年大二新闻采写课的开端,老师都会鼓励同学们参与到这些新闻平台的实践中去,课程学习的考核也设置了“各类媒体作品发表”的加分项目。另外,拓展校外媒体实训基地。与本地新闻媒体合作,建立多媒体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到这些实训基地考察,加深多媒体联合协作新闻报道流程的认识。并推荐学生利用课余实习,亲身参与全媒体新闻的采写工作,在实践工作中锻炼、提升自己的能力。[3]
[1] 黄楚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创新[J].当代传播,2010(6):93.
[2] 张征,马海燕.从“单打选手”到“全能选手”——新媒介环境下的新闻采写变化探析[J].国际新闻界,2011(5):11.
[3] 熊江.媒介融合背景下的高职新闻采写教学改革[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12):116.
G420
A
1674-8883(2015)14-0024-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13年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媒体环境下《新闻采访与写作》能力型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黄峥,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新闻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