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众筹”学费出国是“乞讨”还是“助跑”?

2015-11-20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资助者发起者私人化

近日,一则“人大学生欲众筹81万元赴哈佛留学”的新闻引发关注。如今,在常见的众筹创业之外,“众筹学费”、“众筹旅行”等现象开始流行,很多人对这种现象嗤之以鼻,认为这实质上是一种乞讨,违背了“自食其力”的价值观,但也有网友认为,

这是一种新事物,应该包容。到底该如何看待众筹现象?

对于多数人而言,“自食其力”是一种正确、健康的价值观,甚至是社会前进的源动力。相比之下,众筹学费这样的事情很容易就被打上“不劳而获”的标签——“如果没有特殊情况, 为何要靠别人的资助念书?即便有特殊情况,也可以通过助学贷款来上学,以后工作了再还钱,怎么能随意乞讨?”

众筹,来源于英文Crowdfunding一词。众筹的意思是指“透过互联网展示、宣传想法与创意产品,并与大众解释让想法和产品实现的计划。有兴趣支持、参与及购买的人,可以资助这一计划。”

这一概念被应用最广泛的范围,是企业尤其是初创团队在发起一个新产品时,利用众筹方式募集资金,以让产品顺利完成,出资者可以优先拿到,以及被列入感谢名单。众筹这一模式的应用范围不止于此,发起一个公益项目,拍个微电影,或做一项学术研究,都可以用众筹的方式募集资金。说白了就是,“我陈述一个梦想,你出资帮我实现”。这本质上与企业上市时“我需要资金做大企业,你认购股份获得回报”也没什么区别。众筹这种募资方式的特点在于,通过互联网公开你的“梦想”,面向有兴趣的任何人,不给予回报或只给予非货币回报。

通过众筹来支持新产品、公益项目或学术研究,这听起来非常棒,也非常酷,既让发起者获得资金,也让有兴趣的人能够参与其中,贡献一份力量。但“梦想”不仅限于这个范畴,当众筹这一模式被越来越多人了解的时候,发起的“梦想”也开始变得多种多样。其中一个趋势是,“梦想”变得越来越“私人化”——一些项目通过众筹平台募集公共资金,但推敲起来这些资金只是满足了发起者的需求,对其他人却没有好处。

这类“私人化”的梦想就包括“众筹学费”、“众筹旅行”、“众筹开酒吧”甚至是“众筹买苹果电脑”。大体上,这些众筹项目要想吸引人,都有一些“故事”或者说是“包装”:众筹学费的,往往是出国留学,急需资金,并陈述这次留学的重要意义,承诺给出资者的,大概是交流留学经验、讲述出国见闻,或者是在将来的成果中反映出资者的贡献;众筹旅游的,则往往宣称旅游有很重要的意义,例如“塑造人格”、“拓宽生命”等等,承诺的回报则是寄照片、明信片之类;众筹创业的,多数就画个饼,并宣称将来这个饼上有出资者的烙印。

在一些人看来,这都是愿者上钩,旁人没有权利说三道四,出资者愿意相信、资助这些梦想是他们自己事。但在多数人看来,类似行为无异于“乞讨”,是一种“不自食其力”的表现,很多人对此嗤之以鼻。前不久,在中文网络社区上,不少类似现象就受到了口诛笔伐,比如“马来西亚女孩众筹来华留学”,又比如“皇马女球迷众筹去西班牙旅行看足球比赛”,等等。

这也不独是中国人看不惯这种现象,在国外绝大多数人也抨击这种现象,例如急剧扩张的“众筹学费”现象。据美国众筹网站GoFundMe称,该网站上专注于教育的筹资项目开始急剧增多。从2011年到2014年,明确提及“学费”的GoFundMe众筹项目增长了4547%。从2014年年初到当年10月,该网站启动了106793个教育类众筹项目,总共筹集资金达到1314万美元。但绝大多数美国网友都对此持批评态度,认为这是一种乞讨。

这种批评心态其实也很好理解。对于多数人而言,“自食其力”是一种正确、健康的价值观,甚至是社会前进的源动力。相比之下,众筹学费这样的事情很容易就被打上“不劳而获”的标签——“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为何要靠别人的资助念书?即便有特殊情况,也可以通过助学贷款来上学,以后工作了再还钱,怎么能随意乞讨?”

这种说法看起来很有说服力,但是不是就该全盘否定这类私人化的众筹现象?其实不然。

在一些教育界人士看来,“众筹学费”这种模式不会有什么前景,目前的出资者最终会冷静下来,他们对项目发起者的评价会回归传统助学金资助者的评价。他们认为那些家境不差、成绩也一般的学生,不会通过众筹模式募集到超额的资金。

但至少在现在,并不是这样的情况。那些急需资金出国、承诺会回报一些来自异国纪念品,看起来很有“故事”的众筹学费项目且不提,一些普普通通的案例也能筹集到不少资金。比如一个叫阿曼妮的美国女孩,发起了一个给自己众筹大学学费的项目,她并没有说什么“动人的故事”,而是大方地说自己是中产阶级,学业成绩多数也只是“B”。但她认为就算是自己这样的条件,也应该得到资助,她相信自己被“投资”后能学业、事业有成,而她以后将帮助与如今的她处于同一情况的人。凭着这样的“梦想”,阿曼妮目前已经筹到了5000美元,虽然与她希望筹集的4万7千美元还相去甚远,但无疑也算是相当成功的了。

梦想无价,于是很多人认为应该理性看待“众筹学费”这一现象,而不是简单的一棍子定论。“众筹学费”作为一个新事物,有其存在的客观意义。

首先,“众筹学费”是一种实现留学梦想的途径。虽说“众筹学费”的目的是直接满足个人的求学需要,是私人化利益的表现。但值得一提的是,发起者需要公开自己的个人信息、学习计划和奋斗目标。从一定程度上,这将有利于被资助者制定良好的学习计划,不断明确学习目标,实现自我监督,有效提高梦想的价值,起到鞭策引导的作用。

其次,“众筹学费”搭建了交流的平台。作为对资助者的回报,发起者可以与资助者交流留学经验、探讨国内外见闻,或者发起者可以在将来的成果中反映出资者的贡献。例如,某学生通过众筹的平台,建立起自身与外界的交流渠道。每周通过1小时国外留学经历的分享和1小时在线答疑互动,直接感官地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资助者可以实时了解此学生在国外的学习情况。

最后,“众筹学费”模式拥有自身自净机制。即便一开始存在不理性的资助,但随着这一模式的发展,出资人也会变得更加成熟。项目的发起者要想“捞一票就走”难度系数较大,毕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此外,发起者若想在诚信方面走歪道并不容易,因为众筹往往是实名制的,弄虚作假要承担较大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众筹学费”面向大众群体,具有明朗化、公开化的特质,但是为避免“众筹学费”被人钻空子,造成社会诚信的缺失,有关部门应该将其纳入监管体制之下,加强对众筹发起者身份的核实、去向的监管,在资助期间要求资金流向明细化,以此来肃清“众筹学费”的环境。

毫无疑问,在大数据、“互联网+”越来越盛行的大背景下,“众筹学费”现象将会出现得越来越多,对此我们应该持有理性的态度看待这一新事物,以辩证的思维弄清楚其中的利弊。

众筹,来源于英文Crowdfunding一词。众筹的意思是指“透过互联网展示、宣传想法与创意产品,并与大众解释让想法和产品实现的计划。有兴趣支持、参与及购买的人,可以资助这一计划。”

作为一种实现梦想的机制,众筹模式提供的远不止是资金。例如,即便众筹的目的是私人化的利益,也是需要公开自己的计划和想法的,这些计划和想法将被讨论和完善,让梦想变得更清晰,也更有可实现性。并且,众筹往往需要公布项目进度和承诺回报的,即便寄是一张游学时的明信片,也有助于出资者监督发起者,有利于发起者自我监督,有效提高梦想的价值。在一档美国电台节目观众辩论中,一位母亲就声援了自己进行了众筹旅游的女儿,她声称,女儿通过这次众筹的海外之旅,学会了很多重要的人生课程:谦逊、欣赏他人、感恩等等。她认为出资者的帮助让她的女儿有了很好的人生体验。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并不少,包括那些先前认为众筹是一种“乞讨”的人。一位国外书籍制作者就称,原先也认为众筹是一种“乞讨”,但她通过众筹方式与有相同爱好的人共同制作出一本精致的叶芝诗集后,她的想法改变了。她认为众筹这种方式,通过请求和给予这两种行为,让人们的联系变得紧密,这是一种共享经济和礼物经济。

目前看来,基于私人利益的“众筹现象”,如前所述,最被诟病的就是“不自食其力”,像一种“乞讨”。不可否认确实有很多人是抱着这样的心态。但众筹模式好就好在他存在着自净机制,即便一开始存在不理性的资助,但随着这一模式的发展,出资人也会变得成熟。例如会要求资金使用有详细的表格和凭据、要更多的核实信息等等,这都有助于众筹项目的优胜劣汰,那些纯粹“乞讨”的项目会被摒弃,或者说在“更被需要”和“更有实现价值”间取得平衡,让那些学费上确实有困难的发起者将有更多机会受到关注。项目的发起者如果不是想“捞一票就走”,也必须在诚信方面下足功夫——事实上,由于众筹往往是实名制的,弄虚作假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因此并不划算。

基于私人利益的众筹,实际上是一种“私益募捐”,与“公益募捐”相对。私益募捐的特点就在于捐助对象是特定的人,而不是像公益募捐那样,由作为中介的公益组织找出最需要捐助的对象。当然,众筹并不都是基于同情心而发起的慈善行动,但确实有很多众筹项目是带有慈善性质的。众筹的自净机制可以排除那些不需要受到捐助的人,但却找不出那些最需要受捐助的人,这是一个隐忧。这种类型的众筹慈善可能会演变为“谁故事说得更好”、甚至是“样貌更受欢迎”就能获得更多的资助。这些现象有可能会透支社会的良心,让最需要资金的人得不到帮助。

目前一些以众筹模式进行的大病救助,就存在这样的现象,以个体力量发动大病救助募款,如果故事说得好,并有效调动了宣传资源,冲着对发起者的信任与支持,捐款就会很快到来。但如果“故事说的不好”或没有宣传起来,病患者就难以被社会聚焦,就难以激发起民众强烈的同情心。当类似的事件增多后,效果就再而衰,三而竭。这是需要担心的。

猜你喜欢

资助者发起者私人化
不对称信息下考虑参与者行为的众筹参数设计
接近正义:第三方资助国际投资仲裁的风险规制
国际商事仲裁中第三方资助者与仲裁员的利益冲突与防范
小学语文“文本特质教学”刍议
林白《一个人的战争》中私人化小说创作特征探究
关于感恩
论晚清军队私人化的肇始、发展及影响
论口述体纪录片的文献特征
诤言传播的发起者研究——动机和影响因素
资助者应具备“资助者心态”